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143节
那是不是可以把简化字拿出来,方便那些士兵的学习。
其实学习了简化字也不妨碍读懂繁体字,简化字也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的,他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就是你认不得这个繁体字,但通过上下文,猜也能猜出这个字是什么。
还有教材晦涩难懂,那就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拿出来。这个是小孩子启蒙读物,识字的最佳教材。
最后就是笔墨纸砚了,这也好办,识字要毛笔干什么,要砚台干什么?要墨锭干什么?这三样东西都可以用一样代替,那就是铅笔。
这个玩意儿才多少钱?两块木头夹着一根铅笔芯,铅笔芯是用石墨加黏土制成的,这玩意儿才多少钱?你就是一天写一支铅笔,军队也供的起。
还有纸,这也好办。要什么宣纸?一律用稻草制的草纸,便宜量大。
至于好不好写?你管那个干嘛?你还想当书法家呀?能写字就行。
反正只是让士兵识字就行了,又不是让他们举孝廉去当官。
敲定之后,马上让孙氏商行制造铅笔,草纸,印刷教材。
当然,顺便还要申请专利,孙诚可不愿意让别人占了便宜。这些要是传开了,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几天后,第一批文具送到了霸上军营。请来的私塾老师看到教材,顿时懵逼了。
教材中有许多字,他们好像认得,又好像不认得,他们可都是老师呀!不识字,怎么给学生上课。
孙诚拿出了文章的繁体、简化字对照表,与他们细细解说。
他们明白后,对教材内容非常满意,三字文,百家姓,千字文这三篇文章是启蒙的最佳书籍,他们是连声称赞。
但对简化字,铅笔却是认为不妥。他们认为,简化字,有损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铅笔也不适合夏族人的书写习惯。
他们拒绝用这个上课,激进的还将孙诚的简体字告上了礼部。
这下,礼部也炸了,启蒙读物他们认可,也认为对儿童开智有帮助。
但对这简化字,铅笔却是大为不满,特别是简化字,这是干什么,这简直是要挖夏族文化的祖坟。
一时间,礼部,太学,还有翰林院,当然还要加上都察院,同时上书弹劾,禁止简体字,铅笔传播。
甚至还耸人听闻的说,要是推广简体字,将文化断绝,国将不国。
其余的大臣对启蒙读物都能认可,这对儿童启蒙有好处,但对简体字他们也有些不满。
其实反对的人分两种,有的人是对简体字因简害义,有损文化传承而反对。
有的人却不是这个意思,他们知道简体字虽然对文化传承不利,但对文化推广却是有利的。
但这简体字、铅笔,启蒙读物推广开来,读书的门槛会越来越低,读书人也会越来越多,那就损害了他们这些传统读书人的利益。
以后收税、收租怎么办?大家都认识字了,想在其中上下其手就不容易了,那些文盲也不会用崇拜的眼神看着他们了。
宁王又头疼了,心想,孤只想试试那小子能不能练兵,结果弄成这样,几乎满朝群臣都反对。
孤是让你来练兵的,不是让你来文化改革的,上次对孤说改革要循序渐进,结果你却来个勇猛精进。
他又把孙诚召了过来,“王弟,你能不能歇一歇?不要那么激进。看你弄的这个简体字,几乎所有群臣都反对,孤的压力很大呀!
依孤看,还是将这简体字取消掉,铅笔,启蒙读物还是可以用的。”
“王兄,我的想法是,要练好神机营,最主要的就是让士兵识字,有文化才有战斗力。
而让士兵识字,简体字就是关键,如果取消了简体字,那让士兵识字会很困难。
士兵都不识字,想练出大陆第一精锐也不可能,那我还练什么兵,不如回家睡觉。我要练就练最强的,不然不如不练。”
宁王见孙诚要撂挑子不干,头更疼了。
那些大臣一个个好像被孙诚挖了祖坟一样,上窜下跳,非要取消简体字。
而孙诚也是毫不示弱,只要禁了简体字,他就撂挑子不干。
思来想去,宁王也不管了,“你们争是你们的事,孤不参与。
你们去太学辩论一下,谁赢了就听谁的?这你们总没意见了吧!”
“那也行,看我不喷死那些腐儒。”
宁王看着孙诚那跃跃欲试的样子,长叹一声,心想,又是一个喷子呀,早知道让他去都察院了。
第二百零七章 舌战群儒
三天后,在太学,开始了一场辩论活动,观看辩论的大部分文人都对简体字不满。
这些人以世家为主,文化的推广,会让他们失去文化上的优势。
也有些庶族文人对简体字是大加赞赏,认为这会降低识字的困难度,对文化的推进大有好处。
这些人以栖霞书院山长江楼为首,但他们是少数,起不了什么大浪。
太学大殿中,孙诚单独坐一边,另一边是几位大儒,孙诚这是要舌战群儒啊!
一位大儒站起来道:“文字乃是我夏族之根本,如任人篡改,将失去文化底蕴。
兴盛侯,你这哗众取宠的行为,如不改变,将遗臭万年。”
孙诚笑笑,“这位是……。”
大儒一拱手,“儒生郑之。”
孙诚点点头,转起身来,回礼,唰的一声折扇打开,露出了才高八斗四个字。
“郑大儒,说起文化底蕴,夏族最早的文字好像是甲骨文吧!如果你尊重传统,为什么不用甲骨文?”
郑之一愣,“甲骨文词汇简陋,早在千年前就不适应,故而淘汰。”
“那我问你,小篆呢?他的词汇已经丰富了,当年贵族都用小篆,只有下面小吏用隶书,为何隶书又取代了小篆呢?”
“小篆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
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故而隶书取代了小篆。”
“郑大儒说的不错,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
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文字才由小篆转变为隶书,称为隶变,是不是这样?”
“正是,可你说这些干吗?我们是在讨论简化字的问题,不是在讨论文字的发展。”
“既然小篆不好写,被隶书所淘汰。隶书后来还是不好书写,最后被楷书所淘汰。
简体字明明比繁体字好写,那为什么简体字不能顶替楷书中的繁体字呢?”
郑之愣住了,无话可说,被孙诚驳倒。
又一人上来了,“在下王礼,请教兴盛侯。”
“不敢,请说。”
“楷书已是集我夏族文化之大成,以无可更改,兴盛侯的简体字乃是残体字,怎能与我繁体正本字相比。
繁体字形优美,每个字就像都有其意义比如雲这个字,雨落下,而有云,可你的简体字,只有云,雨都没了。没有雨,哪来的云?
还有愛字,有心才能爱,无心你哪来的爱。由此看,简体字就是文化垃圾,不能传播。”
“王大儒,字是干什么的,不是给你们显示文化水平的,他是交流的工具。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越方便越好,谁也不会用很复杂的东西?你们以为这简体字是我发明的吗?”
“不是你又是谁呢?”
“错了,不光是我用简体字,史上许多大儒,名士,皇帝也用过,我只不过把他们用的简体字做了一个总结而已。”
“荒谬,这怎么可能?大儒是文化的中流砥柱,怎会用那残体字?”
“我有证据。”
“请拿出来。”
孙诚拿出一本书,“这本书大家应该都看过,历代碑帖集成。
大家请看,碑帖中有大量的简体字,这可不是我编的吧!说明历代大儒、名士都嫌字形复杂,写了一些简体字。”
王礼叫道:“这不可能,绝不可能。”
孙诚翻开碑帖,指着一处道:“这是万字,是简体字吧!解字中也说过,万,俗萬字,十千也。
这是前朝皇帝写的御制碑,这里有个无字,是不是简体字?
还有大书法家,王羲写的十七帖,里面有东、马,这是不是简体字?对了,好像王羲是你王家的祖先吧!
还有这,这……,这……。”
孙诚不断的反问,让王礼是无地自容,只得掩面而退,自己家祖先都写了简体字,自己还能说什么?总不能骂祖先吧!
后又上来几位,都被孙诚一一驳倒。
到最后,大儒们没办法了,只能耍无赖了,以圣人来压孙诚。
郑之道:“字体在圣人时代就拟定了,不可更改。谁要更改,就是亵渎圣人。”
孙诚见冷冷一笑,“你们能代表圣人吗?还亵渎圣人?你们算老几?
那我说圣人已经同意了简体字的推行,谁不同意?就是不遵圣人所言?会被逐出圣人门下。”
“无礼。”
“大胆。”
“不为人子。”
当然,孙诚也回嘴喷道:“腐儒,冬烘,迂腐之徒,食古不化之辈。”
两边的互骂声,让边上看的人是目瞪口呆,这都是宁国最有文化的人啊!在这大庭广众之下互相对骂,这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呀!
江楼看不下去了,咳嗽一声,“大家辩论归辩论,大庭广众之下不可口出恶言。”
几人这才回过神了,为自己的失态向众人致歉。
孙诚开始反攻了,“你们说的没有证据,圣人什么时候说过字体不可更改?”
“那你能有什么证据说圣人同意了推广简体字?”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为思想,代天地立言。二为学问,政治,经济,文化,美学无所不成。
三为教育,万世师表。四为社会,德治礼治,天下大同。五为道德,仁善相依,中庸之道。是不是如此?”
几位大儒一听,这些功德是众人皆知,也不能反驳,也点头称是。
上一篇:大秦:悟性逆天,始皇求传长生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