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

明末狠帝,开局就逼崇祯退位 第114节

而这种以国家信用做基础来发行纸币,那是前世现代社会才敢干的事儿,可老朱却提前了整整六百多年,直接跨过了金银本位。

朱慈烺前世虽然对金融方面不太了解,但也知道直到二战后期,各国才会废除金本位,纸币不再兑换黄金,所以暂时他也只打算老老实实的使用银本位,来发行宝钞。

暂时也无法统计大明的生产力,同样打算老老实实的有多少银子,就印多少面额的宝钞,始终将宝钞和白银挂钩,这样便不会通货膨胀让宝钞贬值。

《青葫剑仙》

待到北方恢复了元气,天下彻底平定后,那时便可以一两银子,印刷三四两宝钞,应该都不成问题。

果然,事情也如朱慈烺预料的那般,挤兑风波也只持续了四五天,就有人开始拿着银子去换宝钞,到皇家店铺购买东西。

而还没来得及将宝钞兑换成元宝的人,也不再像前几天那般,晚上熬夜都排在银行门口,显然大家都明白了,银行是不会关门的,皇帝也有的是银子,想什么时候换,就什么时候换。

最终这次发放出去的一百多万面额的宝钞,银行只回收了近九十万,皇家店铺回收了十万左右,起码还有五六万面额在官员百姓手中。

大多都是不足五两面额,不愿再去找别人合作去银行兑换银子,留在了手中,以备不时之需。

而城中的其他店铺商户,也开始接受宝钞,不过一开始是一两银子只能当做五钱,后来慢慢的涨到八钱,但大家显然不是傻子,吃过了几次亏后,便不再同意了。

与其亏钱花掉,还不如去皇家店铺买些粮盐,或者是等着下次发俸禄了,凑够五两再去兑换元宝。

对于这种情况,朱慈烺并没有强加干涉,既没有下令城中商户店铺必须接受宝钞,也没有下令他们不许故意贬低宝钞的价值。

这种事情顺其自然更好,随着宝钞流通性的增加,银行的坚挺,商户们为了方便,自然会选择接受宝钞。

而朱慈烺也将精力放到了发展工业上,和培养皇家幼童上面去了。

这次他在宣府大同及山西,总共带来了五千名六至十岁的幼童,又在四军屯田的军户中挑选了五千名,足足一万名幼童都送往了国子监统一教育。

他打算先让着一万幼童学习四年的爱国教育,一边识文断字,一边打熬筋骨。

四年后再分五千进武堂,另外五千则作为皇家政务人员学习律法等。

为了让着一万幼童避免传统文人的污染,国子监不但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教授他们识文断字的老师,也都是识字的宫女和士兵教官。

这些幼童都和皇家签了十年的卖身契,给他们的家人都补偿了一笔银子。

此刻,创造监内,看着经过改进的纺织机,朱慈烺也是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

他没想到短短两三个月,这五百名工匠纺织的妇女就能取得不小的进展。

可见这纺织机,只要弄懂了原理,想要提升效率并不困难,只不过以前没人专研,或者说有人弄出来了,也被埋没掉了。

纺纱机依然是一人脚踩,由一个纱锭增加到了三个,只是简单的机械结构改造。

不过在没有轴承减少摩擦力的情况下,一个人纺三个纱锭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要踩不动了,两只手也忙不过来。

织布机倒是没多少进展,哪怕朱慈烺已经提醒过,关键就在织布的梭子上,但工匠们和会织布的宫女们,依然不知该如何改进。

显然比起纺纱机,织布机要复杂的多,可能是古代最复杂的机器了。

不过朱慈烺也没在意,织布机可以慢慢搞,防纱机提高了差不多两倍的效率,已经完全可以和江南棉布竟争。

毕竟他主打的是最低端的棉布,对象也是普通百姓,粗糙一些没关系,关键是提高效率,将价格压下去。

所以对改造出纺纱机的人员奖励了一番,就命他们继续改造,并且还给他们指出了用水车来带动纺纱机的思路。

然后便抬着改造过后的纺纱机和一台织布机来到了制造监,命他们全力打造这两台机器,一个月之内必须要各自打造出一万台。

为此还从军械监抽掉了上万名木匠加入,反正军械监的木工活已经干得差不多了,主要还是铁匠。

又让采购监派人去山东大肆收购棉花,有多少收多少,然后都运到京城来,显然朱慈烺想要大干。

而西城的工业区建设也是刻不容缓,四十多万军户已经干了两个月,已经将西面的土地全部平整完毕,护城河倒是没有填,打算继续留着。

西城工业区的面积是非常庞大的,长度由南向北达到了二十里,宽度由东向西,也有将近十里。

朱慈烺打算将其一分为三,最北面的区域用来建造纺纱作坊,染布坊等,中间的区域用来生产其他东西,最南面的区域则作为军械监制造基地。

此时天气转冷,军户们缺少棉衣,每日也只能干一两个时辰的活,就不得不躲到窝棚里去取暖。

放眼望去,西城外不但有大量的军户窝棚,更南面还有许多整齐的篱笆土屋,每个泥巴屋外面还有土墙。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里面住着的竟然全是一些身着锦衣的夫人小姐们。

这群人足足有几万,都是从宣府大同搬过来的千户百户等武官。

朱慈烺可不会给他们安排住处,内城虽然有多余的宅子,却也不是他们能买得起的,就算买得起也不会卖。

外城稍微好点的宅子,同样早被附近州县搬来的地主士绅买了去。

而城外四野的建筑早已被闯贼拆毁,也不允许私人在胡乱建造房屋宅子,所以周皇后就给他们划出了一片区域,让他们自己雇佣那些军户,暂时盖一片栖息之地。

这些武官都是带着万贯家财来的,他们的到来,也狠狠的刺激了一把京城的商人们,每天都有无数的小商小贩,到这里来贩卖吃食物品。

短短一个多月,外面竟然就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

虽然这些武官的家底都丰厚,就算这般坐吃山空几十年都不成问题,但众人依然整日为前途担忧。

许多人刚来,都是四处跑关系送银子,想要谋一份差事,毕竟他们都有官职,可这些人陛下早就吩咐过,根本就没有哪个部门会要,反倒是被骗了不少的钱财。

其中又与定国公骗的最多,没了英国公竞争,这家伙如今在五军都督府说一不二。

可惜五军都督府早已名存实亡,就更别提如今连宣府大同,都直接归内庭管了。

除了五座空衙门,和一堆吓死人的头衔,是一丁点的权力和油水都没有。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五军都督府,恐怕已经朝不保夕了,明白这一点后,那些武官也在不做无用功。

这天数千武官终于等到了陛下的召见,一个个赶紧换上崭新的官服挎着刀,兴奋的杀往皇宫觐见。

皇极殿外的广场上。

早就摆满了小凳子,武官们来到后便在太监的指引下依次坐在了小凳上。

“陛下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数千人起身叩拜的是格外的卖力。

“平身,都坐吧!”

朱慈烺来到中间的高台坐下后,便挥了挥手。

“谢陛下。”众人赶忙拜谢,然后纷纷爬起,小心翼翼坐到了小凳上,都只是挨了半边屁股。

“今日召集大家来,乃是为了安排大家今后的出路,带兵是不用想了,尔等的官身死后也不能在世袭了…”

众人听到这里,心中都是一凉,不能带兵,地也没了,祖辈传下来的世袭官职也到他们这里戛然而止,今后怎么办,难不成他们还能去做生意?

“想必你们也知道了,朕欲再扩建东北西三座外城,为了统筹规划,朕会在内廷再设立一个营造监,朕打算让你们成为营造监旗下的包工头,负责具体的承建事宜。”

朱慈烺也没啰嗦,直接朗声说道。

“包工头?”

众人一时间都是满脸的迷湖,却又不敢出声询问,只得偷偷在下面小声交流。

“这包工头,顾名思义,就是朕会将外城的建造工作,拆分开来承包给尔等来修建,比如一间大作坊,营造监评估造价是一万两银子,那么你们按照要求修建完,再经过检验合格后,便会付给你们一万两银子,如果你们实际建造只花了八千两,那么就赚了两千。”

朱慈烺说完后,场下轰的就炸开了锅。

所有人都是一脸死灰,都不觉得这是一个好差事,能赚钱的差事。

这绝对是一个坑死人不偿命的差事。

显然所有人都不相信,到时陛下会真的给他们付银子,就是付,恐怕最多也就付个零头。

这哪里是什么出路?

分明就是变着法的来坑他们的银子。

“当然,朕知道你们肯定会怀疑,到时候营造监不会付银子给你们,这点你们无需担心,你们可以先和银行去贷款来修建,如果到时候营造监不付银子,你们可以赖掉贷款。

不过,朕在这里要提两点要求,第一绝不允许偷工减料,一旦出现,所需费用一律由自己承担,若是延误了工期,还要罚款,情况严重的甚至要问罪下狱。

第二,不得虐待招募的百姓青壮工匠,要按照朝廷的标准给他们提供伙食住处,每月发放工钱,有违反者,同样轻则罚款,重则开除包工头资格。”

朱慈烺也没管他们怎么想,愿不愿意,将具体的章程和规矩又说了出来。

可不是一锤子买卖,将来大明的许多工程,都要由这些包工头来承建,到时还会采取招标竞价的模式。

至于工部就负责验收工程质量好了。

随即,朱慈烺便命人将工部制作的西城工业区模型搬了出来,开始分包给他们,每人都只包了一两间大作坊,或者其他的一两栋建筑,暂时也只修建纺纱和染布,两个作坊区域。

建造的价格也早就评估好了,大多都在一千两左右,这次肯定是没有多少利润的,但要是这些包工头都建好了自己的砖瓦厂和熟练的工人队伍,还是有利可图的。

第133章 神武元年

朱慈烺之所以要让这些武官来干包工头,一则是为了提高效率,避免贪腐,起码能将贪腐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二则是看中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毕竟古代识文断字,又能管事的人真的不多。

工部除制造出来了木质模型,还有大量的图纸,朱慈烺给他们每人都发了一份各自要承建部分的图纸,还让营造监和每人都签了一份契约,众人这才急匆匆的离开皇宫,开始去筹备。

哪怕心中再不愿意,众人也不敢说半个不字,都准备老老实实的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同样几乎所有人都舍不得拿出自己的银子,所以全部杀往了银行准备贷款。

这将至今一单生意都还未做成,正愁着如何开张的坤兴公主可高兴坏了,闻讯后亲自前往总行坐镇。

虽然银行的利息,比外面的高利贷要低许多。

但显然一旦牵扯到皇家,就不是利息多少的事儿了,而是没人愿意和皇家在钱财方面扯上关系。

尤其是当今天子动不动就喜欢抄人的家。

这种情况,别说将利息定的低,哪怕是倒贴,恐怕也没人愿意和银行借钱。

这对热切想要为皇兄赚钱的坤兴公主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此刻,见总行外一下来了几百名贷款的武官,虽然明知是怎么回事儿,但热情依然非常高。

“参见公主殿下。”

“嗯,都免礼!”

“你们都是来贷款的?要贷多少?贷多久?”

坤兴公主摆摆手,望着他们,就彷佛看见金山银山似的。

“回公主殿下,臣打算借一千两,借一个月。”

“公主殿下,臣也打算借五百两…”

首节 上一节 114/1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我和朱元璋合伙做生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