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91节
便有官员连夜进宫面见圣颜,以“诋毁先圣”的罪名,要求皇帝将那位仕子处死,以正国本!
皇帝在杀贪官的时候可不见这些人连夜进宫面圣,现在来了一个仕子,便搅得这些人心神不安,围着皇帝对此妄言进行口诛笔伐,皇帝以歇息睡觉的名义不见,那些官员便跪在外面不起来,最后皇帝让太监传话说一定会好好处理这件事,大臣们才不情不愿回去。
现在的局势是大臣们也不好过,哪一个大臣手里没有点见不得光的事?皇城司卫遍布整个东京,触角甚至在向南北延伸,他们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情报。
大臣们也不好将皇帝逼得太紧,不然皇帝一怒,找理由便是开始屠人,皇帝也不会随便以小毛病就屠大臣,毕竟还是要有人干活的,只要不触犯皇帝的底线,双方之间是有微妙平衡的。
就说仕子这件事,大臣们得到皇帝的允诺后,虽然心中依然焦虑,但没办法啊,只能回去,不然你一直跪在这里,惹怒皇帝,局面就无法收拾了。
大臣们刚走不久,皇帝在御书房便看完了那个仕子所有的信息,还有他上书的一封《百家大世疏》,阐明了腐儒对国家之危害,当如春秋之时,兴百家之言,海纳百川,并且用严厉的措辞攻击了周程理学,痛骂其为祸国殃民之论,乃华夏文化之毒!
“石珣?”赵桓微微蹙眉,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谢大海道:“陛下,当日在五朝门斩宰相,便是此人与他的一个朋友叫李怀安一起议论,被陛下听到的那个年轻人,他名为石珣,字子明。”
皇帝立刻想起来了,当时他还称赞了石子明的大胆言论。
此人乃是江陵人,出身贫寒,双亲早亡,由兄嫂供养读书,可惜此人从小多行叛逆之言,时常批判周程理学,甚至对正统儒学也颇有激烈言论,心中向往韩非子法家学说,又认为百家兴盛,乃华夏正统!
这样的人,仍在春秋战国,自然无事,甚至在前唐,也没有什么,但偏偏在儒学最为兴盛的宋朝,这不是找死吗?
石珣今年已经二十又七,却尚未博得功名,一直在东京过着清苦的生活,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京漂的底层屌丝蚁民。
据谢大海掌握的情报,此人经常出口狂言,有韩信之志,欲辅佐圣君开创万世之基业。
若不是穿越者,赵桓就将这人当做神经病了,但是从小在后世长大的赵桓,看见石珣这部《百家大世疏》后,心中不由得叫好,甚至怀疑这厮是不是也是后世穿越过来的?
心中有了计较,便吩咐谢大海道:“将此人照顾好,好吃好喝供着,但是不要放出天牢,不许用刑,不许别人靠近他,每一餐都必须按照朕的规格进行检查,保证此人万无一失!”
“遵旨!”
赵桓就是在找这么一个人,敢对宋朝兴盛的儒学开炮的人。
吏改可不是杀人这么简单,杀人只是竖立规则底线的粗暴手段,要在大宋的官僚中彻底换血,必须从制度和精神文化两者进行革新,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制度的革新是可以通过政治手腕和军权强制实施的,精神文化的革新才是最难的,涉及面最广的。
第八十四章新的军政和税政
这些时日,皇帝很少上朝,每天拉着两府相公在他的御书房里议事,从早上到深夜,每日如此,吃饭在这里吃,甚至有时候午休就原地闭目养神,随后又开始讨论。
最终终于讨论出一个结果,用皇帝的话来高度总结:要想富,先修路!废完徭役再废赋!
被皇帝拉在在屋子里强行灌输各种奇葩理念整整半个月后,两府相公们脑袋里的脑回来也有一丝改变了,听皇帝说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基本上得出了半个多月前,皇帝提出的七条:
第一条,摆在最前面的是富国强兵战略,也就是说,要让国库和军队强大起来,需要重新定义税收和军队制度。
北宋的军队制度中有一条很不靠谱的就是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好在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但是,更戍法带来的百年积弊,却并未消除,一直影响到现在。
赵桓的意思是将全国分为几大战区:燕云战区、西北战区、东南战区、西南战区和中央战区。
五大战区各配置有最高将帅,称之为经略使,经略使不再是临时委派,而是长期职务,另配置两名经略副使,协助经略使管理战区。
美其名曰是协助管理,其实是相互掣肘,为何是两名?经略使侧翻一名副使太容易,两名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副使的权力也很大,不是简单的副职,统兵权在副职手中,发兵权由经略使向朝廷申报后,枢密院和皇帝批准可执行下去。
每一个战区配置五军,每一军常备军一万人,每一军下设三将,每一将下设三指挥使,指挥使下有都,以百人为单位。
经略使可根据战事向朝廷申报招募人数,由皇帝与枢密院签发文书后,放开招募。
赵桓这个独断专权的帝王此时才切身感受到发兵权的重要性,在这里面,相权对皇权依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例如招募与发兵,都必须还要经过枢密院。
到明朝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朱元璋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为了巩固皇帝的实力,皇帝除了是国家最高元首,代天牧民以外,还被授予全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职位,这是赵桓强迫相公们答应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五大战区经略使的任命都是皇帝说得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直接听从皇帝派遣与任命。
用史学家的话来说,靖康新政对军政的改制,充满了****色彩,皇帝除了天下共主的身份以外,还有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这标志着军事主义在大宋的滋长,预示着扩张时代的来临。
这里面大大削弱了枢密院的权力,皇帝采用手段再一次加强皇权,逐渐开始架空西府。
第二条是兴人丁,人口在后世都是战略资源,更何况在古代。
彼时的大宋,拥有1.26亿的人口,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赵桓觉得依然不够,人口越多越好,容纳人口的地方肯定多得是,中原装不下就殖民东南亚,东南亚满了就向西挥师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满了,就继续向西,跨国小亚细亚,越过君士坦丁堡,进军欧洲,或乘船越过太平洋,入主美洲。
总之,这颗星球足够大,人越多越好。
异想天开的赵桓提出废除人头税的税制,减轻民间生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并且一柄将各种苛捐杂税都废除掉,彻底释放普通平民的活力。
同时,严禁民间杀婴,杀婴者,连坐!
中国人自古有传宗接代的优良传统,宋代民间杀婴现在非常普遍,皆因为人头税和各种苛捐杂税太多,普通平民根本无法抚养一个小孩。
皇帝在杀贪官的时候可不见这些人连夜进宫面圣,现在来了一个仕子,便搅得这些人心神不安,围着皇帝对此妄言进行口诛笔伐,皇帝以歇息睡觉的名义不见,那些官员便跪在外面不起来,最后皇帝让太监传话说一定会好好处理这件事,大臣们才不情不愿回去。
现在的局势是大臣们也不好过,哪一个大臣手里没有点见不得光的事?皇城司卫遍布整个东京,触角甚至在向南北延伸,他们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情报。
大臣们也不好将皇帝逼得太紧,不然皇帝一怒,找理由便是开始屠人,皇帝也不会随便以小毛病就屠大臣,毕竟还是要有人干活的,只要不触犯皇帝的底线,双方之间是有微妙平衡的。
就说仕子这件事,大臣们得到皇帝的允诺后,虽然心中依然焦虑,但没办法啊,只能回去,不然你一直跪在这里,惹怒皇帝,局面就无法收拾了。
大臣们刚走不久,皇帝在御书房便看完了那个仕子所有的信息,还有他上书的一封《百家大世疏》,阐明了腐儒对国家之危害,当如春秋之时,兴百家之言,海纳百川,并且用严厉的措辞攻击了周程理学,痛骂其为祸国殃民之论,乃华夏文化之毒!
“石珣?”赵桓微微蹙眉,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谢大海道:“陛下,当日在五朝门斩宰相,便是此人与他的一个朋友叫李怀安一起议论,被陛下听到的那个年轻人,他名为石珣,字子明。”
皇帝立刻想起来了,当时他还称赞了石子明的大胆言论。
此人乃是江陵人,出身贫寒,双亲早亡,由兄嫂供养读书,可惜此人从小多行叛逆之言,时常批判周程理学,甚至对正统儒学也颇有激烈言论,心中向往韩非子法家学说,又认为百家兴盛,乃华夏正统!
这样的人,仍在春秋战国,自然无事,甚至在前唐,也没有什么,但偏偏在儒学最为兴盛的宋朝,这不是找死吗?
石珣今年已经二十又七,却尚未博得功名,一直在东京过着清苦的生活,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京漂的底层屌丝蚁民。
据谢大海掌握的情报,此人经常出口狂言,有韩信之志,欲辅佐圣君开创万世之基业。
若不是穿越者,赵桓就将这人当做神经病了,但是从小在后世长大的赵桓,看见石珣这部《百家大世疏》后,心中不由得叫好,甚至怀疑这厮是不是也是后世穿越过来的?
心中有了计较,便吩咐谢大海道:“将此人照顾好,好吃好喝供着,但是不要放出天牢,不许用刑,不许别人靠近他,每一餐都必须按照朕的规格进行检查,保证此人万无一失!”
“遵旨!”
赵桓就是在找这么一个人,敢对宋朝兴盛的儒学开炮的人。
吏改可不是杀人这么简单,杀人只是竖立规则底线的粗暴手段,要在大宋的官僚中彻底换血,必须从制度和精神文化两者进行革新,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制度的革新是可以通过政治手腕和军权强制实施的,精神文化的革新才是最难的,涉及面最广的。
第八十四章新的军政和税政
这些时日,皇帝很少上朝,每天拉着两府相公在他的御书房里议事,从早上到深夜,每日如此,吃饭在这里吃,甚至有时候午休就原地闭目养神,随后又开始讨论。
最终终于讨论出一个结果,用皇帝的话来高度总结:要想富,先修路!废完徭役再废赋!
被皇帝拉在在屋子里强行灌输各种奇葩理念整整半个月后,两府相公们脑袋里的脑回来也有一丝改变了,听皇帝说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基本上得出了半个多月前,皇帝提出的七条:
第一条,摆在最前面的是富国强兵战略,也就是说,要让国库和军队强大起来,需要重新定义税收和军队制度。
北宋的军队制度中有一条很不靠谱的就是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好在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但是,更戍法带来的百年积弊,却并未消除,一直影响到现在。
赵桓的意思是将全国分为几大战区:燕云战区、西北战区、东南战区、西南战区和中央战区。
五大战区各配置有最高将帅,称之为经略使,经略使不再是临时委派,而是长期职务,另配置两名经略副使,协助经略使管理战区。
美其名曰是协助管理,其实是相互掣肘,为何是两名?经略使侧翻一名副使太容易,两名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副使的权力也很大,不是简单的副职,统兵权在副职手中,发兵权由经略使向朝廷申报后,枢密院和皇帝批准可执行下去。
每一个战区配置五军,每一军常备军一万人,每一军下设三将,每一将下设三指挥使,指挥使下有都,以百人为单位。
经略使可根据战事向朝廷申报招募人数,由皇帝与枢密院签发文书后,放开招募。
赵桓这个独断专权的帝王此时才切身感受到发兵权的重要性,在这里面,相权对皇权依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例如招募与发兵,都必须还要经过枢密院。
到明朝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朱元璋集所有大权于一身。
为了巩固皇帝的实力,皇帝除了是国家最高元首,代天牧民以外,还被授予全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职位,这是赵桓强迫相公们答应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五大战区经略使的任命都是皇帝说得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直接听从皇帝派遣与任命。
用史学家的话来说,靖康新政对军政的改制,充满了****色彩,皇帝除了天下共主的身份以外,还有最高军事统帅的身份,这标志着军事主义在大宋的滋长,预示着扩张时代的来临。
这里面大大削弱了枢密院的权力,皇帝采用手段再一次加强皇权,逐渐开始架空西府。
第二条是兴人丁,人口在后世都是战略资源,更何况在古代。
彼时的大宋,拥有1.26亿的人口,是这颗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赵桓觉得依然不够,人口越多越好,容纳人口的地方肯定多得是,中原装不下就殖民东南亚,东南亚满了就向西挥师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满了,就继续向西,跨国小亚细亚,越过君士坦丁堡,进军欧洲,或乘船越过太平洋,入主美洲。
总之,这颗星球足够大,人越多越好。
异想天开的赵桓提出废除人头税的税制,减轻民间生孩子带来的经济压力,并且一柄将各种苛捐杂税都废除掉,彻底释放普通平民的活力。
同时,严禁民间杀婴,杀婴者,连坐!
中国人自古有传宗接代的优良传统,宋代民间杀婴现在非常普遍,皆因为人头税和各种苛捐杂税太多,普通平民根本无法抚养一个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