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但是被老朱诛十族 第109节
虽说刘秀从陛下的屠刀下逃出过一次,但那也是凑巧发现了大明的财政问题,这样的机会乃是千载难逢,
如果大明真有那么多动摇国本的大问题等着刘秀说出来,那大明朝可真是烂透了!
总之,刘秀如果写这篇对策,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甚至会影响到出卷人和主考官,老朱从来不吝啬什么连坐,也不忌讳从上到下杀个遍,
“殿下,这恐怕会祸及到您啊!”
宋瓒声音颤抖,一改平日高冷的做派,他也是人,这回他是真怕了!
老四闭目,眼皮确是控制不住的狂跳,许久,声音沙哑地开口道,
“让他写完。”
而此时考场之下的刘秀,倒显得极其放松,
南北科举问题确实无解,但此无解是在古代无解,
而在现代却有了解决方法。
现代疆土面积更大,各省各民族形势更加复杂,可比明朝单单南北方之争要复杂得多,怎么现代就没有这么矛盾?
答案就在高考之中!
那就是加分体制!
其实,各方的诉求极其明确,
北方考生并非是想要在科举中,有人给他们开小灶,北方整体的考生质量确实不如南方考生,这点北方考生从来没有否认过。
可问题就在于,北方战乱不断,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读书环境,而北方考生又正值青年,
一场大仗打下来,这些北方考生就是战时入伍、闲时耕农的主力军。
这么多事情分心,北方考生能学得进去习吗?
所以,这就是客观因素的问题,并不是北方考生天生脑子就笨。
而北方考生生气的是,南方考生丝毫不考虑北方战乱的情况,就觉得南方考生高北方考生一头,南方考生就是比北方考生聪明,北方考生脑袋笨还想要开小灶。
所以,北方考生就很不爽,
凭什么我们保家卫国,没有优待也就算了,还要受着南方考生的嘲讽?
南方的考生诉求是什么呢,那就是保证科举公平,
在他们看来,朝廷是在有意地偏向北方考生,既然是考试,那就别扯什么没用的,一切在试卷上见真章!
况且,南方考生有着足够的自信,只要科举公平,那么中举的一定都是南方考生,
也确实如他们所想,这几年的整体形势,便是中举之人,南方考生远远多于北方考生。
而北方考生不服气,在南方考生看来就是技不如人的撒泼打滚,
如果北方考生这么一闹,朝廷就向着他们,那科举还有公平可言吗?!
而老朱的想法就更简单了,科举公不公平在老朱看来都是次要的,
老朱在意的是平衡,而并非公平。
科举读出来的人都是官场的预备役,也就是说,科举的最终结果是做官,而南方考生过多,这些南方考生进入官场做官之后,便是南方派系的官员,
北方考生进入官场之后,就是北方派系的官员,
莫要以为官场上那些官员就是铁板一块,如今洪武朝官场之上那是门派树立,而分派的基础逻辑无非两点,
一是门第,二是地域。
何谓门第,如果某位二品大臣,当过科举乡试的主考官,若是在这次乡试中有两人进入了殿试环节,那这两人就是这位主考官的门生,
今后若是做了官,是要向主考官上门道谢的,而自然而然,这些新晋官员就是这位二品大臣一派的,
再算上,
同朝其他官员的孩子要照顾吧,
自家后生要照顾吧,
欠人家人情就得照顾人家孩子吧,
算来算去,这些官员你来我往,就形成了一个官僚派系。
而按地域划分派系,那就更简单了,你是哪的人,就是哪派,
若是再任由科举这般发展下去,不出三届科举,朝堂上将满是南人,
这是老朱做为皇帝绝对不能忍受的事情!
所以,老朱才会在南北榜案中,冒天下之大不韪,重新画榜,尽取北人。
总的来说,
北方考生要出一口气,
南方考生要一个公平,
老朱要得是平衡,
既然三方的需求都明确了,那么就好办了,
加分!
如果家中有抗元而死的家属,或是自己在五年内参加过战争,那便可将整体成绩提一等,
乙中可提为乙上,乙上可提为甲下,
如果南方考生不服气,很简单,这个加分政策并没有规定南北方地域,你想加分,那你就去打仗喽。
另外,位置偏远的地方也要加分,例如燕地、云南、东北等地方,
这就存在一个教育资源的问题,地方越偏远教育资源越是落后,莫说和南方遍地学堂相比,就说偌大的燕地,也就只有一个白马书院算是正经的学堂。
可见教育资源已经悬殊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如果南方考生也想加分,只要在上述偏远地区居住两年,在于此地科举便是,同样没有限制条件。
……
刘秀捻起笔文如泉涌,实在是现代的考试体系太过完善了,刘秀只要结合大明的情况稍微一改,拿来就能用得上!
而刘秀此刻没想到的,这篇策论,将会给整个大明带来怎样的冲击,
大明第一策论正在创作中!
啪!
刘秀放下笔,抖开试卷,乡试的试题已经全部答完。
写第四题的时候,全程没有停顿过一次,通篇行云流水,不过,刘秀在没有看一眼,而是直接趴下睡觉了。
约莫睡了个三四个时辰,刘秀睁开眼,又把试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简单修改了几个错字之后,这篇试卷便彻底完成了!
等到刘秀刚放下试卷,燕王的声音响起,
“考试,结束!”
第153章 一巴掌打飞
“考试,结束。”
“将卷子放在桌面上便可以退场了。”
刘秀闻言放下卷子起身,只见一道残影以极快的速度朝自己奔来,
刘秀一愣,宋瓒抓起自己的卷子,讪笑道,
“我来收卷。”
刘秀拱拱手没说什么。
“刘秀,答得咋样?我看那大儒宋瓒,可没少往你身边跑啊!”
董乃和起身连忙凑了过来,
“宋瓒?”刘秀微微皱眉道,
“就是那个收你卷子的人啊!他你都不认识?”
“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啊,那么八卦!”
“切,这可和我八不八卦没关系,来,同和,你说说,宋瓒你认识不?”
于同和凑过来,点点头,“刘老爷,那就是大儒宋濂的长子,听说连陛下的面子都不卖,求着他进翰林院他都不进,在吴地自己办了个私塾。”
“呵!”刘秀笑了笑,“看来还真是我孤陋寡闻了?”
于同和挠挠头,“刘老爷,宋瓒可是大明月旦评的主办人,能得到他评语的年轻人,个个都能平步青云,有所建树!”
董乃和一听更是心痒,“咱们去试试?”
刘秀表示没啥兴趣,殊不知自己早已有了宋瓒的评语,看向于同和,“你答得咋样?”
于同和叹了口气,“上榜应该没问题,要想拿高分就难了,贴经和诗赋还好,策论可是我的大弱项。”
“行啦!能上榜就不错了,我差不多是睡了一天一夜,本来想着北地的题能简单点,还能捡个漏,这家伙,比南方的题难多了!”董乃和气急败坏道。
“考完就算了,你俩没啥事吧,我请你俩下馆子。”
“真的?!”董乃和一听下馆子,两眼放光,“能不能去醉仙楼?再找几个美人弹个琴啥的?”
刘秀笑了笑,“好啊,不过我就不找了。”
“我知道你心里有你家妙云,不过你可想错了醉仙楼,那可都是清倌,人就是弹弹琴,你想摸人家手都不行呢!”
“那行,”刘秀点点头,毕竟已经是有了家室的人了,胡搞还是不好的,“同和,走?”
于同和受宠若惊,“老爷,要不我请吧…”
“你请什么你请,刘大老爷可有的是钱,累死咱俩都花不完,用得着你充大头?”
“乃和说得是,”刘秀一左一右拉住二人,“这顿就我来安排。”
三人刚走出白马书院,身后便传来一道刻薄的喊叫声,
“等等!”
刘秀三人置若罔闻,
上一篇:大唐:我将唐旗插满世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