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战国当赵括

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113节

荀况摇头道:“痴儿!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锦上添花之人,你以为当年齐国稷下学宫为何如此兴盛?

还不是因为那时候的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下乃是当世第一强国!如今齐国衰落,你再看看现在的稷下学宫又如何?

若不是秦王一心沉迷法家的话,稷下学宫之中的诸子百家们早就去咸阳讨新的生路了。”

面对荀况的话,赵括也是微笑点头。

诚然,诸子百家的大能们确实是华夏化之中辉煌灿烂的一笔,但首先他们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也是希望能够过上好日子,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条件来做研究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后世很多科学家抛弃国籍跑去发达国家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更高超,仪器更先进,给出来的生活条件也更加的优厚和舒适。

作为如今天下第一强国的赵国,其实就和后世那些发达国家一样一样的。

当然肯定也有那种很爱国的,不为发达国家待遇所动的,但不得不说那种人其实是少数,而且那种人就算来了赵国也很难被赵括掌控。

所以,赵括只需要锦上添花的那一批就够了。

而且这年头的士人本来就有一种风气,那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像秦国的相邦商鞅就是魏国人,现在的相邦范睢也是魏国人,大将蒙骜是齐国人。

赵国的话韩徐为是韩国人,燕国曾经的大将乐毅是赵国人,等等等等类似的例子很多。

这个时代整个士人阶层对自己出身祖国的认同其实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渴望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简单的说,在这个时代风气的感召下,更多人会愿意选择锦上添花!因此赵括一点都不担心锦上添花的这批人之中会缺少才能,更何况人品这东西真的和才能从来都不能画上等号。

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赵国的学宫之中必须全部都是赵括的“自己人”!对此,荀况当然是毫无意见!要知道荀况当年在齐国稷下学宫也是大祭酒,但最终被儒家一群人给排挤得灰溜溜的辞职离开齐国,如今荀况于赵国之中东山再起,当然不希望那些家伙又跑来赵国,万一再被排挤走一次那荀况就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赵括顿了一下,又道:“然后呢,我再提一个意见。

既然我们是要兴盛百家争鸣这个局面,那么就不应该像稷下学宫那样由儒家一家独大。

我的建议是今后我们的学宫之中每一家都派出一个代表来担任祭酒,所有祭酒组成一个祭酒团,凡事涉及到学宫大事都必须由祭酒团通过,不知荀大夫觉得如何?”

这第二条限制的也同样是儒家,由于儒家接连出了孔夫子和孟子两个华夏五千年难遇的人物,因此别看各大强国都用的是法家思想,但儒家在学界和思想界是不弱的,稷下学宫中的百家争鸣一直以来都是儒家占据主导,其他诸子百家充当陪衬。

深知后世儒家是什么德行的赵括当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各个流派一人一票,这样的话儒家在祭酒团之中就只有一票,人数再多其实也很难影响到学宫的整体决定。

而赵括作为筹建学宫的负责人,其他家的祭酒们必然都是赵括的自己人,掌控学宫就变得非常容易。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百家可以争鸣,学宫可以兴盛,但都必须要听我赵括的!赵括本以为荀况作为儒家的学者会有些犹豫和迟疑,但没想到荀况居然很快就点头答应了下来:“请君候放心,这个绝对没问题!”

听到这句话,赵括脸上顿时露出笑容。

有了这些措施之后,赵括掌控未来舆论界的计划基本上就已经是十拿九稳了!

第188章 为武信君的昏招干杯

赵国王宫。

太后韩姬坐在最上首,目光威严的注视着小赵王:“昨日太师布置的课业为何没有完成?

今日若是再不完成,那明日武信君就不会再入宫授武艺课了!”

小赵王吃了一惊,赶忙下意识的加快了写字的速度。

坐在下首的韩徐为老脸微微一红,心中也是忍不住腹诽:“老夫也算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么大王就不喜欢听老夫所讲解的知识,偏偏喜欢和赵括去射箭呢?”

这位赵国太师显然不知道在后世最受欢迎的一种课名字叫做体育课。

在斥责完小赵王之后,太后转头看向韩徐为,道:“太师今日入宫,所为何事?”

韩徐为忙道:“是这样的太后,在河东之战后大赵势力兴盛,老臣以为是时候该进行一次会盟了。”

“会盟?”

太后韩姬眉头一皱,道:“真的有此必要?”

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她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抛头露面的活动,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次太后出面主持的会盟。

韩徐为忙道:“这一次的会盟还是很有必要的,大赵在河东获胜之后虽然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天下霸主,但诸侯对于大赵的畏惧之心也是与日俱增,难保不会联合起来对大赵开战。

故此,召开会盟对诸侯恩威并施,瓦解有可能产生的反赵联盟便是当务之急了。”

太后不置可否,突然开口道:“韩国是老妇娘家,难道也要背叛大赵不成?”

韩徐为擦了一下头上的汗珠,道:“韩国当然是唯大赵之命是从,但像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这几个国家究竟如何,那就必须要通过盟会来解决了。”

韩徐为并没有提秦国,这是因为秦赵经过这三年来的连续四场大战之后在短时间内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什么关系缓和的可能性了。

太后闻言,略微有些踌躇,过了好一会之后才道:“为何不在廷议上商议此事?”

韩徐为心道要是拿去廷议商议的话,我的功劳岂不是被摊薄?

韩徐为笑道:“这主要还是老臣的一个建议,究竟实施与否当然得看太后之意。

若是太后觉得可行,再拿去廷议之上商议也不迟。”

太后沉默片刻,道:“若是老妇派人出使各国,和列国国君定下盟约,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如果是换做任何一位赵王,这当然都是会被立刻应允的事情,但这位赵国太后可是一名女子,她下意识的对这种事情依旧有些抵触。

韩徐为也是个人精,哪里看不出太后的想法?

于是立刻就转变了态度,道:“若是派出使者和各国国君订立盟约的话自然也是可行的,只不过这使者究竟要派出哪些人就值得斟酌一番了。”

太后看了一眼韩徐为,道:“太师可有什么人选?”

韩徐为立刻就报出了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韩徐为这一派的赵国官员。

太后沉吟片刻,道:“楚国乃是南方大国,若是仅仅派一名普通大臣似乎也不太好。

这样吧,等到下次廷议之时你提出此事,老妇到时候让武信君赵括走一趟楚国。”

韩徐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连连点头:“太后这个人选确实合适,老臣觉得非常好。”

只要能让赵括离开赵国权力中心的行动韩徐为都是大力支持的,前提是赵括不是带兵出征。

太后嗯了一声,道:“对了,武信君最近在做什么?”

韩徐为顿了一下,随后好像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嘴角露出笑容:“不瞒太后说,武信君这些天可是已经全新投入了学宫的筹建之中呢。”

太后闻言明显一愣,过了好一会才道:“他真的去建学宫了?”

韩徐为认真点头,道:“臣今天还听说,武信君带着那个荀子去给新学宫选址了呢。”

太后沉默了好一会,嘴角渐渐上扬:“倒也算他识相。”

在太后看来,这显然是赵括一种为了避免猜忌而主动和军队拉开距离的行为。

这是赵括在向太后示弱、示忠!于是,太后就变得愉快了起来,道:“太师啊,老妇现在觉得这个赵括还是一个懂得进退之人。”

韩徐为只能默然。

几乎是在同样的时间段,平原君和平阳君也在商议这件事情。

平阳君道:“兄长啊,听说那赵括最近天天就扑在什么学宫之事上,那个学宫当真有如此重要吗?”

正在写着不知道什么东西的平原君放下了手中的笔,淡淡的说道:“学宫之事当然是无足挂齿。

稷下学宫都起不到什么用处,更何况是咱们大赵这个效仿稷下学宫的新学宫?

他是另有用意罢了。”

平阳君忙问道:“兄长且说说,这赵括究竟是何用意?”

平原君嘿的一声,道:“无非就是害怕成为第二个功高震主的白起,所以主动和军队保持距离,明哲保身。

只不过这小子还是过于自信了,本侯和你都还没死呢,哪里轮得到他来功高震主?”

平阳君摸了摸颌下长须,道:“不管怎么说,既然他能够消停下来,终究也是个好事。”

平原君点了点头,道:“是啊。

希望赵括能消停更长一些时间吧。”

蔺相如和廉颇、周少奋三人在饮宴之时也谈起过赵括。

蔺相如道:“武信君看起来确实是成长了,这些天来他专注于那个学宫之事,却是一次都没有去过军营。”

廉颇喝完手中美酒,重重的将酒杯砸在桌案,颇为不爽的说道:“谁知道呢,或许赵括并不是不关心军权,而是想要通过学宫来弄出什么更大的阴谋。”

最下首的周少奋闻言不由失笑,道:“大将军多虑了,齐国稷下学宫当年那般兴盛,里面的诸子百家诸多大能不也同样没能对齐王造成什么影响?

若是武信君想要通过这方面来影响到大王和太后,那便是武信君的失策了。”

蔺相如缓缓点头,笑道:“其实也有可能是武信君害怕功高震主的自保策略也不一定。

但无论如何,此事对于我们终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一定要让武信君离军队更远一点,这样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周少奋笑呵呵的举起酒爵,道:“来,为了武信君的昏招干杯!”

第189章 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学宫不应该在城中。”

这是赵括在考察路上对荀况说的话。

在赵括看来,学宫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个当然就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归根结底是要干嘛?

就是让华夏的文化变得更加灿烂。

文化单单要灿烂还不行,作为一个穿越者的赵括十分清楚的知道传承的重要性,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是唯一一个完整传承下来的文明,更别提还有什么玛雅、印加等等同样历史悠久但却已经失传的文明。

传承的最佳方式就是授徒,师徒相承,才能够把学问一代代的做下去。

“做学问的地方,当然要远离市井喧嚣。”

对此,荀况也是深以为然。

赵括顿了一下,道:“对了,之前还忘了一件事情,这一次必须补上。

任何一个入住诸子百家的学派学者,只要是领我们大赵俸禄和爵位的,都必须要收正式门徒十人以上!”

这个条件看上去似乎不难,然而却让荀况的脸色露出难色:“武信君,此事恐怕有些不好办啊。”

赵括摇了摇头,十分坚定的说道:“大祭酒,这件事情是必须要办的!”

首节 上一节 113/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之开局一把加特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