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第162节

杨一清翻开了那本所谓的“罪证”——《王天官传》。

这是王恕的一本自传。官员写自传,并不是现代人独有,由宋而始。

常风跟杨一清仔细翻看了《王天官传》。发现里面的确有许多诽谤先皇的大逆不道之言。

譬如说先皇醉心房中术,王恕屡屡劝谏。

说先皇昏聩,多用小人,王恕多次劝阻。

更绝的,说先皇有不举之疾,爱用壮身药。王恕上书,劝先皇停用壮身药,保重龙体。

夭寿了!直接说皇上软典型的大逆不道。

常风道:“杨郎中,我觉得王部堂不会糊涂到这种地步。把这些掉脑袋的话写进自传之中。”

杨一清道:“我也觉得这本《王天官传》有假。”

常风又道:“我早朝时,听刘文泰读参劾王部堂的折子。折子用词犀利,每个字都像一把刀。”

“行文不像是一个久任太医院的人所写。倒像是老御史言官的手笔。”

杨一清道:“这样吧。咱们先去王部堂府上,问一问这自传的真伪。”

常风道:“好。咱们这就走。”

二人来到了王恕的府邸。

七十六岁的王恕本就百病缠身。上回跟丘濬大吵了一架,他的病情更重。如今已经卧床不起。

常风和杨一清来到了王恕的病榻前,说明了来意。

王恕病得眼睛看不清楚东西,只能让常风把那本自传念给他听。

常风念了整整两刻功夫。

王恕道:“这自传有假!前朝奸患庸相当政时,我曾短暂的告病回乡。”

“回乡时,我托一位青年时的好友写了传记。”

“可是,里面哪里有那些大逆不道之言啊!”

“你所念,有七成是我自传的原文。另外三成大逆之言是旁人加上去的!”

常风脱口而出:“果然!”

刘文泰府邸。

刘文泰正在跟自己的好友,御史吴祯弹冠相庆,饮酒作乐。

刘文泰笑道:“吴兄,还是你擅长写参劾折子!今早我在奉天门朗读,简直把文臣武将都给震住了!”

常风的猜测是对的。参劾折子并非刘文泰起草,而是吴祯捉刀。

吴祯愤愤然的说:“本来我是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王恕掌了吏部,竟把我一贬到底,让我做小小七品御史!”

“有仇不报非君子!”

刘文泰道:“对!本来我板上钉钉能高升四川盐茶转运使。一任三年起码能赚个上万雪花银!”

“可王恕那老东西给我使绊子!挡我财路!”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杀父杀母之仇岂能不报?”

吴祯有些担忧:“只是,在自传上作假,我始终捏着一把汗。”

刘文泰笑道:“老兄不必忧虑!我都查清了。王恕的真自传,只在他老家陕西三原府印了三百册,分赠亲友。”

“这回我下了血本,掏了两千两银子积蓄,印了五千册假自传。几乎放在了京城所有书铺中!”

“假的比真的多,假的也成真的了!”

吴祯吃惊:“两千两?刘兄真下血本啊!”

刘文泰说起了生意经:“当官就像做生意。没有投入,哪有回报?”

“我花了两千两,若能扳倒王恕,当上四川盐茶转运使,回报至少是五倍!”

“做大生意,岂能心疼小本钱?”

懒惰日,今天就五千字。一个月总要歇两天哈哈。

161.第161章 一个时代结束了(这章后半部分

刘文泰是个并不高明的阴谋家。

常风和杨一清一番查访,发现《王天官传》竟遍布京城的书铺、书摊。

这反而好查了。

大明印刷图书,书封上都要写明负责印刷的书堂名。书堂就相当于后世的出版社。

《王天官传》虽写的是“陕甘长安堂印”。常风却认为,这样大规模的印刷一定是在北直隶当地。

常风跟杨一清讯问了几个书铺掌柜,皆供认这一批书乃是京城里有名的书堂,日新堂印制送来的。

二人来到了顺藤摸瓜,扮作打算出书的文人,来到了日新堂。

日新堂内,一位坐案先生正在跟一个富商攀谈。常风则跟杨一清排在富商身后。

坐案先生滔滔不绝:“只要交一百两银子,就可以把您的诗词付梓,传之后世。您就成了响当当的文人骚客!”

弘治朝一百两银子的购买力,大致等于后世的十万块。

后世大部分书籍都是自费出书,费用差不多也是十万块买书号送三千册精装印刷。

只要肯出钱,就算小学生作文照样能够出版成册。

不肯出钱,对不住,就算你有莫、余之才,也没人给你出版。

几百年了,出书费用都差不多。真的是很良心!

常风听到这话眉头紧蹙。他一直认为有才学的人作的文章才能结集出书。

万万没想到,只需百两银子就能付梓。

那富商满脸堆笑:“一百两银子,买个文人骚客的名头,实在是划算的很!”

说完富商就从袖中掏出一张百两的银票:“书啥时候印好?”

坐案先生答:“得等四个月。您要是加急,就另付百两。一个月就能雕版付梓。”

富商笑道:“我不急。没必要另付那么多银子。那四个月后我来取书。”

坐案先生送走了富商。问常风和杨一清:“二位先生也要出书嘛?”

常风给杨一清使了个眼色。

杨一清直接亮明了刑部郎中的腰牌:“刑部的。”

坐案先生大惊失色:“刑刑部?”

刑部的办案手段虽不及锦衣卫狠辣,但对老百姓来说,同样属于沾上必倒霉的存在。

杨一清道:“去,把你们东家叫出来!”

不多时,日新堂的东家刘锦文来到了常风和杨一清面前。

在遍地大人物的京城,刘锦文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但这个人却在出版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大明建立了商业化出版模式。

刘锦文始终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平时没少给京城的文官们出书,跟不少高官打过交道。

他朝着常风、杨一清一拱手,不卑不亢的说:“二位大人找小的有何贵干?”

常风直接把那本《王天官传》放在了桌上:“此书是伱们书堂出的吧?”

刘锦文拿起来看了看:“是我们出的。”

常风问:“什么时候出的。为何书封上印着陕甘长安堂,而不是京城日新堂?”

刘锦文答:“是这样。一个月前,一个人找到了我们日新堂。说要出两千两白银,加急印刷五千册《王天官传》。”

“他要求书封上印‘陕甘长安堂’。地方上的书堂印力不足,托我们日新堂印书是常事。我便答应了下来。”

常风连忙问:“找你们印书的人是谁?”

刘锦文答:“是我一个远房堂弟。”

常风闻言眼前一亮:“远房堂弟,也姓刘吧?叫什么?”

刘锦文如实答道:“刘文泰。他现任太医院判之职。”

常风万万没想到。这案子查的不费吹灰之力。

他更想不到的事,此事的善后事宜比查案过程难得多!

他吩咐刘锦文:“你看看这本《王天官传》中,细数数有多少大逆不道之言吧!”

刘锦文仔细的看后,大喊一声:“刘文泰害我!二位大人,他来找我时,给银子很痛快,又是远房堂亲。我就没留意内容,让下面人抓紧印了。”

杨一清吩咐他:“跟我们去一趟刑部。”

进了刑部,杨一清没给刘锦文上刑。刘锦文是个规矩的生意人,供认不讳,在供状上画了押。

常风看过供状,长舒一口气:“刘文泰参劾王部堂的罪名有三。只有第一条诽谤先皇有实证。”

“有这份供状在手,足够替王部堂洗刷冤屈了。”

杨一清道:“没想到这刘文泰这么蠢。丝毫不知掩饰。”

常风附和:“没错。刘文泰就是个愚蠢的小人。走,我领你进宫面君!”

杨一清听后一脸激动的表情:“面君?能否容我换上朝服、梁冠?”

杨一清为官十九年,从未得到过单独面君的机会。

面君对于常风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杨一清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常风道:“好,我等杨主事。”

大明最正式的官员着装是穿朝服,头戴梁冠。

梁冠颇为讲究,公戴八梁;侯、伯、驸马、一品官戴七梁;二品官戴六梁。依次递减。

首节 上一节 162/4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