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 第270节
但现在看来,明军已经有了准备了。
至少北府城之外100里,有明军精锐骑兵出现。
这样变数就很大了。
所以,战术层面要做微调。
大的方向不变,依然是对北府城进行围攻。
但是,要有对北府之外的明军的掣肘。
很快,众人便在会议上争论起来。
有人说坚持全军围困北府。
有人说分兵两路,一路攻打北府,一路南下围困元上都城,并且对南边的明军形成牵制,减少攻打北府时产生的不必要麻烦。
经过众人一番商议之后,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济尔哈朗拍板了:围城打援!分兵补粮!
从这个决定就可以看出,济尔哈朗绝对算得上是顶级的军事统帅。
早在御林卫五万大军北上之前,崇祯就做了几个战术的推演。
其中一环叫分兵之策。
何为分兵之策?
纵观草原战局,皇太极有10万大军。
那么,他的优势是什么?
当然是兵强马壮!
劣势呢?
当然是劳师远征,无后勤补给!
如此一分析,是不是已经很清晰了?
当然不是!
至少马世龙当时听得脑子一团浆糊。
劳师远征就绝对不能打持久战!
而崇祯想要的恰恰就是拖住战局,宣府不断给元上都城输送粮草和兵马,不停有资源堆上去。
而分兵之策就是造成持久战的战术之一。
例如诱导济尔哈朗分兵五万南下元上都城。
为此,崇祯在这个战术环节,让马世龙布了一个局。
他算准敌军必然会来切断元上都城和北府城之间的小城寨,事实上,正常的统帅都会这么干。
既然你敢兴奋得又蹦又跳地过来,朕就敢让你哭着喊着回去。
这才有了索诺木杜棱台吉兵败狼狈回逃的局面,才有了济尔哈朗重新主持会议的局面。
才有人提出来要分兵。
实际上,分兵就是崇祯要的。
但济尔哈朗最终并未选择分兵。
如此看来,并非所有的战术一上来就奏效。
敌军将领不容小觑,并未被明军的烟雾弹所迷惑。
不仅没有,还提出了围点打援、分兵补粮的战术。
这到底是什么战术?
围点打援实际上是皇太极提出的大战术,他让济尔哈朗无论发生什么,坚决执行这个战术。
那么这个战术具体是怎么玩的呢?
很简单,两步:围城,打援兵。
历史上,皇太极打大凌河城就是这么打的,将明军打得溃不成军。
围城之后,切断所有粮路,明军必然要决战,决战打不赢,必然会守城,守城没有粮食,必然等待支援。
然后分一批人,在城下列出专门防守的阵型等待明援军,在城内明军的眼前打败支援的援军,是城内明军最后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选择投降。
就是历史上非常经典的围城打援战术。
同样适合孤悬草原的北府城。
而分兵补粮呢?
很简单,大军离后勤补给线太长,济尔哈朗需要粮食,所以专门分出一支轻骑,在草原上劫掠粮食,为围城增加时间。
四月二十二日,元上都。
探子回报:“马帅,建奴并未分兵,已经全线挺进北府城,杨帅希望您立刻北上支援!”
“这文人领兵就是坐不住!”马世龙啐了一口,现在北上支援是不可能的。
马世龙当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眼下北府有8万守军,皇帝派了5万御林卫,但有3万可都给了北府,自己在元上都只有2万。
他打算先让杨嗣昌跟建奴拼一拼,等双方都差不多了,自己北上去坐收渔翁之利。
这种局面,是个人都会这么想。
但他派出的一万精锐,并不打算立刻收回来,虽然拿杨嗣昌、马祥麟和尤世威这几个人在北方做挡箭牌,不过马世龙也不算个无耻小人。
至少1万精锐在外面,可以随时威慑建奴。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三点,天空阴沉沉的,远方的草如同波浪一样在涌动,城头的旗帜猎猎作响。
北府城外已经看不见往日的商贾了,城内也安静了许多,几乎每十米就能看到一个军人。
所有的物资调动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即便是民用的粮食配给,现在都已经全部交给北庭都护府来统一调派。
在北府城附近的三座城寨里,一队队铁甲士兵正整齐地行走在路上,他们前往各个城门,对城门上的武器进行一一核查。
城中的军政院军官正在给军队做精神上的动员,城内各地也都拉起了横幅,横幅上写的:血战到底!大明必胜!
半个小时后,位于北府城东面的东原城寨城头的守卫,看到了前面一片黑压压的洪流,正安静地向这边奔腾而来。
第327章 枪毙建奴使者
北府城周围三个小城寨,每一个小城寨分别有驻守着一个师的兵力。
在新军制中,一个师是5000人。
三个小城寨存在的意义就是拱卫北府。
每一个城寨离北府仅有二十里。
在北府周围,形成了可以相互联动的城镇群。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假如没有这三座城寨,你有十万人,你立刻可以将北府城围得水泄不通,断粮缺水,不下一个月,北府城自溃。
假如有这三座城寨,你必然会先剪除这三座城寨,但是这三座城寨离北府城都很近,主城随时可以出兵增援。
也就是说,这三座城寨,其实是战术缓冲的前线,就是为了防止敌军围城。
毕竟北府城深处草原腹地。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即便没有这三座城寨,如果我是守军,我可以大军出击,据地于草原之上。
这自然是可以的,打野战嘛,直接开干就行了。
不过既然能够守城,为何不守?
守城是可以消耗敌军的!
当天下午的时候,东原城寨外,兵甲一望无际,刀山剑林,延伸到远处,仿佛黑色的海洋。
守城的师帅叫刘文全,是北京军事学院第一届的学生,在前年的时候,跟随皇帝亲征大同镇,在大同镇立下过汗马功劳,荣升师级军官,被调派到了北府。
此时,东原城寨内,所有士兵都已经列阵好。
有的是步兵,披着铁甲,手持长矛。
有的是骑兵,手持明军骑兵标配的斩马刀。
一队队火枪手正在整齐往城楼上快步地小跑,迅速在城楼上绽开。
每一面城墙都有6门红夷大炮,一座小小城寨就有24门红夷大炮镇守。
这在五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但现在却成了真实。
忽然,外面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战鼓声。
只见建奴大军中,有十座巨大的木架,木架上各有一面大鼓,每一面大鼓前面皆站立着一个壮汉。
壮汉用力敲打着鼓面,鼓声轰隆如同天雷阵阵,回荡在草原上,传到东原城寨里,震撼人心。
又有厚重的号角声响起,仿佛有太古凶兽从地下面爬起来,发出古老而恐怖的叫声。
待战鼓声和号角声皆落,又响起了呼喊声,声音并不齐整,但却似山洪海啸一般。
这是大军兵临城下威慑敌人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一个建奴士兵骑着马,向城寨这边奔来。
显然,他是来当说客的。
到护城河外就停下来了,他粗着嗓子,用明朝官话喊道:“城内的听着,我大金二十万天兵已至,尔等若想活命,速速开城门投降,否则必将汝等碾成齑粉!”
古代人打仗就是这样,明明十万,为了壮声势,说二十万,这很正常。
刘文全一边悄悄给自己的燧发枪上子弹,一边笑道:“二十万呀,我好害怕哦!”
“哈哈哈,害怕了就赶紧开城门!”
“好好好!你稍等!马上就好!马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