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21节

  “那还能拿什么给他们当奖励?”

  范仲淹也犯难道:“升迁也有定额,越往上肯定越难升迁,总不能再开新部门和新职吧。”

  “这就算了,我改制之前,现任官两万四千多人,改制后,快四万人了。”

  赵骏无语道:“那一万多闲散冗官我是解决了,可现任官是越来越多了,再开新职,那不闹吗?”

  他思索再三,摸着下巴道:“还是得加薪,不过可以换个名目。”

  范仲淹睁大了眼睛道:“冗官本来就已经严重,朝廷每年要付官员一千多万贯的支出,而且以后还要把吏员纳入公职,再加薪的话,怕是三冗要变成四冗了。”

  “笨啊,我都说了换个名目。”

  赵骏翻了个白眼说道:“料钱本俸肯定不改,但我问你,添支、职钱、贴职钱、职田、绢布、粮食、恩赏、冰炭、香料等是恒定的吗?”

  “自然不是。”

  范仲淹摇摇头道:“这些东西本来就受到物价波动,有的时候职田产出也不固定。朝廷也并非每年恩赏,若是香料、冰炭、柴米、油盐等价格上涨,朝廷补贴少也正常,并且多寡不均,曾有县尉月俸仅5贯950文,还曾作诗讽刺。”

  “那不就结了。”

  赵骏笑道:“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做文章,以后每年的添支、职钱、贴职钱、职田、绢布、粮食、恩赏、冰炭、香料都年年下调,朝廷给出合理的解释就足够了,不是直接削减,而是正常波动,百官们或许有疑心,可又没有证据。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把考成法加入绩效,加入到料钱本俸当中。”

  “哦?”

  范仲淹思索了一会儿道:“你的意思是拆东墙补西墙?”

  “错了。”

  赵骏摇摇头道:“由于物价上涨,且职田产出不足,朝廷补贴只能变少,这种事情本来就很常见。但为了给予天下官员激励,朝廷还是咬咬牙,给予他们奖赏,并且还让地方官员的收入变高,难道这不是朝廷圣明吗?”

  简单来说,这就好像你是一个工资两万块钱的员工,但实际上这两万块钱只是平均工资。

  你的固定工资每个月也就四五千块,其余的收入来源是公司给你发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还有餐补、油钱、交通费、五险一金、津贴以及购物卡之类的东西。

  受限于公司经营收益,这样的补助有时候多,有时候少。所以虽然看似你的工资是两万,但有时是两万五,有时是一万五,有个上下波动。

  在宋朝这样的波动尤为明显,因为生产力不足的原因,物价变动往往很快,如灾区的物价可能一夜之间涨几十倍。

  如此一来,除了汴梁的官员收益比较稳定以外,地方官员的收入其实并不稳定。

  一个七品小县县令每月十二贯,禄粟月五至三石,还有添支的职田,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

  整体算下来,一个月收入大概在百贯左右。

  可这种情况是不稳定的,只能说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月收入百贯,却也有朝廷今年打仗,财政赤字,什么补贴都不发,只有基本工资,甚至连基本工资都降低乃至发不下来的时候。

  所以才有县尉自嘲自己月入不到六贯(县尉基本工资应该是每个月12贯)。

  赵骏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把原本朝廷给的补贴一个劲降,再把绩效纳入到考成法里,这样就相当于把降下来的补贴当作绩效发。

  虽然工资没太大变化,可却能大幅度提高官员积极性。

  而且补贴上下起伏波动是正常现象,只要朝廷不明令发通知说要削你们的补贴,那么补贴因为某些原因下降了,那就是合理的事情,百官也挑不出毛病。

  甚至这样做对中下级官员来说还是个好消息,因为以往补贴往下波动,官员就只有每个月十多贯基本工资。

  可现在纳入绩效后,如果把绩效算基本工资的两到三倍,那么即便某一年补贴发不下来,那么基本工资每个月还是有二三十贯。

  加上补贴的话,旱涝保收,不至于出现某年补贴涨,月入百贯,某年补贴降,月入几贯的情况。

  所以这个政策对于中下级官员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坏政策。

  前两章有人说用康麻子的梗让人不舒服,我就给删了。主要其实我倒没想用,恰好书友发了,就干脆复制粘贴过来了玩玩梗。

  另外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觉得细聊改革内容的章节水,我个人觉得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本书其实主要讲的就是从上而下的改革。

  虽然一路有蛮多人吵吵嚷嚷主角做不到,可能是我不习惯写爽文,没让主角太一帆风顺,让大家觉得宋朝改革难。

  但不管怎么样,也得搞啊。

  而且有人一直说从上而下的改革必定失败,但实际上商鞅变法,张居正改革,雍正改革,我国改革开放都是成功案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有典范,真不至于一直闹着用你们的观点来左右我的判断。

  我甚至都不敢拿我自己想的改革办法去实施,主角用的全都是历史上成功经验,用的办法也都是我找的所有改革当中成功了的办法,就是怕杠精。

  结果还是闹个不停,真不知道我该写成什么样才能让他们满意。

  (本章完)

264.第260章 夏竦的抉择

  264.

  总设计师曾经说过,要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胡乱瞎来,必须符合国情,也必须找到其中的最优解。

  所以考成法虽然还只是第一步,初步实施,可也要在探索过程当中不断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完善得更好。

  政制院这边的闹腾最终解决,赵骏给出的方案只是严惩了吕公绰,最后和李迪商议,判徒三年,削其士籍,勒令他在这三年当中,反思悔过。

  这个刑罚也差不多就是后世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当中,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吕夷简提出反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吵。

  还是赵祯出面,改徒三年为圈禁三年,虽然还是坐牢,但生活条件要比在开封府监牢里强不少,还可以读书。

  赵骏其实原本是想让吕公绰下乡当知青,干脆去乡里教书,改变一方贫困乡村的命运,也算是物尽其用,不浪费他这么多年苦读积累的一身知识。

  可吕夷简听到这话都快疯掉,坚决不同意,最后也只能折中坐牢圈禁,也算是各方妥协的结果。

  毕竟这个年代下乡教书不比后世下乡插队当知青,后世下乡有火车、汽车,而且我党对基层治理也得心应手,各地村长支书都有思想觉悟,不至于出什么岔子。

  这年头下乡,九死一生都不为过。

  随着吕党偃旗息鼓,赵骏又拿程琳、吕公绰等人开刀,总算是压服了一切不满,并且范仲淹还宣布,添绩效纳入考成法,每个月考核通过者,积累绩效,发俸禄时多劳多得。

  在原本考成法的惩罚措施下,一套大棒加胡萝卜战术,成功地把官员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也让这场闹剧算是落下帷幕,考成法算是坚定地执行了下来。

  而就在这喧闹当中,十月底,正是傍晚散值之后,财政部左侍郎府邸,夏竦正在后院凉亭当中,静静地看着池塘内游弋的鲤鱼。

  相比于赵骏那小门小院,汴梁哪个三四品往上走的高级大员不是豪宅别墅?

  范仲淹那栋三进三出的大宅第都算是最普通的了,其余吕夷简家,豪宅连栋,琼楼玉宇,竟比皇宫。

  晏殊家,庭院深深,金碧辉煌,雕梁画栋。

  夏竦家也不差,整个院落占地数亩,亭台楼阁林立,犹如一片庄园。

  唯一不同的是这些大员基本都住在外城。

  内城一是没那么大地方,二是价格实在是太昂贵了。

  在外城花五万贯能搞栋占地三十余亩的大豪宅。

  在内城赵骏那不到两千平的小院子得一万多贯,五万贯连大豪宅的后院都盖不了。

  这还算好的,到北宋末年的时候,赵骏那套房子得涨到七八万贯,豪宅在外城也得数十万贯,在内城得百万贯以上。

  欧阳修到现在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只能在郊区租一套,还不是在外城,可见房价多贵。

  此刻夏竦望着他那将近一亩大小的荷花池,手里捏了把鱼食扔出去。

  刚才他送走了宝文阁侍讲姜吉,虽然姜吉只是个正七品,但夏竦还是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和他一起吃了晚餐。

  原因是姜吉为天圣年间枢密副使姜遵的儿子,姜遵早年担任巡按使的时候,夏竦正知襄州。

  恰逢当时襄州发生大饥荒,夏竦打开公仓,又四处调度粮食,救济了四十六万灾民,姜遵就把这个政绩往上报,宋真宗便给他赐书褒谕,还在襄州刻成石碑,永志不忘。

  可以说夏竦一路走来,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贵人相助。

  因此虽然曾经的贵人都一一离去,可对于贵人的子嗣他还是多有照拂,并没有人走茶凉。

  这次姜吉过来,其实是来提前开香槟,庆祝夏竦高升。

  因为夏竦的上司程琳事发了,已经被皇城司抓走,接下来就是三堂会审,由御史台、大理寺、审刑院,也就是公检法对他进行处理。

  而目前各部侍郎分左右,宋代以左为尊,所以实际上夏竦就是财政部二把手,程琳倒台,他上位是大家都以为的事情。

  只有夏竦自己知道,只要吕夷简和赵骏还在政制院,那他升迁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因而此刻夏竦面沉如水地坐在池塘边,一言不发。

  就连宠信的小妾过来,想陪他一起坐坐,都被他驱走,不允许任何人来打扰。

  夏竦在想一个问题。

  自己该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升迁,真正进入政制院,成为一方大员?

  最简单的办法那自然是得到官家的赏识,直接任命。

  然而真有这么容易吗?

  现在官家宠信赵骏,又权交政制院,内外治理,除军权还把持着以外,如今政制院可谓是大权独揽。

  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想进政制院,就得赵骏和吕夷简点头。

  甚至吕夷简都不用,赵骏就足以。

  毕竟如今满朝谁都知道,李迪和吕夷简是死对头,可因为投靠了赵骏,如今已经升任宰相。

  那他能不能让赵骏点头呢?

  知院最喜欢实干家,不喜欢那些空谈者,论能力,夏竦自问是有的。

  但当初他曾经“不小心”得罪过知院。

  夏竦现在只恨自己当初嘴贱,干嘛要嫉妒心暴涨,忍不住掺和一下当初反对赵骏上位的事情呢?

  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才能上位?

  答案其实就一个。

  去试探赵骏的态度,登门造访。

  这些天来夏竦一直没有这么干,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其实历史上夏竦并未和人结盟,也没有和吕夷简、贾昌朝那一派人组成朋党。

  官家最忌讳朋党,夏竦就是靠着这一招把范仲淹那一波人给干下去,他自然深谙明哲保身之道,自己独善其身,不被人抓住把柄,才能在官场上长久。

  所以夏竦不希望自己投靠某一方势力,或者自己组建一方势力,引得官家猜忌。

  第二,他听说赵骏小心眼儿,谁得罪他都不好过,像刘元瑜那下场不用多说。他能够到现在还没倒台,真就纯粹靠没什么污点可以抓了。

首节 上一节 321/6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开局一万大雪龙骑硬钢朱棣

下一篇:大秦:让你摸玉玺,你却摸女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