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69节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陛下那般强健的身体。
大量的奏章任务,让朱标日以继夜的工作,已经将其身子都差不多拖垮了。
为何一个简单的风寒入体,就要了夫君的性命,实则是朱标的身体,已经完全的被掏空了。
吕氏已经失去了一个丈夫,她并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上场,就能比夫君更为的优秀,自己带大的儿子有多少的本事,她心中非常明白。
朱标今年三十七岁,吕氏也已经三十多了。
所谓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现在的吕氏说个不好听的,已经是个寡妇,每到深夜,想起曾经和朱标在一起的日子,唯有泪湿孤枕,顾影自怜。
其实就现在的吕氏而言,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哪怕是朱雄英进宫当了太孙,乃至于日后的皇帝,也得认她这个娘亲,皇太后这个位置,她是坐得稳稳当当的。
.......
次日,大明皇宫,奉天殿。
日复一日的早朝,再度开启。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虎视眈眈的看着下面的群臣。
今日的朱元璋,面色阴沉,眼神中凶光咋现,有一种择人而噬的感觉。
自从朱英出现后,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般模样的朱元璋,还是头一遭在早朝上出现。
下面的文武百官,早就伏地而跪,吓得瑟瑟发抖。
他们熟悉的陛下,今日又回来了。
“你们这些个好大臣,倒是给咱说说,这般大的灾荒,为何到了今日才有奏疏过来。”
“三十多万人啊,这可是足足三十多万,你们自己的良心何在,你们可知道,就咱在说话的这个功夫,已然有多少百姓,正是在饥饿之中煎熬。”
“就算是迟上一天,又会有多少百姓饿死。私底下经常议论咱是个屠夫,就咱看来,你们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
朱元璋怒发冲冠,发出骇人的咆哮声,仿若整个奉天殿,都在止不住的颤抖。
四周负责镇守的锦衣卫,手已经搭在了腰刀的刀柄上,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就要将某些大臣,直接拖到殿门外开宰。
按照往日的情况,诸多镇守奉天殿的锦衣卫明白,这不死上几个大臣,估计陛下的怒火难以平息。
下方的群臣,尤其是为首的几位尚书,侍郎,心跳都快慢上半拍,涉及此事的大臣,已经不仅仅只是小腿在打颤了,整个人都开始抖起来。
不过雷霆过后,朱元璋却没有再度开口,眼神冰冷的看向众多大臣们,迟迟没有开宰。
这让大家,更是备受煎熬,未知的恐惧更加让人害怕。
良久,就在群臣们都有承受不住的时候,一道声音传来:“都起来吧,好好的议议,对于此次的灾荒,究竟该如何处理。”
意想不到的结局,甚至群臣们都怀疑已经幻听了。
这还是动辄杀人的陛下嘛,这么大的事情,不杀数个乃是十来个大臣,就给过去了?
一时间,跪在地上的群臣们,有些不敢相信,甚至没人敢起身。
“你们是聋了吗,咱的话说得不够清楚?还是你们个个都觉得对于此事没有丝毫办法,直接请罪?”
“咱看你们也没必要跪了,全部都流放到河南去,感受一下灾荒下灾民生活的日子。”
朱元璋训斥道。
闻言,众多群臣这才迅速起身,同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
“茹瑺,你跟咱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如此大的灾情,过了上月,咱才知道,还是说,你们兵部尽是些酒囊饭袋,连传信的事情,都做不好了。”
朱元璋点名兵部尚书茹瑺询问。
灾情的传达,一般都是由驿站负责报信,而驿站从属兵部车架司,归属兵部管辖。
延迟灾情,这可是大罪。
茹瑺已经不复平日里淡定的模样,额头大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后背都已经湿透了。
他心中清楚,要是回答不好,或者说不能让陛下满意,自己这辈子至今日也算是活到头了。
只是片刻的停歇,茹瑺就作揖躬身说道:“回禀陛下,昨夜里臣自知道此事后,就已经展开彻查,经过详细的调查,臣也查明了驿站传信延迟的问题。”
“在目前的河南,是众多灾情同时爆发,不仅仅是水灾,蝗灾皆至,更有瘟疫横行。其中瘟疫达到的程度,可谓是近数十年之罪。”
“此次瘟疫极为可怕,根本没有医治的法子,不仅仅是百姓,便是官吏都是大片感染死亡,便是如此。”
“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便是河南布政司的驿站驿卒们,几乎全员损失殆尽,以至于无人传讯,最后还是由临近的驿站发现此事后,这才传信到京师来。”
第172章:考校大孙
河南是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这里被人称为中原,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一个地方。
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东西南北交通中心,自古就是战略要地。
和平年代还好一点,但是一旦遇见战争年代,那就是诸侯逐鹿的地方,战争根本就不会停。
河南地区,在今年二月黄河决堤,期间就已经赈灾过一次了。
水灾还未过去,蝗灾跟旱灾就来了,现在又来一个特大的瘟疫。
报信上说是有大约三十多万人受灾,但就这统计数据,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清楚。
远远不止!
像瘟疫这等灾情,任由传播的情况下,受灾人数再翻上十倍,都很有可能。
且像瘟疫这样的事情,根本无法统计,都是远远避开,谁都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出事。
朱元璋听完茹瑺的讲述后,紧皱的眉头,没有丝毫松开的迹象。
片刻后才对户部尚书赵勉问道:“赈灾的粮食,现在已经筹备了多少了。。”
赵勉闻言,身子一震,语气颤抖的说道:“回禀陛下,户部在了解到灾情的同时,于昨夜已经开始紧急筹备,目前...目前大约可以调动三百多石粮食过去。”
三百多石,大约是四万多斤的粮食。
但面对几十上百万的灾民,三百多石,能够维持多久?
朱元璋自小是贫农,三百多石咋一听好像很多,但对受灾的河南地区来说,真就是杯水车薪。
“给咱解释解释,为何只有三百多石。”朱元璋森然的问道。
赵勉连忙述说:“启禀陛下,河南地区自进今年二月始,灾荒不断,赈灾的粮食从未停歇过,一直在尽力的输送。”
“如今整个户部能够筹备到的粮食,都已经全部筹备过来了,这三百多石,还需从粮商手里购置一批。”
“如今米贵,恰逢秋收未到,便是粮商手里的粮食也不尽多,所用花费已然远远超出。”
“再加上今年各地灾荒不断,赋税减少,国库如今已然告急,臣实在是想不出法子抽调出来。”
朱元璋呵斥道:“咱两月前,就让银作局批了三百万贯宝钞过去,你告诉咱,这才仅仅过了两个月,就没了?”
“这其中的钱财去向,尔等户部莫非是私吞了不成。”
赵勉吓得连忙跪地,解释说道:“陛下明察,臣自担任户部尚书以来,不敢有丝毫懈怠,在陛下宝钞下来前,户部这边于军部早有大量欠饷。”
“银作局的宝钞一到,就立马发放了下去,结清欠饷,其中耗费宝钞将近一百二十万贯,米一百三十石。”
“未有入账,出账不断,臣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望陛下明察秋毫。”
朱元璋闻言,右手一把抓住龙椅扶手,抑制自己即将发飙的情绪。
往常来说,遇到这样的情况,赵勉不说直接处死,革职是指定跑不掉的,但现在的朱元璋终究还是忍不住了。
按照大孙教的法子,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而后缓缓吐出,朱元璋这才感觉自己稍微舒服了一些。
而后问道:“现如今这般情况,尔等可是还有什么法子可以应对此事。”
朱元璋没有提‘以工代赈’的事情,这般大规模的灾荒,以工代赈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以工代赈只有对于小型的灾荒,受灾人数在数万之内,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一旦人数接近或超过十万,以工代赈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可言。
面对陛下的问话,下方几个尚书相互对视一番,均是保持沉默,包括后面的群臣,也是低头不语。
能有什么办法呢,遇到灾荒,唯有首先赈灾才是,但就目前而言,大明的财政赤字,国库都要空了。
挤出来三百多石,显然这还是户部尚书赵勉的能力不错,换作他人面对如今境地,估计只有干瞪眼的份。
“瘟疫的事情,太医院派遣医官,研究处理,另银作局再印宝钞两百万贯,以用于此次灾荒,当地各医署协调处理瘟疫之事。”
朱元璋开口说道。
太医院归属礼部负责,不过现在没有礼部尚书,朱元璋就直接下令了。
对于灾荒,大明现在很是熟悉,自大明立国至今二十五年间,赈灾一直就是朝堂上的主旋律,每年每月,都要讨论这个事情,套路方式都很熟悉。
只是往前陛下都会杀上几人祭天,今日却没了动静,群臣们还有些不习惯。
像是这样的事情,朱元璋已经经历了二十五年之多,只是每次遇到,终究还是会有一种无力感。
大明的财政,一直都是目前大明的痛处,每年赤字都很习惯了。
不仅仅是赈灾,就是军部的军饷,大臣的俸禄拖欠,也已经成了惯例。
当然,拖欠的这部分,并非是银子。
大明宝钞,从来都是按时按刻的发放了下去,毕竟几张纸的东西,银作局印起来不算难事。
目前大明群臣的俸禄,是宝钞加实物。
除了大明宝钞外,还有绸缎布匹大米。
绸缎布匹好说,大米一向是拖欠着的,毕竟单纯的大明宝钞,在这个物价飞涨,宝钞贬值的年代,所产生的购买力,朱元璋心中也是清楚的。
只是市场经济的调节,无休止的印刷宝钞,只会让大明宝钞不断的贬值。
两贯钞只能换一两白银这等事情,朱元璋怎么可能不知道,只是知道又如何,还能有什么办法可言。
退朝后。
朱允炆并没有去找皇爷爷,在这个时候去找皇爷爷说大哥的事情,捞不到半分好处。
也没有谁会在这个点上,去触陛下的霉头,哪怕有事,能压着就先压着吧。
华盖殿内,朱元璋没有直接上手批阅奏章,而是坐在书案上有些出神。
对于河南地区如今的情况,朱元璋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当初的他就是这么经历过来的。
上一篇:三国:我能在梦中练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