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订婚李秀宁,开局大雪龙骑 第369节
有人觉得,自己天高皇帝远,官员众多,自己少捐一点,也是合情合理。
反正他官小,俸禄少,加上家族也不大,没那么多钱,也很正常。
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表现的机会。
这种大事,定当时有人记录,什么地方,哪个官员,捐了多少。
都记录在册。
万一被皇帝赏识,自己加官进爵,还会远吗?
还有一些清醒之人,他们心里非常明白,这就是皇上的一次试探。
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机会,其实就是一个陷阱。
捐多捐少,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逐大流最好,别人捐多少,我就来个平均数,差不多就行了。
其次,他们也意识到,这是皇帝对他们士族的一次警告。
变相的警告。
对百姓来说,好事,天大的好事!
他们不懂修建漕运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对于北方来说,修建漕运是官员出钱,他们依旧是免税。
其次,若是他们也参与其中,还能解决温饱的问题。
这很关键,本来修建漕运一事,强制服役已经是常态。
从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都有些不满。
从新皇帝登基一来,一直都是各种对百姓好,为民着想,可如今做出这样的事,难免会有些失望。
一直到政策下来后,百姓才意识到自己误会了。
这种好事,完完全全的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上来想问题。
一些家庭勉强的人也很高兴,一个月多那一斗米,这是皇恩浩荡!
本来强制服役,他们肯定也要参加,而且什么都没有。
就算是赈灾,每天也只是喝粥,一天三顿粥,还要干体力活,谁吃得消?
现在不一样。
一斗米,自己可以随意分配,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还不用和别人抢。
这就是发米和赈灾最大的区别。
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
也不知道这次是因为陛下亲自定夺的缘故,还是众官员都想要表现自己。
银两的事情很快就全部汇集到了户部。
新上任的户部尚书韦待价却是眉头紧皱,满脸的焦急之色。
肖立下台后,他从萧洲刺史调到户部尚书的位置。
为此,他还很高兴。
因为他的爷爷韦冲本就是户部尚书,他这也算是承了衣钵。
可上任之后才发现,这就是一个烂摊子。
自己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大事,处理不好,怕是这尚书的位置,要拱手让人了。
说不定还有被砍头的风险。
韦待价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满脸愁容。
“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啊!”
本是个轻松差事,只需要收集银两,然后再将总数额汇报上去就好了。
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也清楚,按照估算来看,这次的银两起码应当超过百万两白银。
可如今他手中的数量,只有区区五十万!
这剩下这么多的白银,去了哪里?
第292章 有问题,找徐茂公啊
他心里非常清楚,朝廷需要这笔钱,百姓需要这笔钱,这天下,需要这笔钱。
这种时候,在他这里出了岔子。
“你告诉本官,为何收取银两时,冀州、兖州、扬州、青州等地没有名单!”
韦待价死死的盯着户部侍郎斥问道。
户部侍郎满脸的无辜:
“大人,下官也不知啊,上报上来的,就是没有名单。”
对于一个新上任,还是从来都没过名号的尚书,户部侍郎王须拔丝毫没有恭敬之色。
他觉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江南地区的官员一直不都是这般,都是门阀士族。
重点是,他们天高皇帝远,也管不到他们。
就算是出事,朝中有不少人都是他们的人,只是一个名单而已,没了不就没了。
王须拔觉得这个年轻人有些毛躁,便说道:
“尚书大人,下官斗胆说一句,在户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您这般辛苦,也只是无用功,咱们只需要将这张纸送上朝堂就行,剩下的事,会有人解决的。”
韦待价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王须拔,这个户部侍郎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事吗?
丢了整整五十万两啊!
还没有名单,就相当于是凶杀案中的死无对证。
重要的证据丢失,明日皇上问起来,有该当如何?
“本官知道了,你下去吧。”
韦待价叹了口气,挥挥手,送客。
他与这王须拔合不来,商讨下去也只是浪费时间,搞不好血压还弄上来了。
不过有一点他倒是赞同,这件事,他也没有办法。
怎么样,也都是无用功。
明天就要上报,时间也完全不够。
“明日早朝,我若是上报后,陛下定当大怒,要查明真相。银子是户部统筹,到对名单的时候,一定会出纰漏。”
“这时候彻查,也没了方向……没了方向,对!”
忽然之间,韦待价想是想到了什么。
急急忙忙的出了府。
……
国公府。
徐茂公和魏征等人正在筹备着漕运开凿的计划。
他们主要是负责统计人数。
毕竟这件事太过于庞大,光是靠着户部来办理,人手确实不够。
当下杨昭就下令,让徐茂公和魏征亲自负责这件事。
主要是,其余人来,他不放心。
关乎百姓,说不定还会出现中间扣米的情况。
这对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
只有这两人亲自安排,他才能放心。
民间疾苦,他非常清楚。
寻常人家就算是被抢了东西,报官也没用。
越是小地方,官府就越是猖狂。
说不定东西就是官府扣押,百姓去报官,最后的结果他也能想到。
无非就是羽纱而归,有不服从的,仗打十大板子也就老实了。
“徐公,这次的人数已经超过六百万人,陛下这一计策,果真有效啊!”
魏征难得的开怀大笑,这段时间被门阀的乌烟瘴气弄得很是不舒服。
此刻总算是出了口气。
“呵呵,陛下总是能想到一些非常人之想法。”
这是徐茂公的评价。
从在太子的时候,他就发现,杨昭的行事方式,与常人想的不一样。
可能这也是他为什么能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此计非常大胆,百姓能接受的这么快,着实意想不到。”
魏征有些感慨。
上一篇: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