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开局祸害了黄月英

三国:开局祸害了黄月英 第38节

第62章 山不在高,有贤则名

  宛城南郊,刘琦向刘表辞行。

  大军启行,又是一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场面。

  因为战事紧急,刘琦领一万步卒先行,刘表安排好宛城事务之后,则会率领大军返回襄阳。

  队列中,刘琦骑着高头大马,脑海中兀自回想着,临行前刘表的谆谆教诲——

  “我儿初次独当一面,切记不可骄躁,凡是需多听左右意见。若战事不利,不可逞强,为父自会亲自前往。”

  刘琦虽然感动,心中却无法激起波澜。

  若是没有之前赵范的告诫,刘琦自然不会多想,可是如今看着身边的王粲、邓义,刘琦心里是苦涩无比。

  王粲是刘表派给刘琦的军中主簿。

  邓义则是奉刘表之命,前往襄阳接替伊籍掌管荆州情报系统,然后还会与刘琦同路南下荆南。

  当初黄祖私下前往襄阳,伊籍却一无所知,刘表心中早已想将其换下,忍到如今方施行,足见刘表的隐忍非常人能及。

  当然,邓义只是接替伊籍的部分职权而已,伊籍还是刘表信任之人。

  除了王粲、邓义等新面孔,大军之中还有满面愁苦的任峻。

  虽然刘琦对任峻礼遇有加,但是为了家人,任峻是绝不可能主动投降刘琦的。

  ……

  大军日夜兼行,过新野,近襄阳。

  刘琦遥指远处群山,顾左右而问道:“那是何处?”

  王粲举目远眺,说道:“回将军,那是隆中。”

  刘琦脸上一喜,他一直想招纳诸葛亮,之前是因为官职低微,不便直接招揽,如今他已贵为荡寇将军——

  荆州四名杂号将军之一,且手握重权,招揽诸葛亮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于是刘琦说道:“大军连日赶路,士卒多有疲惫,今日可早些扎营。”

  刘琦说完,便传令让大军就地扎营休息。

  王粲劝道:“将军,如今南郡战事危急,正应快速行军,如何能在此耽搁?”

  刘琦摇摇头,说道:“无妨。士卒连续行军,休息半日,有助于恢复体力。”

  王粲见刘琦坚持,便不再劝诫。

  刘琦将军中事务委托给魏延和王粲,带着蒯祺和几名护卫就朝西边群山绝尘而去。

  邓义疑惑地问道:“文长,你可知伯绪是去干什么?”

  魏延面无表情地回道:“子孝(邓义的字)休要胡乱打听将军的事情。”

  经过几天的接触,邓义已经熟悉了魏延的秉性,可是听了魏延言简意赅的回话,其内心还是极不舒服。

  ……

  刘琦与蒯祺一行数人,挥鞭疾驰,一个时辰之后,已入隆中地界。

  刘琦对着蒯祺说道:“唯之(蒯祺的字),待会见了孔明,还盼你能替我向孔明解说误会。”

  蒯祺笑着说道:“伯绪无须多心。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妻弟与黄家之女无缘,顶多怪黄承彦嫌贫爱富、自食其言,却是无论如何也怪不到伯绪头上的。”

  刘琦点了点头,理虽然是这个理,可是诸葛亮非一般人,若他心里有了芥蒂,刘琦怕他不愿意出山帮助自己啊。

  正因为刘琦明白诸葛亮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会如此忐忑不安。

  众人又行了片刻,遇到一处山庄。

  蒯祺指着山庄说道:“此处就是我妻弟安居之处了。”

  刘琦大喜,跳下战马,亲自上前叩门。

  不一会儿,一小童打开大门。

  刘琦笑着对小童说道:“请劳烦通报,刘琦前来拜访孔明先生。”

  “先生不在家。”

  刘琦一愣,没想到自己和《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样,第一次上门都扑了个空,可是刘备有时间三顾茅庐,自己却要领兵南下了啊。

  蒯祺上前,对着小童问道:“孔明去了多久?什么时候回来?”

  小童认得蒯祺,连忙回道:“回姑爷,先生离家已快一月。不过先生离家之前留下了一封书信,说若有一个叫「刘琦」的前来,可以将信给他。”

  刘琦大奇,诸葛亮离家之时,不就是自己大婚那几日么,他还给自己留信,莫非诸葛亮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不成?

  蒯祺皱着眉头,说道:“还不快把孔明的信拿来。”

  小童闻言,赶忙转身去取信。片刻之后,小童回来,将信递给刘琦。

  刘琦将信展开,有些略微吃力地看着这个年代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刘琦渐渐皱起了眉头。

  刘琦心道:“诸葛亮确实是聪慧之人,早就已经料定了我会前来拜访,不过他却料错了我此行的目的。”

  蒯祺见刘琦脸色不渝,轻声问道:“孔明信中,说了什么?”

  刘琦眉毛一挑,自嘲地说道:“令弟在信中无非是解释了一番他与我妻子的婚约,他把我当成了上门找麻烦之人呢。”

  蒯祺一愣,沉吟片刻,轻声说道:“哎,或许是市井传闻,让我妻弟误会了伯绪。”

  刘琦心中不舒服,又对着蒯祺吐槽道:“令弟虽然聪慧,却无识人之明,我岂是心胸狭隘之辈。如今他避而不见,真是太小觑于我。”

  刘琦也不全是因为诸葛亮的书信才这么说,而是因为诸葛亮识人这方面确实与其智慧不太匹配,《三国演义》里他说魏延脑后长反骨、让马谡去守街亭等都是佐证。

  听得刘琦的吐槽,蒯祺只得笑着替诸葛亮辩解道:“我妻弟一直在家读书,少不更事,误听传言,让伯绪见笑了。”

  刘琦无奈地苦笑一声,对着小童说道:“劳烦你去拿纸笔来,我也有一封书信,留给你家先生。”

  小童依言,取来纸笔交给刘琦。

  刘琦思索片刻,挥笔写下:“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

  刘琦将信交给小童,嘱咐他等诸葛亮回来之后交给他。

  这是刘琦前世看到的一个短句,用来形容自己被世人误解的处境最是恰当,刘琦相信诸葛亮看到之后,自然会明白他的为人。

  刘琦叹气一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蒯祺见刘琦兴致不高,安慰道:“我妻弟虽有小才,伯绪也无须太过在意。如今荆州在主公治下,举贤良,黜不肖,野无遗才……”

  刘琦挥挥手,打断蒯祺,问道:“唯之,觉得此处景物如何?”

  蒯祺于马背之上,回头观望隆中景物,只见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虽景色旖旎,却与荆州他处无甚分别。

  蒯祺笑道:“此处景物虽秀美,却无特色。”

  刘琦摇摇头,朗声说道:“唯之谬矣。正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贤则名」此处景物,虽无特色,但我料定千百年后,必会因人而闻名于世。”

  “好一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贤则名」。市井传言,刘琦不学无术,沉溺酒色,我看大有谬误。”

  刘琦循声望去,只见树林之间,隐约可见一人影,手持利剑而立。

  “有刺客。”

  众护卫齐声惊呼,纷纷拔出刀剑,将刘琦拱卫在中央。

第63章 徐庶定平叛方略

  人影从树林间大步走出,将利剑掷于地上,对着刘琦拱手说道:“单福见过将军。”

  听到人影自报家门,刘琦一喜,拱手回礼,朗声问道:“莫非是颍川徐庶徐元直?”

  徐庶一愣,问道:“将军知我?”

  刘琦哈哈一笑,挥手让护卫退下,从战马一跃而下,径直走到徐庶跟前,说道:“久闻大名,今日我本欲拜访孔明。不料孔明避而不见,幸得见元直,不枉此行。”

  刘琦说完,命护卫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酒水,在路边平坦之处,邀请徐庶坐而交谈。

  徐庶见刘琦彬彬有礼,盛情难却,就着干粮酒水与刘琦攀谈起来。

  刘琦向徐庶敬了一杯酒,问道:“元直,何故到此?”

  徐庶脸色赧然,对着刘琦行了一礼,轻声说道:“我与孔明为友,他担心你会来找他麻烦,所以我一直守在附近,欲趁你路过之时行刺于你。幸好听到了你之前的言论,知道传闻有误,这才现身相见。”

  刘琦听了一阵后怕,幸好自己突发奇想,借刘禹锡的《陋室铭》装了个逼,要不然恐怕就要糊里糊涂地死在徐庶手里了。

  刘琦尚未发言,蒯祺在旁边呲笑一声,说道:“你纵有此心,可是伯绪非孤身一人。你没行刺还好,一旦行刺,恐怕死的就是你了。”

  众护卫闻言,也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冷冷地盯着徐庶。

  徐庶淡然一笑,对蒯祺和众护卫的眼神,视若无睹。

  刘琦见徐庶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出声问道:“传闻元直在家乡之时,曾为人报仇,以一己之力连杀数人,莫非果真有其事?”

  徐庶听了,有些羞愧地说道:“少年任侠,草菅人命,以致江湖漂泊,无家可归。自遇孔明,我已弃剑从儒多年,不料今日又拿起利剑,险些酿成大错。”

  刘琦摇摇头,安慰徐庶道:“元直为朋友不惜铤而走险,两刃插刀,何错之有?孔明得元直如此朋友,不枉此生。”

  面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刘琦,徐庶更是愧疚。

  刘琦前世作为销售,最擅长的就是在交谈之时,不经意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几番交谈之后,深感愧疚的徐庶已将刘琦视为了知己。

  酒至半酣,刘琦对着徐庶说道:“元直离家在外,家中老母无人奉养。如今你我既然投缘,你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我当派人前往颍川,接伯母来荆州奉养。”

  刘琦既然知道徐庶的才能,如今碰上,又岂有不招揽的道理。

  他可不会犯刘备的错误,先把徐庶的母亲弄到手才是正经。只要徐庶的母亲弄到手,日后也不会担心徐庶离去。

  徐庶听刘琦要接自己的母亲来荆州奉养,顿时感动不已,激动地说道:“伯绪如此,我当何以为报?”

  刘琦听得徐庶如此说,心里大喜,嘴上却说道:“你我相识相知,接伯母来荆州,不过举手之劳,何谈报酬?”

  徐庶见刘琦如此,心中已有投靠之意,只是刘琦不开口,他也不好贸然自荐,于是主动问道:“伯绪今日来访孔明,可是有事相谈?”

  刘琦叹了一口气,故作遗憾地说道:“荆南叛乱,父亲让我率军前往平叛,我自感才疏学浅,听闻孔明有大才,特来请其相助,不料其对我有误会,避而不见。元直可知道孔明去了何处?”

  徐庶摇了摇头,诸葛亮交游广阔,他去了何处,徐庶还真不知道。

  徐庶见刘琦面露遗憾,几乎忍不住要出口相助,可是作为文人的矜持,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首节 上一节 38/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我被长孙皇后看上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