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无双战将 第483节
面对这些眼神警惕却身穿百姓服饰的年青人,正在村口歇息的一位老人,突然起身道:“你是老田家的细伢子吧?”
‘三叔公,是我!你老身体可好啊!’
领头的一个年青人,看着老人认出自己,同样微笑着上前行礼问候。对于年青人而言,村子里一些年长的长辈,他自然还是认识的。毕竟,老人的变化并不大。
反观这位老人听到对方的问候,突然很激动的道:“细伢子,你还活着啊!天啊!你妈还以为你在外面打仗死了呢!这些年,你怎么连封信都不写回来呢?”
望着老人激动的表情跟责备的语气,年青人同样表情苦涩的道:“三叔公,这事一言难尽。我这次回来,就是想看看我爹娘。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好?”
‘唉!好什么啊!前些年,你们家因为你的事情,经常会有人上门找麻烦。若非你爸一直说你已经死了,只怕那些天杀的,也不会这么容易放过你们一家呢!
不过,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别说了,你还是赶紧回家看看你爸妈还有弟妹吧!这些年,你爸妈真心不容易。尤其你妈,每次听到那里打仗,就担心的直掉眼泪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
这年头,做为革命者的父母,承受的压力也比很多人更大。甚至有时候,他们因为是红军的父母,往往会受到非人的折磨甚至于被杀。
有句俗话说的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很多革命者走上这条路,都是伴随着无数血腥而成长的。这条血腥之路上,有敌人的,也有自己甚至于亲人的鲜血。
杨细,一个很普通走上革命这条路的热血青年。离开家的时候,他还是个有点血性,却又懵懂的年青人。此刻再回来,他却已经是侦察旅的一名连长。
在挑选提前返回大别山地区的先遣队员时,何正道优先挑选了湖北籍的官兵。甚至有些官兵,还是从其它部队抽调过来的,就是觉得他们熟悉当地情况。
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则是何正道希望他们此次返回大别山的家乡,能够顺便看望一下家人。对于这些人而言,家也是他们心底最深的牵挂。
此刻跟在杨细身边的几名先遣队员,同样是附近周边的村民。在完成与当地游击队的联络之后,杨细才申请到回家探亲的机会,带着几名队员踏上回家探亲的路。
很清楚,这些年中央军在打击红军家属上,也杀了不少红军家属的他们,确实很担心家人的情况。听到父母跟家人还依旧健在,杨细也长长的松了口气。
跟在后面的队员,也笑着道:“队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吧?”
‘是啊!不过,这次我们回来探亲的事情,同样需要进行一下保密。尽管现在中央军,对我们已经不象之前那样严厉搜捕,行事还是需要谨慎小心一些才好。
既为我们自身的安全着想,也为我们的家人着想。在主力部队没有抵达前,我们依旧要低调行事。一定不要曝露我们此次返回大别山,重新恢复根据地的任务。’
‘是,请队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小心的。在村口那里,我们也布了两个明暗哨。如果有什么情况,他们也会及时处置的。不过,这里这么偏,应该没什么人来吧?’
‘偏也有偏的好处!要是我家在镇上,只怕我家早被那些白狗子给抄了!’
此次奉命返回大别山地区,建立小型游击队根据地的先遣队员,也陆续知晓了自家的情况。有些人,因为当初参加革命时,知晓的人太多,结果家人都被报复的白狗子给杀害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这些回家只看到亲人一杯黄土跟坟头的先遣队员,可谓连死的心都有。好在这样的情况,总体上并不多,更多的人还是看到了自己久未相见的亲人。
傍晚时分,小村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而且看上去一点不象普通人。不少村民都显得有些小心的张望,直到看见其中一个人,就是他们本以为死了的杨细。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认识杨细的村民,也陆续走出来道:“细伢子,你怎么回来了?”
看着这些村民有些小心的询问,杨细也简单说了一下,自己是回来探亲。至于其它更多的事情,他也没跟这些村民细说。毕竟,重建根据地的事情,暂时不便透露。
只是杨细知道,随着先遣队陆续抵达,并且在各地建立起小型的游击队根据地。原本已经接近消失的红军游击队,也将重新在大别山地区活跃起来。
等到何正道带领新六十七军抵达的时候,在大别山地区安营扎寨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也将不断的增加。当然,这些主力部队未来一段时间,都需要待在山里低调潜伏。
很多部队,或许还要换上其它的名义待在大别山中。好在整个大别山地区面积很大,若大的山区就算隐藏几万部队,只要不待在同一个地方,别人也未必知道。
只要能在这里站稳脚根,围绕着大别山这个后方根据地,或许不久的将来,八路军也能在鄂豫皖地区不断的扩充实力,最终跟新四军的根据地联成一片。
站在比离家时更显破旧的院子前,杨细突然有种近乡才怯的情绪。而此刻一个看上去十来岁的小姑娘,同样有些小心的看着在门口发呆的杨细。
‘二丫?’
小心的喊出这名字后,小姑娘忍不住点头道:“我是二丫,你是大哥?”
充满不确定的语气,让杨细却猛然点头道:“嗯,是大哥!二丫,哥回来了!”
结果听到这话的小姑娘,立刻转身冲进屋子道:“爹,娘,大哥回来了!大哥没死,大哥就站在门口,他回来了!他真的回来了!”
这样大声的呼喊,足以说明小姑娘的情绪也很激动。反观踏进院门的杨细,看着从屋里冲出来的父母,瞬间泪如雨下之余也很干脆的跪倒。
声音哽咽又充满歉意的道:“爹、娘,不孝儿,回来了!”
那怕杨细始终认为,走上革命这条路无怨无悔。可面对这些因自己而担惊受怕的家人,他始终还是觉得充满歉意。毕竟,是他拖累了家人啊!(未完待续。)
第四八三章 不找你们麻烦了!
从清末民初开始,革命这个词便一直没离开过。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现在已经被人所熟知。围绕着革命复兴,无数年青志士都踏上了追寻革命成功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以后,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其中大多数人朝气蓬勃,带回在国外所增长的见识与思想。大力宣传科学之余,也开始传播各种革命思想。
以孙中山为首的‘三民主义’,以及由马列思想而创立的工农革命也陆续粉墨登场。不同的思想跟政治主张,也开始代表着不同阶段互相争斗。
混乱的政治局面下,很多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年青人,毅然告别家人踏上革命的道路。这些年青人当中,有很多在追寻革命复兴的道路上都付出了生命。
革命,革谁的命!便是很多时候,百姓们对于这个词的理解。而民国建立之后,先是国民政府以北洋政府进行的北伐战役,在到后面国党与**的政治博弈。
无论是那一种革命,都必然带有丝丝血腥之气。很多年青人踏上革命之路之后,有时便一去不复返。对于这些离开家人踏上革命路的年青人,家始终是他们的牵挂。
只是时局未定,加上国党对于中*共实施的白色恐怖打击。令很多远离家人的革命者,不得不把这份思念隐藏,期盼着革命成功那刻的到来。
如今两党因抗日而再次进行合作,中*共方面在合作之前,也让国党方面承认中*共的合法政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重返大别山的先遣队方敢回家探望一番。
看着跪在院子中嗑头的杨细,那怕心中始终牵挂这个长子的杨父,内心欣喜之余却不敢流露太多的高兴。做为父亲,他很清楚儿子做的事,那是杀头的大事。
可做为母亲的杨母,对于这个早年便踏上革命路的儿子,其实是一直心存牵挂的。那怕在他们家受到迫害的时候,杨父表示没这个儿子,当这个儿子死了。
可谁都知道,这是为了保全他们一家的安全。实际上,这个儿子死没死,他们两口子都不知道。毕竟,那怕杨细有时想写封信回来,却同样担心给家人带来伤害。
离开整整六年之久的杨细,今天是第一次回到家。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也难怪先前在院子前,离家时还是小丫头的妹妹,已然认不出这个大哥了。
‘三叔公,是我!你老身体可好啊!’
领头的一个年青人,看着老人认出自己,同样微笑着上前行礼问候。对于年青人而言,村子里一些年长的长辈,他自然还是认识的。毕竟,老人的变化并不大。
反观这位老人听到对方的问候,突然很激动的道:“细伢子,你还活着啊!天啊!你妈还以为你在外面打仗死了呢!这些年,你怎么连封信都不写回来呢?”
望着老人激动的表情跟责备的语气,年青人同样表情苦涩的道:“三叔公,这事一言难尽。我这次回来,就是想看看我爹娘。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还好?”
‘唉!好什么啊!前些年,你们家因为你的事情,经常会有人上门找麻烦。若非你爸一直说你已经死了,只怕那些天杀的,也不会这么容易放过你们一家呢!
不过,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别说了,你还是赶紧回家看看你爸妈还有弟妹吧!这些年,你爸妈真心不容易。尤其你妈,每次听到那里打仗,就担心的直掉眼泪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
这年头,做为革命者的父母,承受的压力也比很多人更大。甚至有时候,他们因为是红军的父母,往往会受到非人的折磨甚至于被杀。
有句俗话说的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很多革命者走上这条路,都是伴随着无数血腥而成长的。这条血腥之路上,有敌人的,也有自己甚至于亲人的鲜血。
杨细,一个很普通走上革命这条路的热血青年。离开家的时候,他还是个有点血性,却又懵懂的年青人。此刻再回来,他却已经是侦察旅的一名连长。
在挑选提前返回大别山地区的先遣队员时,何正道优先挑选了湖北籍的官兵。甚至有些官兵,还是从其它部队抽调过来的,就是觉得他们熟悉当地情况。
而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则是何正道希望他们此次返回大别山的家乡,能够顺便看望一下家人。对于这些人而言,家也是他们心底最深的牵挂。
此刻跟在杨细身边的几名先遣队员,同样是附近周边的村民。在完成与当地游击队的联络之后,杨细才申请到回家探亲的机会,带着几名队员踏上回家探亲的路。
很清楚,这些年中央军在打击红军家属上,也杀了不少红军家属的他们,确实很担心家人的情况。听到父母跟家人还依旧健在,杨细也长长的松了口气。
跟在后面的队员,也笑着道:“队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吧?”
‘是啊!不过,这次我们回来探亲的事情,同样需要进行一下保密。尽管现在中央军,对我们已经不象之前那样严厉搜捕,行事还是需要谨慎小心一些才好。
既为我们自身的安全着想,也为我们的家人着想。在主力部队没有抵达前,我们依旧要低调行事。一定不要曝露我们此次返回大别山,重新恢复根据地的任务。’
‘是,请队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小心的。在村口那里,我们也布了两个明暗哨。如果有什么情况,他们也会及时处置的。不过,这里这么偏,应该没什么人来吧?’
‘偏也有偏的好处!要是我家在镇上,只怕我家早被那些白狗子给抄了!’
此次奉命返回大别山地区,建立小型游击队根据地的先遣队员,也陆续知晓了自家的情况。有些人,因为当初参加革命时,知晓的人太多,结果家人都被报复的白狗子给杀害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这些回家只看到亲人一杯黄土跟坟头的先遣队员,可谓连死的心都有。好在这样的情况,总体上并不多,更多的人还是看到了自己久未相见的亲人。
傍晚时分,小村突然来了几个陌生人,而且看上去一点不象普通人。不少村民都显得有些小心的张望,直到看见其中一个人,就是他们本以为死了的杨细。
面对这种情况,不少认识杨细的村民,也陆续走出来道:“细伢子,你怎么回来了?”
看着这些村民有些小心的询问,杨细也简单说了一下,自己是回来探亲。至于其它更多的事情,他也没跟这些村民细说。毕竟,重建根据地的事情,暂时不便透露。
只是杨细知道,随着先遣队陆续抵达,并且在各地建立起小型的游击队根据地。原本已经接近消失的红军游击队,也将重新在大别山地区活跃起来。
等到何正道带领新六十七军抵达的时候,在大别山地区安营扎寨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也将不断的增加。当然,这些主力部队未来一段时间,都需要待在山里低调潜伏。
很多部队,或许还要换上其它的名义待在大别山中。好在整个大别山地区面积很大,若大的山区就算隐藏几万部队,只要不待在同一个地方,别人也未必知道。
只要能在这里站稳脚根,围绕着大别山这个后方根据地,或许不久的将来,八路军也能在鄂豫皖地区不断的扩充实力,最终跟新四军的根据地联成一片。
站在比离家时更显破旧的院子前,杨细突然有种近乡才怯的情绪。而此刻一个看上去十来岁的小姑娘,同样有些小心的看着在门口发呆的杨细。
‘二丫?’
小心的喊出这名字后,小姑娘忍不住点头道:“我是二丫,你是大哥?”
充满不确定的语气,让杨细却猛然点头道:“嗯,是大哥!二丫,哥回来了!”
结果听到这话的小姑娘,立刻转身冲进屋子道:“爹,娘,大哥回来了!大哥没死,大哥就站在门口,他回来了!他真的回来了!”
这样大声的呼喊,足以说明小姑娘的情绪也很激动。反观踏进院门的杨细,看着从屋里冲出来的父母,瞬间泪如雨下之余也很干脆的跪倒。
声音哽咽又充满歉意的道:“爹、娘,不孝儿,回来了!”
那怕杨细始终认为,走上革命这条路无怨无悔。可面对这些因自己而担惊受怕的家人,他始终还是觉得充满歉意。毕竟,是他拖累了家人啊!(未完待续。)
第四八三章 不找你们麻烦了!
从清末民初开始,革命这个词便一直没离开过。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现在已经被人所熟知。围绕着革命复兴,无数年青志士都踏上了追寻革命成功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以后,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其中大多数人朝气蓬勃,带回在国外所增长的见识与思想。大力宣传科学之余,也开始传播各种革命思想。
以孙中山为首的‘三民主义’,以及由马列思想而创立的工农革命也陆续粉墨登场。不同的思想跟政治主张,也开始代表着不同阶段互相争斗。
混乱的政治局面下,很多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年青人,毅然告别家人踏上革命的道路。这些年青人当中,有很多在追寻革命复兴的道路上都付出了生命。
革命,革谁的命!便是很多时候,百姓们对于这个词的理解。而民国建立之后,先是国民政府以北洋政府进行的北伐战役,在到后面国党与**的政治博弈。
无论是那一种革命,都必然带有丝丝血腥之气。很多年青人踏上革命之路之后,有时便一去不复返。对于这些离开家人踏上革命路的年青人,家始终是他们的牵挂。
只是时局未定,加上国党对于中*共实施的白色恐怖打击。令很多远离家人的革命者,不得不把这份思念隐藏,期盼着革命成功那刻的到来。
如今两党因抗日而再次进行合作,中*共方面在合作之前,也让国党方面承认中*共的合法政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重返大别山的先遣队方敢回家探望一番。
看着跪在院子中嗑头的杨细,那怕心中始终牵挂这个长子的杨父,内心欣喜之余却不敢流露太多的高兴。做为父亲,他很清楚儿子做的事,那是杀头的大事。
可做为母亲的杨母,对于这个早年便踏上革命路的儿子,其实是一直心存牵挂的。那怕在他们家受到迫害的时候,杨父表示没这个儿子,当这个儿子死了。
可谁都知道,这是为了保全他们一家的安全。实际上,这个儿子死没死,他们两口子都不知道。毕竟,那怕杨细有时想写封信回来,却同样担心给家人带来伤害。
离开整整六年之久的杨细,今天是第一次回到家。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也难怪先前在院子前,离家时还是小丫头的妹妹,已然认不出这个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