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134节
在木符上雕刻的那个图案,显然只有一半,雕纹看上去似乎比较复杂,显然出巧匠之手。
朱棡仔细的瞧了瞧图案,不由开口问道:“大侄子,这,似乎是公鸡?”
朱英点点头,笑着说道:“没错,正是大公鸡。”
......
天明后,天界寺前。
上百人的队伍出现在山门口。
山门前,早就得到消息的僧官们已经等候多时。
正是高丽的使臣队伍。
其实早就在昨天下午,使臣队伍就已经到了天界寺附近的驿站,不过当时已经接近黄昏,按照礼仪流程的安排,今日才会正式进入天界寺。
高丽使臣,知密直司事赵胖,上前递交相关文书,僧官查看过来,礼乐响起,高丽兵卒留下,文臣武将,公主婢女入寺。
此刻的赵香熙,已然是一身婢女服饰,不过即使如此,在一众女子中,她的容貌也使人频频注目。
看是接待的和尚看了,都忍不住低头,怕影响佛心不敢直视,暗道一声阿弥陀佛。
赵香熙的面色有些无奈。
因为她知道,现在递交上去的画像,已经不是她的了,也就是说从这一刻起,他婢女的身份就被确定了。
别说高丽如此遥远,哪怕真就是李成桂知道此事,也绝不会说明。
一旦说明,那可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还不如将错就错。
高丽使臣,知密直司事赵胖,虽然名字中带着一个胖字,但人不胖,反而有些偏瘦。
上前的时候,余光扫了一眼赵香熙,见此没有异动,这才安心前进。
天界寺后山中,听到鼓乐声的姚广孝,放下手中的书籍。
问道:“小哥,这是哪国的使臣,来到了我大明。”
锦衣卫小哥笑着说道:“大师,这应当是高丽使臣。”
姚广孝虽然和外界没有接触,但是两名锦衣卫和暗处的锦衣卫显然有所沟通。
毕竟姚广孝此刻每天的情况,事无巨细,都会被记录而后送到锦衣卫衙门里去。
姚广孝闻言后,微微沉思。
而后说道:“小哥,不知贫僧能否去见上一见高丽使臣。”
锦衣卫小哥摇头说道:“抱歉大师,我等并无权力如此。”
“贫僧明白,还请小哥通传一声,若是不难,贫僧自是不会强求。”姚广孝轻声说道。
锦衣卫小哥迟疑后说道:“好,那我为大师上报,不过具体事宜,只得等上峰指令。”
“劳烦小哥了。”姚广孝双手合十,微微躬身说道。
于此同时,大明皇宫。
早朝过后的朱元璋,乘坐马车出宫而去。
目的地显然就是朱英所在宅院。
朱允炆则是回到春和殿中,也未坐下,只是不断对着门外翘首以盼。
黄子澄有些疑惑的问道:“殿下这是在等谁呢。”
“怎么回事,表哥下朝后,为什么没有来我这里。”朱允炆看着殿外空荡荡的一片,不由开口问道。
刚才临近下朝的时候,朱允炆明明对表哥李景隆使了眼色,示意下朝后碰面。
怎么到现在还没来呢,难不成是会错意了?
第145章:北方的狼族(万更求月票求订阅)
端门前,李景隆和众多大臣缓缓前行。
多数大臣到了千步廊这里,就直接去办公地点办公去了,李景隆路过五军都督府,却是没有进入,而是直接朝着皇宫外走去。
“表弟啊表弟,可莫要怪表哥不帮你,就长孙殿下那等狠人,但凡有丝毫牵连,被长孙殿下误会,那可就不好了。”
“表弟怎么都说是长孙殿下的弟弟,即便有些不愉快之处,想来也没有大碍,可表哥不是啊。”
“表弟的心思,表哥还能不明白,这要是清算下来,表哥可就性命不保了。”
李景隆一边走,一边心里面自我述说着。
早朝的时候,他当然是看到了表弟朱允炆给他的使的眼色,但下朝的时候,他肯定没有去春和殿。
而是急匆匆的出宫,连左军都督府都没去,省得到时候表弟找人过来传召自己。
反正他回京师没多久,也没太多的事情。
并不是说五军都督府事情不多,只是李景隆的职位现在还在西番那边,京师这边挂职,没有重新安排。
五军都督府各都督不仅负责管理卫所的训练与生产,还可参与到明朝中央军事决策中。
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涉及到统兵和卫所管理,就没资格管辖了。
在明中期的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的军队掌握在五军都督府手里,文臣干预不了。
就这段事情,大明的军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土木堡之变,是继蓝玉案、靖难之役之后,又一次对五军都督府发展变化带来巨大影响。
以于谦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实际上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所掌握的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均由于谦一人掌握。
这才导致文臣统领武将,以至于在各方面来说,武将的地位降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急速下滑。
尤其是文臣的贪污之风,影响到了军队,文人统兵多数都是以喝兵血,吃空饷为主。
直接将大明军队腐朽,各种欠饷的事情屡出不绝。
明末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之所以有那么强的战斗力,全靠戚继光自己给文人上司张居正,甚至在京师的严嵩送礼。
甚至于军队的军饷,都是戚继光自己补上的。
在当时明末的那种情况下,士兵们哪能不效死,再加上戚继光本身的军事能力,自然更加强大。
而戚继光的钱财,主要还是来自于父亲留给他的家底。
戚继光父亲戚景通,也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从级别来说这是一个正四品的大官,
当时的戚景通放着好好的指挥佥事不做,偏要想办法当一个从七品的把总。
这个从七品的把总,就是江南漕运的把总。
明清两代,漕运都是最肥的肥差,灰色收入相当之高,而戚景通做了很多年江南漕运把总,其中积累的财富,可以想象。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的万户南溪王栋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戚继光。
与此同时,朱英正是在宅院里,查看大明军事制度。
“如此看来,军政分离的脚步,要加快了。”
朱英看着关于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职能,皱眉说道。
如今的大明,正是处于军政合一的统治理念。
老爷子的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皇帝本身,全部被全国大小的事务束缚住了。
所谓的日理万机,是半点玩笑都不开,各种各样的事情,把皇帝所有的精力都牵扯进去,哪还有其他的心思。
看不完的奏章,开不完的早朝。
这要是换了能力稍弱一点的皇帝上位,完全连皇宫都没时间出去了,要是不处理吧,政令的难以出皇宫。
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其实并不是体现在内政方面,而是体现在兵权上面。
军政合一的好处是地方治理的效率高,坏处是地方独立性增强。
反过来说,军政分离最大的好处,就是兵权可以完全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至于地方,皇帝本人完全可以达到垂拱而治。
在朱英心中的垂拱而治,就是把文臣的权力还给文臣,治理地方。
治理不好,自然便是问罪,治理好了那当然是升官。
掌握的军队的皇帝,本身就会有极大的话语权,不怕文臣不听话,不听话瞎搞的,轻者革职,重者赐死,便就行了。
保证好军队的军饷不出问题,大明如此多人,永远不缺天才,总是会有治世能臣出现。
想到这里,朱英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在上面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大明如今的军队,尤其是卫所制,肯定是不能丢弃的。军户屯田就如今来说,是十分高效的存在。
因为如今的军队本身,也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并不能算是职业军人,只能是户籍军户,不操练的时候,也是要下田插秧的。
所以当然不能照搬后世的模式,实行一刀切。
需要改制的地方,就是对军队实行双线管理,即即军政军令分离。
军政部门,则是负责军户们平时的生产,包括屯田,军籍,战备,等相对来说属于后勤一类的工作,进行一个划分。
军令部门,则是完全的战斗部门,尤其是精锐将士,长期操练的那种,则完全掌控在军令部门之下。
平时,以军政线为主、军令线为辅。而在战时,两条线对调,由军令部门的总兵统一指挥各军兵种战斗力量,以实现集中统一指挥。
以凉国公蓝玉为例。
在四川平叛月鲁帖木儿的时候,就以凉国公蓝玉为主,负责统筹军队,安排作战。
但在平叛结束之后,则除开精锐将士外,屯田的卫所将士,则交由军队另外军政部门的负责人管理安排。
也就是说,军队本身将会面临两种情况,战时和非战时。
这便是朱英对于日后大明军队的设想。
“东家,老爷子过来了。”张伯进入书房,向朱英禀告道。
朱元璋目前还未有正式的公开身份,也没正式召朱英入宫,公布嫡长孙的身份。
虽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但这层窗户纸显然只有朱元璋才有资格捅破。
所以朱元璋的身份虽然大家都已经清楚,在称呼上,张伯还是以原来老爷子相称呼。
上一篇:三国:我能在梦中练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