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225节

不过现在李毅被御史台缠身,肯定要等明天公审之后再提这个事情了。

一夜无话。

到了第二日,李毅早早的起了床,外面虽然已经蒙蒙亮,但是考虑到夏天天亮得早,实际时间也不过是早上六点不到,之所以起的这么早,那是因为李毅要去参加早朝,主要是因为有个公审再等着自己,汇报工作反倒是没必要了,昨天给李二该汇报的也都汇报完了,没啥好说的了。

武媚娘和徐惠服侍着李毅将王爷的蟒袍穿好,随后戴好腰带,头冠,官靴,玉佩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李毅于今年已经十五了,生的那是玉树临风,翩翩少年不用说的,个子头也高了不少,初到大唐贞观十年那会,李毅还记得自己和武媚娘是一般高的,至于现在,那都已经高了武媚娘一个头都要高了。

一晃眼都五年的时间过去了,武媚娘此时也已经是快到二八年华了,生的是越来越带着狐媚的劲儿了,前凸后翘的该长的长,该收的收,可惜徐惠在边上,不然李毅还想着趁早干点坏事呢。

李毅一番打扮之后,那是英气逼人,浑身上下王八之气到处乱洒不用说的了,出了门就见到裴良俊和高宝已经在外面等着自己了,付二被李毅留在了吐谷浑办事了,贴身护卫的职责自然就落到了裴良俊的身上了。

几个人就一路出了门,前往宫门的方向去了。

上一次参加早朝,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正元日的大朝会的时候了,现在想想贞观十五年的大朝会自己就没赶上了,过年当天自己才刚到逻些呢。

虽说是早朝但也不是每个官员都有资格参加的,之前就已经说过,大唐日常的朝会叫做常参。

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

所以等李毅来到了宫门外,看到在外面等候的,那都是一众的大佬们,什么张亮,房玄龄,李孝恭,魏征,长孙无忌,等等这些官员,总计大约也就三十人不到,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御史台的御史们,看到了李毅竟然没在宗正寺,反倒是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宫门外,就诧异的望向李毅,随后嘴巴里就说这这那那的,最后也是哼了一声鼻子。

显然他们也是知道这肯定是李二陛下允许的,不然周王殿下能出得了宗正寺?

这些御史们一个个紧张起来了,有些还开始活动自己嘴皮子了,说不得等下公审要来个舌战周王!prprprprpr!

第七百零五章 都是仰仗周王殿下

李毅对于那些御史们跃跃欲试,挑衅的态度直接视而不见,一群疯狗逮谁都咬,我这种为国为民的好王爷好皇子你们都咬,真的是活腻歪了!今天就让李二陛下给你们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本王到底有没有造反,这事情一查便知,非要给你们整整齐齐的明白,我不倒翁周王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弹劾的!

御史们和李毅之间还没有开始舌战prpr呢,就已经有一道无形的闪电开始互相焦灼交织在一起了,那场面那气场,寻常人等靠近不了的。

旁人一看这情况哪个还敢来跟李毅搭讪啊,怕不是要被御史怼死,现在御史们都已经疯了,听说昨天周王殿下回来的时候,为了防止皇帝陛下去见周王殿下,心软把周王给放了,这帮子御史去太极殿门口堵门去了!据说当时跪了一地的御史!场面壮观,开国以来未曾有过啊!就这样还给皇帝陛下跑出来见周王殿下了,要不周王殿下怎么好端端的出现在这里啊?

好家伙,看来又是一场龙争虎斗啊!就是不清楚这一回合是周王殿下胜出一筹还是御史台那边扳回一城呢?麻蛋,瓜子瓜子磕起来!边上官员们一个个的强势围观,前面宫门开了,就见到一个小黄门躬身走了过来,对着眼前的诸位朝廷大臣们做了一个请的动作,随后就有太监在门口高喊了两嗓子,随后大臣们就排着队伍开始进宫去了。

李毅身为皇子,还是有封地的王爷,自然是走在所有大臣们的最前面的,一路走上太极殿的阶梯,在尚仪局的指引下就进了太极殿的大殿之上了。

有大半年时间没有回来太极殿,太极殿还是如同之前所见到的那样没有太大的改变,就这一点来说,李二还是很勤俭节约的,在李二身前的时候其实一直有建造另外一个宫殿群,那就是紧挨着太极宫的大明宫,只不过因为战事频繁,财政紧缺,急需与百姓休养生息,才刚开了头的大明宫李二直接就给他停了,以至于这贯穿整个大唐历史都相当注明的大明宫终李二一生都没盖起来,历史上直到了李治即位之后才继续建造起来的。

李毅跟着一众大臣们进了大殿,抬眼就看到了担忧的望着自己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就眼中含着默默深情,拉着李毅左看右看,看的李毅鸡皮疙瘩都起来,我靠,这是闹哪样啊?

“皇弟……你消瘦不少啊……”

那李承乾感慨着如此说道,还顺道着拉起了李毅的袖子。

“谢皇兄关心,草原上肉吃多了,都长成肌肉了,没瘦没瘦……”

李毅一下子有点慌,慌乱之中想抽回袖子,但是陡然发现李承前抓的还挺紧的,自己硬扯回来万一要是袖子给扯断了,那场面多尴尬,李承乾还以为自己不给他面子就麻烦大了。

好在上头李二很快就来了,卫忠公公喊了一嗓子“圣人至——!”,将大家的注意力都给吸引过去了,李承乾也赶紧回转过身去,整理一下衣冠,就见到上面李二已经大步的走过来随后坐了下来。

众臣行礼之后也纷纷入座,边上有人端上来水果酒水之类的东西。

李二刚坐稳,就有一个人站出来了,却是刑部侍郎,他拱手就开始说话汇报了,主要是汇报的审问侯君集的事情,侯君集因为三大罪状被御史台弹劾,目前已经证据确凿,本人也忏悔认罪,李二之前就已经下令将侯君集收监等候发落,今天刑部那边就出来说了,侯君集犯的这个法,贪墨他国财宝,构陷他国臣民王族,这两个都还好罪不至死,但是最后一个,纵容下属治军不严,这个就严重了,犯了军法乃是死罪。

不过考虑到抢劫的是别的国家,也就是高昌国,所以死罪到不至于了,但是活罪难逃啊,一般情况下就是解除公职,削其爵位,收其封地,本人流放。当然了,具体要怎么判,还是要陛下亲自定夺的。

李二明显就不是很高兴了,毕竟在他看来,侯君集虽然犯了事,但是都是对他国犯得,他虽然曾经说过视蛮夷子民和大唐子民都是自己的子民,但真要说起来那肯定还是以大唐优先,有所区别的,对于侯君集的事情自然是不打算从严惩治了,这会子就挥了挥手,说了:

“此事容后再议,众位爱卿还有其他事情要说的吗?”

李二这边问完,就有户部尚书的人站出来说了,说中原地区有几个地方出了蝗灾的影子,不过好在影响不是很大,当地的居民已经在当地政府的带头捕杀还有散养牧禽的方法给控制住了,不过我们还是要储备些粮草,以备不时之需等等。

大家一听这么说都点了点头,往常他们听到蝗灾的消息,那都是一个个的谈蝗色变啊,但是现在虽然偶尔有些地方还是会爆发蝗灾,但是因为现在大家都会散养牧禽,还有因为周王殿下拿出来的玉米、土豆新作物都在开垦新的土地来种植,无形之中就压缩了蝗虫的繁殖地,这两年大唐的蝗灾已经大大减轻了,就算偶有地区发生蝗灾,也不至于饿死人了,大唐的粮库也足以用来赈灾了。

顺带一提,玉米和土豆这两种新作物,李二已经开始逐步推广开来,这一年多来的时间,产量就不用说了,老百姓嘴巴都快笑歪了,玉米棒子还能拿来喂牲口,喂养马匹那都算是精饲料呢,再加上李毅炒菜之法和铁锅的不断推广,好多地方家家户户都开始养起猪来了,还是阉猪,长得可快了,味道还不大,不少地方也都开始出现了仿制天上人间的酱油黄酒之类的,虽然味道不如天上人间,但是去腥是足够的了,炒出来的猪肉那是又香又好吃啊。

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粮税自然也都按时交的,官也好民也罢,那都是每天笑嘻嘻的。

这都仰仗谁?周王殿下啊!

户部那边汇报完了,一些御史们脸色不好看了,啥意思啊,知道我们要公审周王,这户部怕不是受了李二陛下的暗示来给我们御史台施压的啊!

不过我们御史台也不是吓大到了,有功就奖有过就罚,天经地义,这公审周王,还是要继续!

第七百零六章 臣有事启奏

户部这边说完,就有几个御史迫不及待的站了出来,一起拱手对着李二那边说了,奏请李二,请彻查周王李毅!

一查周王殿下私自收受吐蕃贿赂,二查周王殿下借吐蕃之兵控制吐谷浑,三查周王殿下在松洲私自招募数百百姓,有造反嫌疑!

此话一出,那是全场都安静下来了,太子李承乾当时就跳出来一句:“莫要血口喷人!”

不过那御史很快就拱手说道:

“殿下!臣知殿下与周王兄弟情深,断然不愿相信周王有任何异心,但此事兹事重大,不可不察啊!还请陛下明鉴!”

“还请陛下明鉴!”

剩余的御史们也都如此喊道。

只不过这些人喊的厉害,却唯独少了一个人没跟着一起喊,谁啊?魏征啊!说起来,带头要求调查周王的,实际上也就是魏征,毕竟举报周王可能谋反的,正式在剑南道的御史,当时这是在朝会上被送过来的,既然有人举报,那御史台就肯定要调查,要跟踪,魏征作为御史台大佬,自然是要盯着这件事情的。

只不过现在魏征却没有跟着那些御史们一起喊话了,待到那些御史们都说完了,李二就有些好奇的问了:

“魏征,前几日你可是也跟的叫的厉害啊,怎么今日没有跟着要求朕去彻查周王之事了啊?”

魏征那边出列拱手就说了:

“回禀陛下,周王殿下今日能够安然无恙的出现在太极殿上,陛下也未曾着急去审问他私收吐蕃贿赂,攻陷吐谷浑,在松洲私下招募百姓这三件事,想来陛下昨日里都应该问的很清楚了。臣曾经做过周王殿下的老师,对于周王殿下的性子,臣不说最清楚,却也是有些了解,初听此事,臣也是颇为震惊,出于职责所在,不得不察,不得不谏,但既然周王已经站在长安了,站在大家的面前了,那老臣就等周王为自己辩解之后在说话也不迟,也望诸位同僚暂且耐下性子,听听周王殿下怎么说,再做决断也不迟。”

魏征这一番话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通,其实在李毅听起来翻译就是——听他说完再开喷。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其他的御史们一听魏征大佬这么说,也都觉得很有道理,原本一个个的怒发须张的这会子全都偃旗息鼓,纷纷站到一边去,看周王殿下要怎么说了。

李毅还能咋说?啥话也不说啊!李二那边就起来说了:

“尔等所说之事,朕已在这几日,查的水落石出,尔等所说我儿收受吐蕃贿赂,但尔等可知,周王收下的钱财可有一分是花在自己身上了?至于吐谷浑,尔等到底是大唐之臣还是吐谷浑之臣!我知尔等心中所想,尔等定然是以为周王勾结吐蕃,帮助吐蕃拿下吐谷浑对不对?这样的担忧,简直是无稽之谈!朕的毅儿,在外替朕,替大唐出生入死,身陷险境,那吐谷浑丞相谋害慕容伏顺,周王以吊唁之名,只带一百金吾卫就孤身进入伏俟城,到了深夜由内而外打开伏俟城大门,利用吐蕃之兵这才击败那乱臣贼子,据朕所知,在平乱之后,吐蕃的兵卒可是没有一兵一卒留在吐谷浑的地界,完完全全是朕的皇儿掌控吐谷浑之地,朕的皇儿何罪之有!”

李二震声说完,接着说道:

“传令,中书舍人王玄策入殿觐见!”

李二说完,外面的太监一个个的喊起了嗓子,没多久就见到外面后者的王玄策走了进来,随后对着李二行了一礼。

喊王玄策来,当然是让王玄策证明李毅在吐谷浑是如何浴血奋战的,王玄策很上道,毕竟在吐蕃收了李毅那么大的大礼,李毅可是把吐蕃的生意分了三成的股份给他呢,他现在就跟李毅是串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番形容下来,那李毅就成了战场军神,如同尉迟恭那样的充分陷阵的无双猛士,左手一把方天画戟,右手一柄青龙偃月刀,杀得那是尸横遍野啊,听得李毅在边上颇为尴尬,我靠,大佬你能不能别这么吹,大杀四方的明明是你好吧,都推我身上我压力好大的啊。

李毅虽然压力大,但是这时候王玄策正发挥的时候也不好站出来说“不是我,我没有,跟我没关系”这不是就拆了王玄策的台了吗,没办法,只能在边上站着默默承受着不应该自己这个年纪承受的军功,心好累。

王玄策牛批吹完了,大殿之上那是落针可闻啊,大家都出于震撼之中呢,这要是真的,那这功劳可就大了,原本御史台那边以为是周王殿下勾结吐蕃,控制吐谷浑,那到最后受益的还不是吐蕃吗?吐蕃控制了吐谷浑,就相当于掌握了进攻西域和大唐的主动权,他们随便下来,大唐却上不去,他们就把整个青藏高原的大门给关上了!

不过若是李毅只是利用吐蕃的兵控制了吐谷浑,随后还让吐蕃的兵撤了出去,那就是两个概念了,大唐只要派人去接管,哪怕只是派个官员,名义上可以说吐谷浑郡王年幼,大唐派遣类似辅政官员前往帮助提携,完全是说得通的吗!当然这都是后续操作的问题了。

“至于说在松州招募百姓一事,此事其中详情,朕暂时还不方便说出来,只是要告诉各位,你们所说,周王招募百姓,第一天就来了五百人,但那五百人之中,朕的皇儿只挑选了其中两百,没几天他就离开松州返回长安城了,又何来反叛之罪?!”李二说完,背着手就,眼神如电的就扫过了眼前纷纷低下头去,不吭声的御史们,就说了:“我知道你们御史台是负责监察,风闻奏事职责所在,但也不能仅仅凭着你们一两件事情,就随口咬定朕的儿子谋反之罪吧?朕若不问清楚,就听你们一言之词若是就知罪皇儿,岂不是的闹出了天大的冤屈!”

李二显然是动了怒的,那王八之气没话说了,震慑全场无法说话!

不过有一个人对于李二的王八之怒没啥影响,就是魏征,魏征那边站了出来就说了:

“臣有事启奏。”

第七百零七章 魏征的谏言

魏征大佬这么站出来一说,边上的弟弟们都要往边上稍一稍,就连李二原本的王八之气这会子都折了一半了,原本站着的也变成坐下来了。

李毅也是心里有点慌,思来想去的确定自己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大唐,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情之后,才稍稍淡定了一点。

毕竟是魏征大佬嘛,千古人镜的外号不是白喊的,他这一辈子做的事情都是对得起大唐,对得起天地良心,也总能纠正李二犯下的一些过错,遏制住李二有时候想要享受一下的念头,可以说,李世民的日常生活比起其他的皇帝来说,可以算得上是苦行僧了,这很大程度上都是魏征在边上盯着的缘故,而在贞观后期,魏征病死之后,历史上的李世民就开始逐渐出现了一些安与享乐,骄奢淫逸的影子,甚至于到最后沉迷于不老丹药,活活吃丹药吃死了。

可以这么说,若是魏征当老当时还活着,他李二还敢吃丹药?可赶紧拉倒吧,估计宫里刚刚起了炼丹炉子,魏征直接怼脸上给你炼丹炉子给拆了。

所以魏征想要奏事,大家都是要洗耳恭听的。

“陛下,御史台所行之事并未有任何不妥,他们也是依照制度规矩行事,还望陛下宽恕他们的罪过,切莫因为个人的喜怒,就降罪于御史。”

魏征说完,原本盛怒之中的李二也是稍稍消了火,魏征说的没错,御史本来就是要干得罪人的事情,只不过这次得罪到了李毅的头上,李毅自然是一片赤胆忠心,但是御史们哪里知道呢?他们的职责就是要看谁都像是反贼,看谁都像是贪官,就是要胆大包天不畏权贵,只有这样,国家才不至于快速的腐朽,官僚贵族们才不至于安心与享乐,无视民间疾苦,帝王也需要这么一条乱咬人的狗,乱砍人的利器。

不过魏征接着又说了:当然了,这样子不受约束的权利,统治者是李二这样的明君还好说,但是一旦遇到不明是非的昏君,那就难免让一些有心之人,将御史台当做是互相攻讦,诬陷忠良,铲除异己的工具了,御史台若不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利剑,反而成了掌握在权臣奸臣手中的利剑,那对于国家来说,那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了。

这就是魏征所考虑的事情,他将自己所忧虑的事情那出来这么一说,大殿之上的众臣们也是面面相觑,实际上在大殿之上的重臣们,谁还不认识几个御史,在需要的时候让他们出面弹劾政敌呢?至于御史们,听到老大魏征这么说,一个个的都开始大声的表态忠心了,扬言一定会秉公办事,坚守自己作为御史的道德底线云云。

但是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谁是怎么想的,李二也好,魏征也罢,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糊弄,就能轻易影响的,那边李二就问了:

“既然爱卿提出了这一点,朕也不得不慎重考虑,爱卿是否有良策?”

魏征不慌不忙的就说了:没错,我正好有一个想法,可以拿出来大家考虑一下。

既然御史台有沦为诬陷忠良,霍乱国家的工具的危险,那么就要考虑到御史台是如何诬陷忠良,如何祸乱国家的,比如这一次御史台怼周王殿下造反,结果李二一查,李毅哪里是造反呢,他出使吐蕃之后,做的桩桩件件,那都是为了大唐,为了大唐抛头颅洒热血,结果反被诬陷是反贼,这是为何?就是因为御史台的职责和权利,从一开始就说明了——风闻奏事!只要听到风吹草动,就能够无责任的无底线的站出来到处乱喷!一些负责人的御史还好,会私下里先收集一下证据,做一些调查,免得诬陷了好人,让自己被恶人所利用,但是另外一些为了自己能够升官发财,能够名扬千古,能够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下,在史书上留下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好名声,或者干脆和乱臣贼子同流合污的御史们,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甚至于凭空捏造风言风语出来,就站出来弹劾奏请了,皇帝若是听信谗言的昏君,那得多少忠良人头因为这些御史们嘴皮子上下动一动就滚滚落地啊?

归根到底,就在于御史们弹劾奏事不用付出任何的代价,也没有任何的责任,更加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监管,是与非,功与过,全都在御史的嘴皮子上,更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想要遏制这一点,不让事态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那就只能限制御史的权利,规范弹劾奏事的制度,严惩那些抱有其他用心,或者为了一己私欲来弹劾奏事的御史们!

说出来大家都懂了,但是具体怎么做呢?很简单,魏征就说了:

设台狱,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这里所说的特殊的诉讼案件,也就是御史们风闻奏事的那些案件,凡是弹劾的重大案件,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如此一来,大理寺,刑部也可调查案件之中,弹劾奏请的御史是否有专擅弄权,以权谋私之嫌,御史台,刑部与大理寺,互成犄角之势,互相牵扯,既不阻碍御史台弹劾奏事,又能遏制御史以权谋私,更能梳理出更多的冤假错案,保护那些忠良之士,也让那些受到冤枉的人,能够有一个申诉辩解的机会。

如此一来,设立制度,分化权利,监管权力,三位一体到位,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魏征说完了,李毅在下面听着那是心潮澎湃啊,看看,都看看,魏征大佬真的不是盖的,这次虽然被你魏征带头诬告了,但是李毅心里原本的那些怒气也都消得差不多,若是能以自己这件事情为一个契机,给大唐的御史台的制度带来一些改变,让制度变得更加的完善,让权力变得更加的可控的话,这就不是一个灾,而是一个大大的好事了。

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这还涉及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的权利也被分化了!

第七百零八章 嫁妆

原本决定御史台的弹劾案的是皇帝,皇帝只需要和御史台达成共识就足够了,但是现在如果按照魏征大佬所说,再加上刑部和大理寺的话,那皇帝就还需要和刑部,大理寺达成共识了。

大家不要觉得当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相当片面的,往往想要为所欲为的皇帝,大多数都被大臣们怼的体无完肤,除非你决心当一个暴君。明朝就有一个皇帝,叫做朱高炽,他就是一个继位之后打算放纵一下的皇帝,真的就只是放纵了那么一下,在给朱棣守孝的时候重新了后宫嫔妃,被当时当翰林官员的李时勉知道了,翰林就差不多相当远编书的官员,不过是在皇帝身边编书的,职位真的小的不行,也就这么一个小官,抓住朱高炽这一点不放过,使劲怼,结果把朱高炽活活气死了。也是没谁的。

李二当然看得清楚看的明白,当即拍案就支持魏征的这个提议,牺牲一点自己的话语权,能够让御史台更加的可控,不至于走入歧途,还能够让自己耳朵根子清静一点,别一天到晚的一有事情就一大堆的御史来找自己喷,也该是时候让刑部和大理寺给自己分摊一点了。

皇帝既然都牵头说话了,那下面做臣子的自然不好反对,更何况这事情还是魏征大佬自己提出来的,听魏征大佬这么说,也是为了大唐好,而且还说得有理有据的,你能拿什么理由来反驳呢?

当然了,有些御史们脸上的表情就如同便秘了一样了,这能不便秘吗,等于在他们脖子上拷上了一个枷锁啊,看上去好像御史能够参与到审案的司法权利之中了,但是御史之前可是跟皇帝沟通就完事了,只要说服了皇帝,那是想弄死谁就弄死谁,旁人还不敢也不能说个不字,但是现在有大理寺和刑部的加入,情况就不一样了。

李二和魏征两人牵头,自然不敢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件事情就决定下来,并且交给三省来具体制定落实措施了,接下来就是其他的官员大佬们一起决定的事情了。

首节 上一节 225/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