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嘉靖:朕真的在修仙

嘉靖:朕真的在修仙 第152节

张璁听着却有一种无比踏实的感觉,心中不由再次感慨。

悠悠苍天,幸而眷我!

不是谁都有诸葛亮的幸运,能遇到对他始终信任的刘备。

而他张璁,却遇到了值得信任的人。

五年前少年的身影,与此刻天子的龙袍重叠,最终化成一句悠长的叹息。

得君如此,臣亦何求,唯死忠而已!

朱厚熜顺势,将张璁扶到假山旁的石凳上坐下。

“陛下,吾等不光要有决断之心,还必须有万全之策”

张璁刚一坐下,就继续对一旁翻阅黄色书册的朱厚熜建议。

“江南士绅,沿海商人,甚至西北的兵卒,都隐隐有异动不得不防。”

他逻辑缜密,开始一条一条分析。

“商人逐利随利而往,朝廷大局便是最大的利,他们一定会插上一手!”

“士人重名,为了青史留名甚至不惜毁身舍命,更何况眼下只需要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

他的声音略微粗重,沉声道:“兵卒无私,却最容易被鼓动,成为两方斗法的牺牲品坏了大局,是最大的隐患!”

当然,还有一些未尽之言他并没有说。

身为一个合格的臣子,懂得把话停住,也是一门技巧。

原本种种矛盾,不应该在礼争上爆发,但奈何皇帝逼得太紧了。

市舶司被严查,陛下透露出想要开海禁的意味。

内阁重臣赴江南查案,更是开国以来首次。

九边军饷贪污积弊已久,如今却有一位铁腕御史,狠狠地刺向了总兵们的心脏。

……

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大小小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共同指向了眼前的少年人。

但其中最有力量的一股势力,却依旧是文官!

张璁身为文官中的一员,很明白大家的想法。

自从白方家一案之后,朝廷的屠刀都能砍到尚书的头上。

本来皇帝就无所顾忌,如果现在又失去了礼制的约束,他们这群人是不是能够掰着手指数自己的活头了。

“改革势在必行,但对这些人还需要分而化之,逐一攻克。”

“陛下手握京师南直隶两处大军,又能遥控西南边防军队。”

张璁将眼一眯,面无表情地说道。

“必要时刻,大军杀之!”

尽管他是一个文人,但张璁却深知,无法在语言上消灭对方,那最好就让对方再也说不了话。

“哼,逐一攻克,土鸡瓦狗之辈罢了!”

朱厚熜眼中闪过一丝难得的桀骜。

他将手中书册放下,不屑的笑道:“狗叫的声音大了一些,难道就不是狗了?”

“哈哈哈”

张璁也回以一笑,“还是!”

“罗山不必忧心,沉默的依旧是大多数!”

朱厚熜起身龙袍一振,“自六部诸司以下,无法上奏的官员有多少?自将军总兵之下,能发表看法的兵卒又有多少?”

“更何况!”他意味深长的望向天空。

“这天底下最多最沉默的,是我大明万万的子民!”

张璁半攥着的手全部松开了,尽管心中的最深处仍有丝丝忧虑,但此刻他已经被朱厚熜说服。

“如此,臣再无忧虑。”

张璁退去,朱厚熜却陷入了沉思。

他自语道:“大军杀伐吗?”

下一刻,他就自然的将心神放在脑海的玉彖中。

“文武相辅,这盛世才能成就。”

“要想练成惊世大丹,所需要的士人之气,可不是一场杀伐就能办到的。”

他随手一挥,青竹竿空悬于湖面。

再一召。

鱼竿入手,抛食,甩钩,动作浑然天成。

“天下尽为饵,朕独执杆。”

第112章 天下师

“长史,以为如何”朱厚熜问道

袁宗皋坐在他的对面,凝神看着黄色书册。

书册的名字——《议孔子典》

这是张璁写的奏书。

他说:

孔子应该称至圣先师,不该称文宣王。

祭祀用的庙,不能称为殿。

要用木头像,不能用塑像。

笾豆、礼乐规格下降。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孔子祭典与“礼”不合,该改!

袁宗皋拿着奏章的手下意识地一僵,瞳孔也不由放大了几分。

“陛下,张尚书所言有些大胆了。”

他将书放下看向朱厚熜,试探性地问道。

“大胆?”

朱厚熜神色淡淡,“肺腑之言,顺应潮流之语,何来大胆之说。”

“恕臣无状”

袁宗皋起身一礼,神情变得异常严肃。

“改孔子圣号,这是在向天下的读书人宣战,众皆哗然必定舆论四起,于国无利呀。”

他言辞恳切道:“陛下初登大宝,根基尚未稳固,步子跨大了,只能适得其反!”

“况且……”袁宗皋仿佛想到了什么,苍老的面孔上多了几许煞白。

“况且,会被人扣上妄改祖制的帽子!”朱厚熜目光锐利。

袁宗皋沉重地点了点头,孔子名号的更改只是摆在明面上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祖制与礼制。

“祖制,朕已经动过一次了。”朱厚熜自语道。

“陛下!”

袁宗皋猛地抬头,似乎在担心朱厚熜又会有什么惊人之语。

但后者,却只回以一个浅浅的微笑。

“但这一次,朕所做的却是合乎祖制!”

“啊,改孔子圣号合乎祖制?”袁宗皋眉头紧锁,大脑也在飞快运转。

但还没有等他想明白,朱厚熜便负手走出石亭。

他背向袁宗皋说道:“朕宣你来,是提前让礼部做好准备。”

“廷问之后,大明境内只有至圣先师孔子,没有文宣王孔丘!”

虽是轻语,但他的话中带着一股无可辩驳的意味。

“臣,遵旨!”

张璁刮起了这股风,很快便吹遍了北京,一时间暗涛汹涌潜流不断。

锦衣卫的工作无端地增加了好几倍。

各种各样秘密的书信,官员的宴请,在一个晚上大大小小的角色粉墨登场。

在万众瞩目中,大明的第二场廷问开始了。

张璁盘坐于谨身殿中央的圆台,面对众臣侃侃而谈。

静,除了他的声音,再也听不到别的声响的静。

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

这首诗的意境,来形容此刻的谨身殿倒有几分合适。

仿佛暴风雨前的海天相接处,殿内的氛围此刻看起来无比宁静祥和。

“……,由此可见,孔圣之名必改,祭典之仪必改,百年积弊必改!”

张璁言罢,起身朝朱厚熜的方向一礼,随即又向四周拱手。

殿里的群臣也齐刷刷站了起来,不约而同朝着中央拱手长揖。

首节 上一节 152/1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