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598节
为此发生冲突的也不在少数。
对于议和条款的巨大利益,李守中自然也难免有些感慨。
只是,想到冯一博即将面对的复杂局势。
他又难免有些替冯一博头疼。
“因为他们希望这钱到了之后,就能正常兑付新钞和汇票。”
听到李守中这样话,冯一博顿时更加疑惑了。
他眉头紧锁,喃喃道:
“那为何还有人弹劾我?”
话一出口,冯一博又恍然大悟。
“噢!原来如此!”
他不由摇头失笑,随即又冷道:
“说来说去,他们不是不同意这个议和条款,只是惦记上了东海郡的钱?”
怪不得,刚才李守中说新党惦记东海郡。
冯一博还以为他们和开国勋贵一样,是眼红其中的利益呢!
搞了半天,原来是这个意思。
“不错,新党惦记东海郡,大多就是因为这事。”
正是因为如此,李守中才更加无奈。
说到这里,他不由轻叹一声,才道:
“说来,他们也算是为了大魏。”
新党之中,肯定有很多人单纯眼红庞大的利益。
但作为新***首的内阁首辅张松越,肯定不会单纯因为眼红这么简单。
他那个位置上,需要考虑的是不仅是一党。
而是全局。
当然,不论是一党,还是全局。
最终都是那两个字。
利益。
“呵!”
冯一博冷哼一声,嗤笑道:
“好一个新党!好一个为了大魏!”
他眼神逐渐变得不屑,冷笑道:
“这是“以爱国之名,慷他人之慨”,可真是好算计啊!”
东海郡打生打死,把一半好处都给了大魏。
这些人还不知足?
真是为了大魏,他们怎么不把自己的身家捐了?
何况,即使把东海郡的利益让出来,最后不过便宜大魏的官僚阶层。
毕竟汇票和新钞都是大额纸钞,平民百姓涉及到的少之又少。
为了大魏,苦一苦这些官僚怎么了?
凭什么让东海郡为他们买单?
就如之前说的那样,冯一博确实对大魏这个中原王朝很有归属感。
但他的归属感,或者说“忠心”。
不是对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
更不是趴在王朝身上吸血的阶层!
而是炎黄子孙传承不绝的华夏文明!
是多元一体的种花民族!
如果有需要,他可以散尽东海之财!
如果有需要,他也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如果有需要,他什么都愿意!
但前提,那是在整个民族遇到危机的时候。
而不是那些名宦世家和皇族宗室,几家几姓的危机。
古代大多王朝的根基,都是小农经济。
这就注定了,底层百姓大多自给自足的规律。
汇票和新钞最多延伸到商人那里。
再往下,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到一张面额最小的纸币。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
很多百姓连银子都不一定见过!
虽然,说普通人家每年的花销在二十两左右。
但这个二十两只是一个估值,而不是现钱。
这其中包含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所有的吃穿用度在内。
其中的吃穿就是大头,也就是米和布的价值最高。
真正见到的现钱,可能就是几串铜钱。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句话,适合所有古代王朝!
对于“遍身罗绮”之人,冯一博可同情不起!
李守中见他杀伐之气又显露出来,担忧的叮嘱道:
“后日朝堂上,你万万不可这般态度!”
他虽然在朝中没有表态,但心里其实也希望东海郡能让出这份利益。
说来说去,李守中也是这个时代官僚体系的一员。
他为人端方,忠心于大魏。
理所当然的会为大魏朝廷着想。
自然不会像冯一博那样,真的将家国民族分的那么清楚。
他的思想里,都是宗法社会的根基。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这样的格局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是时代的限制。
所以他其实担心的,根本不是庞大利益的归属。
而是这个徒弟为了东海郡,会和朝中各方势力叫板到什么程度。
先前听他说,东海郡可能会独立。
李守中对此很是纠结。
他既怕徒弟硬来,以后在朝堂再无立足之地。
又不想东海郡被逼反,从此脱离大魏。
这样的纠结,也是他两次强调“态度”的原因。
其实,冯一博的杀伐之气确实很重。
但却与利益划分无关。
可若冯一博的态度重了,最后可能就不好收拾了。
朝中无数势力都关注着此事的进展。
可以说,除了新贵那边。
所有人都期待着,能分润这旁大的利益。
只要能全都归国库,最后受益的就是他们!
可冯一博此时,却似乎并不担心。
听到李守中的叮嘱,他还笑了笑,才道:
“恩师放心,我心里已经有数了。”
李守中盯着他良久,最后还是忍不住道: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什么意思?
冯一博一听,不由微微皱眉。
这是警告我别不知天高地厚?
好在李守中又继续道:
“凡事亲历是好的,但不能为了丈量山高地厚,纵身一跃。”
这话连起来,乍一听。
像是告诉他,遇到凡事不要着急。
上一篇:大秦:融合子羽,步入陆地神仙
下一篇:大秦:熊孩子说书,皇帝们求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