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他,改变了大唐

他,改变了大唐 第114节

李毅听到这话一愣,看着眼前的传讯士兵赶紧问道。

“回殿下,山匪。”

那传讯士兵如此说道。

我可去你奶奶个腿吧,山匪你早点说啊,看把人吓得,不过山匪怎么会来抢劫军队的运粮辎重啊?这不科学啊,一般的匪徒看到军队不都是望风而逃啊?他们就不怕大军扫荡他们?

李毅对于军事方面不是很懂,不过没关系,自己身边懂行的人还是很多的。

随便去问了几个偏将什么的军官,李毅就知道原因。

原来,秦岭蜀中一带一直都有山匪,管你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也好,山匪一直都存在,毕竟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安分,属于那种不偷不抢就过不下去的人,这样子的人聚集在一起,在遇上个什么灾年,兵乱的,去乡村城际扫荡一圈,有抢钱又抢粮,还顺带抢女人,然后别的村的人过不下去了,就打出入山为匪给饭吃的旗号来,别的人饿的不行的除了入伙当山匪还能怎么办啊?久而久之,整个秦岭之中,山匪自然就多了,不仅多,而且胆子肥,谁都敢抢。

就连你作战大军的辎重都敢抢!

李毅一听颇为感慨,匪患这东西,从历史有记录以来就一直很多,人说最古老的职业一个是失足妇女,还有一个就是杀手了,这是非常正确的,古代中国也不例外,有湖的地方就有水匪,有山的地方就有山匪,就算是平原地带,也有拦路匪,总之匪患多的让人头皮发麻。

强硬点武力昌盛点的王朝还好些,匪患不是太多,但是遇到不是很强硬,武力又不行,总是被外国欺负的中原王朝,那匪患就多到爆炸了。

中国的匪患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政权给彻底解决了,一九四九建国以后大家了解一下。

李毅没想到自己到了绵州之后,第一个遇到的竟然不是敌军轻装偷袭绵州大后方,反倒是自己大唐里的匪患来给自己找麻烦了。

既然出了土匪,李毅作为保障大后方后勤粮道的皇子,觉得自己总要做些什么,然后就委婉的对将军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剿匪怎么样?

将军们一个个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的,侯君集让李毅坐镇绵州,名义上自然是周王殿下地位最大,但是周王殿下也就是名义上而已,重点是周王殿下并无军职,在军队之中,上下尊卑分明,没有军职,又没有皇帝的凭证和命令,李毅自然就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利。

所以眼下李毅的要求,也是商量的态度和将军们来说的,将军们听到之后脸上泛起了男色来了。

李毅一瞧,心里觉得奇怪,剿匪这种事情还需要犹豫的吗?难道不是见一个杀一个,毫不手软的吗?边上就有一个将军抱拳出来说了:

“殿下有所不知,这秦岭之中的匪徒,一直都有,我们剑南道也多次入山剿匪,只是因为地形不如他们熟悉,再加上他们狡兔三窟,灭了一处匪穴,还有另外好几处,而且土匪之间互相联络,不是那么好剿的。再加上,这次我大唐和吐蕃开战,前线松州能守这么久,江油也能守下来,其实,这次秦岭之中的山匪也帮了不少的忙,上面的意思呢,可能想着与其剿匪,不如招安来的更为稳妥方便。毕竟此时出兵剿匪,虽说是为了保护后勤粮道,但是于战事实际上并无太大的帮助,袭击粮道的山匪也只是极个别的少数而已。”

李毅一听这么一说,沉默下来了,对着眼前的将军抱拳说道:

“那小王想问下,这秦岭之中的山匪,将军估测大概有多少?”

“回殿下,少则数百,多则上千。”

那将军模棱两可的回答说道,显然他也没有去调查过有多少山匪这种问题。

李毅抱了抱拳,就不再说什么了,让将军们离开官署,然后回去各自的岗位去了。

李毅和一众将军们聊过匪患的事情之后,就一直不再言语,坐在官署里思考了半天没,边上高宝和付二都已经习惯了自家周王殿下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想问题的样子了,一般周王殿下像这样子的想问题,一想想半天一天的都有,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他们该做啥还是做啥。

但是边上公孙二娘没有见过这阵仗啊,看到边上李毅跟着了魔一样,一会这边捣捣李毅肩膀喊一声“喂喂”约会那边绰绰李毅头毛喊一声“嗨嗨”,但是李毅都没有啥反应。

公孙二娘于是拉了个小凳子在边上坐下来,百无聊赖的玩起手指来了。

到了傍晚外面敲响了静街鼓,这边李毅一拍大腿,喊了一声:

“走,出城去!”

第三百二十七章 打入内部

李毅拍大腿准备出门,结果就被高宝拉回来了,为啥?敲静街鼓了,殿下这是要去哪里哦!

也是,古代又没有电灯,更没有什么夜生活,入夜净街之后,大街上除了巡逻的人之外就见不到什么人了,出去干嘛,看月亮哦?

行吧,李毅摆摆手回去睡觉了,那边公孙二娘看着要急死人了,抓着李毅问道:

“你到底要做什么啊?”

看公孙大娘那副架势,大有李毅不回答,今天就不让他走了的样子。李毅本就没有打算保密什么的,他很直白的告诉公孙二娘:

剿匪!

没错,李毅就是要剿匪。对于吐蕃的战情,李毅并不是很担心,毕竟有牛进达这样的猛将,有侯君集这样的名将,大唐五万多精锐之师,如果连松赞干布的二十万拼凑起来的乱七八糟的队伍都打不过的话,那这贞观盛世就有点假的离谱了。李二给李毅的任务除了振奋士气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体察民情了,李毅本来是打算摸鱼交差结束了,但是现在遇到了山匪,你说他是管还是不管?

作为红旗下生长的新青年,李毅的良心,让他不得不去管一管。

他这一辈子没见过土匪,来到大唐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长安城里,虽然也有听说一些地方土匪如何如何,或者有土匪被押解长安处决什么的,但是对于这些土匪,李毅了解的也并不是很多。

虽然了解的不多,但是不代表他不知道土匪意味着什么,土匪的存在,就是对社会秩序的严重挑衅,杀人越货,放火强奸,别说什么行侠仗义,别说什么替天行道,那都是放屁,你聚拢一帮子人,藏在深山老林或者水泊之中,不耕种农田,不事生产,吃什么?穿什么?这么多的人打渔?打猎?当然不可能,所谓土匪,他们本行就一个字:

抢!

把不属于自己的粮食抢过来,把不属于自己的衣服抢过来,把不属于自己的银钱抢过来,总之有什么抢什么,抢的别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都不肯罢休,还要把别人也纳入到自己的土匪体系之中才算结束。

别人辛辛苦苦半辈子积累下来的东西,可能土匪一来就什么都没了,很多地方半农半匪,倒不是说人性本恶大家都想当土匪去抢东西,很多时候是没办法,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纵观历史,但凡有点作为有点骨气的王朝,对于土匪这种群体从来不会有任何的妥协,明朝时候,有个最著名的海盗叫做汪直,他当时的势力范围遍布整个东南亚,拥有亚洲最大的海盗集团,贸易集团,可以说,亚洲的大海之上,汪直这个海盗头子是绝对的皇帝,说一不二,后来汪直表达了愿意归顺明朝,让明朝给他风格总督,顺势把他的海上的地盘全都送给明朝。

对于这样子诱人的条件,一般人可能都会想着接受了,招安海盗获得贸易利润和领土,有什么不好的?但是明朝的态度很明确,不会招安你,不仅不招安,而且逮着你打,抓住就绞死。最后,汪直真的被大明水军抓住了,然后当众绞死,汪直死后,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海盗帝国就分崩离析了。

你可以说明朝短视,可以说明朝不知变通,但是你不能怀疑明朝的骨气和正义。对于土匪,明朝自立国以来,就很少去招安,明太祖朱元璋赏金五十万两,就只要一个大土匪的人头,有明一朝,大部分时候态度都非常坚决,不接受招安,就是一个字,杀!就算到了明朝末年时候,也多是如此。大明历史上最著名的七个大海盗,有五个被大明万里追杀而死,另外两个实在是没办法,没能杀死,倒不是大明不想杀。

一九四九建立的那个政权也是如此,对于土匪,向来是最强硬的态度,建国初期,直接杀了近三百万的土匪,把几千年来困扰华夏大地的毒瘤,土匪这种职业彻彻底底的清除的一干二净。

李毅自然也是如此,对于土匪这种人群,李毅没见到也就算了,现在都跑到自己眼皮子低下来蹦跶了,这就跟眼珠子里插进了一根针没多大区别了。

只不过李毅对于这些土匪不甚了解,那些将军们的态度很暧昧,很显然他们是属于想利用土匪,招安土匪的那一类的,毕竟这对于目前的战事有利,李毅并不怪他们,他们也是舍小取大而已,但有些时候,你的眼光总要放的长远点,总有人要站出来做一些蠢事,立一些规矩,就如同商鞅徙木立信一样,如果你今天招安了那个土匪,明天招安了这个土匪,不用多久全天下的土匪都知道了一个道理了——我们就算是坏事做尽了,都不用死,还能做官!

如果真的是这样了,谁还来种田?谁还来读书?有点野心的是不是振臂高呼入山为匪,过几年接受招安,堂而皇之的到地方上任官?这种人都能当官了,那些被他们为祸的百姓会怎么想?

李毅不了解这些土匪没关系,有一群人肯定是了解的,那就是百姓了。

李毅听过一个老革命说过这么一句话:只要把群众工作做好了,干啥事都好办,群众工作没做好,你啥事也干不成。

话虽然粗糙,但是道理却不粗糙,就像李二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毅想要成功剿匪,光靠他这绵州的三千军士肯定是不够的,倒不是说军队人不够,打不过土匪,而是因为找不到!

这大山这么大,没有了解土匪情况的向导,你想剿匪?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了,不仅要有向导,还要做到保证没有内鬼给通风报信,只要这几点做到了,别说对面土匪有几百人,你就是上千人,也不够正规军打的,就李毅身边能指挥的三百天策军外加五十金吾卫就能把这些山匪给吊起来打了!

所以说,李毅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入群众内部!

第三百二十八章 绵州别驾脑阔疼

有历史以来,朝廷剿匪,都是直接派兵镇压剿匪,山匪的就进山搜山,搜到一个杀一个,搜到一窝杀一窝,湖上海上的就直接出动船只,就跟搜山差不多,就是漫无目的的搜找。

说实话,这样子剿匪第一很没有效率,第二土匪等你退兵了,马上就会报复那些给你运粮指路的平民百姓,这样子一来二去的,谁还敢配合你朝廷军队剿匪啊?你来了土匪藏起来,你走了土匪又来骚扰我们老百姓了,谁受得了啊?

到最后不仅不配合你,甚至还给土匪通风报信呢,事后也好少受点打击报复。

剿匪不彻底不坚决,不仅做了无用功,还受累了老百姓,失去了群众基础,没了群众基础,剿匪自然是男上加男,匪患又如何能够彻底解决呢?匪患解决不了,老百姓没办法正常的生产劳作,活不下去了就只能去跟着一起当土匪了,不然怎么办?等死啊?

久而久之,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了,太平盛世还好说,大家能吃饱饭,干土匪的不多,一旦遇到什么天灾人祸,那真是一个山头一个窝,民不聊生真的不夸张。

想要断绝这个循环,就必须要做到一点,那就是剿匪要彻底,就算剿匪大军走了,老百姓们自发的也能剿匪,遇到匪患敢于第一时间汇报,地方政府要做到决不妥协,抓住一个杀一个,重新建立威望,建立百姓们对他们的信任。这些说的简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但是难做又怎么样?有难题就放弃不做了?摸鱼的时候怎样都无所谓,但是李毅一旦决定要做一些事了,再难的也要去试一下才知道!

李毅到了第二天一早,就带五十名金吾卫,还有公孙二娘一起出了绵州城,也没跑远,就缺附近的十里八乡去集合老百姓们,干啥?开农会!

农会这个词大家听着很新鲜,再加上这是周王殿下召集大家呢,来传讯的金吾卫说了,周王殿下主要是关心一下大家最近的生活情况如何,他是代表当今天子来巡守地方的,大家都要到场,到时候有困难的直接说,周王殿下能帮忙的就帮忙云云。

老百姓们一听很高兴,不论如何,先去看看,没准周王殿下还真的能给大家做主呢?这几天去绵州城的时候,老百姓们就已经听说过周王殿下的名号了,这次有机会能见到本尊,而且现在还是农闲时候,马上就要过年了,下了雪田里也没事可做,各个乡村的老百姓就根据金吾卫的指引朝着李毅所在的村落聚集过来了。

老百姓们就见到村口拉起了横幅,横幅上写着:“家家户户迎新年,嬉笑欢颜办农会。”

当然了,老百姓们不认识这些字,是村里的有学问的老先生帮他们念出来的,念完了还来一句:“啧,不知道谁写的,一点也不押韵,不讲究。”

谁写的?还用问吗,当然是周王殿下写的啦,至于押韵文采什么的就不要要求这么多了,周王殿下这也是接地气不是,主要是办农会,又不是搞文学会诗会,搞那么多文采干嘛啊?什么是农会?在近现代的意思就是农民组成的组织,叫做农会。而农会的前身,其实叫做赶集,赶集最早的记载是在明朝出现的,有些不发达的地区,在固定的日期,农民拿出来自家种的农产品,或者其他小商贩来卖东西。形成一个交易的场所,叫做集市。赶集就是到集市买卖东西。

总而言之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各取所需,据传最早的赶集就是起源于四川一代。

当然李毅的这个农会可不简简单单就是买卖东西,李毅是想在这里做一个类似于近现代农会一样的农民组织的自发组织,平时活动也不多,就宣传宣传农业知识,谁家农具损坏了,或者田亩出问题了之类的,可以放在农会里讨论下,解决不了的上报当地官府来解决等等。

简单来说就相当于农民的工会这样子的性质的东西。当然了,这个时候来参加农会的百姓们还不明白周王殿下要干什么,他们就是来看看周王殿下长啥样子罢了,毕竟是天子的儿子啊,这可不是开玩笑事情的,按照老人家的说法,那就是周王殿下是浑身冒着金光,身缠天下气运之人啊!

一众吃瓜群众们在中午的时候就哗啦啦的聚集过来了,大多是种田的大老爷们,当然也有一些妇女们抱着孩子来的,家家户户全家到场的毕竟还是不太可能,总的留人看家是不是啊?就这样周围村落的人集合过来,也有上千人了,大家都淳朴的农民,互相之间也都是认识的,邻里乡亲的,平日里种种田说说话,谁还不认识谁啊?就算不认识,这个时候打一声招呼,边上人介绍一下也就齐活了。

这边一片“久仰久仰”“幸会幸会”的问好声,那边周王殿下就走出来站到人群面前了,老百姓们就瞧见一个约莫十三岁的身材高挺的少年郎走了出来,身后跟着铠甲鲜明的护卫,很显然,这就是传说中的周王殿下了。

边上甚至于还跟着满头是汗的绵州别驾,绵州别驾也很迷茫啊,他今天一早被周王通知,说要来村落里,最好再带点人来维持治安什么的,绵州别驾一开始以为周王殿下要去打猎游玩呢,毕竟贵子子弟都喜欢玩对不对,哪里知道周王殿下直接去召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这里集合参加什么农会!哇,这可把绵州别驾吓得一身冷汗啊,无事纠集百姓聚集也就算了,万一要是中间混入了什么歹徒怎么办啊?要知道绵州别驾也就带了一百来人过来啊,加上李毅身边的五十金吾卫,安保力量实在是不够啊!

关键李毅还有一层钦差大臣的外皮,绵州别驾就算是有意见也没法提,他啥都要听李毅的啊!

总之和其他的别驾一样,初次遇到周王殿下的绵州别驾,脑阔子有点疼。

第三百二十九章 农会

这边绵州别驾战战兢兢着呢,那边李毅倒是大大咧咧,有啥好怕的呀,自己临时起意干的事,又没有跟谁提前打过招呼,哪里来那么多的刁民想害本王哦!

李毅没有绵州别驾这么多心思,他现在办这个农会,主要就是要走进群众内部,跟群众打成一片,让大家都成为自己的小翅膀。

农会也好,赶集也罢,这东西大唐本就没有的,最早的赶集的词汇记录在明朝才出现呢,赶集这事情还是很受老百姓们欢迎的,李毅也不想搞的太复杂,就跟大家说了,场地这边呢,由我周王来在几个村落之间搞个场地,大家家里有什么农产品,小手工品的,都可以拿来卖,就算不卖钱,和别人互相交换有无也行啊。

老百姓们一听很感兴趣,今天自然是没办法进行这个赶集了,从明天开始好了,持续三天,正好赶集玩了过除夕。这边跟大家说完了赶集的事情之后,李毅又开始说起了农会的事情来了,农会简单来说就是农民的工会,主要就是代表农民这个群体的利益,为农民这个群体来发声的,算是一个半官办民的组织了吧。

这一次老百姓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毕竟农会这东西大家第一次接触也不是很清楚,再一听是要和官府打交道的,一个个就退怯了,这年头的官府可不存在什么亲民形象,要的就是让人畏惧,民智未开的年代,畏惧远比亲民要来的有用的多,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李毅倒也不是要干什么开民智,改善官府亲民形象这样子的事情,在大唐这年头这基本不可能实现,李毅搞这个农会,只是想要将附近村落的百姓联络起来,让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力往一处使,就算没有官府介入,他们也能够自发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来做一些事情,况且人多力量大,遇到土匪了,也不至于毫无抵抗能力,这些当然就是后面要做的事情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大家尝到农会的甜头,俗话说的好,天下熙攘皆为利往,大多数都是为了名利奔波,用爱发电这种事情只是一个笑话而已。老百姓们也是如此,如果李毅搞这个农会,只是给大家喊喊口号,没事干搞什么娱乐节目,开个座谈会聊聊天,一开始大家可能有些兴趣,但是时间长了,谁跟你没事干在这里天天坐这里唠嗑啊?远一些的村庄十几里路呢!

所以李毅这个弄的农会,座谈会,喊口号,搞娱乐节目,这些东西肯定是要有的,不过不会搞的太频繁,主要的职能是要维护老百姓们的利益,具体点来说就是帮老百姓们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就创造福利!

方法很简单,首先就是农具方面,大唐对于农业的补贴是很夸张,为了恢复生产,鼓励耕田,对于农具,大唐初期朝廷的态度是直接送,每个人分田的时候直接领农具,当然了,如果你用坏了还是要自己花钱重新买的,一直送不太可能,不然你今天坏一个,明天坏一个,官府是给你还是不给你?再说了,唐朝冶炼技术已经比较起两汉时期强大不少,农具基本全都更换成铁质农具,极大的增加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官府哪里来那么多钱送农具哦?

买农具价格就比较高了,但是通过农会来买,就要便宜不少了,原因很简单,农具这东西也不是那么容易坏的,你一个村里的同时坏的能有两三个吗?单独去买新的,或者维修,价格肯定要高一些的,但是如果几个村落的人凑一起,那损坏的农具就可以集体上报,团体购买了,这样子购买的价钱肯定是要便宜点的。

不仅农具有优惠,就连种子都可以帮忙挑选的!

老农民是会挑种子的,种子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农作物的收成如何,不过有些时候你种了几波农作物之后,种子或因疾病或因退化的缘故,质量开始越来越差,这时候就需要换更好的种子了,当然这个周期是很长的,毕竟大家现在种的都是原生植物,以水稻为例,现在也没有啥杂交水稻啊,不存在杂交水稻的种子第二代就大量减产的情况,古代虽然亩产普遍较低,但是产量是很稳定的,农民也一般会自己留种,不会买种的。

但是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没了种子,以前能种一百亩田,现在可能只能种五十亩田了,剩下的种子要跟人去买,价格自然不用说的。但是农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报名参加农会,哪家哪户如果有种子方面的困难,大家都帮忙匀一下,今天你帮了他,明天明准就是他帮你了!

老百姓们不蠢,这年头民风也很淳朴,大家一听周王殿下这么一解释,也都明白这样子干的好处,团结力量大的好处大家都懂,以前是大家不怎么联系,家家户户有困难了只能找个别几家人帮忙,现在有了农会,等于有了集体,几个村子的人合成一体了,有啥困难直接提,能解决的都给你解决,不能解决的给你上报官府,让官府来解决!

除了农具种子之外,李毅还准备到时候集合老农,出一点农用书籍,务农经验座谈,耕种选择指导,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反正就是有啥困难就帮着解决,做到让农民满意,做到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解决不了的就直接上报官府,由官府来给你们解决!

李毅一通解释,老百姓们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这下子积极性就高的多了,纷纷报名参加。

当然农会既然是一个组织,也要有领头的人,现在领头的是周王,但是李毅回了长安之后,这农会是不是就不做了啊?自然不行,李毅既然给他弄起来了,就想着要好好看他能发展到何种程度,规矩肯定要定下来的。

也不搞什么选举,不搞什么投票,更不搞乡绅!搞什么?以老为尊!

中国有句古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不是忽悠人的话,乃是至理名言。

这农会,就交给老人家们来管,附近村落,年逾花甲的老人,互相商量着来负责管理,上报官府等等相关工作。

首节 上一节 114/4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震惊!姚广孝竟说我帝王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