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的徒弟是长乐公主

大唐:我的徒弟是长乐公主 第244节

说他不开窍也罢,但他的确就是如此。

为了不让他与长乐公主的婚事节外生枝,也为了快点甩掉大麻烦。

次日一早,秦阳就叫来梁公公,叮嘱他快点启程。

梁公公也听说了昨夜的事,他也巴不得能立刻走!

但又怕高阳公主不愿意走,再闹出什么事来。

秦阳冷笑一声,说道:“走水路,我让乔良带两队人护送你们回去,若是公主不愿意走,就敲晕了带走。”

好家伙,这话都说出来了,可见幽州王有多烦高阳公主了!

梁公公嘴角抽了下,却只能应是。

等回到他们住的院落,他就打算去劝说高阳公主。

这次是不走也得走了。

若是不愿意主动上路,就只能被打晕了带走了。

好歹高阳公主也是一国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所以能劝说的话,梁公公还是希望劝说成功的。

“今日就走?成,那就走吧,这幽州,也的确没什么可留恋的。”

本以为这次劝说会费一番工夫,结果才一提,高阳公主就很平静的同意了。

这让梁公公都被吓了一套。

咋回事?

难道高阳公主这是打算表面同意,背后捣鬼?

虽然心里不信高阳公主会这么痛快答应,但梁公公还是一副很高兴的样子。

他立刻笑着说道:“公主能想通,这就太好了。那就请公主立刻登上马车,我们直接上船,走水路回长安。”

高阳公主点了下头,就向外走去。

梁公公跟在后面,又叮嘱了玄甲军们,让他们小心注意着,别让高阳公主中途跑掉。

但直到高阳公主乘坐马车来到码头,上了大船。

她都没有搞什么小动作,这让梁公公终于松了口气,也为自己之前不信任高阳公主感到了一丝愧疚。

他不知道的是,在上船后,高阳公主就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郡城的方向。

从这里,能隐隐看到郡城的城墙。

“秦阳,你好狠的心,你既这般冷血无情……以后我必要让你后悔!”

“阿嚏!”

幽州王府里,秦阳正在看书,结果突然打了个小小的喷嚏。

用手帕擦了擦,秦阳有点无语。

“该不会又有人在念叨我吧?难道是高阳公主在骂我?”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从几次接触来看,对方明显是个小心眼的,是个任性的。

他这次对她是毫不客气,高阳公主也许会因此恨上他。

不过这对秦阳来说,却不是坏事。

他甚至觉得这是件好事。

毕竟高阳公主这样的人,一旦黏上,是真的很难甩掉。

让对方放弃,他能松一大口气。

“大王,高阳公主走了?”

张允济得知这个消息后,恰好来幽州王府找秦阳询问事情,顺口问了一句。

秦阳嗯了一声:“走了。”

“幸好被送走了啊。”连很少与高阳公主有接触的张允济,听到这话都松了口气。

“对了,大王,幽州这次收的红薯、土豆,可是十分多,您之前说,准备从百姓那里收购一些红薯、土豆?”

秦阳点头:“红薯土豆还没在整个大唐推广开,除了长安、北地,南方可是没有这两样作物。若是卖去南方,价格能翻几番。”

“大王,那我们收购百姓的红薯土豆,也不能价格过于低了。”

秦阳笑着说:“这是自然,咱们吃肉,也要让百姓跟着喝汤才成。放心吧,我打算按一斤十个铜板来收。”

一斤十个铜板,一百斤红薯或是土豆,就能拿到一千个铜板,也就是一两银子。

这可是相当高的价格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高价收红薯土豆

以幽州百姓这一季收获的数量,只需要拿出十分之一,就能赚个二三两银子!

这还是没种太多的!

二三两银子,对于官吏或是有着正经好工作的人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而对于百姓来说,那可是相当大的一笔钱!

普通百姓,有二三两银子,甚至都能给儿子娶媳妇儿了!

毕竟北地这边的讲究少,哪怕是婚丧嫁娶,花费也远要比南地少!

秦阳这么一说,张允济一计算,都有点惊讶。

“是不是有点高了?”张允济忍不住问道。

“卖去南地,红薯、土豆,起码能卖到三十个铜板以上,他们这一二年,多半是想要大量买了做种子。”

“等过一二年,价格或许会低一些,眼下,能赚自然要赚,跟南地比,咱们幽州还是太穷了。”

不,大王,若您这番话被南地的官员听到,必要吐血的。

是,南地大多富饶。

可富饶之地的富饶,也是有限的。

大多富裕的是商贾,而不是普通百姓!

百姓们就算是有些积蓄,其实也有限。

若说是以前的幽州百姓,那的确是拍马都赶不上人家!

可这不是最近一年多幽州大变样了吗?

要说现在的幽州,整体是距离南地的郡尚有些远,但要说幽州百姓口袋里的银子,还真未必不如南地的百姓!

不过,谁让眼前说这话的人是自己的大王呢!

大王既是这么说,那他只能摇旗呐喊,表示同意!

“大王说的是。”

张允济这一句话,就直接给这件事敲定了。

随着告示贴出去,得知红薯、土豆,官府都是按照一斤十个铜板来收,百姓们都疯狂了!

但因着收购是按照街区来收的,每个街区都是从本地选拔的人来负责,另派小吏来监督。

每家每户,最多只能卖出红薯、土豆的五分之一,不准多交!

这里的不准多交,是指的官府这一次收购,不准多交。

若是以后自己私下与人交易,或是将红薯卖去粉条厂,这些就不是官府会管的了。

“哎,这么高的价格,本想着卖掉大半,留下一点点也够吃了,怎么就最多只收五分之一呢?”

“难道是怕交的太多,卖不出去?”

有人私底下嘀咕着。

其实还真不是这个原因。

官员中也有人不解。

秦阳的解释是这样的:“金银虽好,却不如粮食。若养成百姓将大部分粮食都卖出去的习惯,长此以往,若赶上灾年突至,又该如何是好?”

这话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幽州其实算是个还算风调雨顺的地方。

大的洪涝灾害,几乎没有。

都是小打小闹,偶尔有一两场,很快就过去了。

毕竟幽州这边的河流,本就不算太多。

不像是南地,若是赶上雨季,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年年都有。

但幽州的雪灾,却很容易伤人伤命。

若是雪灾爆发时,无法去远处。

大雪封路一两个月,家中若没有屯粮,很容易就会陷入恐慌。

前些年,幽州曾经就出过这样的事。

那时的幽州,刚刚经过了燕王叛乱。

整个郡都需要休养生息,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幽州发生了雪灾。

那一年,死了不少人。

但过了数年后,这些事已是被人渐渐忘记了。

如今有人想起来,就觉得他们的大王要求保留大部分粮食,是个正确的命令。

不过,就算有人不甘心,可官府监督的小吏,却做事一板一眼。

没办法,大家只能最多卖掉收成的五分之一。

因着幽州人口稀少,荒地颇多。

很多人家第二次种红薯、土豆时,都是在自己新开荒的田地上种。

首节 上一节 244/5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书中:开局绑定曹贼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