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政道风流 第784节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茶盏搁下,竭力想要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半静一些,他知道自己有些着相了。
詹继东对自己的这番心情激荡他自己都很不满意,至于么?不就是有些出人意外而已。
陆政东回贝湖了!
詹继东出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上面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作为省长杨凌峰的后备人选。
杨凌峰在贝湖的时间呆得太长了,也是该动一动了,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毕竟双方一直明争暗斗,对人对己都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只是这前面狼刚走,后面就进虎,这是对于他这个系统的人而言,对于他个人而言,这更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这意味着陆政东后来居上,要走在他前面了,这让詹继东的心里极为不是滋味。
这种事情换了谁,恐怕心里都不好受,而更为现实的是,他现在只是副书记,他想再进一步作为便捷的路子就是坐上省长的位置,而现在陆政东一到,一切都改变了,这一耽搁,那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一步落后那说不定就步步落后,陆政东是太年轻,而他不得不考虑年纪问题,一旦年纪再大一点,那也是个大问题……
其实当陆政东的工作变动提出来之后,他就知道陆政东肯定是要回地方上工作的,即便是有人态度再坚决,但是在正部级官员上,其他人顶多也就是在人事问题上他比其他委员稍稍多一些影响力而已,但是作为正部级官员的任用,一般说来的是要政治局里形成一致意见才会获准。
这一次人事变动有些不同寻常,先是陆政东的工作变动争议颇大,在詹继东看来,即便是陆政东真的获得了最高层的信任和欣赏,真要下地方,他也认为陆政东最大可能性走到西部的云溪,如果说高层再高看一步,到西部相对发达一点的桂东任代省长亦有可能,但是像西河这样的大省,詹继东认为可能性很小,而到贝湖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恰恰是他认为最不可能的,反而是成真了——陆政东回贝湖了。
怎么会这样?陆政东为什么会回贝湖?高层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虽然京城方面在电话里作了一个通报,理由看上去似乎也很合情合理,杨凌峰有可能会在离开之后,西河人事变动过大,需要一个对贝湖情况熟悉的同志来担起重任;陆政东人年轻,从政经验上还有些不足之处,可以好好锻炼锻炼陆政东?
詹继东有些不太相信。
据他所知,陆政东如果不去京城部委局,应该走到云溪的。
虽然有人力主陆政东到部委局,但是詹继东知道很多人不太赞同这样的意见,包括他也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陆政东到部委本来就是过渡。
不少人都认为陆政东的风格更适合到地方工作,到地方更能发挥陆政东的强项,包括负责经济方面的领导等人的想法似乎都认为陆政东到经济基础比较差不是太合适,而是这几年已经打下了一些基础的,人口大省担任省长应该是一个上佳选择,才能更大的发挥陆政东的作用。
詹继东扪心自问,自己从安新调回省里之后,工作还是比较顺手的,省委给予了自己足够信任,基本上都采纳自己的意见,去年一年贝湖发展速度也不算慢,基本上稳住了现有位置,总体来说情况也还算良好,似乎不太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是什么原因?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特意要将陆政东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来,一方面是加担子,一方面也是考察磨练。
陆政东运气好啊,但单单只是用运气来解释也太违心了,詹继东还不至于如此,但是不能不说这家伙在很多时候都踩到了节拍上,而且也的确有足以自傲的资本。
詹继东和陆政东共事过,这一点詹继东是最清楚不过的,对于陆政东,他必须要足够的重视,他也必须要重新思考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在很多问题上还需要再认真斟酌和考虑,前一次在安新自己输得很惨,一个人要是同时在一处摔倒两次,那就更为惨痛。
詹继东逐渐从那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第219章出人意料(二)
陆政东是他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四合院中得到关于他去向的消息。
老爷子并没有和他讲任何关于他工作的事情,只是在那里写着字终于,老爷子放下了手中的毛笔,陆政东凑过去,书桌洁白的宣纸上,只有两个字:戒骄。
陆政东默默看着这两个字,那论字的功底,显然是比不上那些书法者,甚至和一些对书法造诣比较深厚的老领导,不过这里面的意思陆政东却是明白,老爷子并不是非常赞同他现在就坐上这么一个位置,可是又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要是老爷子不同意或者默许,这件事恐怕才一提出来就打住了。
陆政东也清楚老爷子的真实想法,老爷子的年纪在那摆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谁都无法抗拒的,老爷子的想法是去见马克思之前,能够把他扶上马送上一程,所以也是勉为其难的同意了这事。
老爷子的神情看不出喜悦,反而还有些凝重,而且在凝重之外,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他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云维熙想要走得更远的机会就很渺茫了,而他和云维熙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心绪才会如此的复杂……
从四合院出来,陆政东也是默默的思考着,他同样也对回到贝湖很是意外,在他的估计中,西部是他的首要去处,没想到中央却是决定他到贝湖。
调他回到贝湖,这绝不是仅仅因为杨凌峰在贝湖省长的位置上时间太长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就是妥协的结果,或者说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样的妥协看起来是退了一步,实际上却是为了进一步,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中部崛起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先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成就了东部以及沿海的广大省市;而西部大开发,也没贝湖什么事,所以国家每一次战略大开发都与贝湖擦肩而过。
中部、贝湖始终没有与其他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中部地区、贝湖的经济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夹击下渐渐力不从心,左支右绌,首尾难顾,即使逆势而上,也只能勉强维持差距不急剧扩大。要不是安新,贝湖会更显得步履艰难。
对于这样的情况,中部地区虽然要服从大局,但同时中部地区的干部群众也是心里有些想法和看法,为了平衡这样的发展,中部崛起的战略也就成为必然。
所以这是即将召开的两会上要提出来并加以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其实也就是给政策,获得一个公平发展的机遇。其他地区有的政策,中部也会有,其他地区没有的政策和创新,包括贝湖在内的中部地区要尽力创造条件争取,至于成效如何,那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作为中部最为重要的省份之一,中央希望贝湖能有所作为,而他的任务是必须抢占先机,知难而进,将来之不易的公平发展机遇变成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争取一飞冲天。从而将贝湖打造成为中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带动中部经济社会全面迅速发展。
陆政东首先想到的就是贝湖如何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有可能抓住机遇,突飞猛进。
纵观中部诸省,平心而论,只有湖北才有成为中部增长极点、增长中心的可能,也只有贝湖才有可能成为梯度发展的次级中心。
贝湖地处中部地区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经济沟通、辐射、互动能力强,便于东引西进,南拓北击。
贝湖地处沿海高经济梯度向西部低经济梯度之间的过渡地带,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位置,在利用西部资源,进入西部市场方面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贝湖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条件在中部地区无人出其右。
贝湖还是全国高校和科研人员聚集较多的省份,人才资源丰富和科技力量雄厚。国家直管机构的区域中心大都设在贝湖,便于与中部各省的协调和合作。
如果国家要选择和培育中部发展极点,非贝湖莫属。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贝湖有发展成为中部增长极的多种优势和各种可能,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中部各省间差距不大,优势不明显,大家各具特色,如其他毗邻珠三角,毗邻长三角的也有其优势等等。中部诸省都有机会成为中部中心,成为国家经济的次级中心。
对此,陆政东也有一种迫感、危机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流勇进,争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部核心和中部增长极点,否则将会坐失良机。
而要有所作为,思想观念就很关键,贝湖省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基础扎实,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交通、大能源、大钢铁、大汽车、大商业、大高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中部其他省份,甚至东部地区的省份也望尘莫及。
可是为什么贝湖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呢?
按理讲,就这样的条件,贝湖的发展至少应该好于中部其他省份,科事实并非如此。
在不少方面,贝湖都落后于中部其他地区。外地人非常纳闷,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其他人不明白,可陆政东在贝湖工作几年,有一个最深的感受,贝湖什么都不缺,天时、地利俱全,唯独缺少人活,缺少的是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缺少的是“舍我其谁”的风险精神。
贝湖经济发展滞后是被自己打败的,是被思想打败的,陆政东是从外地调入贝湖的,进入贝湖后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湖北人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缺少敢闯敢干的风险精神。主要有五个表现:一是自大清高,固步自封;二是因循守旧,生搬硬套;三是随遇而安,小富即欢;四是目光短视,机会主义色彩浓;五是官本位意识浓厚,唯书唯上难唯实。
詹继东对自己的这番心情激荡他自己都很不满意,至于么?不就是有些出人意外而已。
陆政东回贝湖了!
詹继东出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上面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作为省长杨凌峰的后备人选。
杨凌峰在贝湖的时间呆得太长了,也是该动一动了,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毕竟双方一直明争暗斗,对人对己都是一件累人的事情。
只是这前面狼刚走,后面就进虎,这是对于他这个系统的人而言,对于他个人而言,这更是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这意味着陆政东后来居上,要走在他前面了,这让詹继东的心里极为不是滋味。
这种事情换了谁,恐怕心里都不好受,而更为现实的是,他现在只是副书记,他想再进一步作为便捷的路子就是坐上省长的位置,而现在陆政东一到,一切都改变了,这一耽搁,那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机会,一步落后那说不定就步步落后,陆政东是太年轻,而他不得不考虑年纪问题,一旦年纪再大一点,那也是个大问题……
其实当陆政东的工作变动提出来之后,他就知道陆政东肯定是要回地方上工作的,即便是有人态度再坚决,但是在正部级官员上,其他人顶多也就是在人事问题上他比其他委员稍稍多一些影响力而已,但是作为正部级官员的任用,一般说来的是要政治局里形成一致意见才会获准。
这一次人事变动有些不同寻常,先是陆政东的工作变动争议颇大,在詹继东看来,即便是陆政东真的获得了最高层的信任和欣赏,真要下地方,他也认为陆政东最大可能性走到西部的云溪,如果说高层再高看一步,到西部相对发达一点的桂东任代省长亦有可能,但是像西河这样的大省,詹继东认为可能性很小,而到贝湖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恰恰是他认为最不可能的,反而是成真了——陆政东回贝湖了。
怎么会这样?陆政东为什么会回贝湖?高层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虽然京城方面在电话里作了一个通报,理由看上去似乎也很合情合理,杨凌峰有可能会在离开之后,西河人事变动过大,需要一个对贝湖情况熟悉的同志来担起重任;陆政东人年轻,从政经验上还有些不足之处,可以好好锻炼锻炼陆政东?
詹继东有些不太相信。
据他所知,陆政东如果不去京城部委局,应该走到云溪的。
虽然有人力主陆政东到部委局,但是詹继东知道很多人不太赞同这样的意见,包括他也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陆政东到部委本来就是过渡。
不少人都认为陆政东的风格更适合到地方工作,到地方更能发挥陆政东的强项,包括负责经济方面的领导等人的想法似乎都认为陆政东到经济基础比较差不是太合适,而是这几年已经打下了一些基础的,人口大省担任省长应该是一个上佳选择,才能更大的发挥陆政东的作用。
詹继东扪心自问,自己从安新调回省里之后,工作还是比较顺手的,省委给予了自己足够信任,基本上都采纳自己的意见,去年一年贝湖发展速度也不算慢,基本上稳住了现有位置,总体来说情况也还算良好,似乎不太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是什么原因?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特意要将陆政东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来,一方面是加担子,一方面也是考察磨练。
陆政东运气好啊,但单单只是用运气来解释也太违心了,詹继东还不至于如此,但是不能不说这家伙在很多时候都踩到了节拍上,而且也的确有足以自傲的资本。
詹继东和陆政东共事过,这一点詹继东是最清楚不过的,对于陆政东,他必须要足够的重视,他也必须要重新思考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在很多问题上还需要再认真斟酌和考虑,前一次在安新自己输得很惨,一个人要是同时在一处摔倒两次,那就更为惨痛。
詹继东逐渐从那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第219章出人意料(二)
陆政东是他所熟悉而又陌生的四合院中得到关于他去向的消息。
老爷子并没有和他讲任何关于他工作的事情,只是在那里写着字终于,老爷子放下了手中的毛笔,陆政东凑过去,书桌洁白的宣纸上,只有两个字:戒骄。
陆政东默默看着这两个字,那论字的功底,显然是比不上那些书法者,甚至和一些对书法造诣比较深厚的老领导,不过这里面的意思陆政东却是明白,老爷子并不是非常赞同他现在就坐上这么一个位置,可是又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要是老爷子不同意或者默许,这件事恐怕才一提出来就打住了。
陆政东也清楚老爷子的真实想法,老爷子的年纪在那摆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谁都无法抗拒的,老爷子的想法是去见马克思之前,能够把他扶上马送上一程,所以也是勉为其难的同意了这事。
老爷子的神情看不出喜悦,反而还有些凝重,而且在凝重之外,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他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云维熙想要走得更远的机会就很渺茫了,而他和云维熙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心绪才会如此的复杂……
从四合院出来,陆政东也是默默的思考着,他同样也对回到贝湖很是意外,在他的估计中,西部是他的首要去处,没想到中央却是决定他到贝湖。
调他回到贝湖,这绝不是仅仅因为杨凌峰在贝湖省长的位置上时间太长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就是妥协的结果,或者说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样的妥协看起来是退了一步,实际上却是为了进一步,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中部崛起的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先是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成就了东部以及沿海的广大省市;而西部大开发,也没贝湖什么事,所以国家每一次战略大开发都与贝湖擦肩而过。
中部、贝湖始终没有与其他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中部地区、贝湖的经济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夹击下渐渐力不从心,左支右绌,首尾难顾,即使逆势而上,也只能勉强维持差距不急剧扩大。要不是安新,贝湖会更显得步履艰难。
对于这样的情况,中部地区虽然要服从大局,但同时中部地区的干部群众也是心里有些想法和看法,为了平衡这样的发展,中部崛起的战略也就成为必然。
所以这是即将召开的两会上要提出来并加以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其实也就是给政策,获得一个公平发展的机遇。其他地区有的政策,中部也会有,其他地区没有的政策和创新,包括贝湖在内的中部地区要尽力创造条件争取,至于成效如何,那就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作为中部最为重要的省份之一,中央希望贝湖能有所作为,而他的任务是必须抢占先机,知难而进,将来之不易的公平发展机遇变成竞争优势和增长优势,争取一飞冲天。从而将贝湖打造成为中部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带动中部经济社会全面迅速发展。
陆政东首先想到的就是贝湖如何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有可能抓住机遇,突飞猛进。
纵观中部诸省,平心而论,只有湖北才有成为中部增长极点、增长中心的可能,也只有贝湖才有可能成为梯度发展的次级中心。
贝湖地处中部地区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经济沟通、辐射、互动能力强,便于东引西进,南拓北击。
贝湖地处沿海高经济梯度向西部低经济梯度之间的过渡地带,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位置,在利用西部资源,进入西部市场方面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贝湖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条件在中部地区无人出其右。
贝湖还是全国高校和科研人员聚集较多的省份,人才资源丰富和科技力量雄厚。国家直管机构的区域中心大都设在贝湖,便于与中部各省的协调和合作。
如果国家要选择和培育中部发展极点,非贝湖莫属。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贝湖有发展成为中部增长极的多种优势和各种可能,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中部各省间差距不大,优势不明显,大家各具特色,如其他毗邻珠三角,毗邻长三角的也有其优势等等。中部诸省都有机会成为中部中心,成为国家经济的次级中心。
对此,陆政东也有一种迫感、危机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流勇进,争取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部核心和中部增长极点,否则将会坐失良机。
而要有所作为,思想观念就很关键,贝湖省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基础扎实,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交通、大能源、大钢铁、大汽车、大商业、大高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中部其他省份,甚至东部地区的省份也望尘莫及。
可是为什么贝湖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呢?
按理讲,就这样的条件,贝湖的发展至少应该好于中部其他省份,科事实并非如此。
在不少方面,贝湖都落后于中部其他地区。外地人非常纳闷,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其他人不明白,可陆政东在贝湖工作几年,有一个最深的感受,贝湖什么都不缺,天时、地利俱全,唯独缺少人活,缺少的是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缺少的是“舍我其谁”的风险精神。
贝湖经济发展滞后是被自己打败的,是被思想打败的,陆政东是从外地调入贝湖的,进入贝湖后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湖北人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缺少敢闯敢干的风险精神。主要有五个表现:一是自大清高,固步自封;二是因循守旧,生搬硬套;三是随遇而安,小富即欢;四是目光短视,机会主义色彩浓;五是官本位意识浓厚,唯书唯上难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