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夫债妻偿,大蜜蜜一字马 第224节
箱子上的锁扣咔嗒一声扣上,像在给这句话盖章。
混音室的时钟指向凌晨三点,秒针走动的声音格外清晰。
苏淮把李师傅的唱腔采样拖进音轨,与说唱歌手的flow重叠在一起。
老式收音机的杂音像雾一样漫过音轨,把两个时代的声音裹在里面。
林夏趴在调音台上打盹,头发垂在设备按钮上。
苏淮伸手把她的头发别到耳后,指尖碰到她耳尖的温度。
电脑屏幕突然弹出消息框,是执行制片发来的:“台本组想把非遗环节改成闯关游戏。”
他指尖悬在键盘上,迟迟没有落下。
窗外的月光漏进混音室,在地板上投下设备的影子,像一排沉默的哨兵。
林夏忽然醒了,揉着眼睛:“.ˇ别答应。”
苏淮转过头,看见她眼里还蒙着睡意:“我们有录音为证,他们不能改声。”
第二天的例会上,执行制片果然提出修改方案。
“观众喜欢看明星闯关,”他把新台本拍在桌上,纸张边缘微微卷起,“非遗内容可以做成背景板。”
苏淮把录音笔放在台本上:“听听这个。”
笔里传出昨天录制时,女歌手跟着织布机节奏哼唱的声(李赵好)音,跑调却认真。
会议室安静了半分钟。
执行制片的手指在新台本上划来划去,最终叹了口气:“保留一半,总行了吧?”
苏淮按下停止键:“全部保留,否则我们放出原始录音。”
走出会议室时,林夏忽然笑出声:“您什么时候学会威胁人了?”
苏淮望着走廊尽头的窗户:“因为那些声音不会自己说话。”.
第297章 林夏震惊:童谣旋律竟与情歌音阶一致!
真人秀播出前,苏淮带着录音笔去了趟老城区。
石板路上的青苔沾湿了帆布鞋,他蹲在修鞋摊前,看着锥子穿过皮革的瞬间。
“师傅,您这手艺传了几代了?”他把录音笔放在工具箱旁.
修鞋匠的锤子顿了顿:“到我这儿第三代,没人学喽。”
锥子穿透皮革的声音,在录音笔里留下清晰的纹路。
巷口的糖画摊前围了群孩子。
老师傅舀起糖浆时,铜勺与石板接触的瞬间发出嗡鸣。
“这个声音能录吗?”穿校服的小姑娘举着刚做好的糖龙,糯米纸在指尖沙沙作响。
苏淮把录音笔递过去:“你拿着录,更清楚。”
73
回到工作室时,林夏正在整理观众来信。
信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邮票,有的还画着简笔画。
“有个中学生说,”她举起其中一封,“看了预告里的织布机片段,想让奶奶教她纳鞋底。”
苏淮把新录的声音导入电脑:“把这些街头录音,做成真人秀的片尾彩蛋。”
剪辑师看着屏幕上的音轨,皱起了眉:“这些杂音太多了。”
“不用修。”苏淮指着糖画摊的录音,“你听,里面有孩子的笑声。”
那些未经修饰的背景音,像给老手艺裹上了层生活的糖衣。
真人秀首播当晚,苏淮和林夏坐在工作室的监视器前。
弹幕像瀑布一样流过屏幕:“这是什么新花样?”“皮影戏那段好炸!”
当织布机节奏和女歌手的歌声同时响起时,弹幕突然密集起来。
“我奶奶家也有这个声音!”“原来我妈织毛衣时总哼的调子,是从这儿来的?”
李师傅的皮影戏片段播出时,苏淮的手机震动了。
是特殊学校的陈老师发来的视频:小远和同学们围在电视机前,对着屏幕学皮影戏的手势。
林夏忽然捂住嘴,肩膀轻轻发抖。
苏淮递过纸巾时,发现自己的指尖也在发烫(bgab)。
午夜时分,收视率数据传了过来。
非遗环节的收视峰值,比竞技赛段高出三个点。
投资方的祝贺短信接连涌入,苏淮却点开了另一个文件——是各地观众发来的录音合集。
有陕北窑洞的纺车声,有江南水乡的摇橹声,还有老北京胡同里的鸽哨声。
“苏导,”林夏指着最新收到的邮件,“博物馆想和我们合作,做声音展厅。”
苏淮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告诉他们,我们有足够的录音带。”
博物馆的老馆长戴着白手套,翻开泛黄的乐谱集。
“这些民国时期的曲谱,”他指尖划过纸页上的音符,“早就没人会唱了。”
苏淮把录音笔放在谱集旁:“我们找到三位还记得调子的老人。”
笔里传出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有的带着颤音,有的节奏缓慢,像从不同的时光里飘来。
展厅的设计图改了七遍。
林夏坚持要做互动区:“让观众能用织布机的节奏,自己编一段旋律。”
施工队的师傅敲着墙:“这得加钱。”
苏淮拿出真人秀的分红报表:“加。”.
第298章 声音档案为何爆红?
声音展厅开放那天,入口处摆着二十台老式收音机。
每台都连着不同的录音:修鞋摊的锥子声、糖画摊的铜勺声、老茶馆的评书声。
穿校服的小姑娘拉着奶奶的手,在织布机互动区停下。
“就是这个声音,”老人摸着机器的木框,“我年轻时在纺织厂,~天天听。”.
苏淮站在展厅角落,看着观众们戴-上耳机的瞬间。
有人皱眉,有人微笑,有人掏出手机对着喇叭-录音。
林夏递过来一杯热可可:“您看,它们真的被听见了。”
第二季真人秀开拍时,嘉宾名单里多了几个陌生名字。
有学古琴的大学生,有唱地方戏的退休教师,还有做手工纸的匠人。
“这不符合流量逻辑。”执行制片把名单推回来,咖啡渍在纸角晕开。
苏淮播放了段录音:是第一季播出后,古琴教学机构的报名电话录音,忙音持续了整整三分钟。
执行制片的钢笔在名单上圈了圈:“加两个流量明星带带。”
录制现场,学古琴的男生有些紧张。
手指落在琴弦上时,总像怕碰碎什么。
说唱歌手忽然走过来:“我教你个招,”他拍着男生的肩膀,“把琴弦想成麦克风线。”
当古琴泛音混着说唱节奏响起时,录音棚的玻璃都在微微震动。
手工纸匠人带来一摞桑皮纸。
女歌手摸着纸张的纹路:“这能做什么?”
老人拿起纸卷成筒,对着话筒轻轻摇晃:“听,这是树的声音。”
沙沙声在音响里散开时,全场忽然安静了。
收工时,学古琴的男生抱着琴站在门口。
“苏导,”他手指绞着琴囊的带子,“我能把您录的老琴师音频,做成教学素材吗?”
苏淮看着他眼里的光:“我们可以一起做。”
整理旧录音带时,林夏发现了盘没有标签的带子。
磁带边缘已经发脆,放进播放器时发出吱呀的摩擦声。
“这是什么?”她按下播放键。
一阵电流声后,传来孩童的笑声,还有模糊的童谣——是《月光光》的另一个版本。
苏淮突然站起来:“这是盲眼大叔的那台录音机!”
·······求鲜花0·
他们翻遍工作室的储藏柜,终于找到那个贴着胶布的录音机。
机身的磨损处,还留着盲眼大叔的指温。
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围着录音机坐成圈。
当陌生的童谣版本响起时,小远忽然站起来,用手语比划着什么。
...............
陈老师翻译道:“他说这是他太奶奶唱过的调子。”
苏淮把录音笔递给小远:“你唱一遍,我们记下来。”
夕阳透过窗户,在录音笔上投下金色的光斑。
孩童的歌声混着老式录音机的杂音,像两条溪流汇在一起。
林夏忽然想起苏淮说过的话:声音和手语,都是没有国界的语言。
上一篇:出国打个暑假工,你打哭鹰酱?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