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崇祯成了合伙人 第296节
对此,郑森自然很激动,立刻派胸脯保证,表示绝对会继续努力做好这个事情。
随后,他把随身带的账册,由他和都察院以及东厂都签字后的那些采购记录,都呈送皇帝核实。
然后,郑森也给崇祯皇帝提及了一个问题:“陛下,江南采办衙门手中,大概就只有三百万两银子了。这采办的事情,只怕就够明年了!”
为了采购到足够的粮草物资,价格自然不可能便宜,特别是铁料这些。
要知道,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整个北方的粮草物资,包括发起宁远之战的物资,都是江南采购衙门去采办来的。这个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也亏了是郑芝龙在江南、闽粤两地的影响,还有通过海商从南洋采购等等,要不然,有钱也不可能换来那么多的物资。
因此,崇祯皇帝对于江南采办衙门的钱财消耗,其实是心中有数的。
此时翻了下郑森呈送上去的账本之后,看到那个余额数字,心中却还是叹了口气:钱啊,怎么都不够用。
虽然张家口那边的金矿,在经过第一年的开矿,产量已经有所提升。但是,这个产量对于大明庞大的物资需求,还是有限的很。玻璃厂的利润,也比去年要高多了,但都还不足以弥补亏空。
终归还是要等整个赋税体系正常之后,财政体系才能正常。
可是,北方虽然没有战事了,但是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的第一年,崇祯皇帝都给免了赋税;而南方,因为要整顿地方,算是养贼自重,借着贼寇之名对地方乡绅开刀。一时半会也收不上赋税。
来钱最简单的方式,还是抄家啊!
可是,要是再抄家的话,该抄谁好呢?
北方这边,到目前为止,似乎也找不到合适的抄家对象啊?
要不,回头问问刘伟超,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个合适的对象?
崇祯皇帝心中想着这些,却也没有表现出来,表扬了郑森之后,对他说道:“大明的科技,如今日新月异,卿作为朕的亲信臣子,锦衣卫指挥同知,更是掌管着江南采办衙门,对于这些学识不可不知,就算不精通,至少要知道怎么回事。”
顿了顿,他便做出决定道:“你先去大明皇家科学院学习两个月,等在京师过完春节之后,再回江南吧!”
郑森一听这话,立刻想起那两个半球的实验,便好奇地问道:“陛下,宫外那个拉半球的事情,是不是要十六个人才能拉开?”
“哦?”崇祯皇帝一听,有点惊讶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收到消息说有人拉开那两个半球了。
事实上,其实宫里面试验过,十六个人也是拉不开的。崇祯皇帝让那些身材魁梧的大汉将军试过,要十八个人才能拉开。
当然,如果真有大力士的话,十六个人估计也能拉开,毕竟这些大汉将军只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的。
“回陛下,我爹说的!”郑森没有一点自觉,直接把他爹给卖了,“我爹说了,陛下赏银一百两,而十六个人的费用接近一百两,因此估计是十六个人能拉开。”
崇祯皇帝听得不由得一笑,竟然是从这个角度猜的。他还以为郑森很聪明,竟然能知道大气压强的事情。
对此,刘伟超也曾给崇祯皇帝科普过,平日里,比如拿锅盖、托盘之类有点类似半球型的工具,放入水中之后,和水平行提起的话,就能感受到压强。
对此,如果会认真观察思考的话,也肯定是有这种认知的。
崇祯皇帝以为,郑森也是一个善于观察总结的人,结果没想到,是郑芝龙从赏银数额上推断的。
面对郑森的问题,崇祯皇帝便微微一笑道:“差不多,这两个半球的事情,其实和大气压强有关,你去大明皇家科学院学习,便能知道缘由的。”
郑森听了,很是惊讶,不由得对那大明皇家科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领旨谢恩,算是结束了这次觐见。
看着他离开,崇祯皇帝的脸上,还带着一丝笑容。
虽然这个郑森并没有让他感觉到非常聪明,但是却是一个藏不住心思的人。这样的人,用着也放心。
这么闲着,崇祯皇帝就立刻又想起了郑森的老爹郑芝龙,果然是个聪明人!
既然是聪明人,那就不用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事便成。
于是,在召见了郑森的第二天,崇祯皇帝便下旨给在驿站候旨的郑芝龙,让郑鸿逵陪同他一起去天津造船厂参观,然后再回京师。
对此,郑芝龙也没办法,只能遵旨而行。
并且他知道,那个造船厂肯定是有什么东西值得他去看的,要不然,皇帝不会下这道旨意。
基于在京师的见闻,郑芝龙对于天津造船厂之行,其实还挺感兴趣的。毕竟他是海盗出身,对于船这种东西来说,就和普通人吃饭的碗一样熟悉。
顺带着,他去天津的时候,因为是白天,还坐着蒸汽火车沿途看了一阵子风景。
不过到天津时,因为已是晚上,便先入住天津这边的驿站。
次日的时候,他才前往造船厂,是科技伯宋应星接待了他。
宋应星倒也没有任何架子,只是很有兴趣地对他说道:“你最擅长海战,我这边奉旨建造的船,你该是最有资格评价在海战中的作用。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加指正!”
此时的郑芝龙,自然对京师的情况已经了解地比较多了。因此,他知道,眼前这个科技伯,那绝对是当今天子眼中的红人。
以举人的身份,不见官场之上,也没去战场立下军功,却能得封科技伯,实在是大明的异数。
并且,科技伯,这个科技两字,可是如今天子最是引以为豪的学问,由此可见皇帝多重视眼前这位没有一点架子的伯爵了。
这么想着,郑芝龙连忙说道:“不敢当,不敢当!小人只是粗通海战而已,其实也没什么本事!”
宋应星听了,只是笑笑,当即领头,带着郑芝龙从衙门离开去海边。
当然了,一路上自然不会不说话,他顺便就问郑芝龙道:“听说西夷的船快,炮远,海上遇到他们,非常的不容易?”
宋应星的见识,主要是他从江西到京师赶考的路上见闻,对于海上的情况,其实了解还真不多。
以宋应星的求知欲,如今有郑芝龙在身边,自然是想问个明白了。
郑芝龙听了,当即点点头,有点感慨地说道:“没错,西夷的帆船速度很快,并且火炮又远又准,如果是在海上遭遇的话,我们大明的战船,只能挨打还不了手。这两年,末将已经仿造了几艘西夷帆船,但是终归还是不如西夷人用得好!”
言辞之间,透着浓浓的遗憾之意。
宋应星听了一笑道:“这次我奉旨改造战船,目标就是要和西夷在海上一争高下。你是来得正好,可以衡量下我们大明的新式战船,有没有这个本钱和西夷的战船一争高下了!”
“哦?”郑芝龙一听,顿时露出浓厚的兴趣,带着那种期待之色,连忙回道道:“那敢情是好,要是战船火炮真得不比西夷逊色,就凭他们远道而来的那点船和人,末将能教他们乖乖的!”
437 蒸汽轮船
很快,一行人就到了离衙门不远的造船厂,没有视线阻挡,郑芝龙一眼就看到了码头上停靠着的一艘船。
只那么一看,他就知道,这艘船就是科技伯所说在改造实验的船。
因为这艘船太特别了,特别到这艘船放在再多的船队中,都能第一时间获得关注。
只见这艘船大概是目前大明水师战船中最大的战船,这其实没什么,至少郑芝龙的手下,这种战船也多。但关键的问题是,这战船的中间部位左右,竟然有一个圆筒状的东西高耸着,并且在船的两侧,还有两个大大的轮子。
那个圆筒是干什么的,郑芝龙一下猜不出来,但是,那船两侧的轮子,他却是知道的。
在他手下的船里面,其实也有,不过都是小型船,用人力踩着机关,能带动那两个轮子转动,使得船的速度比起划桨之类的要快。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船一般只能在内河流域或者风平浪静的港湾用,要不然,在大海上,这种船太小,而海浪大的话,明显没有风帆的船好用。
而如果在大船上用这种轮子的话,那必须要好多人去踩那个机关,使得轮子能转动起来。可人多的话,也不合适,并且人力驱动,并不能持久。
心中想着这些,郑芝龙就有点疑惑,科技伯所说得船,就这?
宋应星倒是没有一点自觉,只是带着微笑,吩咐手下人,让那船先演示一下。而他自己,则带着郑芝龙兄弟俩去了看台观看。
这种轮船的缺点,郑芝龙自然不会主动说,那是打科技伯,皇帝宠臣的脸,这种事情,他才不会去做。
因此,就当不知道,宋应星笑,那他也陪着笑,回头科技伯要问的话,再不着痕迹地显示自己的水平,也不伤科技伯的面子说下就好了。
他正在这么想着时,忽然,就看到那艘改造之后的战船,就是那个奇怪的圆筒里竟然冒烟了。
“不好,着火了!”他还没说什么,郑鸿逵却一下惊呼了起来。
船只着火,那是灭顶之灾来的!
然而,宋应星听了,只是笑着说道:“非也非也,那只是烧煤引发的烟而已。”
听到他这么说,看他又这么镇定的意思,郑鸿逵便知道,是他理解错了,便想问问看,船上烧煤干啥?
煮饭?至于么?
然而,就在这时,却听他哥,郑芝龙惊呼了起来:“这是那个蒸汽火车的头?不是,蒸汽机么?船上有蒸汽机?”
郑芝龙显然比他四弟要聪明,第一时间便联想到了,顿时失去了城府,变得不淡定起来。
因为他想到了,那个蒸汽机连火车那么重的东西都能拉动,并且能一直持续下去的,那么如果搬到船上的话,岂不是就解决了靠人力驱动的缺点!
果然,宋应星听到他的话之后,转头看向他,赞许地点点头说道:“没错,是用蒸汽机驱动那船轮。”
和聪明人说话,就有一个好处,你不用事无巨细地介绍,只是稍微说下,对方就能明白。
郑芝龙听了,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艘改造后的战船,心中立刻想着这船会变得如何?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竟然非常期待起来,这个船到底会不会和自己想象中一样?
就见船上烟囱的烟冒了一会之后,那船便开始动起来了。
轮子缓缓地转动,由慢到快,驶出了码头,在天津港这边的海上动了起来。
郑芝龙和郑鸿逵都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就仿佛好色之徒,发现了一个绝色美女一样。
一直到那新式战船开回码头,宋应星在边上问他们时,他们才回过神来。
“你们都是大明难得的海上名将,不知道此船可能入眼?”
听到这话,郑鸿逵当即拍着自己的大腿,兴奋地说道:“太好了,这船太好了……”
倒是郑芝龙,虽然也是兴奋,但是还保持着形象,对宋应星说道:“不错,真得非常不错!”
“说说!”宋应星听了,很有兴趣地看着郑芝龙要求道。
边上的郑鸿逵被忽略,不过他自己也不以为意,就看着他大哥,也准备听他大哥怎么说。
只听郑芝龙看着那新式战船说道:“在此之前,所有的船,包括西夷的船,都受风向和风力的限制。必须顺风,风力大小决定船只快慢如此等等;然而这艘新式战船,却突破了风向和风力的限制,绝对会成为海上霸主。以后海上想去哪里,都不用等待风向的转变,想去就去,想来就来,大明的海运,都将繁荣起来!”
宋应星笑眯眯地听着,不时点点头,不过没有说话。
郑芝龙就在那继续说道:“而海上战事,讲究占据上风,如此才能灵活应对敌船。可这新式战船却完全没有这等限制。除此之外,末将刚才也看了,这船速很快,只要海上不是太大的风,这船速便能超过西夷的帆船。而要是风太大的话,浪高也不利于战事,一般而言,船都不会出海。”
“另外,这新式战船的转向非常灵活,一边轮子转动,另外一边轮子不动,就能转动方向,这转动方向的弧度,绝对比风帆船要小!”
郑芝龙说到这里,忍不住感慨地说道:“大明有这样的战船多一点的话,纵横南洋便无问题,只是不知道造价多少?”
“如今这船还没定型,造价还不好说,不过绝对不便宜倒是真的!”宋应星听了,还是带着笑回答了一句,然后又追问郑芝龙道,“那在你眼里,这船有什么缺点么,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要听实话,也最想听这方面的话,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帮着一起改进这船!”
听到这话,郑芝龙的脸色一正,他能感觉出来,科技伯并不是和他客气,而是真得想听。
于是,他便认真地说道:“如此,末将就个人浅见,说个一二,如果说得不对,还请科技伯见谅则个!”
“说吧!”宋应星听了,也是认真地回应道,“你说!”
于是,郑芝龙便对宋应星说道:“第一,是此船的造价如何,如果太高的话,损失一艘船的代价太高,就有点得不偿失,无法大规模造出这等船了。毕竟海上要看老天爷,连人带船都没了的事,并不少见。并且这船和西夷开战的话,也会有损失。”
上一篇:隋唐:开局遭李娘子逃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