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第128节
狠狠压榨了宰相们后,皇帝便召见秦桧,又召见了两府的宰相和翰林重臣,大家一起去新成立的科学院。
赵桓非常清楚,压榨归压榨,但是不想办法,最后压榨出来的只有人血,没有人口。
宰相们不是担心大量迁移人口到城市里后,没有人种地,到时候粮食产量大减么?
那就想办法提升农业的效率,以前五个人的产量,若是能一个人完成,那其他四个人都可以迁入城市了,当然,不能这么简单折算,那四个人迁入城市后,粮食消耗会倍增,所以按照两个人可以迁入城市来做等比例换算。
这种事,宰相们是完成不了的,赵桓也是没有办法的,只有科学院能完成任务。
关于科学院的成立,也是饱受争议的,用大臣们的话来说,皇帝这是不务正业,竟然一口气投了一百万贯在科学院上。
也不知道秦桧这厮在民间哪里找来的一些怪人,引荐给了皇帝,听说皇帝为每一个人在东京城购置了房产,并且月薪都快要追上宰相了。
这简直是本末倒置,这些人在民间摆弄摆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算了,现在居然还跑到东京来欺骗皇帝了。
在大臣们看来啊,这些人和喜欢装神弄鬼的骗子没有区别。
就说这个叫陈旉的,一没有功名,二没有门第,被秦桧找来,跟皇帝说此人乃是江南一奇人,与陈旉交流后,脑子缺根弦的皇帝便送陈旉一座宅邸。
这完全是宰相的待遇,当年连苏东坡考上功名之后也没有得到这样的赏赐。
当大臣们随着皇帝到了科学院,心中却个个不是滋味。
大臣们终究读的是儒学,对百家杂学肯定是瞧不上的,虽然不知道皇帝又抽了哪门子风带他们来这鬼地方,但大臣们都做好了看皇帝笑话的准备了。
韩公廉带着陈旉在门口恭候多时,见皇帝来了,便行礼:“臣等叩拜天子万安。”
“卿不必多礼,朕今日带着两府相公前来是有要事请教。”
听皇帝这么一说,徐处仁、唐恪等人心中是更不屑,皇帝,我们好歹也是宰相,治世之才,怎么就要向这几个不务正业的人请教了呢?
“陛下睿智如海,臣等不敢言指教。”
韩公廉速速将皇帝以及宰相迎了进去,科学院现在还是临时办公点,新的办公点修建在城东,地盘刚刚画下来,工部还在做设计图。
赵桓道:“陈卿,朕就直言了,现在宰相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朕给他们下了任务,要在明年年底之前迁移二十万人到东京城,但是宰相们担心就这样强硬迁移过来,造成田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前日你跟朕提过现在大宋的农桑种植方法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朕想你跟宰相们说说,免得他们睡不着觉,到时候私下说朕为人所难!”
第一百二十二章开垦南方?
“陛下,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另外一个提议。”
赵桓道:“陈卿,你说。”
“陛下欲迁二十万人口到东京,臣以为直接迁入即可,不必担心京畿路无人种地。”
陈旉此言一出,徐处仁已经忍不住要奚落了,他略带讥讽道:“胡言乱语,民以食为天,若是强行迁移二十万人到东京成,明年的粮食产量必然下降,到时候若是闹起饥荒,引起民变,谁负责!”
唐恪和何?也在一边看笑话,仿佛在说,皇帝,你这是哪里来找的白痴,竟然敢胡乱议政家国大事,信口雌黄!
赵桓却是好奇起来,他知道陈旉这个人虽然不是治世之才,但在农业方面却绝对是专家,他虽然也读儒学,不过百家之学都读,而且常年在各地的农村考察,可以说绝对是顶尖人才了。
这么一个人,说话绝对不会胡言乱语的。
面对徐处仁的发难,陈旉不慌不忙,他说:“北方多干旱,一年一季的收成,与长江以南相比,差了许多,周尚书那里应该有历年的统计,中原之地,每亩得小麦一石头,范公《答手诏条陈十事》言及苏州情形,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不仅如此,南方多湖泊,渔业兴盛,且江陵府平原地带,气候湿润,适合各类农作物种植。臣以为,朝廷当将鄱阳湖与洞庭湖一带作为大宋农业之重,若是开采了这两个地方,别说二十万,便是陛下要再迁一百万人到京师,粮食也是足够供应的。”
“若是将大宋农业迁移南方,则坡塘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
赵桓这才回过神来,心中道:卧槽,朕这个穿越者真是白当了,两湖熟天下足,鄱阳湖和洞庭湖这两片区域在农业上可是重点之重啊!
其实中国的经济,从唐代开始就有向南方转移的趋势,到了宋代,杭州、江陵、成都等地的兴起,南方经济开始普遍开花,南方真正开始超越北方是两宋之交,北方战乱,中原人南迁。
就说南宋朝廷,对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有过大规模的开垦,即便是不要北方之地,全国的粮食也是完全足够的。
也只有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才能发展商业,不然百姓连吃饭都吃不饱,粮食供给跟不上,哪有精力去发展商业。
就比如秦汉时代,农业生产低下,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生产力最多只能养活1.5个人,而商人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将官员除掉,这种生产力下,农民是不可能离开田地的,不然大家都要饿死,并且朝廷也必须遏制商人的数量,不然没人种地了,大家也都还是要饿死。
但到了宋朝就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农具都出来了,并且历代人的开垦和研发,长江以南,已经由周王朝时候的蛮夷之地变成了比中原还要肥美的鱼米之乡。
粮食富足后,商业才有基础,所以像南宋那种朝代,虽然偏安,但是富得流油。
赵桓觉得这农业技术上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模式上的创新却是可以很快见成效的。
例如陈旉说的坡塘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
这是后世的农业生态的雏形啊,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大提高效率。
赵桓这个历史白痴当然不知道,眼前这位陈旉可是两宋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学家,甚至花毕生精力写了一本书《农书》,便是根据他多年的实地经验和自身所悟,编写出来的农业生态系统论。
徐处仁便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南方地貌广阔,要开垦新地需要时间,一年之内肯定无法完成。”
陈旉又道:“陛下,臣不才,臣这里有一副江南农业图,是臣这些年走遍江南地带所挥,愿献给陛下。”
赵桓顿时大喜,陈旉道:“陛下稍等,臣这便去取来。”
不多时,陈旉回来,手中有一副深色的长卷,呈递给赵桓,赵桓心中澎湃,真是天助我也!
他激动得打开陈旉的农业地图,一眼扫去,与他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中国地图南方的轮廓十分相似,上面做了很多细致的标语,哪些地方是河流,哪些地图是丘陵,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都写得很详细。
飞鸟从夕阳泼洒的苍穹飞过,斜阳从外面洒进来,科学院后院楼阁幽静。
赵桓命人将这幅地图挂起来,他的双眼在发光,在古代,地图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更何况这幅地图详细介绍了江南一带的自然气候。
这简直是一副大宋国宝级的战略图!
连徐处仁也看得呆住了,没想到这个陈旉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众人沉默了好一会儿,只看见皇帝激动地在地图前走来走去,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但看样子,似乎是在构思翻天覆地的大事情。
赵桓非常清楚,压榨归压榨,但是不想办法,最后压榨出来的只有人血,没有人口。
宰相们不是担心大量迁移人口到城市里后,没有人种地,到时候粮食产量大减么?
那就想办法提升农业的效率,以前五个人的产量,若是能一个人完成,那其他四个人都可以迁入城市了,当然,不能这么简单折算,那四个人迁入城市后,粮食消耗会倍增,所以按照两个人可以迁入城市来做等比例换算。
这种事,宰相们是完成不了的,赵桓也是没有办法的,只有科学院能完成任务。
关于科学院的成立,也是饱受争议的,用大臣们的话来说,皇帝这是不务正业,竟然一口气投了一百万贯在科学院上。
也不知道秦桧这厮在民间哪里找来的一些怪人,引荐给了皇帝,听说皇帝为每一个人在东京城购置了房产,并且月薪都快要追上宰相了。
这简直是本末倒置,这些人在民间摆弄摆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算了,现在居然还跑到东京来欺骗皇帝了。
在大臣们看来啊,这些人和喜欢装神弄鬼的骗子没有区别。
就说这个叫陈旉的,一没有功名,二没有门第,被秦桧找来,跟皇帝说此人乃是江南一奇人,与陈旉交流后,脑子缺根弦的皇帝便送陈旉一座宅邸。
这完全是宰相的待遇,当年连苏东坡考上功名之后也没有得到这样的赏赐。
当大臣们随着皇帝到了科学院,心中却个个不是滋味。
大臣们终究读的是儒学,对百家杂学肯定是瞧不上的,虽然不知道皇帝又抽了哪门子风带他们来这鬼地方,但大臣们都做好了看皇帝笑话的准备了。
韩公廉带着陈旉在门口恭候多时,见皇帝来了,便行礼:“臣等叩拜天子万安。”
“卿不必多礼,朕今日带着两府相公前来是有要事请教。”
听皇帝这么一说,徐处仁、唐恪等人心中是更不屑,皇帝,我们好歹也是宰相,治世之才,怎么就要向这几个不务正业的人请教了呢?
“陛下睿智如海,臣等不敢言指教。”
韩公廉速速将皇帝以及宰相迎了进去,科学院现在还是临时办公点,新的办公点修建在城东,地盘刚刚画下来,工部还在做设计图。
赵桓道:“陈卿,朕就直言了,现在宰相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朕给他们下了任务,要在明年年底之前迁移二十万人到东京城,但是宰相们担心就这样强硬迁移过来,造成田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前日你跟朕提过现在大宋的农桑种植方法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朕想你跟宰相们说说,免得他们睡不着觉,到时候私下说朕为人所难!”
第一百二十二章开垦南方?
“陛下,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另外一个提议。”
赵桓道:“陈卿,你说。”
“陛下欲迁二十万人口到东京,臣以为直接迁入即可,不必担心京畿路无人种地。”
陈旉此言一出,徐处仁已经忍不住要奚落了,他略带讥讽道:“胡言乱语,民以食为天,若是强行迁移二十万人到东京成,明年的粮食产量必然下降,到时候若是闹起饥荒,引起民变,谁负责!”
唐恪和何?也在一边看笑话,仿佛在说,皇帝,你这是哪里来找的白痴,竟然敢胡乱议政家国大事,信口雌黄!
赵桓却是好奇起来,他知道陈旉这个人虽然不是治世之才,但在农业方面却绝对是专家,他虽然也读儒学,不过百家之学都读,而且常年在各地的农村考察,可以说绝对是顶尖人才了。
这么一个人,说话绝对不会胡言乱语的。
面对徐处仁的发难,陈旉不慌不忙,他说:“北方多干旱,一年一季的收成,与长江以南相比,差了许多,周尚书那里应该有历年的统计,中原之地,每亩得小麦一石头,范公《答手诏条陈十事》言及苏州情形,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不仅如此,南方多湖泊,渔业兴盛,且江陵府平原地带,气候湿润,适合各类农作物种植。臣以为,朝廷当将鄱阳湖与洞庭湖一带作为大宋农业之重,若是开采了这两个地方,别说二十万,便是陛下要再迁一百万人到京师,粮食也是足够供应的。”
“若是将大宋农业迁移南方,则坡塘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
赵桓这才回过神来,心中道:卧槽,朕这个穿越者真是白当了,两湖熟天下足,鄱阳湖和洞庭湖这两片区域在农业上可是重点之重啊!
其实中国的经济,从唐代开始就有向南方转移的趋势,到了宋代,杭州、江陵、成都等地的兴起,南方经济开始普遍开花,南方真正开始超越北方是两宋之交,北方战乱,中原人南迁。
就说南宋朝廷,对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有过大规模的开垦,即便是不要北方之地,全国的粮食也是完全足够的。
也只有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才能发展商业,不然百姓连吃饭都吃不饱,粮食供给跟不上,哪有精力去发展商业。
就比如秦汉时代,农业生产低下,一个成年人每天的生产力最多只能养活1.5个人,而商人是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将官员除掉,这种生产力下,农民是不可能离开田地的,不然大家都要饿死,并且朝廷也必须遏制商人的数量,不然没人种地了,大家也都还是要饿死。
但到了宋朝就完全不一样了,各种农具都出来了,并且历代人的开垦和研发,长江以南,已经由周王朝时候的蛮夷之地变成了比中原还要肥美的鱼米之乡。
粮食富足后,商业才有基础,所以像南宋那种朝代,虽然偏安,但是富得流油。
赵桓觉得这农业技术上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模式上的创新却是可以很快见成效的。
例如陈旉说的坡塘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
这是后世的农业生态的雏形啊,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大大提高效率。
赵桓这个历史白痴当然不知道,眼前这位陈旉可是两宋历史上著名的农业学家,甚至花毕生精力写了一本书《农书》,便是根据他多年的实地经验和自身所悟,编写出来的农业生态系统论。
徐处仁便又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南方地貌广阔,要开垦新地需要时间,一年之内肯定无法完成。”
陈旉又道:“陛下,臣不才,臣这里有一副江南农业图,是臣这些年走遍江南地带所挥,愿献给陛下。”
赵桓顿时大喜,陈旉道:“陛下稍等,臣这便去取来。”
不多时,陈旉回来,手中有一副深色的长卷,呈递给赵桓,赵桓心中澎湃,真是天助我也!
他激动得打开陈旉的农业地图,一眼扫去,与他前世在网上看到的中国地图南方的轮廓十分相似,上面做了很多细致的标语,哪些地方是河流,哪些地图是丘陵,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都写得很详细。
飞鸟从夕阳泼洒的苍穹飞过,斜阳从外面洒进来,科学院后院楼阁幽静。
赵桓命人将这幅地图挂起来,他的双眼在发光,在古代,地图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更何况这幅地图详细介绍了江南一带的自然气候。
这简直是一副大宋国宝级的战略图!
连徐处仁也看得呆住了,没想到这个陈旉居然还有这种东西!
众人沉默了好一会儿,只看见皇帝激动地在地图前走来走去,也不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但看样子,似乎是在构思翻天覆地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