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817节
但很快周书明又觉得这样的召见又是在意料之中。
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作为一把手全面主持省委工作已有几年了,从来还没有被紧急召见过。
不但是他,甚至是绝大多数的省市一把手,恐怕也没有被这样紧急的召见过。
这几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居此高位,当然要尽可能地做到俯仰天地、泰然处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但是,肩负这么一副重担,上对中央要担当,下对百姓要负责,累卵系于一身,不能不持一种如临深渊的心态兢兢业业的来对待,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可疏忽大意,要慎之又慎,要真正能够把握住贝湖的整个局面,只有稳定的局面下,贝湖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他觉得自己一贯以来,是坚持这么做的,贝湖这两年也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所以,一旦接到紧急召见的命令,还是感到意外,突然。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预感要出事——而且是要出大事,从总理的考察调研,到中央在对贝湖省委的一些重要的领导的调整,这可以看出端倪,周书明心里总是隐隐约约这一天将要到来。
事情的根源还是在于贝湖的发展滞后,他这几年在贝湖,虽然省里没有出过什么事情,稳定是有了,但是作为中央交给他的另一项任务,发展始终没有太大起色。
稳定是基础,发展才是目标,这两者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稳定,发展上不去,稳定自然也就难以持久,而光有发展,没有稳定,发展同样难以持久,最近省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完全能够说明这一点,贝湖就是一只跛脚鸭,这恐怕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而张新文的事情是一个导火索,促使高层最后下定决心,不管怎么讲,作为贝湖省委领导班子的班长,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或许他这一去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一次,或许去就是职务交接的事情,所以该准备好的都得准备好,他周书明愿意为自己没能做好的事负一切应负的责任,并恳请后来者能从中汲取应该汲取的教训,真正办好贝湖的这一摊子事情。
虽然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也能够这样想,但是这样的骤然离开,还是让他感到遗憾……
周书明在飞往京城的飞机上也是思绪万千……
而周书明这一走,从晚上到第二天晚上一整天都没有和省里联系,这么长时间没有周书明没有给省里通报情况,省里自然也是各种揣测都有。
这让省里的很多干部也是在敏感时期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种种波澜,特别是一把手,更是牵动着万千干部的前程,自然就更容易引起波澜。
詹继东一直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着京城方面可能发回的任何消息。
张新文的事情出来之后,有关周书明的种种谣传刚开始在省城私底下流传的时候,他就已经交代在京城的一位老朋友注意搜集这方面的动静。
周书明刚起飞,他就赶紧给京城打了个电话说及这次紧急召见,要求他立即动用他多年来在京城建立的一切关系,搜集有关此次召见的具体情况,要他不放过任何细节。
虽然红墙里面的消息不可能知道,但是周书明有什么变动,是不可能什么准备都没有,这样的事情总会在一些部门看出有些苗头,有些端倪,而通过这些苗头、端倪就可以对这次召见的目的揣测出一二。
让詹继东不安的是,以往这样的事情,对方通过各种渠道总能搞回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但这一回,对方也是无能为力。
时间已经到了凌晨,周书记到京城已经是二十多个小时了,可是京城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这件事眉头紧锁,心里很是奇怪,中央领导会跟周书明谈这么久?
不可能啊。
詹继东正起身沉思着的时候,爱人刘舒给他打过一个电话来紧着问:“周书记怎么还没回来?他老人家到底还回来不回来了?”
她告诉詹继东,从吃晚饭那会儿起,家里不断地来人。一拨又一拨,已经来了六七拨了,就这会儿工夫,还有两拨客人在客厅里等着哩,甚至还有人事连夜从下面地市赶过来的。
“干吗?”
“你说干吗?”
“有事快说。我怎么知道他们于吗上我们家来?”
詹继东久久没得到消息心里本来就有一点焦躁,听得爱人说起这个更是不耐烦了。
詹继东很清楚这些人这个时候上门是因为什么,这些人肯定是听得风声,前来打听消息的。
如果周书明离开贝湖,对于这些人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这个时候就是为了得到准确消息,好准备进退之策的。
詹继东立即把说话声音提高了好几度:
“糊涂!这个时候哪能接待他们。你马上请那些同志离开家里……”
刘舒迟疑着又提醒一遍:
“有两位老同志……可是市委书记……”
詹继东立即打断她的话:
“甭管是什么,客客气气的把他们请走,你给我听着,从现在开始,不管谁来,你都不要开门,现在是敏感时期,你有点政治敏感性好不好,别在这个时候给我添乱……”
詹继东说完就挂了电话,如果真是周书记要走,那贝湖的变动也就太大了,他该怎么应对?这些他都不能不进行认真的思考……
而马新忠也和詹继东一样关注着这事,甚至比詹继东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中央真是认为周书明不再适合担任贝湖省委书记的职务,那么他也很有机会。
陆政东省长前面的代字还没去掉,不可能出任书记一职,作为党群书记的他按照党内排位是省内最有希望升任这个位置的人。
当然,马新忠也清楚,中央如此紧迫的召见周书明,中央很有可能已经有了其他的候选人选。但即便是如此,谁处在他这个也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一下,毕竟副书记和书记之间是天壤之别,坐在书记的位置上,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
马新忠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着关于周书明在京城的一切,只是让他同样纳闷的是,在京城关系不错的人都无法得知此事的任何有价值的消息……
陆政东同样也是关注着这件事,就算是他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从红墙之内得到消息。
不过他也有办法推测这样的召见是为何,陆政东首先想到的倒是和詹继东有所不同,他首先想到的是不是那个地方出现了紧急情况,中央是不是准备调周书明去紧急救火。
虽然周书明属于比较保守的一类人,但经历丰富,老成持重,在一些特殊时间,特殊的地方,还是需要有这一类人的。
只是陆政东了解下来,并没有什么地方出了状况,那么这样紧急救火的就排除掉,而排除掉这种可能,那周书明在短时间调走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因为他到贝湖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从中央当初的考虑来看,也是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搭配来打开贝湖的局面,而且两人之间并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这个角度讲,中央是不会轻易在这个时间点做出周书明工作调整的。
而且若是要调整,不管从哪个程序讲,都不可能不经过中组部,而中组部那边连这样的动静都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排除这样的可能性。
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作为一把手全面主持省委工作已有几年了,从来还没有被紧急召见过。
不但是他,甚至是绝大多数的省市一把手,恐怕也没有被这样紧急的召见过。
这几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居此高位,当然要尽可能地做到俯仰天地、泰然处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但是,肩负这么一副重担,上对中央要担当,下对百姓要负责,累卵系于一身,不能不持一种如临深渊的心态兢兢业业的来对待,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可疏忽大意,要慎之又慎,要真正能够把握住贝湖的整个局面,只有稳定的局面下,贝湖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他觉得自己一贯以来,是坚持这么做的,贝湖这两年也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所以,一旦接到紧急召见的命令,还是感到意外,突然。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近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预感要出事——而且是要出大事,从总理的考察调研,到中央在对贝湖省委的一些重要的领导的调整,这可以看出端倪,周书明心里总是隐隐约约这一天将要到来。
事情的根源还是在于贝湖的发展滞后,他这几年在贝湖,虽然省里没有出过什么事情,稳定是有了,但是作为中央交给他的另一项任务,发展始终没有太大起色。
稳定是基础,发展才是目标,这两者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稳定,发展上不去,稳定自然也就难以持久,而光有发展,没有稳定,发展同样难以持久,最近省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完全能够说明这一点,贝湖就是一只跛脚鸭,这恐怕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而张新文的事情是一个导火索,促使高层最后下定决心,不管怎么讲,作为贝湖省委领导班子的班长,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或许他这一去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一次,或许去就是职务交接的事情,所以该准备好的都得准备好,他周书明愿意为自己没能做好的事负一切应负的责任,并恳请后来者能从中汲取应该汲取的教训,真正办好贝湖的这一摊子事情。
虽然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也能够这样想,但是这样的骤然离开,还是让他感到遗憾……
周书明在飞往京城的飞机上也是思绪万千……
而周书明这一走,从晚上到第二天晚上一整天都没有和省里联系,这么长时间没有周书明没有给省里通报情况,省里自然也是各种揣测都有。
这让省里的很多干部也是在敏感时期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种种波澜,特别是一把手,更是牵动着万千干部的前程,自然就更容易引起波澜。
詹继东一直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着京城方面可能发回的任何消息。
张新文的事情出来之后,有关周书明的种种谣传刚开始在省城私底下流传的时候,他就已经交代在京城的一位老朋友注意搜集这方面的动静。
周书明刚起飞,他就赶紧给京城打了个电话说及这次紧急召见,要求他立即动用他多年来在京城建立的一切关系,搜集有关此次召见的具体情况,要他不放过任何细节。
虽然红墙里面的消息不可能知道,但是周书明有什么变动,是不可能什么准备都没有,这样的事情总会在一些部门看出有些苗头,有些端倪,而通过这些苗头、端倪就可以对这次召见的目的揣测出一二。
让詹继东不安的是,以往这样的事情,对方通过各种渠道总能搞回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但这一回,对方也是无能为力。
时间已经到了凌晨,周书记到京城已经是二十多个小时了,可是京城还是没有任何消息。
这件事眉头紧锁,心里很是奇怪,中央领导会跟周书明谈这么久?
不可能啊。
詹继东正起身沉思着的时候,爱人刘舒给他打过一个电话来紧着问:“周书记怎么还没回来?他老人家到底还回来不回来了?”
她告诉詹继东,从吃晚饭那会儿起,家里不断地来人。一拨又一拨,已经来了六七拨了,就这会儿工夫,还有两拨客人在客厅里等着哩,甚至还有人事连夜从下面地市赶过来的。
“干吗?”
“你说干吗?”
“有事快说。我怎么知道他们于吗上我们家来?”
詹继东久久没得到消息心里本来就有一点焦躁,听得爱人说起这个更是不耐烦了。
詹继东很清楚这些人这个时候上门是因为什么,这些人肯定是听得风声,前来打听消息的。
如果周书明离开贝湖,对于这些人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这个时候就是为了得到准确消息,好准备进退之策的。
詹继东立即把说话声音提高了好几度:
“糊涂!这个时候哪能接待他们。你马上请那些同志离开家里……”
刘舒迟疑着又提醒一遍:
“有两位老同志……可是市委书记……”
詹继东立即打断她的话:
“甭管是什么,客客气气的把他们请走,你给我听着,从现在开始,不管谁来,你都不要开门,现在是敏感时期,你有点政治敏感性好不好,别在这个时候给我添乱……”
詹继东说完就挂了电话,如果真是周书记要走,那贝湖的变动也就太大了,他该怎么应对?这些他都不能不进行认真的思考……
而马新忠也和詹继东一样关注着这事,甚至比詹继东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中央真是认为周书明不再适合担任贝湖省委书记的职务,那么他也很有机会。
陆政东省长前面的代字还没去掉,不可能出任书记一职,作为党群书记的他按照党内排位是省内最有希望升任这个位置的人。
当然,马新忠也清楚,中央如此紧迫的召见周书明,中央很有可能已经有了其他的候选人选。但即便是如此,谁处在他这个也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一下,毕竟副书记和书记之间是天壤之别,坐在书记的位置上,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
马新忠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着关于周书明在京城的一切,只是让他同样纳闷的是,在京城关系不错的人都无法得知此事的任何有价值的消息……
陆政东同样也是关注着这件事,就算是他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从红墙之内得到消息。
不过他也有办法推测这样的召见是为何,陆政东首先想到的倒是和詹继东有所不同,他首先想到的是不是那个地方出现了紧急情况,中央是不是准备调周书明去紧急救火。
虽然周书明属于比较保守的一类人,但经历丰富,老成持重,在一些特殊时间,特殊的地方,还是需要有这一类人的。
只是陆政东了解下来,并没有什么地方出了状况,那么这样紧急救火的就排除掉,而排除掉这种可能,那周书明在短时间调走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因为他到贝湖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从中央当初的考虑来看,也是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搭配来打开贝湖的局面,而且两人之间并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这个角度讲,中央是不会轻易在这个时间点做出周书明工作调整的。
而且若是要调整,不管从哪个程序讲,都不可能不经过中组部,而中组部那边连这样的动静都没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排除这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