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三国:开局投资霸王项羽 第199节

第611章

现在又回到之前那个议题,孔府衍圣公品行那么败坏,为什么历朝历代还要那么尊宠他们?

因为,历来外来入主中原者倚重儒家,儒家投效新主,从理论上为新主正名,让新主名正言顺,支持新主屠杀和镇压中原人民,而奉行儒教的土豪劣绅更是从行动上为虎作伥,这可是儒家的一个道统。

纵观最近的1000年,蒙元、女真金、满清都携手衍圣公而号令百姓,蒙古人所扶植的衍圣公还入住蒙军帐中,随蒙军征战各地。

特别是到了清朝,汉族土豪劣绅,以维护孔教为旗号,充当满清最凶残的刽子手,疯狂地屠戮同胞,暴行累累。山海关战役失败后,大量汉族土豪劣绅武装,参与围剿大顺军,李自成没有与清军战死,而死于土豪劣绅的刀下。至今仍为儒士们津津乐道“对于捍卫中华文明具有重大贡献”的曾国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此人实为高举孔教大旗之土豪劣绅,大骂太平天国为“洋妖教”,以保卫“名教(孔教)”为号,为清庭竭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剃头,人称曾屠户。可是一生对国人穷凶极恶的曾国藩晚年一遇上拐买幼儿的正宗洋教人,登时没了往日的威风,没一点儿骨气,十足的窝囊废,对正宗洋教人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反洋教的“清朝最大的儒教宗师”曾屠户对满清和正宗洋教徒毕恭毕敬!试想,抗日战争时,如果没有人民武装对敌后土豪劣绅强有力的镇压和震慑,当时我国的形势会更糟糕。

现在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信奉孔教的汉族土豪劣绅自始至终,都死心塌地效忠清庭,残酷镇压汉族农民起义?因为起义者分了他们的田,有的甚至喊出了“平等”口号,动摇了孔教的尊卑秩序。孔教不是口口声声说“仁”吗?“仁者,爱人”,然而孔老夫子所说的“爱人”是“爱有差等”的,“仁”其实是“贵者”对“贱者”垂爱。叫掌握特权和财富的人良心发现,爱无权无势无地位的“贱民”,恐怕只有一个字:“难”,从来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贱民”们如果不是流离失所,挨冻挨饿将死,还有条活路可走,那个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贱民”造反了,孔教尊卑秩序利益暨得者,那可就不仁了,当然是动用血腥-手段了。

·· ·····求鲜花· ·····

孔子和他的后人最受推崇的时代就是满清,满清设立最隆重的仪式,清皇帝亲自跪拜孔子。清皇帝是儒家最强有力的靠山。孔教旗下的土豪劣绅为清皇朝的建立,为维持清皇朝的统治,镇压反清起义,美化满清反人类血腥暴行沥尽肝胆!

0 .... 0

……

说到底,儒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开疆扩土和创业,到底做了几份贡献?

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开疆扩土,绝对不是仰仗于儒家,绝不是仰仗文人,即使有文人也是非常能有能力的人,比如谋士、军师等都是有真才实学,真有能耐才行,光会写几个文章,引经据典,孔子曰,孟子曰,有什么用?你写字再多,没有拿出策略来,不能经世致用,把这套东西用在治国上、对外战争上,说到治国理政儒家基本没什么能力,就是道貌岸然男盗女娼!人.

第612章

刘阳是越来越讨厌儒家思想,讨厌儒生,讨厌那个文官集团。在战争时期,在敌国外患或者军阀混战的时候,文人是形不成一个庞大的势力的,它是被打碎的。另一个意义上讲文人很强大,笔杆子比刀锋还要厉害,看看把秦始皇、隋炀帝(两位帝王在用民力上的确欠妥,某种程度上说有些急于求成)骂得何等不堪?稍微有点问题 比如纣王(帝辛,在周朝攻商之时商朝军队正在对东夷用兵)给描述成简直十恶不赦。这都是对华夏有大功的,他们的功业无论如何表彰、颂扬都是不为过的,但是就被这帮文人给写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到了国家统一之后,儒家就开始败坏这个国家,本来一旦国家统一,形成了大一统以后皇帝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儒家文人们只能在这个体系当中,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其必须铁板一块,文人们形成一个联盟,曹魏及宗亲和世家大族代表既有势力,而像司马懿这样的文人其实寸功未立,然后还想分权利,怎么办呢?那只能是从世家大族从开国元勋手里面分权利。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开打了,皇帝开始出于某些想法,比如说世家大族掌握国家的权力太大,可能对皇权是个威胁,然后弱化世家大族同时笼络士子,通过举孝廉、考试文人上台以后取得权力成为文官。

科举制设立之初,能文能武,“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也就是文武不分家。这个时候对于皇帝、对整个国家的运行来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唐朝有世家大族和各地藩镇撑着,也使得唐朝国都陷落几次都能缓过来。唐朝也是世家大族发展的最后辉煌时期,到了五代十国,由于唐朝弊政遗留下来的藩镇和地方势力。整个华夏乱了,乱七八糟,到后来各国皇帝换的跟衣服一样,篡权如家常便饭。篡权根本不当回事。这对华夏和汉人来说,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篡权冒天下之大不韪,背负骂名,这是多大的压力?但是在五代十国时候篡权就非常盛行。

到了宋朝,赵宋为了终结这一切,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要以文制武.. .....“以文制武”的过程中,历史的天平向文官集团倾斜。宋朝皇帝跟文官基本上算是共生关系。因为宋朝皇室是非常惧怕武将的,本身篡权得权不正,也有分析认为宋朝是吸取了五代十国武人干政、藩镇割据的教训。世家大族在唐朝后期由于长期战乱被严重削弱,至宋朝世家大族已经非常衰弱了,像杨家将岳家将这些已经不能算是世家大族了,跟以前的世家大族那是不能比的。这时候科举制彻底的在华夏的统治阶层里面占据了主导地位。皇帝的皇权是还是有惯性的。宋朝皇帝不依靠武将,他们非常惧怕武将,怕篡权。怎么办?要依靠士大夫、要依靠 文官,文官都是通过科举制上来的,都是圣人门徒,一点点的逐渐盘根错节,文官集团做大(即所谓官官相护),武将又被强力压制,至此文官彻底占据华夏政治主导位置,并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渔轮话语霸权至今。

一旦文官集团为主,国家武德必定衰落,最后必定会被外敌欺辱,甚至亡国灭种,宋朝明朝概莫如是!.

第613章

实事求是地说,看看宋朝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就会发现,儒家思想培育出了文官,除了当官儿、搞内斗、搞党争外它没什么大的能耐,偶尔出现几个王安石、文天祥、于谦都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像司马光一样的人。

特别是宋朝,不只是有严重歧视武将的文官集团,更是赵宋因为得权不正,以至于他们对武将是历来都非常惧怕,简直到了神经病的地步,岳飞就算是不搞“迎二圣”赵宋也容不下他,后世说是因为岳飞要“迎25二圣”其实这是表象,如果北伐成功(在当时是不难做到的),岳飞功高盖主了,天下人都认岳飞不认皇帝这能行吗,赵宋想方设法也要把他干掉,哪怕牺牲华夏的利益在所不惜。

赵宋皇室真是一个奇葩中的奇葩,赵宋的皇室利益跟大汉民族利益的重合度不能说没有,但是的确不高,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现象,汉人朝廷的利益就是大汉民族的利益,而在宋朝却奇迹般地发生了脱轨迹象,你能想象汉人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军队打败仗吗?希望北伐失败,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事实。因为强文弱武国策,北宋时期遭受了屈辱的靖康耻,这脚上的泡是宋朝皇室自己走的,可悲的是搭上了整个华夏汉人。宋朝时期文官集团彻底做大,而后以文制武在赵宋一手操盘下盛行,文武的平衡已经被打破,甚至荒唐到文官带着武将打仗,于是就剩下文官集团一家独大,到此皇帝基本上就没啥用了,除了把握一下大方向,国政、国家的权力基本上被文官们搞到手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明朝,一开始的时候挺好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上台以后要杀功臣杀文官呢,他太知道底层百姓的疾苦了,他一家都是在社会最底层惨遭基层文官的倾轧、欺辱,亲人因此而惨死,他自己差一点就饿死。明太祖在位期间杀了几十万个官员,大部分都是贪腐的文官!

明朝自然也会总结宋朝灭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官集团的腐败,为什么要杀那么多贪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这些制度,明朝皇室肯定对文官各种各样不信任,而且对他们是非常忌惮的,因为它足以亡国,所以到明朝的时候,权力一开始是掌控在皇帝手里的,到土木堡之变之前皇权 还是比较牢固的,但皇帝就非常累了,文官集团这个时候跟皇帝是站在对立面的,跟大汉民族的核心利益也渐行渐远。

史官也是文官集团的人,他们把宦官集团写成什么样子,被文人骂得简直是狗血淋头,把太监塑造成各种狰狞的面目,把阉党贬低得一无是处。实质上,不论是东汉还是明朝,宦官阉党是皇帝的皇权代表。皇帝这个时候已经基本被架空了,如果没有锦衣卫和东西厂等等监视文官的特务机构来制衡文官集团,文官们得无法无天,要不然怎么办呢?.

第614章

刘阳就算是要推出科举制,他也绝对不会像历史上那样的只考儒家的东西。

他会考诸子百家,他会考察所有跟真正做一个有才干的官员相关的东西,儒家的东西也会考,但只是一部分。

这样一来,刘阳未来根本不需要一个什么至圣先师!

在21世纪的时候我们没有什么至圣先师,可是我们的国力却是空前的强大,生产力是空前的发达!

刘阳特别恶心孔子那些后裔,但是他也不能够明着派人对孔家斩草除根。

就算是曹操,杀 人如麻,他也只敢杀不是孔府嫡系的孔融。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孔融可是建安七子之首,为什么曹操容不下他呢!

孔融他是孔子的第20代孙子,因为有着孔子后人的光环,再加上他小时候让梨的神童传说,所以让他年纪轻轻就名气很大。

让他名气更大的是,他后来跟著名的清流文人大臣李膺的一段交往,那时他只有十岁,随父亲来到京师,想拜会李膺,(cfbf)可李膺素来简重自居,不随便见客。孔融到了门口对里面的人说:“我们家跟李家有通家之好,请给通报一下。”李膺很奇怪,于是接见了孔融,问他,两家有何通家之好?孔融不急不慌地说:“我的先君孔子与先生的先人李耳同德比义,亦师亦友,我跟先生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机智的回答让大家无比称赞。

孔融后来又经过跟哥哥一起保护一个著名的清流大臣,使得他的名气变得更大,后来被司徒府和司空府征辟,又改任虎贲中郎将。董卓乱政,欲行废立之事,孔融激烈反对,董卓虽恼火,但因为孔融名气太大,没有杀他,改任他为议郎。时北海国黄巾军闹得很厉害,董卓想为难一下他,就授意三公府一块推举他为北海国相,就是想要借刀杀人,让黄巾军杀了孔融。

等孔融到了北海国担任国相,其实这个时候的国相和郡太守其实差不多,北海王没有什么权力,孔融在北海一开始干的不错,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后来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而转保朱虚县,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他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这个善行也结下了他和太史慈的善缘,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但是,黄巾军势头很猛,孔融说到底只是个文士,他没有能力镇压,被迫退到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围,情急之下派手下人太史慈到邻近的平原国向平原相刘备求救才得以脱险。

孔融后来怎么遇到曹操,又被曹操杀了呢?.

第615章

历史书上说孔融这个人身为建安七子之首,“负有高气”而“才疏意广”,这是个委婉的说法,直白些就是眼高手低、能力有限,当时,袁绍、曹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势力,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将其杀害。孔融自负于才气秉性,立志平定国家的危难,但因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没有什么收获。他最后被袁绍的儿子袁谭相攻,双方战斗自春至夏,孔融手底下的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孔融仍然凭几读书,谈笑自若,不改名士做派,但这阻挡不了袁军的进攻,城破之后,孔融丢下妻子儿女逃走。

这就是孔融这种腐儒,高谈阔论的时候看起来真英雄,真正打起仗来就变成了狗熊,没有什么真正的才干,对敌失败或许是因为兵力的原因,但是逃跑都没有把握好时间,敌人已经攻入城内,非要等到城池完全被占领才逃跑,这样的决策失误很明显的突出了孔融军事才能的短缺。并且在官渡之战前,事先没有对袁绍进行深入了解的孔融还宣扬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两军对阵,还没有开始打,就败坏自己士气,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孔融如此不堪,其他那些孔子后代还不如他呢,最起码还没有他的才学呢!

正当孔融从北海逃走之后,走投无路之时,曹操把献帝接到许县,因为孔融素有名气,就征他为将作大匠,后来升任少府卿,这都算是部级大官。

在孔融刚刚到许都朝廷的时候,与曹操还能合作,孔融也积极参与了许多朝政,提了很多意见。

在此之前,太傅马日磾奉朝廷的命令,到了淮南,多次有求于袁术,袁术于是轻视侮辱他,夺走他的符节,又不准他离开,还要强迫他任军师。马日磾忧愤自己至极,于是呕血而死。等到马日磾遗体送回京师,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于是独自陈说:“马日磾凭上公的尊贵身份,持天子的髦节,奉命处理地方事务,安宁东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补用,马日磾都是第一个。依附下级,欺骗朝廷,奸诈事君。从前国佐敌晋军,不为其折服,宜僚当着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难道可以受威胁为借口吗?而且袁术犯上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马日磾与其周旋已久。按《汉律》规定:与罪人往来三天以上,都应该知道他的情况。《春秋》说:鲁叔孙得臣死了,为了不张扬襄仲的罪贬,不写日子。郑讨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为他杀君的缘故。陛下可怜旧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经很宽大了,不应该再加礼。”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人.

第616章

再到后来,当时朝野内外的人们,因为正值乱世,所以很多人想要恢复肉刑,想要震慑那些乱民,孔融建议说:“古时候的人浑厚朴实,善恶不别,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没有错误。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责任。末世衰微,风气教化坏乱,政治搅乱风俗,国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说君主没有为君之道,百姓就涣散 不服,而想用古时候的刑法残废他们的肢体,这不是除恶长善的办法。纣砍断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说纣暴虐无道。从前,周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天下百姓,要养一千八百个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脚,下面就有一千八百个纣呢。想风俗纯美,是绝对做不到的。并且受了刑罚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决心。大多铤而走险,不再回归正道。夙沙乱齐,伊戾祸宋,赵高、英布为当世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坏事,正好断绝了人为善的途径。就算忠诚如鬻拳,坚持如卞和,多智如孙膑,蒙冤如巷伯,才华如司马迁,通达如子政,一遭到刀锯,死了也为人耻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国称霸西戎,南睢之骨立,卫武公《初筵》饮酒悔过,陈汤矫诏发兵,斩郅支单于于都赖水上,魏尚的守边等等,不用再举了。大汉广开改恶之路,大都是这样。所以聪明有德的君王,深思远虑,弃短取长,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随便进行改革的。”朝廷认为他的建议很好,最终没有恢复肉刑。

这是孔融在历史上做的为数不多的贡献之一,他这篇长篇累牍的奏章,被后世引用,用来反对肉刑。

但是刘阳根本不在意这些,他用了肉刑里面最严峻的一种,宫刑,就是把男人阉成太监宦官,这样的想法一直保存,就是针对那些反叛的世家子弟,针对于那些反叛的野蛮民族男子!

可是过了没多久,孔融发现曹操无比专权,天子不过一个名份而已,特别是看到曹操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而且三国时期的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代,自然以汉朝为正统,曹操有着“太监后代”的帽子,并且又有倾吞汉朝的野心,孔融哪里能看得起他?即便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是从内心深处还是不服曹操的.. .....

因为粮食生产不能维持,粮食很紧张,所以曹操曾颁布过禁酒令,目的是节约有限的粮食,保证战争所需,孔融给曹操写信非要争论一番,大意是,“我有些事情不太明白,希望您能给解释解释,您也知道,天上有‘酒星’,地下有‘酒泉’,人间有‘旨酒’,昔日尧帝饮千钟、孔子痛饮百斛,汉高祖醉酒斩蛇起义,您还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像您和前代那些先贤,哪个不喝酒呢?”孔融说这些东 西,其实就是抬杠,就是故意跟曹操作对,孔融是大名士,曹操还不能不回答,曹操耐着性子给孔先生回了封信,阐明禁酒的现实意义,哪知孔融不让理,一连给曹操回了好几封信,语气越来越不友好“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后来,孔融还做了更加过分吐槽和讽刺曹操的事情,纯粹找死的节奏…….

第617章

孔融跟他的好朋友祢衡一样,都是东汉末年的大喷子,专门以喷曹操为最高乐趣。

到了建安9年,也就是公元2004年,曹操攻下邺城之后,本来要想要将冀州第一美女甄宓据为己有,没想到他儿子子承父业,也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竟然把比自己大5岁的甄宓娶回家。孔融听说后给曹操写来一封信,却不是来贺喜的,孔融在信里阴阳怪气,说了一句话叫“武王伐纣,以妲25已赐周公”。这一句话出自何典又是何意?连饱读诗书的曹操也搞得一头雾水,后来曹操见到孔融,当面请教这出自哪个典故,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现在的情况,顺手编的,曹操听了简直得气死。况且,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妲已是殷纣王的爱妾,武王并没有把妲已赐给周公,所以曹操翻遍史书也找不出来这是什么典故,原来是孔融这小子现编的,是把曹操比作武王,曹丕比作周公,甄宓比作妲已,武王跟周公是兄弟,曹操跟曹丕却是父子,这里面似乎隐含着曲曲折折的暖昧之意,似乎暗示着甄宓原是曹操所爱,后来给了儿子,在这件事上曹操和曹丕父子不像父子,兄弟不是兄弟,而妲已更不是什么好女人,早已恶名远扬,用她来比甄宓,这种话也有只孔融一个人敢说。

再后来,曹操要远征乌桓,希望能一举扫平北方,孔融又疯狂吐槽: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意思是:“你亲冒险阻,太辛苦了!昔日肃慎(女真人前身)不进贡楛矢,丁零(匈奴部)盗窃苏武牛羊,和乌桓冒犯您的罪过一样严重,不如连同肃慎、丁零都兼并掉,才值得您劳民伤财跑那么远呀!”

孔融之前不是一直在让梨吗,不是一向温良恭俭让,为什么会变成了一个杠精喷子?不是孔融脾气变差了,而是他的无奈。孔融是孔子的后人,维护正统是他的本能也是他自认担当,但面对“皇纲失统”的现实他也无可奈何,他不会主动攀附曹操,也不甘于苟且,夹缝中生存,他活得要多累有多累,随着曹操权势的一步步巩固和上升,孔融的痛苦和无奈也在不断地加剧,他对曹操种种的不敬行为甚至可以解释为一种故意,他是在激怒曹操,希望曹操把他杀了,从而结束自己心里的痛苦,也彻底成全他孔子后人的名声。

曹操一开始没有杀孔融,因 为这家伙的名气很大,杀了以后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曹操一开始就是各种忍让退让,让你尽情表演,保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开始大家在可能心底里会替孔融暗暗叫声好,慢慢地大家也就习惯了,再后来孔融其实也弄不出太多的新意来,其他人也有点审美疲劳了。

后来在不经意的时候来曹操授意郗虑,表奏孔融罪状,终于以“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诛杀孔融一家,可怜孔融那个聪明的七岁幼女也横遭惨死。

曹操栽赃给孔融败伦乱礼的罪名是怎么来的?.

第618章

都怪孔子这个第20代孙子说话太过放纵,他曾经表示过“亲子无亲论”,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什么意思呢,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孔融这番话就算是放到21世纪的时候依然算是骇人听闻的言论,更何况以孝治天下的东汉,更是逆天下之大不韪!

更何况,孔融居然还敢对他的祖先孔子不敬,有天,祢衡对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回了一句“你是颜回复生。”很不巧,这波商业互吹被视奸的郗虑听到了,于是被列为五大罪状之一,孔融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孔融真的是一个不忠不孝之徒吗,其实未必,他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是正统知识分子的代表,而忠孝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融十三岁丧父时哀悴过毁,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父老乡亲们都认为他孝顺得很。所以,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甚至有可能孔融说的话也是被曹操派人篡改的,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的对立。

跟那些被曹操所忌惮的保皇党成员一样,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时时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死灭的悲剧.〃。”

其实在建安元年的时候,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场,但没多久曹操就“挟天子以令天下”,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孔融做的那么多事情,有好多次都是故意激怒曹操,而真正让曹操杀了杀心的是两件事情。

其中一个事情是,孔融“请准古王畿制”。曹魏政治所要经营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请准古王畿制”的意图就是为了抑制曹操扩大地盘,防止曹操自立为王,曹操要想完成伟业就必须出去孔融这块绊脚石。

孔融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崇国防疏”,荆州刺史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抛出崇国防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昏僭恶极罪不容诛,但考虑到国体和国防力量,还是应当隐瞒刘表祭祀天地这件事,然而(的吗好)老奸巨猾的曹操又怎会看不出孔融这是在为刘表开脱,为的是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他呢?

当曹操有了皇土霸业的心思之后,就必须扫除豪族政治的障碍,偏偏孔融不改名士派头,阿党比周,拥刘贬曹,四方信服,在渔轮上对曹操的王霸之业形成了巨大威胁,终于在又一次口无遮拦后予人口舌,落了个全家被诛的下场!.

第619章

大家永远不要忘了,大家都是一介草民,在古代不要做精神文官,不要相信那些文官说的话,他们是真正骑在我们脖子上拉屎的人!

大家看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甚至史书(史书也是文官、犬儒们写的),对文官描述一般都是正面,伟光正,但是文官权力不受制衡,他们一家独大,他们自私自利,这个后果有多惨-----那就明朝灭亡,跟文官集团有直接关系。文官把持了朝政,为一己私利不顾江山社稷安危,终日“党争”、中饱私囊,更要命的是不为国家负丝毫责任,不能说明朝灭亡只是因为文官集团,而是说文官集团的不受制约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明朝末年就是能够真正看出文官集团丑恶 嘴脸的历史时刻,一直到天启,到了崇祯皇帝之前他哥这一段,表面上看明熹宗就是个木匠,其实是很有智慧的。他把魏忠贤的阉党和文官集团(东林党)对抗,明朝斗而不破,这个时候不能叫党争,阉党和文官集团是一个制衡关系。熹宗思路是很明智的,不能让文官集团一手遮天,不会能让文官们为所欲为。在这段时间明朝没有什么大的危机。但是从崇祯皇帝把宦官把阉党给铲除掉以后,阉党彻底失势,对文官集团失去了控制,崇祯皇帝他不可谓不勤政,但他就是走错了一步,把皇帝的眼睛和左右手阉党给铲除了。如果不铲除阉党,就算是改朝换代,也绝不是外敌入侵,被满清彻底亡了天下这样的结局,很可能是另一个家族上台,华夏得以延续。

从宋朝和明朝的灭亡,就绝对能够看出那些文人究竟在做些什么,他们都是一些伪君子,嘴里面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男(cfbf)盗女娼,他们多数都是伪君子和小人。本来,孔孟经典是华夏精神世界的瑰宝,孔孟之道万古流芳,四书五经可以说塑造了汉人的三观,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后世却有各种打着圣人旗号的腐儒、犬儒(本质上是文官集团豢养的文化流氓)欺世盗名,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曲解、歪曲圣人训,甚至裹挟着汉人奔向祸国殃民的不归路,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的,孔孟思想必须被严格限定在学术领域,对治国理政等国之大事且不可交于毫无实践经验的某些书生,否则遗患无穷。

刘阳刚才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不论是从司马懿到司马光还是后来的东林党,他们其实都有莫大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这一群道貌岸然仁义道德是一种男盗女娼的垃圾!

因为那些文官在宋朝和明朝时候的表现乃至在清朝的表现都是让人无比的恶心,那个时候大部分的文官都是衣冠禽兽,都是祸国殃民的存在,所以刘阳特别怀疑,科举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八股文的科举,到底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有些王八蛋可能是这些人的子孙后代,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毫无意义,损人不利己,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他们活着的意义纯粹就是为了恶心人,一群鼠辈!.

第620章

首节 上一节 199/2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朝堂,女帝是昏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