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流星花园开始 第358节
刘一菲之后,还有诸多好友也来电或者短信安慰。
江澈记在了心里。
就在这时,他看到冯导又对他开炮了。
冯晓刚:电影不是什么人都能玩得转的,希望有些人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哎,最近我哪里得罪冯导了?”
江澈看向张康。
去年他和冯晓刚隔空打过一次嘴仗。
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以冯晓刚的性格,哪怕是心里憋着坏,也该留到他新电影上映时再抨击自己啊!
怎么这几天像吃了火药一样。
媒体把他当枪使难道他没有察觉吗?
“咳,这个我还真知道一点。”
张康开口了。
“你说。”
“前年《手机》拍完,冯导与华艺的合同到期了。
他没有续约,而是和张国力一起开了个公司。”
“他不好好当他的老板,操心他的公司业务。
一个劲喷我是怎么回事?”
江澈表示不理解。
“公司发展的不太好,没赚着什么钱。
听说冯导去年又灰溜溜的回了华艺并拍摄了《天下无贼》。”
“呵呵!”江澈气笑了。
尼玛,你自己跨界开公司,赔了钱。
就见不得我这个歌手跨界玩电影是吧?
巴不得我跟你一样也亏损是吧?
现在回应冯晓刚,那只是没有意义的口水战。
这事我记下了!
《三岔口》内地首日票房110万人民币,香江首日票房60万港币。
《叶问》内地次日票房240万人民币,香江首日票房60万港币。
“什么?这不科学?”
“有点意思啊!”
叶问在投资、演员阵容、院线排片均不如三岔口的情况下。
与三岔口正面竞争,不但票房上涨,还占据了优势。
而三岔口内地首日110万人民币的票房让人眼前一黑。
这个成绩也太对不起你那个演员阵容了吧!
“数据确定没错?”
“没有,再三确认过了。”
媒体的口风依然没有转变。
对江澈和叶问的看衰声音仍然很大。
第三天:
《三岔口》内地次日票房90万人民币,香江次日票房50万港币。
《叶问》内地第三天票房280万人民币,香江次日票房75万港币。
这下,大家明显察觉叶问上扬的势头了。
而三岔口的票房就很符合扑街电影的票房规律。
除非它能在马上到来的五一实现大翻身。
否则结局已定。
但这个时候,三岔口的口碑突然扩散开来。
郭富成的演技得到了认可。
但电影叙事节奏偏慢,在动作场面和商业元素上略显保守。
反观叶问。
拳拳到肉,打斗场面干净利落。
有一个打十个的名场面。
还有符合时下潮流的爱老婆的金句。
加上制片方大力宣传,网络上“自来水”极力推荐。
电影的口碑扩散开来。
票房逐渐走高。
“联系中影的人,三岔口用不了这么多的排片,让他们匀一点给叶问。”
“我这就给他们打电话。”
五一七天假,如期而至。
第204章 称霸五一档
今年的五一还是七天假期。
全国各大景区开始了人从众的模式。
江澈惬意的看着电视上各大景区人挤人的新闻。
这是他的乐趣所在。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一转眼,假期就飞了。
电视上,主持人的声音还在播报着:
下面请看一组简讯:
2005年五一档共有9部影片上映,
包括《翻译风波》《鲨鱼故事》等中外大片。
五一档总票房为7200万元。
其中电影《叶问》贡献了3500万人民币的票房。
位列档期票房第一(远超第二《翻译风波》的1200万元)。
这预示着我国电影行业正在崛起,与好莱坞的差距正在缩小。
“爽!”(沈腾穿着校服喊爽的动图)
江澈心满意足的关掉电视。
《叶问》内地上映11天,票房达到4570万人民币。
香江上映10天,票房突破1400万港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岔口:
内地香江上映10天,票房分别是1000万人民币和420万港币。
至于台省的票房,两家都太少了,可以忽略不计。
有眼尖的媒体发现,叶问内地和香江的票房加起来已经超过了5000万人民币。
这也意味着,大家最开始嘲讽江澈的点已经不成立了。
人家已经做到了。
哪怕不加上香江的票房,叶问内地票房破5000万也就是这几天的事。
“竟然真让这小子做成了!”
韩三坪激动的拍了一下桌子。
“不行,我得给他打个电话。”
“韩总,有什么指示?”
江澈语气轻松。
“江澈,恭喜你!”
“谢谢韩总,一点小成绩罢了,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韩三坪哑然失笑。
你小子还真是不走寻常路。
“江澈,上次你说会把《叶问》做成系列电影,是不是真的?”
这才是韩三坪关心的事情。
眼看着叶问就要成为一块大肥肉了。
而早就上桌了的中影可不能中途让人赶下车。
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
中影不但不能下车,下次还得吃块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