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无双战将 第700节
加之现在是下雨天,这种情况下对于部队的行军,无疑也会增加不小的负担。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否等到援军赶来,都是一个未知数啊!
看着不断从身边跑过的部队,田中静一突然觉得不想再走了。有些声音低沉的道:“就地寻找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吧!看这样子,我们很难突围出去。
命令部队收缩力量,我们就在这里跟八路军打一场防守反击战。如果我们能等到援兵赶来,或许我们还有突围的希望。如果等不到,我们也要做好集体玉碎的准备了。”
不突围,固守待援!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真的有用吗?可相比继续突围,也不失为一个能有效保存实力的办法啊!(未完待续。)
第六九五章 值得信赖的部队!
第695章值得信赖的部队!
(ps:双倍月票最后一天,有月票的书友,赶紧投吧!现在投一票可顶两票啊!)
第十三师团在天目山一带遇伏,这个消息传到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的时候,同样引来方面军高层一片哗然。很难相信,在信阳境内尽然还有一支有能力伏击他们的武装。
只是随着第十三师团不断发来的求援电报,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也终于意识到他低估了八路军在华中的力量。更明白,他们这次又上当了。
无论是夜夺新县城,又或者是收复麻城。这些行动,都是八路军为了引诱他们主力师团回返。而后集中优势兵力,围歼他们回返的主力师团。
这个计划一旦成功,他们攻打河南的三个师团,整体攻击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随着八路军大批主力进入河南,一个不慎的话,他们进入河南的部队都将有危险。
看着第十三师团发来的救援电报,畑俊六也很着急的道:“命令武汉附近的航空兵部队,立即起飞前往天目山,对第十三师团实施空中支援!”
结果参谋长有点无奈的道:“司令官阁下,目前信阳境内正值雷雨天气,我们的空军根本没法起飞。根据当地气象观测站预测,这场雷雨至少会持续一天左右的时间。”
‘这就说,我们根本无法提供空中支援,对吗?’
‘是的,司令官阁下。不过,我们在信阳方面的驻军,在收到第十三师团的求援电报之后,他们已经派遣一个联队赶往天目山实施救援。’
听完参谋长的汇报,畑俊六却摇头道:“从信阳到天目山,除非利用汽车运送兵力。单凭部队急行军的话,将近百里的路程,等援兵赶到只怕战斗都结束了。
传我命令,给第十三师团致电,让他们想办法突围。如果无法突围的话,在山中选择有利地形固守待援。再怎么说,他们也有上万的部队,我就不信他们坚持不了一天的时间。”
只是令畑俊六没想到的是,没等他的电报发至第十三师团,做为师团长的田中静一,已经做出了放弃突围固守待援的决定。在山中选择构筑简易工事,跟八路军对抗到底。
负责战场指挥的罗锐青,看到日军开始陆续往中军所在的位置集结。并且在外部修建一道道阻击工事,也知道这个时候小鬼子不打算突围,而选择死守了。
想了想道:“去个人,跟许师长说一下,先将外围的小鬼子清理干净。既然小鬼子选择在中心圈死守,那我们就给他们一点希望。重炮团,以敌阻击阵地为目标进行炮位调整。
没有收到指挥部的命令前,不许实施炮击。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竟然还想固守待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这附近的有利地形都掌控在我们手中,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
随着罗锐青的命令传达到二师,对于这些陆续往中军位置集结的日军,追击的八路军部队同样打的很轻松。放一批围歼一批,不断吞噬着这支日军师团的兵力。
而这个时候,那些距离中军位置比较远的日军部队,则面临八路军优势兵力的集中围歼。没多久,天目山中的枪声,似乎一下子减弱了许多。
就在很多人觉得,山中的战斗是不是结束了之时。收到许仁义传来的消息,外围日军已经肃清。罗锐青明白,最后的围歼战可以打响了。
‘给重炮团去个电话,他们可以展开炮击了。告诉许师长,信阳的小鬼子已经出来了。我们也要早点结束战斗,到时回信阳城庆功去!’
‘是,参谋长!’
对于罗锐青而言,将重炮团拉到天目山待命,只是为了给胜利加一道保险。先前炮击日军的炮兵部队,大多都是军直属炮团的山炮跟野炮。
至于这种动辙一发炮弹昂贵的重炮,不到必要的时候,罗锐青同样不会轻易动用。毕竟,以目前兵工厂的能力,虽然能仿制这种炮弹,可数量依旧低的可怜。
只是眼下到了最后打歼灭战的时候,早点结束这场战斗,也能早一点让中央跟总部放心。若能将这个捷报尽快送到总指挥部,罗锐青相信那些首长会高兴的。
已经做好炮击准备的重炮团,随着罗锐青的一声令下,十几门花费不小功夫拉来的重炮,再次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将一枚枚重型炮弹砸向日军阵地当中。
原本已经做好防炮准备的日军步兵,以为他们临时修筑的防御工事,多少能扛住八路军的炮击。结果没成想,一炮下来这些工事都跟纸糊的一样。
待在一处阵地中的田中静一,看着这些被催毁的工事,半响才道:“八嘎,竟然是重炮!”
相比之前八路军动用的山炮跟野炮,这种重炮的威力不言而喻。原以为能凭借加速修筑的工事,固守待援的日军,在这一刻知道他们无力回天了。
那怕他们现在找的地方,是个不错的防守之地。但面对八路军动用重炮,很多小鬼子都觉得,八路军欺人太甚了。有重炮的话,为何要留到现在才用呢?
看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修建的工事,在八路军的炮击下迅速倒塌。那些原指望工事能防炮的日军,突然发现他们修建的工事,反倒成了他们的葬身之所。
望着阵地上的混乱,田中静一突然很平静的道:“命令部队分散突围吧!对方有重炮配合作战,我们坚守不了多久的。还不如趁这个机会,分散突围。
只要我们能够进入山中,相信总能找到下山的路。等到各路援军抵达,相信这些伏击的八路也会离开。到时候,或许我们还能保存一些实力。
如果继续待在这里固守待援,我们根本坚持不到援军的到来。只有将所有部队打散各自突围,或许我们还有一线生机。下令分散突围吧!”
待在田中静一身边的作战参谋,同样清楚继续待在这里,确实只有等死一条路。随着重炮发出怒吼,先前那些原本停止的八路军炮火,也开始轮番在他们阵地上肆虐。
曾几何时,他们对付华夏的抗战部队,也曾用过这样的战术。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轮到他们感受这种被炮火催残的滋味了。
随着田中静一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汇集到一起的几千日军,如同丧家之犬般开始四处逃窜。看到这样的场面,打算进攻的八路军也有些傻眼了。
‘娘的,这帮小鬼子挨了一顿炮击,竟然彻底炸窝了。这天目山虽不小,可他们想要钻林子逃跑,怎么可能?钻林子,那可是我们的强项啊!’
有准备进攻的八路军士兵,忍不住嘀咕了一番。而这个时候,在前线做镇指挥的许仁义,立刻下达了全体出击的准备,顿时包围日军的八路军同样四面出击。
等到二师一个突击营,攻进已经无人的阵地中心时,很快发现切腹自尽的田中静一。得知消息的许仁义,也很快过来检查战果,发现这名切腹自尽的老鬼子正是田中静一。
‘原本还指望抓个活的,没成想这老鬼子还真有点骨气,竟然切腹自尽了!’
在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之后,原本日军的旅团长跟师团参谋长,都有劝田中静一跟他们一起突围。可田中静一清楚,带着他只会增加部队的负担。
毕竟,他是师团长,到时肯定会有不少部队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随他一起突围。这样一来,无疑告诉那些追击的八路军,这支突围的日军当中有大人物。
现在他切腹自尽,以这种方式向天皇陛下尽忠,也算承担了此次第十三师团战败的责任。就如今这种情况,那怕他能活着突围出去,依旧免不了接受军部的处罚。
面对田中静一的坚持,其它将官劝说一番无效之后,只能任其切腹自尽。毕竟,这在日军当中,也是一种很光荣值得尊敬的事情。不是什么人,都有这种切腹勇气的!
‘把这老鬼子收敛一下!怎么说,这也是一条大鱼。留着,相信还有一些作用的!将这个消息,汇报给参谋长。看来这次的战斗,差不多可以宣布胜利了。’
看着不断从身边跑过的部队,田中静一突然觉得不想再走了。有些声音低沉的道:“就地寻找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吧!看这样子,我们很难突围出去。
命令部队收缩力量,我们就在这里跟八路军打一场防守反击战。如果我们能等到援兵赶来,或许我们还有突围的希望。如果等不到,我们也要做好集体玉碎的准备了。”
不突围,固守待援!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真的有用吗?可相比继续突围,也不失为一个能有效保存实力的办法啊!(未完待续。)
第六九五章 值得信赖的部队!
第695章值得信赖的部队!
(ps:双倍月票最后一天,有月票的书友,赶紧投吧!现在投一票可顶两票啊!)
第十三师团在天目山一带遇伏,这个消息传到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的时候,同样引来方面军高层一片哗然。很难相信,在信阳境内尽然还有一支有能力伏击他们的武装。
只是随着第十三师团不断发来的求援电报,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也终于意识到他低估了八路军在华中的力量。更明白,他们这次又上当了。
无论是夜夺新县城,又或者是收复麻城。这些行动,都是八路军为了引诱他们主力师团回返。而后集中优势兵力,围歼他们回返的主力师团。
这个计划一旦成功,他们攻打河南的三个师团,整体攻击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随着八路军大批主力进入河南,一个不慎的话,他们进入河南的部队都将有危险。
看着第十三师团发来的救援电报,畑俊六也很着急的道:“命令武汉附近的航空兵部队,立即起飞前往天目山,对第十三师团实施空中支援!”
结果参谋长有点无奈的道:“司令官阁下,目前信阳境内正值雷雨天气,我们的空军根本没法起飞。根据当地气象观测站预测,这场雷雨至少会持续一天左右的时间。”
‘这就说,我们根本无法提供空中支援,对吗?’
‘是的,司令官阁下。不过,我们在信阳方面的驻军,在收到第十三师团的求援电报之后,他们已经派遣一个联队赶往天目山实施救援。’
听完参谋长的汇报,畑俊六却摇头道:“从信阳到天目山,除非利用汽车运送兵力。单凭部队急行军的话,将近百里的路程,等援兵赶到只怕战斗都结束了。
传我命令,给第十三师团致电,让他们想办法突围。如果无法突围的话,在山中选择有利地形固守待援。再怎么说,他们也有上万的部队,我就不信他们坚持不了一天的时间。”
只是令畑俊六没想到的是,没等他的电报发至第十三师团,做为师团长的田中静一,已经做出了放弃突围固守待援的决定。在山中选择构筑简易工事,跟八路军对抗到底。
负责战场指挥的罗锐青,看到日军开始陆续往中军所在的位置集结。并且在外部修建一道道阻击工事,也知道这个时候小鬼子不打算突围,而选择死守了。
想了想道:“去个人,跟许师长说一下,先将外围的小鬼子清理干净。既然小鬼子选择在中心圈死守,那我们就给他们一点希望。重炮团,以敌阻击阵地为目标进行炮位调整。
没有收到指挥部的命令前,不许实施炮击。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竟然还想固守待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这附近的有利地形都掌控在我们手中,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
随着罗锐青的命令传达到二师,对于这些陆续往中军位置集结的日军,追击的八路军部队同样打的很轻松。放一批围歼一批,不断吞噬着这支日军师团的兵力。
而这个时候,那些距离中军位置比较远的日军部队,则面临八路军优势兵力的集中围歼。没多久,天目山中的枪声,似乎一下子减弱了许多。
就在很多人觉得,山中的战斗是不是结束了之时。收到许仁义传来的消息,外围日军已经肃清。罗锐青明白,最后的围歼战可以打响了。
‘给重炮团去个电话,他们可以展开炮击了。告诉许师长,信阳的小鬼子已经出来了。我们也要早点结束战斗,到时回信阳城庆功去!’
‘是,参谋长!’
对于罗锐青而言,将重炮团拉到天目山待命,只是为了给胜利加一道保险。先前炮击日军的炮兵部队,大多都是军直属炮团的山炮跟野炮。
至于这种动辙一发炮弹昂贵的重炮,不到必要的时候,罗锐青同样不会轻易动用。毕竟,以目前兵工厂的能力,虽然能仿制这种炮弹,可数量依旧低的可怜。
只是眼下到了最后打歼灭战的时候,早点结束这场战斗,也能早一点让中央跟总部放心。若能将这个捷报尽快送到总指挥部,罗锐青相信那些首长会高兴的。
已经做好炮击准备的重炮团,随着罗锐青的一声令下,十几门花费不小功夫拉来的重炮,再次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将一枚枚重型炮弹砸向日军阵地当中。
原本已经做好防炮准备的日军步兵,以为他们临时修筑的防御工事,多少能扛住八路军的炮击。结果没成想,一炮下来这些工事都跟纸糊的一样。
待在一处阵地中的田中静一,看着这些被催毁的工事,半响才道:“八嘎,竟然是重炮!”
相比之前八路军动用的山炮跟野炮,这种重炮的威力不言而喻。原以为能凭借加速修筑的工事,固守待援的日军,在这一刻知道他们无力回天了。
那怕他们现在找的地方,是个不错的防守之地。但面对八路军动用重炮,很多小鬼子都觉得,八路军欺人太甚了。有重炮的话,为何要留到现在才用呢?
看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修建的工事,在八路军的炮击下迅速倒塌。那些原指望工事能防炮的日军,突然发现他们修建的工事,反倒成了他们的葬身之所。
望着阵地上的混乱,田中静一突然很平静的道:“命令部队分散突围吧!对方有重炮配合作战,我们坚守不了多久的。还不如趁这个机会,分散突围。
只要我们能够进入山中,相信总能找到下山的路。等到各路援军抵达,相信这些伏击的八路也会离开。到时候,或许我们还能保存一些实力。
如果继续待在这里固守待援,我们根本坚持不到援军的到来。只有将所有部队打散各自突围,或许我们还有一线生机。下令分散突围吧!”
待在田中静一身边的作战参谋,同样清楚继续待在这里,确实只有等死一条路。随着重炮发出怒吼,先前那些原本停止的八路军炮火,也开始轮番在他们阵地上肆虐。
曾几何时,他们对付华夏的抗战部队,也曾用过这样的战术。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轮到他们感受这种被炮火催残的滋味了。
随着田中静一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汇集到一起的几千日军,如同丧家之犬般开始四处逃窜。看到这样的场面,打算进攻的八路军也有些傻眼了。
‘娘的,这帮小鬼子挨了一顿炮击,竟然彻底炸窝了。这天目山虽不小,可他们想要钻林子逃跑,怎么可能?钻林子,那可是我们的强项啊!’
有准备进攻的八路军士兵,忍不住嘀咕了一番。而这个时候,在前线做镇指挥的许仁义,立刻下达了全体出击的准备,顿时包围日军的八路军同样四面出击。
等到二师一个突击营,攻进已经无人的阵地中心时,很快发现切腹自尽的田中静一。得知消息的许仁义,也很快过来检查战果,发现这名切腹自尽的老鬼子正是田中静一。
‘原本还指望抓个活的,没成想这老鬼子还真有点骨气,竟然切腹自尽了!’
在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之后,原本日军的旅团长跟师团参谋长,都有劝田中静一跟他们一起突围。可田中静一清楚,带着他只会增加部队的负担。
毕竟,他是师团长,到时肯定会有不少部队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随他一起突围。这样一来,无疑告诉那些追击的八路军,这支突围的日军当中有大人物。
现在他切腹自尽,以这种方式向天皇陛下尽忠,也算承担了此次第十三师团战败的责任。就如今这种情况,那怕他能活着突围出去,依旧免不了接受军部的处罚。
面对田中静一的坚持,其它将官劝说一番无效之后,只能任其切腹自尽。毕竟,这在日军当中,也是一种很光荣值得尊敬的事情。不是什么人,都有这种切腹勇气的!
‘把这老鬼子收敛一下!怎么说,这也是一条大鱼。留着,相信还有一些作用的!将这个消息,汇报给参谋长。看来这次的战斗,差不多可以宣布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