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子:开局被李世民赶去封地 第53节
更关键的是,李世民有野心,他可不仅仅满足于当个皇帝这么简单。
既然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兄弟都没了,朕一定要在青史留名。
“呵呵,你这话说的,谁会相信?”
商贾会心一笑:“我就知道您不信,不过没关系。”
“这一沓纸张之前的价格是六十文,小的就赚个车马费,勉强保本就行了。”
李世民侧着脑袋:“掌柜的,你这不赚钱,图啥啊?”
那商贾笑了:“兄台,东方不亮西方亮,纸张的钱,虽然也不少,但比起书本的钱,还是小数目啊。”
“我问你,天底下的纸张再多,没有人写字,没有人识字,那用纸张的人还多吗?”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咱这小商贾,就不要着急忙慌赚这个钱,以前小的也不知道。”
“现在意识到,已经晚了。”
商贾一番垂头丧气,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好家伙,现在的商贾,格局都这么高了吗?
难不成说他还有什么高见不成?
“哦?掌柜的这番话可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
商贾拱手:“哎呦,小的可担当不起,您不知道,这话是一位大人物说的。”
“纸张就这么回事,正好今日小店开业,本钱甩卖,但您只能买一沓。”
“当然,您若是有空的话,进去看看新上的书籍。”
李世民眉头一挑,好家伙,原来在这里等着呢。
顺着商贾的手指着的方向,李世民一路进了店铺之中。
整个店铺之中,各种各样的口音交杂着,嗡嗡之声不绝于耳。
论语、中庸、大学……
诗经……
嘶……
各种各样的书籍,一应俱全。
什么时候,大唐的书籍已经如此充足了?
难道天下藏书不都在豪门大户家里吗?
“小二,论语多少钱?”
李世民问道。
店小二淡淡一笑:“回客官,五十文。”
李世民整个人如遭雷击,呆住了。
本来想出来放松一下,可李世民发现,自己走到哪里,似乎都有新的奇怪的东西出现。
抱着几本书回到皇宫,李世民呆滞的看着案上的书籍,叫来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
房玄龄一辈子都没有听过这么便宜的书,脸上顿时就抽搐了起来。
“陛下,克明老骗子啊,我的三十两啊。”
李世民一愣:“房相?这是怎么回事?”
“陛下,您不知道,杜如晦这个家伙,前些天跟我说,能搞来几本书,都是孤本,崭新崭新的,纸张也是好纸张。”
“臣就没有想,直接付了三十两。”
“按您的说法,现在那几本书加起来也不过二百文不到……”
亏?岂止是亏!
简直是亏到姥姥家了。
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一个坦荡,一个多谋,房谋杜断,但二人私底下互相打趣的时候也是颇有情调。
“这东西你知道哪里来的吗?”
“臣以为,克明一定知道。”
不多时,杜如晦急匆匆的进宫了,手里捧着几本书,脸上洋溢着兴奋。
来到御书房,他跪在地上,高呼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世民脸都黑了:“喜从何来?”
“陛下曾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杜如晦不慌不忙说道,“如今,实现了。”
“这些书价格便宜,量大,纸张也好,天下士子,都买得起啊。”
李世民一听,心里面突然间像是打开了闸门一般。
对啊,天底下的百姓都买得起的书,那他们一定会读书,大唐现在就是读书人太少。
可今后,读书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书册多吗?”
李世民眼睛亮着,目光灼灼盯着杜如晦。
“多,非常多!”
“臣做过统计,光是过去一个月,流入长安的,一万多册。”
李世民倒吸冷气,整个皇宫,藏书都没有一万册。
“这些书册来自哪里?是谁人做的?他为何要散尽家财?”
杜如晦此时笑盈盈看着李世民:“这就是陛下的功劳啊。”
“陛下有皇子李祐,齐王殿下,造出了如此便宜的纸张。”
“还刊印了如此之多的书籍……”
李祐,怎么又是李祐?
就不能让朕多高兴一会儿?
李祐他凭什么卖这么便宜?他不会在山东把孔家老底给掀了吧?
“朕问你,你觉得齐王赚钱吗?”
杜如晦毫不犹豫点头:“天底下把书籍和纸张卖如此价格,还能赚钱的,只有齐王了。”
“臣看过,这些雕版之上的字,如出一辙,您看这个之,跟其他书上的之完全一样……”
“哪怕是雕版,也做不到啊。”
“齐王殿下,乃是大唐之福,他一定掌握了什么方法……”
李世民想笑,但笑不出来。
想哭丧着脸,可自己的儿子这么厉害,自己应该骄傲才对。
“你跟无忌去一趟齐州,看看那混小子到底在干嘛!”
……
齐州城,大雪封路,李祐踏雪寻梅。
天寒地冻,家家户户却冒起青烟,笑声朗朗。
第62章 长孙无忌来了
以往的冬天,韦彤总是会担心属地百姓的问题。
一方面,冬天过去也就过去了,过不去,就睡过去了。
冻死的百姓第二年被人从家里搜罗出来,那就得赶紧埋了,不然惹了瘟疫,问题就大了。
可今年不一样,家家户户都有了取暖的东西。
这些,都是从七月开始的。
七月之后,齐州百姓似乎都多了一些赚钱的路子。
封闭工坊那些人都是苦命人,王爷以一己之力让他们活命有饭吃,王爷的功绩,自己得写下来。
韦彤站在城门楼上,如是想到。
很快,他又想到了一件事,自从王爷出现之后 ,齐州城的百姓或多或少都有了额外的收入。
人多了,花钱的地方就多了。
齐州百姓但凡搞个啥,都比之前收成强。
到了冬天,一个个手里都有一些钱了,屯粮,过冬,这个问题,因为铁炉和煤饼的出现,迎刃而解。
“不行,我要给殿下请功。”
韦彤说干就干,齐王随手之劳,就让齐州百姓获得如此之多的便利,让多少百姓冬天可以活下去。
齐州人越多,以后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好。
关键是,齐王殿下,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对吧?
他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他知道什么?他就是希望自己的百姓不被寒冷侵袭!
想到这里,韦彤热泪盈眶。
“多好的皇子啊,陛下早早就把他丢在齐州这个地方,哎。”
寒风大雪之中写奏折,韦彤不是第一回干了。
三日之后,韦彤的奏折送出,正在屋子里飞速的阅览最近的文书,齐州人越多,文书就越多。
需要的人手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