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462节

三次易河造成了京东与河北路交汇的地方,形成了黄泛区。

所谓的黄泛区是指黄河泛滥成灾的地区。

从宋代开始,主要是黄河中下游,最严重的是河北与京东路两地。

因为黄河的河道被人为在河北与京东路变来变去,又因河床不断升高,波及范围甚广。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千年来,黄河流域的植被被开发过度,沙化严重。

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是绿葱葱的,植被完好,自然资源丰富。

但到宋代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这也是宋以后的明朝不愿意将都城定在中原的原因。

赵桓就驻扎在泰安城,因为皇帝的到来,整个京东路的人心稍定下来,河北路也受到了鼓舞。

就这样,赵桓就一直待在泰安,经常抬头仰望雄壮的泰山。

而各路的探子几乎每天都会给皇帝带来最新的消息。

濮州和齐州的溃堤,也让其他地方的洪水压力大大减小。

接到疏通汶水的建议后,徐处仁即刻派人,前往京东路,开始着手疏通汶水的准备。

徐处仁不敢有丝毫怠慢,毕竟连皇帝都去前线了,若是后方不给力,那真是要掉脑袋的,而且不是掉一两颗的问题。

从这一次的洪灾至少反应了一个问题:朝廷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变得以几年前要强许多倍。

这事若是放在靖康元年,各地的官员必然已经逃的逃,散的散,朝廷要组织救援和控制,是不可能的。

就连朝中的相公们也不得不承认,是皇帝让这一切都变得强力起来!

就说徐处仁派去的三个官员,分别在汶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坐镇。

当地的知州接到消息后,立刻调动了驻扎的地方厢军,与此同时,大宋邸报在州府和村镇也全力动员当地的老百姓。

甚至出现深更半夜,全体县官下乡组织民夫队伍前往汶河挖河的局面。

据探子传回来的消息,最令赵桓感到欣慰的是,自处决了司马青后,粮草补给变得畅通了不少。

就说疏通汶河一事,计策是在汶河边上挖出一些支流来,疏通有些堵塞的汶河,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事。

但架不住人多,据初步统计,疏通汶河,朝廷在短短的十日之内,就动员了京东路的三十万军民!

为了能有多快就多快,朝廷的使者连吃饭都是在马背上吃的。

平日的农具全部派上了用场,而这三十万军民的后勤保障也全部供应上了。

在汶河边上一共挖出了六条支流,汶河上游的水分别流进这些支流,后又在下游汇聚流入大海。

十天后,宗颖在梁山伯用一百颗震天雷将堤坝炸开,滚滚黄河水涌入了梁山伯。

很快,梁山伯水势大涨,滚滚黄河水拍打两岸,狂涌入汶水。

站在高处看着黄河之水用进去,宗颖也大舒了一口气。

河东路汶水流经的两岸除了加高堤坝,所有的百姓都开始后撤。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几天后,黄河下游的水位开始往下落,京东路其他州府基本上都保住了。

探子飞快跑到泰安:“陛下,水退了,水退了!”

赵桓正在喝茶,他面色如常,气定神闲,但其实手心已经布了一层细汗。

终于退了!

在水退之后的这些天,赵桓便在京东路游走,四处访问民情。

要说做实际的事情,他什么都没有做。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一个精神领袖,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需要有精神支柱。

具体的事情,由政事堂和河北路宣抚使去完成就好了。

灾难虽然无情,但能凝聚人心!

通过这一次的洪灾,赵桓也看到了朝廷的组织效率和动员能力。

从长远来看,一个高效的朝廷是国家崛起的基础。

几天之后,赵桓渡过黄河,到了河北。

他看见河北大片大片良田被淹没,看见迁移的百姓在原野的长道上排成长龙,每一个人都神情低落。

他们并不会背井离乡往南边,而是等到洪水退后,再次返回去。

因为那里是他们的家乡,没有人愿意离开。

三天之后,皇帝抵达已经被淹没的濮州城北的一处人工堤坝上,这里堆满了土包,洪水被挡在堤坝前面。

前方还有整齐的呼喊声,那是士兵们正在给自己打气。

他们都赤膊着上身,一个个年轻有活力的小伙子,肩膀上扛着一包包泥沙,继续在加固堤坝。

而山丘上的宣抚使军帐门口正有许多士兵在做日常的训练。
首节 上一节 462/10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密战无痕

下一篇:领主大闹历史三千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