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141节
这些其实在民间的某些地方都有开始使用,只是做工上有些粗糙,且没有人将其系统化整理出来。
甚至还有人将挂钩改进成弯曲的弧形,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装置与运转装置的联系,提高了速度。
陈旉将这些都与皇帝说后,赵桓像是听天书一样,他感觉自己这个现代人真是够蠢的。
赵桓道:“陈卿可有将这些整理成书籍?”
“启奏陛下,这些有的是臣在民间亲眼所见,有的是臣遣人去收集的,时间匆忙,臣尚未来得及整理。”
“无妨无妨,卿便安下心来好好整理。”
赵桓颇有些激动,转身又对徐处仁道:“徐卿,待陈旉的新手稿整理出来后,一样打印出来,分发到全国,从上至下好好学习,让户部的人好好监督。”
新的权力架构中,户部从三司中独立了出来,三司作为独立的财政中枢存在,户部的精力被释放出来,皇帝的意图也很明显,你户部以后给老子好好管理人口和良田,别出幺蛾子。
“遵旨!”
赵桓又道:“对了,要给陈旉的这本书取名字,卿等取个名字吧。”
韩公廉笑道:“不如就叫《农书》。”
“陈卿意下如何?”
“陛下说什么便是什么。”
“那便叫《陈旉农书》好了。”
“多谢陛下赐名。”
皇帝转身离开后,韩公廉道:“没想到我们这位天子对工事竟然如此痴迷,对农事也颇为关注。”
陈旉道:“这位天子与历代天子皆颇有不同,不仅对工事和农事,对军事,对治国,对商事皆有兴趣,对百姓如太祖一般呵护。”
“真是一位圣天子呀。”
离开后的赵桓并不知道科学院的两位大佬在拍他马屁,他很激动,再三对徐处仁强调:“给朕全力抓紧,迅速将《陈旉农书》推行下去,每个地方前三个月由地方官员遣人专门受教农民,对了,《陈旉农书》印刷出来后,给石子明一份,朕不仅要让他将关键内容登到大宋邸报上,还要放到学校的教育中。”
“天子圣明。”
徐处仁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提高农业生产自然是好的,至少迁移人口的时候,顾虑会少很多。
皇帝转身又问道:“燕云的人口迁移进展如何?”
第一百三十五章粮价
“回陛下,工部已经完成幽州、云州和蓟州的兴建规划,臣刚过目完,觉得可行,打算今日呈递给陛下过目。”
“王奎安,你去政事堂取来给朕看看。”
“是!”
“对了,让唐恪、周朝过来见朕。”
“遵旨。”
不多时,王奎安带人取来了几张巨大的图纸,参知政事唐恪和三司使周朝也跟着来了。
皇帝命人将这四张巨大的图纸挂起来,其中三张分别是幽州、蓟州和云州新的规划设计图,另外一张是南自太原、中山,北至金国黄龙府的图,只是地图的详情到了长城以外就变得模糊起来。
按照种师中和姚古的想法,幽州地界迁入一百万人,蓟州地界和云州地界分别迁入五十万人。
这个数字看起来比皇帝规划东京城要大,但其实难度要小很多,因为这一百万并不是全部到幽州城内,幽州府周边的州县也都要塞人的。
从这几张图纸的规划来看,蓟州和云州变化不大,但是幽州却足足扩大了一倍,幽州作为辽国的南京,原本规模已经很大,现在赵桓要让他再扩一倍,是铁了心要将燕云作为北方的根据地了。
“唐恪,朕问你,按照这种规模,商部要多久建成?”
唐恪道:“回禀陛下,至少要二十年时间。”
赵桓的脸立刻就沉了下来,唐恪全身寒毛倒竖,立刻改口道:“不过,若是招募民间商队顺利,可以提升至十年!”
赵桓的面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问周朝和徐处仁:“十年时间,总投入的钱财是多少?”
徐处仁道:“启奏陛下,一个民夫的月薪是一贯,朝廷欲招募五万民夫,一年花费60万贯,十年时间是600万贯。”
赵桓微微蹙起眉头来:“一贯?如今米价多少?”
徐处仁心一跳,尼玛,皇帝问到东府的头号痛点了。
政事堂目前有这样几大痛点:一是物价,尤其是米价,二是房价,三是流民。
这三点都关系到民生,若处理不好,社会会一直动荡,以这位官家的脾气,政事堂没有一个人会有好下场。
徐处仁硬着头皮答道:“东京城内每石四贯,杭州城每石三贯,江陵府每石二贯。”
皇帝的眉头已经拧起来了,宋代的一石等于97公斤,一个成年男子一天摄入1.5斤大米,一个月摄入45斤大米,按照东京城的米价标准,45斤大米需要930文(0.93贯),即便按照江陵府的标准也要464文(0.464贯)。
“幽州的粮价现在是多少?”
徐处仁额头上已经布了一层细汗了,周朝也低着头,连呼吸都变轻了。
“回禀陛下,因为战乱的原因,幽州城的米价现在是四贯一旦!”
赵桓立刻就翻脸了:“战争已经过去了五个月!幽州城的米价居然和东京城一般无二!政事堂和三司是干什么吃的!”
徐处仁和周朝惊恐地连忙跪下来:“天子息怒!臣已经在筹备粮食调配了!只是河北与河东路也因战乱缘故,粮食也是紧缺。”
“杭州呢!从杭州运粮!”
甚至还有人将挂钩改进成弯曲的弧形,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装置与运转装置的联系,提高了速度。
陈旉将这些都与皇帝说后,赵桓像是听天书一样,他感觉自己这个现代人真是够蠢的。
赵桓道:“陈卿可有将这些整理成书籍?”
“启奏陛下,这些有的是臣在民间亲眼所见,有的是臣遣人去收集的,时间匆忙,臣尚未来得及整理。”
“无妨无妨,卿便安下心来好好整理。”
赵桓颇有些激动,转身又对徐处仁道:“徐卿,待陈旉的新手稿整理出来后,一样打印出来,分发到全国,从上至下好好学习,让户部的人好好监督。”
新的权力架构中,户部从三司中独立了出来,三司作为独立的财政中枢存在,户部的精力被释放出来,皇帝的意图也很明显,你户部以后给老子好好管理人口和良田,别出幺蛾子。
“遵旨!”
赵桓又道:“对了,要给陈旉的这本书取名字,卿等取个名字吧。”
韩公廉笑道:“不如就叫《农书》。”
“陈卿意下如何?”
“陛下说什么便是什么。”
“那便叫《陈旉农书》好了。”
“多谢陛下赐名。”
皇帝转身离开后,韩公廉道:“没想到我们这位天子对工事竟然如此痴迷,对农事也颇为关注。”
陈旉道:“这位天子与历代天子皆颇有不同,不仅对工事和农事,对军事,对治国,对商事皆有兴趣,对百姓如太祖一般呵护。”
“真是一位圣天子呀。”
离开后的赵桓并不知道科学院的两位大佬在拍他马屁,他很激动,再三对徐处仁强调:“给朕全力抓紧,迅速将《陈旉农书》推行下去,每个地方前三个月由地方官员遣人专门受教农民,对了,《陈旉农书》印刷出来后,给石子明一份,朕不仅要让他将关键内容登到大宋邸报上,还要放到学校的教育中。”
“天子圣明。”
徐处仁总算是舒了一口气,提高农业生产自然是好的,至少迁移人口的时候,顾虑会少很多。
皇帝转身又问道:“燕云的人口迁移进展如何?”
第一百三十五章粮价
“回陛下,工部已经完成幽州、云州和蓟州的兴建规划,臣刚过目完,觉得可行,打算今日呈递给陛下过目。”
“王奎安,你去政事堂取来给朕看看。”
“是!”
“对了,让唐恪、周朝过来见朕。”
“遵旨。”
不多时,王奎安带人取来了几张巨大的图纸,参知政事唐恪和三司使周朝也跟着来了。
皇帝命人将这四张巨大的图纸挂起来,其中三张分别是幽州、蓟州和云州新的规划设计图,另外一张是南自太原、中山,北至金国黄龙府的图,只是地图的详情到了长城以外就变得模糊起来。
按照种师中和姚古的想法,幽州地界迁入一百万人,蓟州地界和云州地界分别迁入五十万人。
这个数字看起来比皇帝规划东京城要大,但其实难度要小很多,因为这一百万并不是全部到幽州城内,幽州府周边的州县也都要塞人的。
从这几张图纸的规划来看,蓟州和云州变化不大,但是幽州却足足扩大了一倍,幽州作为辽国的南京,原本规模已经很大,现在赵桓要让他再扩一倍,是铁了心要将燕云作为北方的根据地了。
“唐恪,朕问你,按照这种规模,商部要多久建成?”
唐恪道:“回禀陛下,至少要二十年时间。”
赵桓的脸立刻就沉了下来,唐恪全身寒毛倒竖,立刻改口道:“不过,若是招募民间商队顺利,可以提升至十年!”
赵桓的面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问周朝和徐处仁:“十年时间,总投入的钱财是多少?”
徐处仁道:“启奏陛下,一个民夫的月薪是一贯,朝廷欲招募五万民夫,一年花费60万贯,十年时间是600万贯。”
赵桓微微蹙起眉头来:“一贯?如今米价多少?”
徐处仁心一跳,尼玛,皇帝问到东府的头号痛点了。
政事堂目前有这样几大痛点:一是物价,尤其是米价,二是房价,三是流民。
这三点都关系到民生,若处理不好,社会会一直动荡,以这位官家的脾气,政事堂没有一个人会有好下场。
徐处仁硬着头皮答道:“东京城内每石四贯,杭州城每石三贯,江陵府每石二贯。”
皇帝的眉头已经拧起来了,宋代的一石等于97公斤,一个成年男子一天摄入1.5斤大米,一个月摄入45斤大米,按照东京城的米价标准,45斤大米需要930文(0.93贯),即便按照江陵府的标准也要464文(0.464贯)。
“幽州的粮价现在是多少?”
徐处仁额头上已经布了一层细汗了,周朝也低着头,连呼吸都变轻了。
“回禀陛下,因为战乱的原因,幽州城的米价现在是四贯一旦!”
赵桓立刻就翻脸了:“战争已经过去了五个月!幽州城的米价居然和东京城一般无二!政事堂和三司是干什么吃的!”
徐处仁和周朝惊恐地连忙跪下来:“天子息怒!臣已经在筹备粮食调配了!只是河北与河东路也因战乱缘故,粮食也是紧缺。”
“杭州呢!从杭州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