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 第118节
大军回到通州后,已经到了五月份,整整耗时两月。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金灿灿,八百多万亩麦苗都已到了收获的时候。
朝鲜的事儿朱慈烺没再管。
不是母国食言,而是朝鲜自己不争气,连最低的一个月都没坚持住,让母国如何救援?
随着朱慈烺一声令下,各军又纷纷返回各自驻地,开始帮着军户们收割夏粮。
而这,也是军队第一次帮军户收粮,同样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因为大锅饭是不能吃太久的,这点朱慈烺比谁都清楚,所以夏收过后,各军屯也要进行改革,像宣府大同那般,将田地分到各个军户名下,各自耕种,各户单独开锅。
各军的正兵和辅兵,除了少部分老兵退役,也要彻底转为职业兵。
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兵,哪怕身经百战,也是比不上十七八岁的小伙子。
各地都在轰轰烈烈的割麦子,大收获,朱慈烺却是将精力再次放到了城西的工业区上。
只见城西原本的空地上,已经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两百间砖瓦大平房,每一间都差不多有两百个平方大。
从里面传出来的嘎吱声,显然已经开始在纺纱了。
而更远出的平房住宅区,和更多的大平房作坊,仓库也正在修建。
京城附近的军户虽然回去夏收了,可那些武官们又从宣府大同招募来了几十万刚春播完毕的青壮。
“陛下,目前已投入五千架防纱机,每一间平房可容纳四十架纺纱机,要是织布机再不尽快投入,仓库里的纱锭就要快堆不下了。”
朱慈烺看着车间内几十名妇女正在操纵一架架纺纱机,竟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彷佛又回到了前世的一家工厂,一旁的柳心兰则是介绍道。
朱慈烺不在的这两个月里,纺纱织布的事儿都是她一直在打理。
“心兰,这些妇女都是从哪里招募来的?”
朱慈烺看着那些手脚略显生疏的女人们问道,这些女人中最小的只有十二三岁,最大的四五十岁都有。
“回陛下,她们都是军械监旗下匠户的家属,按照营造监招募青壮干活的规定,每人每日都有三十文的工钱,所以还有许多匠户家的女卷都嚷着也要来纺纱。
陛下如今织布机也打造出来了上万架,要不空出几间屋子出来织布吧,不然仓库里的纱锭真的要堆不下了。”
柳心兰解释完,然后又试着建议道。
“好吧,那就暂时空几间房子出来用于织布,先培养出几百名会织布的女子出来,到时候再让她们负责教授那些军户家的女卷。
不过,这纺纱不能按照一日给三十文的固定工钱,而是应该按照她们每月纺出多少个合格的纱锭来给工钱,可以规定每个纱锭多少钱。
每个车间派遣一名识字的宫女或太监来负责记录管理,同样他们的俸禄,也要按照整个车间纺出的纱锭数量来定。刚开始可能有些生疏,就给一个月的适应期吧!”
朱慈烺边走,边给她传授了一些现代工厂的管理制度。
纺纱肯定是要按量来计算工钱的。
“嗯,奴婢都记住了,不过陛下,奴婢觉得织布如果也放在工业区集中来织,应该能省时省力许多。”
“这个问题朕也想过,集中来织确实要减少许多麻烦,但这样一来许多女子便要长期离家与亲人分离,少女还好,可妇人就比较麻烦,所以朕思来想去,还是就让她家织布好了。”
朱慈烺摆摆手,叹了口气。
这是古代,恐怕没哪个男人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长期离家。
别说长年累月的离家,就是在外面单独歇一夜,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儿。
所以暂时也只能搞小农经济,男人种田,女人平时在家织布。
这样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生活,才是所有华夏古代百姓所追求的。
无非就是将纱锭送到各村,然后再将布收上来,有些麻烦罢了,但为了百姓的幸福,朱慈烺认为这点麻烦还是值得的。
xiaoshutingapp.com
至于工业化,还是等蒸汽机发明了再搞吧,到时候可以专门培养一些工人家庭,妻离子散肯定是不行的,那不符合这时代人的观念。
第139章 皇家资本
为了新型纺纱机的保密,虽然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工坊,可每日数千名女子进出城,身上还都沾着不少棉花。
加上这几月来,又从山东各地运来了大量的棉花,几乎所有人都猜到了城外那几百间大作坊里面是在干啥。
对于勋贵和普通商户文官们来说,也只是感慨陛下的不务正业,在商贾一道越走越远越沉迷。
可对于江南的布商,尤其是棉布商,及那些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东林党官员们,却是如晴天霹雳一般。
因为仅从城外已经建好,或正在修建的工坊规模,便能看出陛下的雄心壮志,那绝对是恨不得将天下的棉布都集中到京城来纺织。
虽然大家都不觉得陛下生产出来的棉布,能比江南的更好更便宜,但人家是皇帝呀,可不会按照规矩来,所以都是紧张无比。
至于直谏陛下莫要以民争利,东林党的文官们倒是想来着,可皇帝一不上朝,二不接见,三不看奏疏,就是想也无从下手。
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集体去宫门口请愿跪谏,或者造谣用舆论压力迫使皇帝退步。
奈何这两种手段都已经证明了,一个不好是要付出抄家灭族代价的。
所以众人一合计,也只好打算再等等看看,毕竟那工坊还没有出布。
可以说,直到此时朱慈烺才触动到了江南官商们的真正利益所在。
而对于文官,朱慈烺暂时也是采取不以理睬的态度,不捣乱他就不管,谁捣乱就杀谁,反正也没靠他们办事儿。
随着各地的粮食收获进入尾声,各军屯的改革也开始推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给各屯派些秀才举人,然后再从各军中挑选一些老兵,担任各级武官和旗官,制度也完全按照大同宣府的来。
去年宣府大同改革完后,还多出来了上千名秀才举人,都被一股脑的带回了京城供养着。
而朱慈烺也将应天府各州县的大小残余绅士地主都召集到了京城,准备开个会。
这些士绅地主都是被没收了土地,或者还剩一些贫瘠的土地,却不愿走,仍赖在当地的大户。
对这群人的心思朱慈烺再清楚不过,无非就是想将他熬死,或者想等将来时间长了,他的关注不在这上面了,再慢慢将那些土地从军户手里弄回来。
对于他们的手段和耐心,朱慈烺丝毫不怀疑,若换一个皇帝,他肯定最多不超过二十年,那些军户绝对又会成为那些大户家的佃户,或者是成为那些百户千户家的佃农。
beqege.cc
这也是为何朱慈烺不将土地直接分给百姓的原因,不提高百姓自身的素质,他们终究会再次一无所有。
至于靠制度和监督来约束,同样是治标不治本。
防得住一时,防不住一世,防得住一世,防不住二三世。
这是无数朝代早已证明了的铁例。
所以朱慈烺不会放任这些地主士绅,就这般整日坐吃山空,盯着那些军户的土地。
依然是皇极殿的广场上,加上那些被排除在五军之外的皇亲勋贵们,数量同样达到了近千人之多。
“今日将诸位召集过来,主要还是想解决一下各位今后的出路,各位虽然家底丰富,可整日这般坐吃山空,也恐非长久之计呀!”
广场上的众人听着朱慈烺的话,心中都是既紧张,又有一丝期待。
大部分人都只以为皇帝会像对待那些武官一般,让他们也去干包工头,所以一个个都竖直了耳朵。
“想必诸位也都看见了,朕在城外修建了一片占地极为广阔的工坊群用来纺纱,朕可以实话告诉你们,朕制造的纺纱机,其效率是江南纺纱机的三倍,各位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不用朕在解释了吧?”
众人都是大吃一惊,显然都没想到陛下搞出来的纺纱机效率竟如此之高,一些勋贵已经开始动心了。
若是旁人说这话,众人自然是嗤之以鼻,不会相信,可皇帝说的话,是绝对不会有假的。
“大家也知道,这棉布不单单只是纺纱,还要织出来,然后再染色,最后才能出售。
所以朕打算与诸位合作,由皇家供应棉布,各位开染布坊来负责染色,然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出售往各地,也可以按照商务监的价格再卖给皇家,由各地的皇店来出售。”
染布这一块朱慈烺不打算吃独食,而是打算将这些勋贵士绅们绑到一起来做。
一来是宫中人手有些不足了,这样做能更快的占领整个棉布市场。
二来想要发展工业,光靠皇家恐怕也是走不远的,还需拉拢更多的人加入,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甚至是一个全新的资本阶级。
只有这样才能替代旧有的士绅阶级,让将来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制度,得以长久的持续下去,不至于他死后便被推翻。
当然这个全新的资本,必须要以皇家为主导,国家占大股才能行。
朱慈烺的计划是,将来由皇家带领新型的商人一起发展工商业。
但一些暴利和重要的产业,朝廷必须要占大股,不过只能监督帐目分钱,而不能插手具体的经营事宜。
将来皇家和国家将会是两个概念,就像现在的内廷和外廷一样。
皇家的钱和生意都是属于皇帝及皇族私人的,而国家的钱是属于公共的,是整个大明所有人的。
虽然这样时间一长,贪腐肯定会盛行,但起码不会像现在的大明这般,搞得皇帝和户部都穷的要死,穷的连军队的军饷,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而天下的士绅地主,却肥得流油,肥的银子埋在地下都发霉了。
相比起西方那种毫无家国自私到极点的资本,皇帝身为国家的主宰,皇家的资本肯定要稍微好上那么一些的。
起码不会不管国家的死活,也会将皇家的统治地位放在第一位,而非是将财富和眼前的利益放在第一。
这次朱慈烺说完,场中总算响起了议论声,先是勋贵们小声交谈,后来士绅地主们也大着胆子交流起来。
第140章 父皇你弄反了
“启禀陛下,不知我等除了染布以外,是否还可以开办一些织布纺纱的作坊?”
众人议论了一阵后,一名勋贵便大着胆子站起来问道。
这话显然是问到了所有人的心坎上,几乎都望向了高台,竖起了耳朵。
光染布能赚多少钱?而且所需的布匹还掌握在皇帝手中,卖多少收多少,还不是皇帝说了算?
到时那些太监在上下其手,最后说不定还会亏钱,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想单干,纺纱织布染色一起干,花些银子和陛下购买新的纺纱机。
他们可是也都听说了,江南那帮士绅开作坊,纺纱织布,每年赚的银子,可不比种地的少。
wucuoxs.com
“不行,新型的纺纱机朕不会卖,以免被江南的棉布商知晓后彷制,朕劝尔等最好暂时也不要想着去织布,老老实实的开染布坊才是正途。
当然,此事朕绝不勉强,完全采取自愿,不愿意的,可以现在就走,回去继续坐吃山空。”
朱慈烺果断的拒绝道,心中冷笑一声。
这帮家伙倒也不傻,打的一手好算盘,不过起码数年内他不会开放织布纺纱,一来确实是为了保密,二来是怕他们压榨那些军户。
众人听了,都是一脸的失望,却也没有一人要起身告退离去。
上一篇:大明,我和朱元璋合伙做生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