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256节
“是的,王兄可以在寝宫吊个沙袋,可以用它来发泄,这样心里会好受些,对龙体也有好处。”
宁王心中一动,“你说的有些道理,回去孤就试一下。不过,这郑家我们怎么处理?”
我们可以将事情推到郑宣一脉头上,可以将嫡系一脉灭掉,却要保下郑家旁系。
他们的财产也可以还给他们,这样谁还敢说王兄残暴。郑家嫡系一脉没有了,旁系又互相不服气,形不成合力,郑家也就完了。”
“王弟果然高见。”
勤政殿,宁王在朝堂上将郑家走私的事告于众臣,众人大惊,就连崔进,王波也震惊了。
郑宣没想到走私一事暴露了,他以为有了许印的安排,应该没什么大事。
这条线路他们也不是第一次使用了,以前都没出事,这一次却暴露了。
郑宣忙把事情全部推到自己的儿子头上,为了家族,损失一个儿子算什么?
可宁王又甩出许印,郑胜的口供狠狠打了脸。内卫司的审讯能力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吗?
至少,这两人不在其中。到了内卫司,十八种刑罚才施展两种,两人就招了。
郑宣无奈,只能跪在地上引咎辞职,他本以为这就是一件走私案件,虽然运的是朝廷禁运的粮食,但自己作为礼部尚书,引咎辞职应该够了。
宁王冷笑,又将与郑胜联络的千牛卫口供拿了出来,这让朝堂大哗,这就不是走私了,而是叛国了。
不管在哪个国家,叛国都是一律处斩的。
郑宣这下人证物证俱在 ,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崔进与王波,想让他们求求情。
这个时候,两人哪敢,若是粮价不崩,还能拿着粮价拿捏一下宁王,但现在,别说拿捏别人,自己都被宁王拿捏了。
宁王道:“来人,将礼部尚书郑宣剥去官袍,押往诏狱,由三法司审理。郑家全族抄没家产,也押往诏狱候审。”
众人一听,这是满门抄斩的节奏啊!郑家可是千年世家,这一杀得有二千多人啊!这未免有干天和了。
孙诚站了出来,“王上,郑家此事,应是嫡系一脉所为,按律处置无人敢不服。
但旁系应该不知叛国之事,俗话道不知者不罪,而且郑家先祖也为我宁国效力多年,再往上也为我夏族做出过贡献。
如果将他全族一起满门抄斩,让郑家先祖没人祭祀,这未免让众人叹息,请王上三思。”
宁王故作考虑,“如此说来,倒也有些道理,那好,就按兴盛侯说的办。”
郑宣来到孙诚面前,一下跪倒,磕了三个响头。
“多谢兴盛侯让我郑家血脉不绝。”
孙诚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是自己灭了郑家,郑宣还向自己道谢,好像确实有些不地道。
但为了宁国,这郑家嫡系是必须灭的。不光是他叛国了,郑宣作为礼部尚书,还屡屡阻碍科举制的进展。
孙诚主持抄家,对旁系财产分文不取,只抄嫡系财产,嫡系的财产才是大头。
店铺,土地,房产,古玩,这些换成银子,也有二百万两了。
孙诚对从郑家抄得多少银两无所谓,他要的是书籍,这才是世家的根本,只要把这些拿到手,郑家也就永远起不来了。
抄得的钱财还了债以后,几乎少了一半,郑宣太贪了,为了炒粮挣钱借了太多的债。
钱庄本以为郑宣被斩,借的钱已经打了水漂,毕竟财产都被抄入国库了,你还敢找朝廷要钱?
却没想到孙诚竟然把债给还了,虽然没了利息,但他们已经是欣喜若狂了。
已经被抄到国库的银子,还能被拿出来还民间的债务,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呀!
这让那些钱庄掌柜都对孙诚心悦诚服,以后只要是孙诚来借钱,他们都倾囊相助。
孙诚不希望这些钱庄破产,怎么说这也是宁国的金融业,他们要是破产了,宁国的经济也会倒霉。
郑家完了,崔家与王家也压力巨大,虽然顺天府并没有登门,但每天围在门口要债的人就多了。
那些不愿以债换股的人被某些人鼓动,不再是祈求崔家、王家还债了。而是带着人,举着标语堵在两家大门口要钱了。
这让两家十分难堪,他们虽然借钱不还,但那是生意方面的,只有债主知道。
但现在债主已经破罐子破摔了,直接堵在大门口要钱,那这借钱不还的事,可就传到了百姓那里,世家的千年声誉啊!就这么坍塌了。
崔、王两家没办法,为了保住声誉,只有卖地,卖店铺还债了。这一下,就让两家大伤元气。
这时,户部才开始救市,低价购买粮商的存粮,崔、王两人见自己刚卖了家产还债,户部就开始救市,这不是明摆着逼自己卖家产还债吗?
此次炒粮,户部是赚大了,到了警戒线的常平仓马上被补满,顺便还赚了一笔。王室,张家还有孙家也赚的盆满钵满。
世家那边是没落了,李家因为分家,缩水了一半,崔、王两家钱财也损失大半。
郑家就更倒霉了,嫡系全部被诛除,关键的书籍也被朝廷没收,彻底失去了复兴的希望。
世家的势力已经被宁王牢牢压制住,想翻身估计是很困难了。
只要科举制开始,察举制被取消,世家就只会出现在历史中了。
现在礼部尚书的位置已经空了下来,只要换一个支持科举制的官员上去,科举制就会顶替察举制开始选拔人才。
宁王正考虑谁能担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本身要德高望重,在学问和礼数上面,要得到百官的认可。
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人选还是有的。宁王考虑的是这人能不能支持科举制。
如果换一个礼部尚书,还是不支持科举制,那科举制岂不是又要延后了?
孙诚也是被人骚扰不断,他的爵位虽高,可官职不大,到现在还是挂着一个工、户两部侍郎的头衔。
但他是什么人,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其他的什么都不说,就是宁王对他言听计从这一点,谁能与他相比?
所以在封建社会,权力大不是看谁的官大,而是看君王信不信任你。
许多认为够资格担任礼部尚书的人,都来拜访孙诚,想让他在宁王面前给他们美言几句。
第三百七十五章 谁当礼部尚书?
现在礼部尚书位置悬空,内阁推荐了好几位,按说都有资格,宁王从中挑一个就行了。
但这些人宁王听了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这让众臣是百思不得其解。
宁王拿着这几个人的名字,左看看右看看,还是决定不了。
“来人,宣兴盛侯。”
孙诚又被召了进来,埋怨的道:“王兄,又有什么事?这次炒粮可是让我很费神啊!起码也要休息到明年!”
宁王无奈,心想,王弟这人,别人当官,恨不得孤天天找他们办事,这表示孤信任他们,自己有能力。
而王弟呢!孤找他办事,他还推三阻四,有时还要埋怨几句,这让别人情何以堪!
他又不想当官,家里又有钱,孤还真拿他没办法。以前还有个弱点,就是好色,现在也不知道怎么,美色也不好了。
想以势来压他,他父亲岳父皆是朝廷重臣,就连孤的母后也认他为义子,压也压不住啊!
弄得现在让他办事,自己作为宁王,还得跟他商量商量。
“好了,只是让你推荐个人,浪费不了你多少时间?”
“推荐人?”
“礼部尚书的位置悬空,你看谁合适?”
“内阁不是推荐了几位,挑一个不就行了?”
“可孤需要一个支持科举制的人。”
孙诚一惊,好像明白了什么?没有当官的人,都希望当官公平,以个人的才学来决定谁能当官。科举制就是最好的办法。
但若是已经当上了官,自己有权利举荐别人当官了,那自己还会同意科举制吗?
本来家中有个傻儿子根本不适合当官,但自己是官,就可以举荐他当官。
要是有了科举制,那自己的傻儿子能通过考试当上官吗?我看绝不可能。
就是自己没有傻儿子,自己的侄子外甥总有吧?为了自己的亲戚后代能当官,他们肯定会本能的拒绝科举制。
想到这里,再看看这些人名,虽然都是寒门出身,但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同意科举制。
这就是屁股跟着脑袋转,以前没当官,当然同意科举制。现在当上了官了,会不会同意科举制那就不一定。
孙诚叹道:“王兄真是明鉴万里,这些人我不敢保证?”
宁王也叹道:“孤也不敢保证,所以才让你在此之外能不能推荐一个。”
孙诚闭目沉思,思考有谁能有资格当上这个礼部尚书。
科举制改革方法是他和宁王定的,但要由一个人去实施。
历史上,做出改革计划的人不是太危险,而负责实施改革的人才是最危险的,被抄家、杀头是比比皆是。
如果有人当上了户部尚书,要推举科举制,被那些守旧派集体反对,并对他泼脏水。
虽然有宁王和自己护佑,死是死不了的,但身败名裂是跑不了的。那谁有胆子敢接这样的活呢?
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此人以前就在礼部为官,但早已不在朝堂。但他的名望让他当上户部尚书是绰绰有余的。
当年他就是因为对察举制不满,而辞官归隐的,现在兴办书院桃李满天下。
而且他德高望重,光明磊落,品德甚佳,就是别人想用脏水泼他也找不到理由。
“王兄,我倒是有个人选。”
“谁?”
“栖霞书院山长,江楼。”
“他?好像也曾与他交谈过,他的言语中确实对察举制有些不满。”
“据说当年就是因为对察举制不满,他才愤然辞官的。”
“那好,孤这就招他进宫谈一谈。”
“王兄,此人为大才,还是我亲自上门去请为好。”
孙诚来到栖霞书院,书院现在已经焕然一新,不复当初破败的模样。
应该是校正印刷书籍时,赚了不少银子,将书院重新整修了一下。
江楼见了孙诚,“兴盛侯,听说郑家的书籍已被朝廷没收了,是不是要我们去抄写核对啊!这次我们可以便宜点。”
孙诚汗然,“江山长,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啊!怎么现在一见面就谈钱,满身铜臭呢?”
江楼苦笑,“哎!上次赚的银子都花在整修书院上面了,你也知道,我栖霞书院的学子大部分都是寒门子弟。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始皇求传长生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