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第201节

黄祖之所以在江夏郡那么坚挺,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是因为黄祖是当地的望族,根基非常牢固。

他们江夏黄家的先祖黄香,是“二十四孝”之一,留给后人的是“温席扇衾”的典故,年少时就很出名,有“江夏黄童,天下无双”的美誉。他在尚书令职位上呆的时间很长,这个职位官阶不高,只有一千石,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很有实权。他忧公如家,兢兢业业,很受皇帝宠幸,以至于最后皇帝增长他官阶为两千石。

他的孩子叫黄琼,字世英,他身经四朝,五挂相印,一任帝师,七辞侯印。他耿直方正,清正廉洁,在丞相任上,不阿权贵、忠言谏君,在政治上很有建树。

年轻时隐居在家,父亲去世后,42岁的黄琼才应征做官,在路上李固给他写了那篇有名的《与黄琼书》,信中有“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话。到洛阳后,黄琼做过尚书仆射、尚书令等官。151年起,黄琼在三公任上达十年之久。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都可视为丞相。梁冀被诛杀后,汉桓帝想起黄琼有师傅之恩,不阿附梁冀,于是决定封他为邟乡侯,食邑千户。黄琼以疾病在身推辞了七次,言语恳切动情,皇帝不得已同意了。整个汉代,黄琼是唯一一个辞让侯印的人,在利益面前,黄琼的道德操守实在让人佩服。

164年2月,黄琼病逝在家。办丧事时,前来的士人有六七千人之多。黄琼的儿子应该很多,他们因为黄琼的缘故,为官者应该不少,只是正史无,《后汉书》立传记的只有孙子黄琬一人。

黄婉字字琰,父亲早死,跟随祖父黄琼长大,黄琬七岁时就留下了“黄琬对.〃日”的典故,很是早慧。

二十一岁时,黄琬就升为正部级的五官中郎将,这一年祖父黄琼还在相位上,祖孙两人同在中央任职,很是让人羡慕。他的妻子来氏是新野人,来氏是开国功臣来歙之后,远祖有娶公主为妻的,父亲来艳在171年和178年曾任过司空。

后来他和陈藩共同选拔有德才的贫寒之士,得罪了权贵之家,后来被这些人污蔑为朋党,遭到了禁锢,直到黄巾起义前一年,才被太尉杨赐所推荐。

后来做过议郎、刺史、太仆等官职,不久升为豫州牧,在任上,率众讨平贼人,政绩为天下第一,被封为关内侯。 年9月,黄琬升为司徒,11月升为太尉,被封为阳泉乡侯。

江夏黄氏声名鹊起,真正达到贵盛是从黄琼开始的。古人是聚族而居,江夏黄氏族人众多,黄香、黄琼、黄琬只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而已。估计这一时期,族人举孝廉的,为县令、为郡守的,甚至在中央任职的大有人在,只是史书上没留下姓名。

到黄琬任太尉时,江夏黄氏达到了全盛。四代人,黄香任过魏郡太守,黄琼、黄琬祖孙位列三公,都被封为侯爵,而且江夏黄氏姻亲也兴旺发达,黄琼的外孙刘焉(的吗赵)取得了益州牧的官职,刘焉几个儿子都有官职,黄香舅父徐防后人袭的是龙乡侯爵,黄琬妻子来氏家族在中央为官者也很多。

这一时期的江夏黄氏可以和“¨〃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相媲美,应该属于一级氏族。日后,如日中天的崔卢郑王这四姓还未发迹,大唐皇族陇西李氏在这时也没啥人物。

还有一点,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本身也是出身于江夏黄氏!.

第629章

刚才说了,因为江夏太守黄祖在江夏具有很强大的势力,败了也能很快恢复元气,加上他是当地人,对江夏的地理位置都很了解,肯定有自己的御敌之策。虽然在和东吴的数次交战中战败居多,但并不是完败,也让对方损失了很多大将。

其次就是有刘表的支援,表面上看东吴攻打黄祖是为了复仇,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夺取江夏这个军事要地,通过江夏就可以直取荆州了。与其说是私人恩怨,不如说是东吴和荆州两股势力的对弈,两者的对战能够持续十多 年,离不开刘表代表的荆州势力对黄祖的各种支援,这也是黄祖能够长时间守住江夏的重要原因。

如此这般,使得黄祖成为三国之中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其人低调至极,在三国的名将中都排不上号,但他的战绩却另很多所谓的名将望尘莫及,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喷子”祢衡,就是死在黄祖的手中,当然,仅仅弄死一个“喷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三国之中素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江东猛将凌操、徐琨等多人,都死于黄祖之手,而死于他手下的无名之辈更是数不胜数。

很多人知道凌操却不知道徐琨,此人年少时便被誉为江东才俊,在跟随孙坚征伐董卓时战功卓著,积战功被拜为偏将军,在孙坚死于黄祖之手后,徐琨继续追随起兵自立的小霸王孙策。当孙策领兵攻取丹阳郡时,孙策采用了徐琨以芦苇为筏的渡江之策迅速占领了丹阳郡,因此,徐琨也成为了这场战役的第一功臣,孙策则以此战功推荐徐琨为丹阳太守,就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在随后征讨黄祖的作战中,徐琨也是中了黄祖的乱箭而亡。

……

刘阳还是一贯的德性,准备大力进攻荆州刘表的时候,还在大摆宴席(cfbf),同时迎娶大乔小乔姐妹花。

表面看上去,他的主力人马还在长安附近,实际上主力人马已经昼伏夜出,悄悄地来到南阳郡宛城,准备随时悄悄地渡过汉水,发动对襄阳的突然袭击。

刘阳还在长安,还在刘表使者的眼皮子前面,长安城外的军营里面还是遍插旌旗,看似主力人马还在。

对于刘表这次派来的使者宋忠,刘阳还很客气,待若上宾。

很多人对这个人的印象,就觉得此人是个无名小卒,是个跑龙套的,就因为,在三国演义上面,刘表死后,他曾代表刘表继承人刘琮和大将蔡瑁等人向曹操上降表,在返回途中,路过新野,为关羽所获,刘备方得知刘琮已降曹操一事,刘备在斥责宋忠后,将其释放。

实际上宋忠此人不是等闲之辈,而是有名的大儒,撰写《五经章句》,为律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著有《太玄经注》九卷,《周易注》十卷,《法言注》十三卷。蜀谏议大夫尹默、魏卫将军王肃、学者李撰、吴太常潘濬都曾师从于他,他在荆州几乎是和司马徽一个级别的存在,对于整个大汉来说,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仅次于郑玄。

跟这个人交好,有利于拉拢荆州那些儒生士人。.

第630章

虽然刘阳非常不看重儒家,甚至非常讨厌儒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东汉时期,儒家经典的学术,影响非常大。

之前大家对于世家大族的认识,往往是他们在仕途上面的垄断,实际上,东汉时期很多世家大族,都是先完成了在学术和教育方面的垄断,进而垄断了仕途,随着经学在学术上的发展,经学的传授由注重“师法”转而注重“家法”,尤其在东汉,各家又分别以“家法”传授,从而结成师生亲密关系,家学大抵都是父子兄弟间相传授,然后传授弟子,因此,在汉代尤其是东汉,家学是贯穿家族文化传统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家学累世相传逐渐形成了累世经学。这就是史籍所载的传父业,“修父业”,“袭父业”等。家学的传授虽时有间断,但基本上都能延续数代,形成世家。而在通经入仕的汉代,知识分子们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的唯一出路就是入仕,这样世家与入仕相结合,累世经学逐渐地发展成为累世公卿。

其中最为可怕和邪恶的是弘农杨家和汝南袁家,特别是汝南袁家,可怕邪恶到了极致!

杨氏一族在东汉一朝以四世三公显赫于世,“杨震官太尉,其子秉,代刘知为太尉。秉子赐,代刘颌为司徒,又代张温为司空。赐子彪,代董卓为司空,又代黄琬为司徒,代淳于嘉为司空,代朱侨为太尉,录尚书事,自震及彪凡四世三公。”而袁氏家族在东汉更是显赫一时,“袁安官司空,又官司徒。其子敞及京,皆为司空。京子汤,亦为司空,历太尉,封安国亭侯。汤子逢,亦官司空。逢弟隈,先逢为三公,官至太傅。”由此可见,杨氏和袁氏在东汉一朝的政治舞台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家族也因此而更加的显赫和荣耀。

在古代文人眼中,弘农杨家和汝南袁家他们是汉代经学与政治相结合的最完美的产物,但在刘阳眼中,他们是经学和政治结合的怪物!

因为这些怪物垄断了教育,在科举制度和活字印刷术普及之前,这些堪比怪物的世家门阀一直垄断着我们大汉民族文化教育和政治人才的输出,国家政治主导权基本在各大门阀之间轮替,谓之“门阀政治”,尤其以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最为典型,可怜曹操一辈子都在苦心劳神地打压门阀政治,唯才是举,可惜人亡政息,世家门阀支持的曹丕一上台就使得之前被压抑的世家大族在陈群、司马懿的支持下重新登上政治舞台,其中实力强大出名的有琅琊王氏、荥阳郑氏、颍川荀氏、河东卫氏、河东裴氏等。

·· ·····求鲜花· ·····

这些门阀怪物一直都是在积极地垄断教育资源,东汉时期不像二十一世纪那样教育普及,百姓识字率很低,能找出一个识字的都不容易,同时也少有机会能接触到书籍,而世家子弟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无论师资力量,还是各种文学典籍,应有尽有,这使得世家大族能人辈出,涌现大量优秀的政治人才,以河东裴氏为例,自古以来裴氏一门,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 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爵33人,伯爵11人,子爵18人,男爵13人。人.

第631章

当那些门阀掌控着官位,阶层固化,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就应运而生,刘阳想要把这些怪物铲除,就是要切割学术和仕途的联系!

学好儒家经典就能够做好官?刘阳从来不会这么认为,从汉朝到清朝,儒家经典这么多年,但诵读儒家经典天天以圣人门生自居的儒生多数都是昏官庸官,真正有卓越才干的政治家屈指可 数,就说明这个作为官员基本材料的儒家经典并不怎么可靠。

汉武帝在打击匈奴方面算得上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但是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颇为让人诟病!

所谓儒家经典,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儒家思想并非完全都是糟粕,里面大一统的思想,让人做人的基本礼仪道德,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如果只是把它们一家的经典当作唯一的经典,问题就产生了。

一旦儒家经典成为了唯一的经典,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国人的思维空间,特别是科学思维,在儒家的泛滥之下,科学发展其实是受到了极其强烈的压制!

一旦独尊儒家,就会让大汉民族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最终,儒学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因成熟过度而走向了糜烂,走向了极度保守,简直就是一潭死水。

这会让大汉民族自己缺乏革新的能力,总是要靠外地入侵,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

而且,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其他百家学说,让儒家成了唯一官方指定学说,这一政策恰恰违反了孔子思想,在《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即: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稍作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既然“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这三人中,如果有其他学派的人怎么办?学还是不学呢?如果学,违背了独尊儒术;如果不学,就违背了孔子圣言,明朝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徐光启翻译《几何原理》等,都是儒家门徒,为何他们会学习其他学派呢?独尊儒术根本不正确!

最关键最根本的是,独尊儒术根本不足以为维持皇权,越往后越发展,那些儒生们都觉得自己是圣人门生,不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他们会忠于孔教,却不会忠于皇权,不要说是明朝末年,就是从东汉时期就能看得出来,那些靠着垄断经学教育进而垄断仕途的世家大族,特别是汝南袁家,他们1.5有没有对刘汉皇室有那么一丝丝的尊重?

没有,就看那些儒生做官之后欺上瞒下唯利是图的样子,就知道想要通过所谓的儒家经典来加强中央集权,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尝试,是大错特错的!

刘阳宁可用一些真小人,也不想用一些表面仁义道德道貌岸然实际上男盗女娼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第632章

这些做官的不是孔老夫子给他们的官职,而是刘汉皇室给他们的官职,所以刘阳一统天下之后,他会改革现在的教育制度,甚至会把以后的科举制度也做一些改变,儒家经典只能作为挑选官员的一小部分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整体参考!

他要让这些人去学习的东西,儒家经典只能做一部分!

刘阳想要改变这些,首先他要了解这些。

根据他的了解,就是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建议,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从此儒学独尊,由于《乐》已25无书,《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可以将经学视为先秦原初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所设立的五经博士,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东汉末年。

儒家经学分成两个大的类型,一个是今文经学,一个是古文经学。

一开始的时候,流行的是今文经学,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为大一统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善于把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的政治家公孙弘,经过一代代今文经学学者的推阐与实践,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深受汉朝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汉朝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

刘阳对公羊传里面提倡的大复仇特别欣赏,汉朝是儒家大复仇主义最盛行的朝代,为父母血亲朋友而杀人的事情层出不穷,这种事情大多都被社会所赞扬,很多杀人者都会被赦免无罪甚至受到嘉奖,公羊派甚至宣扬不但当代的仇可以报,即使百世过后依然可以报仇,即所谓“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只是可惜到了清朝的时候,大家都抛弃了儒家 的公羊传!

可是今文经学发展到西汉后期之后,出现了两个非常不好的趋势,一方面由于董仲舒对于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今文经学由此逻辑发展的后果即是谶纬泛滥,再加之统治者的迷信与提倡,经学逐渐神学化,比如那个让人糟心的“代汉者当涂高”;另一方面由于今文经学继承了较多的原初儒学的色彩,其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对现实的批判,从而越来越不能为逐渐加强的君主专制所容忍,在这种情况下,自西汉中期开始就已经在民间传授的古文经学兴起。.

第633章

刘阳去研究这些经学,几天时间就研究透了,就是要掌握世家大族的文化武器,再来对付他们。

为什么称之为古文经学?因为他们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因其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不仅仅是文字篇章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如果说今文经学关注的重心在于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的话,那么自西汉后期开始与之针锋相对的古文经学所关注的重心就是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

这个古文经学是通过《春秋左氏传》最早兴起来的,在王莽当政时期,刘歆极力鼓吹古文经学,并使之立为新朝的博士。东汉时期,古文经学虽然一直没有被立为博士,属于民间学说,但是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步超出并压倒了今文经学。由于今文经学发展后期日趋繁琐,例如“曰若稽.〃古”四个字可以解释十万字,又有所谓“师法”“家法”的束缚,再加之其与谶纬纠缠过深,使得人们逐渐遗弃了今文经学。而古文经学一来较少受“师法”“家法”的制约,较为自由也较为简明;二来与谶纬瓜葛较少,较为理性;三来其放弃了今文经学的批判性,对君主专制的维护更有优势,所以在今古文经学的长期斗争中,古文经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东汉的古文经学大师有贾逵、许慎、马融、服虔、卢植等,弟子众多,影响很大。而今文经学只有何休取得较大的成就,他的《春秋公羊解诂》是唯一一部完整流传至今的今文经。

因为他们都是儒家经典学术流派,本身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存在,所以在今古文经学的长期争辩过程中,互相也在逐渐地渗透,互相融合。东汉初年召开的白虎观会议就是一个官方召开的企图弥合今古文经学异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的成果由班固写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一书。《白虎通》是以今文经学为基础,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东汉末年,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网罗众家、遍注群经,对今古文经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自成一家之言。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基础,但又能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优点,态度严谨,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李的)从而超过了前人。自此以后郑学兴盛,这不仅标志着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终结,也标志着汉代经学的衰亡,之后今文经学也随之消失。

刘阳就特别喜欢公羊传,大复仇主义一定不能从我们大汉民族的精神里面消亡!

我们特别是不能忘记了1840年开始的百年耻辱,大汉民族更加不能忘记,从1644年开始为期三百年的屈辱历史。.

第634章

因为做官跟经学研究有所联系了,所以从汉武帝时期一直到汉灵帝,这两汉时期是经学最为昌盛的时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民间谚语说“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汉朝的以经义决狱是汉朝经学与王朝政治相结合的一大特色,也是汉朝经学繁盛的一大标志,儒生通过司法实践并官学私学教育,移风易俗,把经学思想深深的植入了普通民众之中。

这个儒家经典学术研究发展到了曹魏时期,出现了王学与郑学之争。郑学就是郑玄创造的学派,王学是指王肃所创立的经学体系,而王肃的老师正是刘阳 现在看到的宋忠,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影响力,王肃是司马昭的岳父,所以王学获得了司马氏的支持,他注解的《尚书》、《诗》、《论语》、三《礼》和《左氏春秋》以及其父所作的《易传》都被列为官学。王学和郑学之间的纷争,并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而带有强烈的政治斗争的意味,这场纷争同时也标志着两汉经学的衰落。

在魏晋时期,还有几个人在经学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其中有王弼、何晏等。王弼注《周易》,摆脱了汉代用“象数”和谶纬解说《周(cfbf)易》的老路,开创了用义理、思辨哲学解说《周易》的新路,这是经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而那个何晏是曹操爱妾尹雪儿跟前夫何进儿子何咸的儿子,他可不只是脸长得白,面如敷粉,本身在学术方面也有所研究,所作《论语集解》收集了汉以来各家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一时期经学的特点是经学逐渐玄学化。

从汉朝到唐朝,经学发展很是迅猛,有古今文学,郑学、王学,南学、北学之争。唐代则基于取士的需要,以国家的力量来推行经学,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这时代的代表著作,同时也是郑玄以来汉学的总结与高峰,它的编纂一方面成为士人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政府在圣统上的合法性建立,影响了后来明代《五经大全》、《永乐大典》以及清代《四库全书》等等政府主导下的经典编辑,至唐后五代之世,宋代晁迥之前,无人异词。这个时期的经学也进入日韩地区,成为诸国所仿效的法典,扶桑天皇更运用经学确立他的政治法统地位。

刘阳看透经学的本质,经学的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注释活动等同于士人思想的发表与阐述,考虑到经典的神圣性,便可发现政治层面的经学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历代政府取得“法统”之后,均希望能取得经学研究者,也就是知识份子的认同与支持,即为“圣统”,与由家法、师法观念衍生、象征经典诠释主导权威的“道统”不同,圣统的取得象征着一个政府除了在武力上取得统治权之外、同时也在社会文化、价值认同上取得合法性。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以异族的地位,要突破“华夷”的春秋思想并不容易,他们以政治力积极运作,或杀戮(如文字狱)、或笼络(如开科取士、奖励学术)、或诠释(如编纂《四库全书》、《明史》、《大义觉迷录》)、或禁焚,以取得圣统的承认。

刘阳要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让经学为自己所用,然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理论,完全取代他们!

当然,现在更重要的是,发动对刘表的讨伐战役!.

第635章

攻打刘表,刘阳虽然没有亲自来到前线指挥作战,但是他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却运筹帷幄!

这次攻打刘表,最核心的战役一个就是水军之战。

甘宁和陈霸先他们两个人训练的水军,在白水汉江已经跟荆州水军交战过好多次,互有胜负,水平提高很高,以前一直都是小打小闹,但在关键的渡江之战,甘宁和陈霸先会把所有水军全都投放进去,遏制住荆州水军,搭建浮桥,让随后的10万大军渡过汉江!

刘表的荆州水军其实并不弱,其实不比东吴水军差太多,如果不是甘宁和陈霸先两个人善于统帅和训练水军,同时要训练水军的能力要比蔡瑁和张允高上一截,也不可能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训练一只要在荆州水军之上的水军。

刘表现在有十几万大军,这十几万大军里面有多少水军呢?

想要弄明白这一点就要从荆州所处的地理位置说起。

当初刘表匹马定荆州的时候,荆州的州治也就是首府并不在襄阳,而是在位于武陵郡的汉寿,这个汉寿就是关羽封号的所在地。

再后来,随着刘表在荆州的统治不断稳固,兼之要应付可能会出现的来自北方军阀和东吴的攻击,所以刘表把州治迁到了襄阳。

荆州幅员辽阔,大概相当于后来的两湖地区,地理位置是汉水和长江流域,河网密布,发展水军得天独厚,水军实力自然不差。

首节 上一节 201/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朝堂,女帝是昏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