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大明:史上最狠暴君 第219节

  “什么时候杀些贪官污吏,斩些魑魅魍魉,就算是英明神武了?就值得万民歌颂了?”

  朱由校似笑非笑,看向朱由检他们,“这难道不是该做的吗?有股不良风气啊,席卷我大明太久了,以至于该做之事没做,不该做的事却大把存在,这,是你们需要牢记在心的,作为上位者,要敢于做事,要敢于接受挑战!”

  朱由检、朱聿键相视一眼,脸上的笑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严肃。

  “去吧,继续做事吧。”

  朱由校摆摆手道:“朕还有不少政务要处置。”

  “臣弟告退。”

  “臣告退。”

  二人忙作揖拜道。

  还是要多加磨砺啊。

  看着二人离去的背影,朱由校心底生出感慨,若是就这样的水准,将来移藩到战略要地去,那藩地是治理不好的,如此便影响到大明复兴计划。

  依法治国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只要是靠人去治,就难保不受人情世故的影响,不过明知很难,但朱由校还是要做些什么,若不去做些什么,那抢救大明的计划,无疑就是天方夜谭罢了。

  想到这里的朱由校轻叹一声,随即便拿起一封奏疏,开始忙碌的批阅环节,他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第344章 大破大立

  对所抓贪官污吏的剥皮抽筋,对所逮魑魅魍魉的凌迟处死,在北直隶这片土地上持续进行着,而在这一过程中,皇明时报定期刊印发售,将涉及仓场亏空案的细节悉数纰漏,以向世人彰显朝廷对肃贪的态度!

  以往呈现混乱的朝局,随着一批批人被绳之於法,再没有任何别的声音,朝中有司的不少文官都怕了。

  这是真杀啊。

  这是真剥啊。

  对于底层群体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宣泄的盛宴,可是对于做官的人来讲,这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强烈了!

  “严惩贪官污吏一事,就不要对朕过多提及了。”

  乾清宫外,朱由校走在御道上,摆手对随驾的毕自严道:“此事该怎样办,朕心里是有数的,朕下旨杀的是贪官污吏,是魑魅魍魉,跟朝中为官者,跟地方为官者,似乎没太大联系吧?”

  “除非他们心中有鬼,要么为何会影响办事效率?卿家受影响了吗?近几日户部的差事办的不很好吗?”

  毕自严心里轻叹一声,他知道自己的规谏,天子是听不进去的,尽管他也觉得那些贪官污吏就该这样处决,但如此大规模的处决,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至少对人心理造成的压力是极强的。

  户部的差事办的不错,前提是毕自严在衙时便明确表态,不准私议涉及处决诸事,不准私下打听种种。

  “陛下,臣还有些话要讲。”

  想到这里的毕自严收敛心神,跟随天子前行之际,微微低首道:“这些事臣觉得要尽快明确才行。”

  “说吧。”

  朱由校随口回了句。

  这几日要忙的事情太多,朱由校一直待在乾清宫,甚至连后宫都没有时间回,每天的政务根本就处置不完。

  “随着那批人被先后处决,廉政院督办北直隶仓场亏空一案,也算是暂告一段落了。”

  毕自严继续说道:“涉及查抄所得赃银,陛下何时颁旨移交给我户部?毕竟眼下国库空虚,有不少开支亟待调拨,若是……”

  “此事朕已着廉政院督办了。”

  朱由校闻言便伸手道:“不过那批查抄的金子就不拨给国库了,朕会从内帑这边,置换一批银子调拨给户部,此外那批字画古董之类的,朕会命少府进行处置,待悉数变卖成银子后再移交给户部。”

  毕自严听到这里算是松了口气。

  对于这批查抄所得,毕自严还是很看重的,尽管他对天子的激进做法,或多或少有些担忧的,不过对金银却是表现很上心的,毕竟国库是真需要一笔收入。

  “陛下,查抄的那些粮食能否……”

  达到预期的毕自严,下意识多说了一句。

  “这想也别想。”

  朱由校却摆手打断道:“毕卿,当初咱们君臣是说好的,今后涉及到查抄诸事,凡是所抄金银之物,一律填充进国库所需,但唯独粮食和田产要充进内帑,既然有约法三章,那便谁都不要违背的啊。”

  粮食是不可能给户部的,仓场欠下的窟窿,那要户部跟仓场去解决,而且不能额外向地方进行摊派,这是朱由校表明的态度。

  倘若什么事情都让朱由校解决,那要文武百官何用啊?干脆都回家抱孩子算了。

  朱由校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让有司官员紧张起来,将过去欠下的账,一点点都给找补回来。

  至于那批查抄的粮食,朱由校都已经想好了,就在北直隶各地皇庄修建粮仓,除去一批作战备储藏,剩下的则用作以工代赈,继而聚拢更多的破产群体,叫他们在北直隶各处兴起的大工劳作。

  “如此…臣恳请陛下允准臣先前提议。”

  毕自严停下脚步,抬手朝天子作揖拜道:“户部颁售债券一事,臣还是想继续推动,此事臣想办成。”

  “有那批赃银充进国库,户部似不需要这般吧?”

  朱由校眉头微蹙道。

  尽管对毕自严是绝对信任,对户部颁售债券一事,想达到的种种谋划,朱由校也是比较认可,但朱由校对别人不放心啊。

  毕竟这么多的债券颁下,万一有人上下其手,这对朝廷的损失太大。

  “通过此次廉政院督办仓场亏空一案,使臣更坚定要重新丈量官田!”

  面对天子的疑问,毕自严语气严肃道:“这是户部该办的事,不过想要办成此事,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名义才行,臣不想日后叫廉政院插手此事,毕竟官田跟别的不同,廉政院做事太激进,处置稍有过激便可能导致严重风险。”

  见毕自严这般,朱由校眉头微挑道:“既然卿家这样说了,那只要能通过阁议,朕是没有意见的。”

  既然毕自严想做,那朱由校也不好反对,毕竟大明财相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说到底,现在的大明财政体系,朱由校需要靠毕自严来梳理,有了这样的前提,总不能让其束缚住手脚。

  廉政院这把利剑,适合用在肃贪反腐方面,但不一定什么都适合去用,尤其牵扯到土地之事,就要慎之又慎了。

  在跟毕自严的对话中,朱由校也能听出其对崔呈秀一行的态度,对于特设廉政院,毕自严没有别的想法,但崔呈秀他们的做派,毕自严却是有些看不惯的。

  太偏激了!

  “陛下,若没有别的事,臣就先告退了。”

  得到想要的答复,毕自严便抬手作揖道。

  “去吧。”

  朱由校微微一笑道。

  对于权力的界限,朱由校是极为明确的,该他掌的权一点不能丢,该给臣子的权,既然选择给了,那便要选择信任,不能让他们没有主动权。

  就像责任内阁,除了在特定的时期下,朱由校会以强硬态度表明意志外,更多的时候却是叫朱国祚他们票拟决断。

  毕竟在朱由校的眼里,大明现存的烂摊子很多,有些需要他亲自操刀解决,但有些靠底下大臣就能解决,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他这位大明皇帝,就完全没有必要大包大揽……

第345章 秋闱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论,尽管大明现存诸多的隐患,烂摊子更是多到数不清,不过却无法否认一点,即大明依旧很强,仅是大一统的集权统治构架,便不知甩了多少国家,似大明这般幅员辽阔,整个天下又有几个呢?

  答案很明确,没有!

  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只要大明能沿着某种步伐,逐步走出深陷进的泥潭,不被外部势力打乱节奏,绝非没有机会逆风翻盘的。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就快到秋闱了。”

  与毕自严的交谈结束,朱由校并没有闲着,而是等来了孙承宗,从乾清宫外散步回到东暖阁,朱由校端起手边茶盏,看向坐到锦凳上的孙承宗。

  “眼下各地秋闱的主副考官,礼部皆已明确下来,也经内阁进行票拟,这封奏疏呈递到御前,朕看过后觉得没什么,唯独北直隶的秋闱,朕觉得要再议一议。”

  科举,是大明选拔官员的唯一正途,从科举诞生以来,历朝历代皆是用此制度,来笼络天下读书人的。

  朱由校比谁都清楚,想要革除科举所生糟粕,绝非短时间内能办到的,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布局。

  毕竟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要是想对科举进行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跟天下读书人离心离德,现在的朱由校还不具备这种底气,哪怕他是大明皇帝,但要是被有心之辈曲解事实的话,那么大明就热闹了。

  “涉及秋闱的阁议,臣也参加了。”

  孙承宗微微低首道:“礼部举荐的那些官员,多是博学多才、精通科举的大才,眼下据秋闱开考不过月余,臣以为此事拖不得,毕竟此次秋闱,是陛下御极以来的首场……”

  朕当然知道这次秋闱的含义。

  朱由校呷了口茶,嘴角露出淡淡笑意,不止是今岁的秋闱,还有明岁的春闱,及后续的殿试,对天启朝的意义都不一般。

  恰恰是知道这些,朱由校才这般重视北直隶的秋闱,毕竟在御极登基之初,让徐光启接任国子监祭酒,朱由校便让其新招不少监生,像卢象升、沈廷扬、倪元璐、苏观生等一批人才,眼下就在国子监进修呢。

  别看先前朝局动乱,遇到的事情众多,在这件事情上朱由校始终都没忘,甚至在密诏援辽主力赴北直隶之际,其实还有一道中旨是颁到国子监的,简单一句话便是凡在国子监进修的监生,皆无需返回原籍参考秋闱,可就近在北直隶参考,这在国子监引起很大反响。

  这道旨意颁布下来,省去国子监所辖监生很多麻烦,不必千里迢迢赶回原籍,去参加本省的秋闱,这节省的不止是银子,更是大量宝贵的备考时间。

  这也让不少要参加秋闱的国子监监生,一个个心底对天子感恩戴德,只不过此前朝局甚是混乱,此事仅在国子监引起反响,却没有在外界掀起太大影响。

  “卿家所言,朕岂会不知呢?”

  朱由校保持笑意,看向孙承宗说道:“朕打算叫卿家担任北直隶秋闱的主考官,着顺天府尹孙传庭、协理京营戎政的史永安任副主考官,这次秋闱朕很重视,所以朕不希望有任何意外。”

  这……

  此言一出,反倒是叫孙承宗愣住了。

  “怎么?”

  见孙承宗这般,朱由校眉头微挑道:“卿家是不愿出任吗?”

  “臣没有。”

  孙承宗忙起身道。

  对于科举的那些弯弯绕,朱由校早就琢磨透了,尤其是对所谓座师旧例,朱由校是极为厌恶的。

  诸如县试、府试、院试还相对好一些,唯独从乡试开始,再到会试,谁要是担任主考官,那得中的学子,便与之有了一层烙印,即座师与门生的关系,若只是想表面那样还好,可真跻身仕途后,这在私底下便成了纽带。

  尽管到殿试这一层,得中的那帮进士们,都会被称之为天子门生,可真正能被当做是天子门生的,却只有其中的佼佼者,余下的心里记着就行了,但千万别当真。

  门生故吏,这是官场上最常提及的,都说举贤要避亲,可在真实的官场中,不管是谁手里掌握权力,要提拔一些官员时,都会选择亲近的熟悉的,不可能说将宝贵的资源,浪费到不认识的人身上。

  这便是大明官场的现状!

  除了这层关系之外,在官员之间还会分同窗、同年、乡党、姻亲等等,为何党争屡禁不止呢?根就在这里。

  想要扼杀党争,先把上述这些扼杀掉,可现实是扼杀不了啊。

  “…不过臣有些担心。”

  孙承宗欲言又止道:“若是臣就任北直隶乡试的主考官,只怕会存有些非议……”

  “那朕倒要看看谁会非议!”

首节 上一节 219/4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下一篇:三国:开局盲盒抽到大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