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923节
你看,仅仅养着这些人,就要1.68亿两。
这是硬性开支。
其他开支就另算了。
去年朝廷划掉了3.2亿两。
如果不是建立起了民间风投和股市,崇祯十九年的总收入不可能达到5亿。
而且,今年崇祯也不敢拿这么多钱出来西征。
他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大明社科院、国营商社总府和经济研究院都给出了一个预测。
崇祯二十年,朝廷的总收入将达到7亿!
这是因为辽东、辽北、朝鲜省、扶桑省、安南省这些年的建设效果已经起来了。
这些地方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亿。
这些地方带来的收入,在这几年出现了一个喷井。
原因如下:
一、化肥的制造。
西域现在有最大的硝酸钾采集厂,大量的化肥被开采出来。
并且科学院制造出了氯化钾。
化肥有一个大爆发,导致粮食进一步暴增。
崇祯十八年和崇祯十九的粮食翻倍。
二、风投制度的确立,在沿海激活了一批民营商社,相对自由的资本,正在如饥似渴地寻找着下一个商业大佬,随着船只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外贸商社如同雨后春笋一般。
在朝鲜省、扶桑省、安南省建立了更加密集的航线。
三、十几年的新学普及,新一代的人才已经成长起来,并且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为时代的发展输入了全新的血液。
他们是充满朝气的一代!
四、大城市的制造业,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出现了聚群效应。
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产业链效应,交通进一步的打通,制造业成本、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
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才涌入大城市,在这里挥洒汗水,成为这里的一部分。
大城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
虽然它出现了许多城市病,但它带来的活力是空前的,是无限的。
它创造出来的商业价值是磅礴的。
五、内地城市的崛起,分担了沿海城市的产能压力,进一步促使沿海城市增加向海外输出商品。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在十几年前就归入大明的地方。
南洋局势逐步稳定后,南洋各岛本身新政的落地,激活当地潜在消费市场。
南洋这些地方本身自然条件优越,生孩子没压力,人口一直都保持着旺盛。
它的经济价值也体现出来。
不过,英国、荷兰、奥斯曼这三个国家的航线价值也明显在暴涨。
所以,社科院、国营商社总府和国家经济研究院都给出了今年收入将达到7亿两的预测。
年初的时候,国库里躺着2亿两。
算上今年的收入,9亿两,拿出3亿两打,还是可以的。
军委会做了全面的战略计划,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战争总预算。
3亿两的总预算。
二、总兵力。
正规军50万人。
后勤人员200万人。
大约4个人养一个前线人员。
三、分别从南直隶、浙江省、北直隶、河南省、湖广省、西直隶、江西省调度粮食。
粮食包括:大米、面粉、糖、罐头、盐、腌制的肉干、蔬菜。
其中最赚钱的大概是刚成立的罐头商社,由于硝酸钾的发现,罐头已经被研制出来,并且已经规模化投入到军队中。
只不过这一次要扩大攻击。
四、分别从甘肃、宁夏、西直隶、四川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广省、北直隶动员军民。
这一次启动的是十几年就布局开始建立的军政动员体系。
动员对象是地方的预备役,以及愿意参军的民兵。
都是有经济补助的,若战死,一律按照军队的抚恤水平来。
五、生活物资的调度。
包括棉衣、靴子、牙刷、毛巾、夏天的衣服。
六、武器装备的调度。
包括最新的野战炮、火枪、刀、震天雷、甲胄、战马等等,这些全部由军政院启动军政体系,由各战区。
七、大军推进部署。
大军分为三路大军团。
左右路督师分别是卢象升和洪承畴。
中央军是皇帝亲自指挥。
由于袁崇焕擅长打步步为营的防守战,这种大规模西征显然不适合他,所以并没有任命他加入进来。
八、战略计划。
先以前锋军团快速清扫路上的障碍(西北俄罗斯人),然后右路和中路压进布哈拉。
不直接进攻布哈拉,借道!
布哈拉答应,好说,不答应,就教他答应。
左路走昆仑山西。
九、在莎车城为后勤补给点。
这份战略做的非常完善,厚厚的一本,基本上为这次的西征定下来一个框架,可能实际情况会有变动。
但至少有指挥的依据可寻。
动员令下发下去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连村头的老汉都在激动地说着关于那些热血沸腾的故事。
一大早,基层的官员们就到了村子里,在村长和巡抚衙门的组织下,开始走访。
村子里的民兵们开始自愿报名,他们充满了激动的心情。
仅仅因为紫禁城里那个男人一句话,就点燃了他们,热血开始滚烫起来。
第1071章 太子监国,公主随征
三月莺飞草长之时,北京紫禁城。
皇帝又要西征了,按照惯例,是一大堆的人反对,只不过大家不敢说出来罢了。
户部正在加急地准备钱粮,配合军委会调动各地物资,工部的人则配合着军委会到西域去做实地考察的军事工程建设。
只有崇祯,在即将出发之前,竟然出现了短暂的清闲。
他换了一身戎装,过了一会儿,太子朱慈烺便到了。
“儿臣参见父皇。”
“怎么样,事情处理的?”
“父皇,是上海的一个叫陈志的商人,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办理了一家报社,刊登了关于反战的言论,儿臣已经让人查处了那家报社,停业整顿。”
“人呢?”
“人在上海的治安所里关着。”
“为何不提审到北京来?”
“儿臣觉得这件事是一件小事,并不需要提审到北京,倒是现在大战在即,人心需要稳定,不可再起风波,所以儿臣做了个主,让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此人严厉批评教育即可。”
崇祯接过王承恩递给过来的燧发枪,他习惯性用眼睛看了看枪口,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地说着:“嗯,这件事你做主就可以了,我只是随口问问。”
朱慈烺说道:“父皇,儿臣还是有一句话要说。”
“说,我们父子俩,你无需有任何顾虑。”
“父皇可以不要亲征吗?”
崇祯收起燧发枪来,拍了拍朱慈烺的肩膀,说道:“这一次调动了这么多人,父皇若是不在,没有一个主心骨,若是稍微出现风吹草动,谁能镇住局面?”
朱慈烺还想说点什么,崇祯说道:“有你在京师监国,我就很放心了。”
这时,外面传来方正化的声音:“公主殿下,陛下在与太子殿下商议大事……”
崇祯转过身,只见朱彦霖冲了进来,后面跟着方正化,还有三皇子朱慈炤。
“父皇,您要西征,带儿臣去呀!父皇,您不能把儿臣一个人扔到北京!”
朱彦霖飞奔过去,一副委屈的样子,一把就冲到崇祯怀里。
“父皇,我也要去!”
“父皇是去打仗,又不是去游玩,你一个女孩儿,你去打仗作甚?”
“我就想去!”
“父皇,我没能拦住她。”朱慈炤委屈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