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42节

  可你一个零陵上将邢道荣,跑到张飞赵云面前要尊重,那就是搞笑了!

第179章 饺子蘸醋

  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教授来到办公室,便看到昨天收到的信件,全都堆在了桌子上。

  “想起来了,清大的顾校长说,让我看一篇论文!要不是看到这堆信件,恐怕都忘了这茬事了!”

  施教授赶紧走到桌子前,在众多的信件中,找到了那封来自中国的信件。

  “论文作者又是那个张伟?是有关核苷修饰的后续研究么?这么快就有后续成果了么?还真够快的呢!不愧是年轻人,干劲足啊!搞起科研来没日没夜的,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拼出成果。”

  施教授心中感叹了一句,然后开始看起了论文内容。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不是核苷修饰?DNA核酸内切酶?这跟基因编辑有关吧?适应性细菌免疫?可编程双RNA引导?这是什么?跟基因编辑有关系么?为什么这两个东西会凑在一起?”

  施教授顿时一脸的迷茫,望着这个标题有些摸不到头脑。

  2005年所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还是锌指核酸酶技术,正在研发的则是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这两者都跟论文的标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普通学者的话,看到这个标题,第一时间想不到是基因编辑技术,但施教授的水平,他马上就联想到这篇论文与基因编辑技术有关。

  可偏偏又出现了适应性细菌免疫和可编程双RNA引导这个两个与基因编辑完全无关的东西,所以看到这个标题后,施教授也是一脸懵圈。

  随后他开始看论文的引言,短短二百多单词,施教授很快就看完了。

  “利用细菌的CRISPR免疫系统来做基因编辑?怎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想法?这思维也太有跨越性了吧!”

  施教授仔细思考片刻,发觉这个想法还真的具有可行性!

  搞科研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但绝大多数的想法都是天方夜谭,都是无法实现的。真正具有可行性的,怕是连百分之十都没有。

  “听说这个张伟才二十岁呢,竟然能有这么超脱的思维能力,下次回国的时候,我一定要亲眼见见他。”

  施教授继续看论文正文,随着内容的深入,他的表情也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而当他看完整篇论文后,表情已经完全变得呆滞,内心更是久久无法平复。

  “真的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而且这种新技术在原理上,与之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完全不同!”施教授倒吸一口冷气。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步步累加而来的,很多新的技术,都是在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提升,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提升效能,最终才形成了新的技术。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芯片制造,从微型管时代,到晶体管时代,再到集成电路时代,直到现如今的超大集成电路时代,说白了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管的提升和改进,一点点挤牙膏挤出来的。

  如果没有前面的技术积累,一开始就要做几纳米的芯片,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他科学领域大概也都是遵循着这种发展规律。

  就比如基因编辑技术,当时广泛使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以及正在研究的转录激活样效应核酸酶技术,两者的原理都是利用一种叫Fok1核酸内切酶的东西对基因片段进行切割,区别只是该如何诱导这种Fok1核酸内切酶。

  可以说没有前者的理论基础,就没有后者的技术研发。

  但基因剪刀技术就完全不同了,这种技术不是利用Fok1核酸内切酶进行切割,而是利用Cas9蛋白进行基因片段的切割。

  这在原理上是完全你不同的两种技术,就算没有锌指核酸酶技术,也不耽误基因剪刀的诞生。

  这大概就像是油车与电车的区别。虽然油车和电车都是车,都是四个轱辘拉着人到处跑,但两者的工作原理是完全不同的。

  之前的科学家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就像是研发油车,琢磨着该如何去提高发动机性能,如何去省油,如何去提高操控性,如何去调校底盘等等,大家都是想方设法将油车三大件搞好,买车的人也都是冲着三大件去的。

  而基因剪刀技术,就像是新能源的电车,我不搞什么三大件,我研发的是电池性能,研发的是智能系统。电池要更长的续航里程,更快速的充电,更好的安全性,智能系统也要向着无人驾驶方向去发展。

  油车和电车虽然都是车,但两者的研发方向完全不同,可以说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赛道。

  基因剪刀技术也是如此,是换了一条新的赛道。

  施教授这种资深的分子生物学者,当然知道诞生一种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意味着什么。在短暂的震撼过后,他又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这个CRISPR-Cas9的确是一种新技术,但跟旧的技术相比,谁会更有优势呢?能不能取代原有的旧技术呢?”

  施教授首先想到的是当时广泛使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然后开始跟基因剪刀对比起来。

  先不讨论工作效率如何,单就成本这一点,基因剪刀就能完全吊打锌指核酸酶技术。

  锌指核酸酶合成难度大,价格也昂贵,做一次实验保底成本是5000美金。用锌指核酸酶技术做基因编辑,就是在烧钱!

  至于基因剪刀所使用的CRISPR-Cas9,原本就是细菌的免疫系统,各种细菌都能生成,哪怕是去厕所兜一圈,蹭上点大肠杆菌,都能生成出CRISPR-Cas9这种蛋白质。

  在成本上,这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丝毫的可比性。

  哪怕是基因剪刀效率低一些呢,可耐不住人家便宜啊!

  你用锌指核酸酶做一个实验的钱,人家基因剪刀能做一百个,最终成功率反而会高几十倍。

  但就这一点而言,锌指核酸酶技术肯定是要被淘汰掉的!

  想到这里,施教授脸上顿时浮现出了一缕喜悦,一种新技术,能淘汰现有的技术,就已经是成功了!

  随后施教授又想起了各大科研院所正在研发的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

  转录激活因子是在黄单胞菌中发现的,黄单胞菌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原菌,路边绿化带发黄的小草上都能找到,所以成本同样很低,同样可以吊打锌指核酸酶技术。

  在成本上,基因剪刀技术是没有优势的。

  既然成本差不多,那就只能比效率了。

  从原理上讲,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与锌指核酸酶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成本降低了一些,在效率的层面上,差距不会很大。

  所以施教授直接对比起基因剪刀和锌指核酸酶技术的效率。

  “不考虑脱靶的因素,锌指核酸酶技术每隔至少500个碱基,才能有一个靶点!这个CRISPR-Cas9是几个?”

  施教授又看起了论文,看到了关于PAM切割点的内容。

  “一个任意核苷酸加两个鸟嘌呤?这种结构在基因序列中不要太多!只要运气不是太差的话,500个碱基中,会出现好几个这种切割点吧!”

  切割点更多,自然就意味着效率更高。

  “更便宜,更高效,这是一项革命性技术!整个分子生物学领域,都要变天了!”

  想到这里,施教授拿着论文的双手,不断的颤抖起来。

  下一秒,他赫然意识到,这项革命性的成果,竟然是来自清大的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

  “换道超车!”

  这四个字在施教授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有句话叫“弯道超车”,这种情况在赛车场上非常常见,几乎所有赛道上的超越,都是发生在弯道的地方。

  而在经济学上,这个词也适用于与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包括科技发展,指的是后来居上。

  然而基因剪刀技术,与之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完全是不同的理论基础。这相当于是两个不同的赛道,再用弯道超车来形容,就不合适了。只能说是换道超车!

  ……

  国药集团的王董事,带着三位院士,又一次来到了清大。

  坐在商务车上,王董事率先开口问道:“这么短的时间,清大就搞出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三位院士,你们觉得这里面有多少水分?”

  王董事没有问“有没有水分”,而是问“有多少水分”,摆明了就已经认定,清大的基因编辑技术有虚报的情况。

  三位院士对视了一眼,张院士率先开口说道:“我认识顾校长很多年了,老顾的信誉,我还是信得过的,我觉得清大敢请我们过来,肯定是研发出了一定的成果。”

  李院士也开口说道:“时间上是有些快,但说不定清大在这方面,原本就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积累,再给一笔经费,也就做出成果来了。”

  两位院士相继发言,唯独钱院士低着头沉默不语。

  “老钱,你也说句话啊!”李院士用手指捅了捅钱院士。

  钱院士长叹一口气,开口说道:“说实话,我对清大的科研成果并不乐观。上一次回去之后,我又查了很多国外的文献,也跟国外大学的知名学者咨询过。

  根据我的了解,国外科研机构对于为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的研发并不成功,目前尚未找到为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与DNA结合的机制。

  连机制都没有找到,更别说去研发基因编辑技术了。欧美的科技可要比咱们先进的多,那些欧美发达国家都没研究出来的技术,我们凭什么能出来?”

  钱院士的这番话,顿时让其他两位院士也陷入到了沉默当中。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不是崇洋媚外月亮都是外国圆,而是当时的现实情况。

  国内的科研水平,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是差着不小的档次,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差距就更大。说发达国家没研究出来的技术,国内也研究不出来,真的是在陈述令人痛心的事实。

  见到三位院士同时陷入沉默,王董事心中已经做出了判断,他愈加认定,清大是虚报科研,好诱骗自己去投资mRNA疫苗的研发。

  此时,车子已经来到清大办公楼门前,顾校长也早已经在门口等候。

  “王董事,三位院士,里面请。”顾校长将几人请到会议室,便开始了汇报工作。

  PPT上,张伟不慌不忙,开始向众人展示着基因剪刀的科研成果。

  “王董事,三位院士,这就是我历经几个月的时间,研发出来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我将其称之为基因剪刀!”

  “基因剪刀,名字挺花哨!”王董事心中暗道。

  此时PPT上已经出现了副标题:适应性细菌免疫中的可编程双RNA引导DNA核酸内切酶。

  “细菌免疫?可编程双RNA?你这不是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钱院士立刻开口说道。

  “不是啊,这是一种新技术!”张伟开口道。

  “上次见面的时候你不是说,要做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的么?咱们可都听到了!”钱院士继续问。

  “上次是您主动提起这项技术的,我就是顺着您的话茬,接了几句话。我当时只是说要做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没明确说要做什么技术啊!”张伟乐呵呵的说道。

  钱院士顿时一脸无语,心中暗道:“跟我玩文字游戏是不?我倒要看看,你能弄出来什么新鲜玩意儿!”

  张伟继续开始汇报,其实就是将他那篇论文修改总结一番。

  听到张伟要用细菌的CRISPR系统来做基因编辑时,三位院士的表情同时变得凝重起来。

  很显然,这个研发思路已经把他们给惊到了!他们从未想过,可以利用CRISPR来做基因编辑。

  张伟并没有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这一场汇报,他必须要让三位院士按照自己的思路走。

  随着张伟的不断展示PPT上的内容,三位院士的表情从凝重,已经转变为惊骇!

  他们万万没想到,张伟真的做出了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推翻过去理论,自成一套体系的基因编辑技术!

  在PPT的最后,张伟还在最后加上了一段基因剪刀技术,与锌指核酸酶技术的优势对比。让三位院士更直观的了解到,基因剪刀的优点。

  这样的内容,属于捧高自己贬低别人,出现在论文中肯定是不合适的。说自己有点没有问题,但贬低别人就有违学术道德了。

  在汇报成果的时候,这么做却没有问题,就跟带货一样,可以使劲的自卖自夸。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希望请三位院士多提意见和建议,谢谢各位!”

  张伟冲着三人微微一鞠躬,走下了讲台。

  三位院士却在那里大眼瞪小眼,久久没有说话。他们已经被基因剪刀技术震撼到了。

首节 上一节 142/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