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第317节


朱老总说:“这一手挑拨离间玩得够狠,最绝的是他这是阳谋,我们明知道他在挑拨离间也毫无办法。”

186说:“没事,不就是被人架到火上去烤吗?我皮厚,这点火力还烤不透我。漠北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朱老总说:“苏联人还算守信,歼灭日军之后,红旗第1、第2集团军便陆续撤出了漠北各大城市,将这些城市交给我们接管,但暂时还没有撤出乌兰巴托,按照莫斯科的说法,他们要等到我们兑现承诺之后才能交出这座城市。”

186说:“他们愿意养着乌兰巴托就先让他们养着,几个月之后我们再去接管。让老彭多留个心眼,苏联人可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实诚,花花肠子多得很,稍不留神就会被他们坑!”

朱老总说:“老彭的意思是大局已定,留一个军驻守就行了,另外两个军尽快撤回来加入战场,尤其是那些坦克,若能撤回来放到山西战场或中原战场,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186沉吟片刻,说:“撤两个军回来是很有必要的,但装甲部队也不能全撤了,至少得留一个旅镇场子,不然难保苏军不动歪心思!”

朱老总问:“那你打算留哪个旅驻守漠北?”

186说:“第3装甲旅吧,这个旅战斗力是最强的,装备也最好,最合适了。”

朱老总微微皱着眉头,说:“这样一来,第3旅就与抗日战场无缘了,这对他们有点不公平啊!”

186叹气:“哪能事事都那么公平呢?总得有部队抛弃建功立业的机会去镇守边疆,否则哪来的国家安宁?好啦,与其在这里抱怨对第3旅公不公平,还不如想想怎么将那三个装甲旅和两个军撤回来,这关系到两三百辆坦克,数百门重炮和大批技术装备的转移呢,够呛的。”

薛剑强的声音飘了过来:“我的意见是把坦克和装甲车留在漠北,不要撤回来,把人撤回来就行了。”声落,人到,这小子施施然的走进了窖洞,熟门熟路的拿起保温瓶给自己倒了一大杯开水,跟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186知道,这小子又采购回来了,他笑着问:“为什么要把那么多坦克留在漠北?把这些坦克投入到关内战场不是更好吗?”

薛剑强一屁股坐下,喝了一口水,说:“坦克这玩意儿,是有使用寿命的,坦克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不到五百个小时,一口气从包头冲到漠北开了三四百公里已经够呛了,再开回来的话只怕还没参战就得先全部换发动机,这可是很大的工作量,得不偿失。所以我建议将那些坦克兵撤回来,把坦克留在漠北,同时将装甲兵训练基地那些接受了三个月训练的学员全部派到漠北去,在用那几个装甲旅的装备进行训练……漠北地广人稀,气候干旱,更加适合装甲兵训练。”

朱老总有点急了:“把装备留下,把人撤回来?你说得倒是轻巧,你去跟那几位旅长说啊,看他们会不会跟你玩命!把装备留下了,他们用什么?”

薛剑强说:“再给他们买三百辆不就得了?那边又用退役的坦克底盘改出了三百多辆,就等着接收了!”

朱老总愣在那里,半晌才回过神来,连连拍着额头苦笑:“糊涂了,糊涂了,都忘了我们还订了很多坦克的……行,装备留给学员,人撤回来!”

于是,一向穷惯了,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八路军真的财大气粗了一把,第1、第2、第5三个装甲旅留下所有装备,率先乘车兴冲冲的返回延安去接收新装备,走得那叫一个潇洒!是真潇洒,在装甲部队呆过的人都知道,坦克这玩意儿开起来看着威风凛凛,其实苦逼得很,一路开一路坏,开上三四百公里一百辆坦克趴窝三分之一都不是什么新闻,只能一路修一路开,苦逼不?扔下所有坦克撤回来,他们当然是潇洒得很了。不光是装甲旅,就连炮兵旅也扔下了太过沉重的203毫米自行榴弹炮和130加农炮,只携带相对轻便很多的105、122、152榴弹炮撤回来,至于炮弹,大多留在了那里,死重死重的玩意儿,谁乐意再运回来啊?留给驻漠北的部队用好了!再说了,万一漠北局势有变,有这些弹药储备在,应对起来也轻松得多嘛,一举两得呀!

不过,那四十辆62G倒是开了回来。62G的底盘对苏联人来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但那门105毫米线膛炮和火控系统、穿甲弹,还有正面的复合装甲,却都是黑科技,万一泄密了可不是闹着玩的,都装完逼了还留在漠北干嘛?赶紧拉回来!延安装甲兵训练基地第二批受训才三个来月的学员则兴冲冲的乘车北上,兴冲冲的接收大哥们留下的装备,兴冲冲的上车训练……所以在苏军看来,八路军的装甲部队还是四个旅,近三百辆坦克!

穷得当当响的八路军终于也享受了一回低调装逼的快乐!

第435章.四三五 借力打力

针对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延安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参与会议的是从漠北凯旋的部队将领。

被调回来的是第43军和第47军,第54军留在漠北地区监视苏军的一举一动,省得毛子出尔反尔。按照中央的部署,第47军留守延安,第43军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越过黄河进入山西,加入到山西战场那一系列的要塞攻坚中去。

山西乃是用武之国,太行八径如同八支顶着中原背心的利箭,太行山、王屋山、吕梁山……连绵不绝的山脉将这片土地分割成一个个珍珠状盆地,黄河、汾河等河流再将这些珍珠状盆地串联成一个个完整的地理单元,不必实地去看,光是听听那些地面,你就知道山西是何等的易守难攻。这等兵家必争之地,日军自然非常上心,围绕着太原、晋中、阳泉、临汾、运城等一系列城市休建了大量坚固之极的永备工事,将这些城市都变成了难啃的铁核桃,这一点在临汾反击战中便体现出来了—整整一个军五万之众,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和装甲部队支援,打只有一个乙种师团据守的临汾,打得异常吃力,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把临汾给拿了下来。临汾这种次要的城市便这么难啃了,太原的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事实上,山西战场的八路军开战初期针对日军的铁路和工路的进攻势不可挡,短短几天就让山西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全线瘫痪了,但是当日军龟缩回城市顽抗之后,他们便陷入了苦战,伤亡大增,想要打开僵局,投入重装部队势在必行。

第43军加入战场也就理所当然了。

一号首长认为延安用不着这么多部队留守,大笔一挥,把在绥远战役中表现出色的第139步兵师划归第43军指挥,也算平息了第139步兵师因为要收容日军战俘,无缘收复漠北这一壮举而产生的怨气。在作战会议上,一号首长指出:

“把红旗插到漠北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无愧于祖先。但是,同志们,请你们记住,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对于强者而言,协议只是一张轻飘飘的纸,而对于弱者而言,却是催命符!我们不能沉醉在收复漠北的辉煌之中,永远不要忘记,这里头的变数还有很多!该如何减少变数呢?很简单,打好每一仗,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实力,在这个疯狂的年代,实力就是外交!”

在座的将领们无不凛然。这次能够迅速与苏联达成协议,靠的可不是什么外交斡旋,而是他们以三个军粉碎日军五个师团,将数万日军撵鸭子似的一路往北撵的强大军事实力,没有这份军事实力,他们有资格跟苏联平等对话吗?答案是没有。现在不出意外的话,漠北应该是拿回来了,但他们的实力也因此而暴露了,苏军会在暗处一直盯着他们,如果让苏军感觉他们“实力不过如此”,那漠北的局势必将再起波澜,想要摆平就难了!

所以他们没得选择,注定只能一路狂胜到底,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们输不起,中国也输不起!

朱老总微笑着缓和了一下气氛:“不过大家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绥远之战已经证明,我们已经具备在野外与日军进行大兵团作战,并且大量歼灭日军的实力,像坦克第3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这样的精锐部队,日军已经拉不出多少了,只要大家全力以赴,要取得胜利并不困难。还是那句话,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带领第43军和第47军回来的是林总,即将接过山西战场四个军的指挥权的也是他。他习惯性的皱着眉头,问:“战场上的事情我不担心,在山西战场,日军已经没有勇气与我们在野外展开大兵团作战,全部缩回大城市去当乌龟,将主动权送给了我们,我们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但是战场之外的事情我不得不担心,如果我们跟日军激战正酣,晋绥军在背后捅一刀怎么办?这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挨过晋绥军的黑枪,对这帮孙子怨念不是一般的深。

朱老总说:“如果晋绥军敢捣乱,就地缴械!”

林总问:“如果他们要求配合作战呢?打着配合作战的名头抢地盘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啊。”

一号首长说:“那就跟他们配合,好吃好喝的招待着,让他们帮忙搬运弹药物资!”

他把“好吃好喝”四个字咬得特别重—嗯,此重应该用红色笔划出来,这是重点,要考的。

林总顿时就露出了笑容,心领神会,但还是有点担心:“食物供应能保证吗?”

薛剑强插话:“完全没问题,要罐头有罐头,要饼干有饼干,要野战口粮有野战口粮。”

那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晋绥军如果想搞摩擦,林总一只手就能将他们按在地上摩擦;如果他们想打着配合作战的名头抢地盘,也好办,八路军会拿出一万分的诚意来跟他们配合,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好吃好喝是件大杀器,甭管是哪一怕的士兵,只要吃过两天午餐肉罐头和野战口粮之后都不想再回原来的部队了。回去干嘛?继续吃那用发霉的米煮成的,充斥着老鼠屎、砂子、虫子等等配菜的“八宝饭”?榆林守军将领对此深有体会,原本守榆林的国军部队也算得上是精锐了,但是跟八路军打了几个月的交道之后……将领们惊喜地发现自己成了光杆司令,兵都跑光了!

跟八路军配合,那跟给八路军送劳动力有任何区别吗?

眼下形势一片大好,八路军以凌厉的攻势粉碎了日军五个师团,举国为之振奋,早已被失败和挫折折磨得麻木了的普通士兵想必感触更深吧,反正这些天来,各个派系的将领和民主人士的贺电跟雪片似的飞过来,快把延安给埋了。但如果说现在就大势已定,那还早了点,山西从来就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绥远大战让日军充分领教了八路军的重装部队的威力,岗村宁次知道,能限制住这支重装部队的,恐怕只有八路军的后勤体系和地形了。从十几万八路军三百辆坦克一路北上,补充充裕的情况来看,八路军的后勤体系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大,所以他只能指望地形了。他给山西日军的命令是扼守每一块盆地,每一条公路和铁路,绝不能后退一步!他要用这些日军的血肉筑成一道长城,将这支可怕的重装部队困在山西那连绵的山地之中,因为他很清楚,一旦让这支部队冲出了太行山,进入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华北方面军的末日就到了!指挥山西战场的徐帅反映说日军异常的顽固,几乎每一个山头,每一个公事都是死光了最后一名士兵才被八路军拿下的,这也正是山西战场进展缓慢的原因。

所以一号首长也在会议上作了作战部署。他拿出的应对办法是将重装部队兵分两路,从两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第一路是第43军主力和第1、第2装甲旅以及第7重炮旅,配备一百二十辆80式和二十四门130加农炮、二十四辆90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渡过黄河与坚守临汾的第128步兵师会合,自北向南扫荡晋中盆地。这一路线避开了险峻的山脉,宽达三四十公里,长度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晋中盆地可以重装部队充分发挥,这是最理想的进军路线了。第二路则由139步兵师、红鹰旅、第4、第5装甲旅组成,在归绥集结形成作战序列之后,便向北进攻,先拿下集宁,然后兵分两路,红鹰旅和第5装甲旅配合察哈尔地区的游击队向怀安、张北方向佯攻,威胁日军前线司令部;第139步兵师和第1、第2装甲旅直插大同盆地,拿下大同、朔州,然后经宁武关入忻州,直插太原的后背。这一大胆的计划沿袭了他的用兵风格:灵活机动,大迂回穿插,绝不跟敌军打呆仗,以优势兵力从敌军兵力薄弱处寻求大的突破,迫使敌军离开坚固的工事与自己打野战,或者缩回工事里将主动权拱手相让。这一战术跟苏军的大纵深突破颇为相似,但又比苏军一味堆积兵力和装备强攻死守的方式要巧妙很多,如果这一计划顺利实施,基本上可以宣判太原地区日军的死刑了。

所有人都为之振奋,这等大场面是我军史上未曾有过的,无论成败,它都将永远载入我军战史!但王大胡子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等千里迂回固然是威力无比,但是后勤运输压力也是极大的,我们有这么多车辆确保大军的补给吗?就算我们有这么多车辆,只怕也没有这么多汽车兵啊!”

朱老总乐呵呵的说:“这一战不是抓了四万多俘虏嘛,甄别一下,把有一技之长的挑出来,尤其汽车兵、通信兵、炮兵,都选出来进行思想改造,我就不信那么多战俘里还挑不出一两千汽车兵!”

得,他老人家纯粹是将日军当成中介了,还是免中介费的那种,想要什么人才直接找日军要!

事情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山西战场被日军那坚固的工事和极其顽固的斗志弄得火大不已的三个军暂停进攻,补充弹药和兵员准备再战,而从漠北凯旋的铁骑也在补充装备,养精蓄锐,准备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在日军那已经鲜血淋漓的伤口再狠狠划上一刀。俘虏甄别工作加紧进行,有一技之长的日军士兵被优先挑出来经过思想教育再补充到各部队去,技术人员嘛,永远不嫌多的。

原本打得天崩地裂的晋绥战场一下子陷入了异样的寂静。只是这种沉寂却让驻守山西的华北方面军第1军汗毛倒竖。他们预感到,酝酿着雷霆的乌云正在绥远聚集,一场可怕的狂风暴雨即将朝他们袭来。

第436章.四三六 乾坤一掷

八路军必须尽快解决山西战场的日军。只有彻底歼灭山西战场的日军,冲出太行山脉,他们才算彻底掌握了华北战场的主动权,将河南河北全部置于自己的兵锋之下。所以从漠北返回的凯旋之师稍事休整,不顾疲惫,便开始调动了。

多谢侵华日军这么多年的努力,愣是在山西、绥远这种鬼地方修建了数量众多的铁路和公路,质量还不错。这些铁路和公路是用中国劳工的累累尸骨铺成的,尤其是铁路,几乎每一根枕木下面都躺着一具尸骸,现在这些中国人民的血泪与汗水凝成的铁路和公路,终于对中国人民所承受的苦难作出了补偿,步兵骑兵沿着公路调动,重装部队利用铁路运输自己的重型装备,非常方便。只是他们方便了,日军却欲哭无泪了。

由于第3装甲旅留在漠北,第4装甲旅本身就齐装满员,薛剑强送来的五个装甲旅的装备一下子就多出了两个旅。一号首长大笔一挥,利用这多出来的一百二十辆80式,连同那四十辆62G混编为一个装甲师—不能老是靠一个旅坦克还没人家一个团多的装甲旅凑合应付,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装甲师。不必说,这道命令一出,军队立即炸窝,各路军头拍桌子的拍桌子,哭穷的哭穷,卖萌的卖萌,目的就一个:我手下有这么一个师,非常能打的,把它改编成装甲师吧,拜托啦!

但不管是拍桌子还是卖萌都不管用,最终一号首长还是选中了在绥远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第1骑兵师。该师在绥远大战中驰横驰骋,大胆穿插,将日军的防御体系搅成一团乱麻,最后还与第4装甲旅配合,一举攻下了归绥,这是八路军拿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第1骑兵师的大胆穿插堵截为八路军速战速决击败日军五个师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自身也是伤亡巨大,毕竟是现代战争,骑兵在机枪大炮面前是很脆弱的,顶着稠密的火力网横刀跃马呼啸冲锋,伤亡不大才是怪事。一场战役打完,有两千六百名骑兵和四千多匹战马埋骨黄沙,以至于师长向中央汇报伤亡情况的时候失声痛哭。一号首长看中了这支部队不畏牺牲、侵略如火的特质,认为他们完全当得起成为中国第一个装甲师的殊荣,好,就你们啦!
首节 上一节 317/4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璀璨王牌

下一篇:覆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