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736节

海外铜钱不够很正常,陈勤之有人往倭国倒卖铜钱赚取利益。

而且他又不知道东海郡有座世界级的大铜矿。

闻言,他只皱眉道:

“铜钱不够也能用银子。”

冯一博摇了摇头,道:

“各国的金银成色纷杂,双方交易大多选择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

说到这里,他比了个耶,笑道: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长此以往,如何计税?”

这显然与陈勤之想的不太一样,闻言他微微皱眉。

见他有些不解,冯一博还主动解释道:

“东海郡地处海上要冲,东西方往来频繁,很大一笔收入都是来自关税,若是对方以物易物,就只能按照船只数量收取,既然用银子结算太过麻烦,东海郡就想牵头做一个标准出来,希望以后黑龙币和大魏铜钱,能成为国际通用货币。”

他昨天和费贤沟通之后,了解更多的是铸币权的重要性。

而冯一博此时说的,却是羁縻郡的因地制宜。

这两点显然是有些冲突的。

“国际通用货币?”

听了冯一博的解释,陈勤之就更迷惑了。

冯一博含笑点头,补充道:

“不错,就是和东海郡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能认可的货币。”

陈勤之放下茶杯,皱眉问道:

“这么做,想来有不少好处吧?”

让其他国家都认可你的货币,听着就蕴含巨大的利益在其中。

“从汉武帝开始,国家为什么收回铸币权?朝廷掌握铸币权有什么好处,东海郡制定国际通用货币就有什么好处!”

冯一博说的有些含湖其辞,但对于陈勤之来说却更容易理解。

“只不过,国家收回铸币权只能针对国内,而国际通用货币能影响到所有认可的国家更多。”

听到这里,陈勤之确实听懂了一些。

可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疑惑了。

他皱眉看着冯一博,问道:

“所以,你知道东海郡的想法,还帮他们让大魏认可他们的货币?”

见冯一博坦然点头,陈勤之就更不理解了,又问道:

“那为何不是大魏牵头?”

既然好处这么多,你不让大魏搞就算了,还帮东海郡搞大魏?

“大魏虽然实力强大,但货币体系并不完整,别的不说,铜钱和金银换算就能难倒无数人,更何况还有汇票和新钞,别的国家能认吗?”

汇票和新钞在国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更何况其他国家。

在建立信用之前,谁能轻易相信一张纸?

冯一博没有对此解释太多,而是继续道:

“当然,最主要的是,这里面的水太深,我怕大魏把握不住。”

第三百八十五章 忽悠,接着忽悠

一两银子换多少铜钱,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银子在大魏是一般等价物,却不是法定货币。

所以,银价是和商品一样,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道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

相比之下,纸币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即使银行开到海外,还有汇率等问题的存在。

这些都不是这个时代,至少不是现在能够简单解决的。

陈勤之闻言,不由皱眉道:

“大魏把握不住,东海郡能?”

在他看来,以大魏的实力若是都做不到,其他国家和地方就更不可能了。

这倒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从朝贡贸易中,海外诸国的反馈里,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自信。

在他的认知里,大魏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没有之一。

“东海郡在海上有足够的实力,又背靠大魏,有足够的威慑,同时又频繁和海外各国接触,这种种原因之下,我才想让东海郡先试试水。”

冯一博不否认大魏的实力,也不会把东海郡放在大魏的对立面。

当然,东海郡背靠大魏建立货币体系也是事实。

说到此处,他还笑着道:

“如果将来这事做成了,大魏再将铸币权收回,接收完整的货币体系,坐享其成就好了。”

这话就有些画饼的意思了。

只要东海郡还是自治,又不断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

对于未来的大魏来说,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顺利加入这个货币体系,而不是贸然接收。

但这些都是未来的事,现在冯一博也没必要点破。

陈勤之听了,不由陷入沉思。

对于财政,他可能不懂!

但对于人心和政治,他可不是菜鸟。

半晌之后,他便轻叹道:

“就怕真成了,想收回也没那么容易。”

历朝历代,一方诸侯做大之后,就没有善了的。

要么脱离掌控,自立为王。

要么被中央王朝解决,彻底削藩。

东海郡说到底还是羁縻郡,本就和大魏若即若离。

若是没有牵制,等东海郡做大做强,那脱离大魏也是早晚的事。

陈勤之更是知道,景顺帝本就有慢慢收回东海郡的计划。

可惜的是,这件事景顺帝没来得及完善和推进,人就没了。

人亡政息之下,暂时被搁置在那了。

听到这样的担忧,冯一博丝毫不慌,继续忽悠道:

“其实就算收不回也没关系,我之前说过,东海郡的金银币是建立在大魏铜钱的基础上,面值都是以大魏铜钱为标准,也就是说,东海郡铸造的金银币与大魏有直接的联系。”

当初冯一博选择铸造大魏铜钱,除了私自铸造会给人口舌之外,就是因为考虑到两边的货币的通用,方便汇率转换。

说到这里,冯一博故意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才道:

“以大魏的财政体量,很容易就能将东海郡的成果化为己用。”

这话虽然是在画饼,却也不无几分道理。

东海郡的优势就是海上实力,和东西方国际贸易的窗口。

这个东方,最主要的就是大魏市场。

只是,他不会说的是,东海郡还在攀科技。

这边安抚了陈勤之,冯一博就回了侯府。

用了晚饭,就晃悠到李守中的院里。

先陪李孟氏说了会儿话,便来到李守中的书房。

李守中似乎早就在等他,才一行了礼,便问道:

“一博,那件事情上,你是故意的吧?”

他没说哪件事,但两人彼此自然都心照不宣。

不过,冯一博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笑着道:

“恩师为何这么问呢?”

李守中闻言轻叹一声,才道:

“我知道你于财政之事十分重视,当初你上的那一道关于超发纸币的危害,和准备金的奏疏,为师就知道你对财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话绝对算是对冯一博的认可了。

但结合第一个问题,却又包含了李守中对于此事的担忧。

他信任徒弟,却不知道徒弟的真实目的。

这让李守中难免心中有些忧虑,担忧徒弟的谋划会不会过于跳脱。

就如他每次解决问题的方式那样,总是出人意料。

冯一博一听,一边恍然点头,一边又自嘲的道:

“也就是恩师还记得这件事,如今朝中怕是没人记得了。”

李守中闻言却摇了摇头,笑着道:

首节 上一节 736/7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融合子羽,步入陆地神仙

下一篇:大秦:熊孩子说书,皇帝们求闭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