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 第153节
李儒说道。
杨昭点头道:“乱才是正常的,董卓部下那么多人,现在董卓死了,他们什么都敢做,文优当时逃出关中,没有带走董卓的部将,也不投靠他们任何一人,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李儒郑重道:“是的!董卓让我把小姐送来给主公,而不是送去给徐荣他们任何一人,考虑的就是他们会乱,担心无法保护小姐。”
包括牛辅这个女婿,最后也不被董卓信任。
“我们到军营看看。”
杨昭收到委任的东西,正式开始对北海的治理,首先巡视营地。
城外军营。
“见过主公!”
众将士齐声道。
杨昭首先往陈到走去,问道:“叔至还适应吧?”
陈到应道:“主公的军中,纪律要比在张白骑麾下,严了很多,但这样练出来的兵,才是精兵,黄巾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以前我在黄巾军中懒散惯了,刚开始无法适应军中的严格,但现在没问题了。”
“那就好。”
杨昭巡视了一遍,只见那些降兵,依旧被张辽他们操练着,军中的情况,一切正常,又道:“各县的守卫,安排了吧?”
“已经安排了,再过两天,士兵就会分配到各县。”
李儒说道:“北海治下的县,原本就有部分守卫,我们再分散部分士兵去驻扎,可以帮主公尽快控制各县,分出去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会削弱我们主营的兵力。”
杨昭道:“现在我们的兵,还是不够,现在能不能征兵?”
李儒分析说道:“如今的钱粮,加上缴获黄巾军的部分,足够现在的士兵用到下半年,如果再征兵,容易导致不足,以目前的环境,有钱也难买粮了。”
以前的杨昭,还可以通过甄氏,购买军粮。
现在的环境和以前的又不同了。
粮食,是兵力的保障。
其他各州郡,不会再让自己范围内的粮食,流到外面。
就算商贾想赚钱,掌权者也会有所限制。
不过杨昭要从甄氏手里买粮,完全不成问题,双方是合作关系了,现在的粮草不足,还可以补充。
“粮价有了明显的提升吧?”杨昭问道。
李儒点头道:“升了不少,但对普通百姓而言,还买得起。”
杨昭说道:“以后买粮难,我们屯田吧。”
说到这里,他从毛玠那里学来的屯田知识,终于可以派上用场。
他们聊着这些事情,渐行渐远,很快走出校场,回到杨昭的主帐内。
杨昭又道:“我看营陵外面,有大部分荒地没有开垦,之前黄巾作乱,导致不少田地荒废,都可以开垦复耕,鼓励农民耕作,我再改良几个农具,增加耕种的效率。”
什么曲辕犁等农具,穿越之前,他就看过不少穿越小说,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对犁等农具有印象,现在终于可以轮到自己大展拳脚。
他不能比其他穿越者落后。
李儒摇了摇头道:“主公屯田的想法是好,但青州的庄稼,不容易耕种,收成比较低,那些荒地,其实是贫地,才没有人开垦。”
第184章 土地问题
“青州的庄稼,为何不容易种植?”
杨昭还是第一次听到,关于青州农业的问题。
李儒说道:“我曾了解过,好像是这里的土壤不行。”
土壤?
杨昭想了一会,突然想起这里是华北平原,后世地理课上,老师似乎提到过,在华北平原,有部分盐碱地,土地相对贫瘠,不怎么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只能种植一些,耐盐碱的粮食作物,比如高粱等。
杨昭终于明白,为何城外的田地里,农作物是以高粱居多,原来被土壤限制了。
古代对土地的改造技术不怎么好,肥料等东西,完全没有,全靠古人摸索出来的经验,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改良土壤,或者适应盐碱地的情况。
古人对盐碱地的治理,方法一般是开沟排盐、淤灌压盐和种稻洗盐等。
开沟排盐,在北海比较常见。
杨昭攻打黄巾的时候,在外面经常可以看到那些沟渠,这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洗去泥土里面的盐分,早在《吕氏春秋》就有记载。
淤灌压盐和种稻洗盐,暂时还没看到,杨昭也不清楚,这个时候的北方,流不流行种水稻,或者适不适合种植水稻。
只是一种方法,来治理盐碱地,肯定不行。
现在没有化肥,有机肥又不懂如何利用,庄稼的收成会比较低。
“青州的土壤,的确不太行。”
杨昭微微皱起眉头。
他开始自我怀疑,其实不应该选择从青州开始,这里有限制农业的条件,不过盐碱地方面,还是可以治理,道:“我们回去找文和商量该怎么做。”
回到衙署。
贾诩很快来了,听到想要屯田,但有土壤的限制,也皱起眉头,一会后说道:“按照北海原有的方法耕种,就算大量屯田,能收上来的粮食也不会很多。”
古代里面,特别是乱世,粮食最重要。
一旦开始大规模的打仗,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到时候还会出现通货膨胀,粮价高了,钱越来越不值钱,更买不起粮食。
“我认为征兵可以继续,我们现在的粮食,还能支持征兵。”
杨昭对于兵力比较依赖,军费的支出不会减少,有兵了才有安全感。
现在他和甄氏互利合作,就算粮草不足,还有甄氏作为后盾,能支撑一段时间,然后尽快把盐碱地治理好,补上粮食这块短板。
贾诩赞同道:“兵是必须要征,如果不征兵,我们很难发展下去,也难以应对外部的压力,但是在军费上面,我认为有一个方面需要调整。”
杨昭道:“文和请说!”
贾诩说道:“就是抚恤问题。”
“主公制定的抚恤策略,以后对军费的消耗会很大。”
李儒也想调整这一点,很赞同贾诩的提议。
对于阵亡、因伤退役士兵抚恤金的发放,很多诸侯都会做,但他们只给一次,给完就算了,杨昭的做法,是每年都给,并且每年给的,比别人,包括朝廷一次给的都要多。
以前在良乡、在洛阳,人少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
现在发展起来,人越来越多,每年都得支出一笔抚恤金,很拖他们的后腿。
“现在领抚恤的家庭,还不是很多,适当地做出调整,降低抚恤的水平,是最合适的。”
贾诩继续说道:“以后主公的兵力会越来越多,打仗阵亡的士兵多了,给的抚恤数目会很庞大,万一我们承受不过来,降低了标准,领取抚恤的人习惯高标准的,降低之后容易导致民心不稳。”
杨昭眉头一皱。
可以理解贾诩这番话。
比如你一直资助一个人,每个月给他三千块,给了一段时间后,你的资金出现困难,给不起三千,只能给一千五,甚至不给,那个人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怨恨你。
贾诩的说法,与此同理。
杨昭当时考虑的没有那么多,只是想拉拢部分幽州的人心,方便图谋大事。
随着发展的进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你们认为,该如何调整?”
杨昭问道。
李儒建议道:“和天下诸侯一样,一次性给所有抚恤,情愿多给一些,也不要每年都给。”
他的想法是最直接的。
董卓部下的士兵,还经常得不到抚恤金,对此早就习惯了。
贾诩说道:“我建议削减抚恤,给少一些,再制定一个期限,比如五年之内可以领取,超出五年就停了,毕竟士兵为我们拼死打仗,战死沙场,或者因伤退役,我们不能寒了家属的心,也能为主公树立仁义,笼络民心。”
杨昭考虑了一会道:“按照文和的标准去做,等会我写一份书信去良乡,北海郡这边,直接执行。”
他们在北海的兵不多。
大部分是从孔融手里接过来的。
另外当初的宿卫,许家庄的庄丁和高顺、张辽投降的士兵,甚至是西凉兵,这些士兵的抚恤,从北海发出。
虽然很多跨州和跨地盘了,但是能联系的,会尽可能联系上,无法联系的就算了。
以前从幽州带走的士兵,依旧是田畴那边发抚恤。
“好!”
贾诩和李儒点头道。
抚恤的事情,暂时确定下来。
贾诩又道:“征兵方面,我和文优会亲自去做,不过北海一郡,能养起来的兵力,我和文优算过了,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的士兵数量,如果主公有甄氏的支持,还能往上提,最多再征一万人。”
“一万人!”
杨昭算了算,加上这一万人,可以拥有三万六千多的兵力,道:“那就先征一万人,你们去安排,至于屯田方面……”
李儒道:“先治理好土地,才能屯田。”
怎么治理土地,又是个麻烦。
贾诩和李儒二人,认知有限。
他们苦思了一会,可以想到一些古法,但有局限性。
“当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力,让其无法攻打韩国,曾将郑国送去给始皇帝。”
“始皇帝利用郑国,在关中开挖沟渠,发展农业。”
“从那时开始,关中就有了利用河流冲刷而来的淤泥,形成淤田,种植庄稼,这个方法在关中和三河地区,至今还在使用。”
上一篇:假太监:从启蒙皇后开始凤舞九天
下一篇:皇帝游戏:sss难度我推演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