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大明当暴君

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314节

袁崇焕在奏疏里阐明了这几个月辽河之畔的战况。

双方基本上处于小规模的冲突之下,并未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这也符合实际情况。

毕竟,现在辽东镇的所有火炮加起来,也不过才150门。

而其中有130门是装备在各个城楼上的,真正能推出来打野战的,只有20门火炮。

他绝对不会卸下各个城楼上的火炮做野战炮,万一建奴绕道突袭而来怎么办?

有红夷大炮做防御,总归是更加安全的。

而且在今年七月的时候,袁崇焕向军委会申报了5000颗炮弹,却被告知缺货。

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更不可能拍脑袋乱来。

所以,到现在,双方都还在僵持。

眼下辽东的局面基本上就呈现出了这种双方前线对峙的局面了。

看着地图,崇祯思索起来。

这样的局面也好,至少目前大明朝是没有实力对建奴进行灭国之战的。

再等一等,等打通海路,收复安南,为大明朝再增添一个粮仓,稳定通胀再说。

十月中旬的时候,另一个好消息传来了。

什么好消息?

卢老爷班师回朝!

八月底,天雄军深入辽东,直接击穿建奴半个防御体系,随后扬长而去,以至于现在皇太极每晚都在做噩梦。

白天则一直问科尔沁草原的防御工事。

一大早,崇祯就率领文武百官,出京师三十里,迎接卢象升的回师。

当天,整个北京城街道两边都站满了人,无数人在为这支光荣的军队欢呼。

而皇帝,将卢象升拉到自己的御驾上,一路与这位青年统帅畅谈许久。

第二日,皇帝又在皇宫里摆下了御宴,宴请这支军队的所有军官,以及战功卓越的士兵,并且当场颁发了勋章。

这是无上的荣誉。

帝国一颗青年将星正在冉冉升起,他的战绩与光芒,让九边军镇黯然失色。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半个北京城的女人都开始做梦,希望能嫁给卢象升这位帝国名将,哪怕是做妾也可以。

第379章 求贤若渴,风雨欲来

整个十月,在皇帝亲自推动下,《大明国土管理法》进展可谓神速。

为了配合钢铁尽快产出,十月二十五日,崇祯正式成立了国营商社总府。

类似于后世的国资委。

即专门负责管理朝廷商社的组建、资金运转,推进国营商社的管理。

鉴于王在晋对大明国土管理部的建设之功,他同时被任命为国营商社总府第一任总府部堂。

至此,隐忍五年的王在晋,再次进入了大明朝的权力中枢。

没有人能想象得到国营商社总府,在接下来的新时代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国营商社总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督办大明钢铁总局。

大明朝以前的钢铁生产归属工部管理,现在很显然,是要拆解出来。

为何要拆解出来?

因为重要!

钢铁局到底有多重要?

工业革命有多重要,钢铁总局就有多重要。

那么大明钢铁总局和北京制造局有什么区别?

有!

大明钢铁总局是专门生产钢铁,北京制造局是综合制造部门,是属于制造成品的部门,两者完全不同。

例如蒸汽机的制造,所需钢铁从大明钢铁总局生产出来,运到北京制造局,由制造局制造成蒸汽机。

钢铁总局暂时由工部侍郎汤若望来负责。

汤若望虽然是个老外,但这些年恪忠职守,崇祯对他是非常信任的。

不仅仅钢铁总局顺利推进中,同时,也成立了煤矿总局,也暂时由汤若望负责。

一旦赵光捊窕碧ё銎鹄矗锤痔芫郑疵嚎笞芫郑苤幸桓鑫恢檬撬摹�

好,那么问题来了。

新成立了衙门,需要塞进来更多的官员。

而偏偏老一辈的官员都是读之乎者也的,而且从其他衙门调人很显然不现实。

所以,整个十月,咱们的吏部尚书王永光都是失眠状态。

为什么失眠?

这得问工作狂张凡。

整个十月,张凡每天都和他核对大明国营商社总府、大明钢铁总局、大明煤矿总局的人员编制。

到底需要多少人?

以目前的情况,每个衙门,暂时至少要50来个人,三个衙门就要一百多人。

在多方面的重压之后,王永光实在没有办法了,就让人去北京大学招人。

这算是正式开启了吏部主动去北大招官员的先例。

这正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于是,在接下来,一大批北京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了朝廷的编制。

于是,朝堂上一大批官员不满意了。

丫的,我们都是十年寒窗读上来的,现在你倒好,直接就去北京大学捞人了,那些家伙在北京大学才读了四年,而且没有经历科举选拔。

这下,王永光的家门都被堵住了。

这件事越闹越大,可是皇帝要用人啊,王永光也只能硬着头皮撑下来。

终于,礼部和吏部,在十月底的时候,联合奏疏,要求皇帝对朝廷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合理的改制。

以目前四年一届的科举制度来看,肯定是满足不了朝廷对人才的用人需求的。

因为新的衙门增加的太快了。

国税局、大明国土管理部、钢铁总局、煤矿总局、粮食总局等等,这些在北京有总衙门,在地方上都有分局,都是需要人的。

以至于现在许多地方上的分局,根本无法有效的建立起来,而出现了地方上的官府硬从地方大学去选人。

要知道,地方上的大学,开设也才一年多时间,而地方上的秀才、举人,都已经全部顶上了。

也就是说,到了崇祯五年的年底,大明朝行政改制,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

人才的瓶颈。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的选拔遇到了瓶颈。

吏部和礼部的奏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关于这一点,崇祯也早有思考过。

为什么不早做?

当然不能。

这是治理国家,前几年新的部门并没有那么多,地方上的人才是充足的。

但从去年到今年,无论是双税制的推行,还是粮食局、钢铁总局等等的增加,都预示着人才到了瓶颈了。

如果提前靠公务员考试改革,考上来的人才,往哪里扔?

总不能闲着吧。

倒是目前还可以从各地大学里捞人顶着。

而眼下,在不废除科举的情况下,每年开公科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现在吏部和礼部联名上奏了,这事就更好办了。

十一月三日,皇帝果断通过了礼部和吏部的申请,从明年开始各地每年四月都要开设公科。

公科考试的题目由礼部出。

这场在朝堂上的争论,才慢慢缓解下来。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废除科举考试,还是那个原因,目前天下许多仕子手里只有四书五经,直接废除了会影响到他们的仕途。

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

这事是不能一刀切的。

在这种局面下,赵光捑拖萑胍恢旨刃朔艿淖刺铩�

他对朝廷的行政效率有了全新的认识。

十一月初,他就被传召回京师,走了一趟大明国土管理部。

随后,再走了一趟大明钢铁总局。

分别与王在晋和汤若望谈完话。

有了两点收获:一、顺天府的铁矿和煤矿,现在全部交给钢铁总局和煤矿总局来统一做开采。

二、遵化冶铁厂要多少铁矿,钢铁总局就必须提供多少铁矿。

很显然,大家在崇祯五年年底,开始为火器的增量而加班加点。

首节 上一节 314/10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集美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