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31节

  “为什么?是我的科研成果有问题,还是mRNA疫苗有问题?”张伟立刻问。

  “你的科研成果都已经上《科学》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么看来,国药集团那边,应该还是对mRNA疫苗有疑虑。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疫苗嘛,此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有疑虑也是正常。”孟鹤鸣开口道。

  “搞研发,不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么!别人没做过,自己就不敢做,那一直拾人牙慧得了!”张伟一脸不屑的说。

  “话虽是这么说,但企业经营毕竟不是风险投资,而且国药这种央企,还担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要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贡献,所以还是得将稳妥排在第一位的,战略保守一些也正常。”孟鹤鸣开口解释道。

  几人等了大半个小时,三位院士终于讨论出了结果,众人也重返会议室。

  王董事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首先,请允许我向在座的每一位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清大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使得这次的交流能够如此顺利和愉快。你们的热情、友好和专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常的感谢过后,终于进入到了正题。

  “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内部讨论后,我们很遗憾地决定,暂时无法与清大,展开有关研发mRNA疫苗的合作。这一决定并不是因为mRNA疫苗项目存在瑕疵,主要是基于对当前市场环境、公司战略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果然,合作没成!”孟鹤鸣长叹一口气,露出了失望且在意料之内的表情。

  张伟则是两眼微微眯起,如果是别的项目,不成也就不成了,但是面对mRNA疫苗还这么保守,张伟可就有些不能忍了。

  经历过口罩的张伟,当然知道mRNA疫苗的意义,这东西对于国家而言,绝对是战略级的。

  当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来袭的时候,早一天做出来疫苗,不仅仅可以拯救无数人的生命,更可以让国家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正常的生产,让国民恢复正常的生活。

  想到这里,张伟开口说道:“王董事,我个人觉得,你们应该再慎重考虑一番这个项目。mRNA疫苗作为一种新的疫苗,不仅仅可以带来巨额经济收益,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国药作为央企,有责任为国家积累这种战略资产。”

  “张伟老师,你说的这些,我们当然考虑过了。但是经过讨论后,三位院士一致认为,对比传统的灭活疫苗,mRNA疫苗在实用性方面,并没有优势。”王董事开口答道。

  “你指的实用性方面没有优势是什么?能具体讲解一下么?我们也可以进行后续的改进。”张伟接着问。

  “我们主要是从研发、生产、储存和运输四个方面讨论的。我们先说储存和运输,要保持mRNA疫苗的活性,需要低温冷链系统,这一点传统的灭活疫苗肯定是更有优势的。”王董事开口道。

  “我承认灭活疫苗的储存起来更容易,运输要求也更低,但如果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话,疫苗生产出来,本来就是加紧运输,而且运送到目的地以后,要立刻投入使用,不可能长时间的储存。

  而且我们随着国家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建设日趋完善,国内的物流系统肯定是会进步的,等mRNA疫苗研发出来,说不定国内的物流系统已经可以承担比较苛刻的运输条件了。

  更何况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疫苗进行改进,提高疫苗的对常温的适应力,降低疫苗运输的条件。如果能够做到零下十八度运输的话,那就跟运输海鲜差不多,普通的冷冻车也能运输,不需要去专门建立冷链运输网络。”

  听了张伟的话,王董事下意识的望了望三位院士,三位院士同时微微点头,示意张伟所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

  “好,我们再说生产方面,一种新的疫苗,肯定要建立一套新的生产线吧?这方面我们做过评估,如果mRNA疫苗研发成功,建立一套生产线,至少要投入8000万人民币!”王董事开口道。

  “8000万人民币?我觉得你们太保守了,我估计没有四五个亿,恐怕是建不成一套mRNA疫苗生产线!”张伟笑着答道。

  “四五个亿?张老师,你可真敢说!8000万人民币,我们国药都批不下来,别说是四五亿人民币了!”王董事露出了心有余悸的表情。

  张伟说四五个亿,倒也没有夸张,历史上莫德纳2015年通过私募融资建立起了mRNA疫苗生产基地,而当时就是融资了4.5亿美金。

  在美国花美元,在中国花人民币,美国建厂要花4.5亿美金,中国建厂花四五亿人民币,是很正常的换算。

  张伟则继续说道:“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四五亿还多么?伱们国药分分钟就赚出来了。而且我刚才说过,mRNA疫苗会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就凭这一点,你们也该投这笔钱!你们可是央企,你们不去保证国家的战略资源,难道要让民营企业去做么?”

  牵扯到国家需要,别说是四五亿人民币,就是倾家荡产,国药也得投,张伟这个说法,王董事还真没办法反驳。

  “行,咱们不说生产投入的事情,单说研发投入,mRNA疫苗也要比灭活疫苗大的多。”王董事开口道。

  “这一点我来解释吧!”钱院士主动站出来,开口说道:“mRNA疫苗的原理,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阐述了,我这里主要说一下一款mRNA疫苗的研发。

  首先我们要确定疫苗的目标抗原,也就是希望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蛋白质。

  然后我们要根据目标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与目标病毒蛋白质编码区域相对应的mRNA序列。

  接下来要将合成的mRNA序列进行包装,以保护mRNA序列不被降解和被免疫系统攻击。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你研发的核苷修饰技术。

  完成这一系列的操作后,才会进入到疫苗的小规模试产环节,然后经过临床试验,根据临床试验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成品以后,才可以进入正式的生产当中。

  在整个过程当中,确定抗体很简单,对合成的mRNA序列进行包装也并不困难,有了核苷修饰技术之后,无非就是多做几次试验。

  但mRNA序列设计和合成,是非常复杂,成本也非常高的一个步骤。我不能说完全做不到,但要做到投入实在是太大,也太困难了。

  以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想要去编辑一段病毒mRNA序列是可以做到的,但要专门去针对病毒的某个蛋白质编码区域相对应的mRNA序列进行编辑,真的很难很难。

  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花好几年的时间,都无法编辑到我们想要的mRNA序列!光是这一关,就能难住大部分的研发人员!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慎重考虑之后,认为在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下,研发mRNA疫苗的条件还不成熟!”

  “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

  听到这个词,张伟脸上却浮现出了自信满满的笑容。

  不就是缺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么!我有啊!

第172章 基因剪刀

  说是难点,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做起来很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找病毒抗原并不困难,可要将这段抗原所对应的基因序列单独进行编辑,以当时的基因技术而言,的确是有些困难。

  举个例子,新型冠状病毒的目标抗原是病毒的刺突蛋白,所以只要将刺突蛋白的mRNA序列剪下来作为模板,就能获得所需要的mRNA原液,从而制备出相应的mRNA疫苗。

  但是如何将这段刺突蛋白的mRNA序列,从病毒的基因中剪下来,就需要很多很复杂的实验,最终能否成功还得看一些运气。

  人类在七十年代发现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这种物质,这种酶可以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对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

  说人话就是,这种酶可以将基因片段切开。

  从此以后人类便有了基因编辑技术。

  但是使用核酸内切酶来切割基因片段,有一个致命性的缺点,那就是准确性和效率都很低。

  首先就是核酸内切酶经常无法进入到靶细胞,也就是说我想切基因片段的时候,十几刀切下去,却一刀没切中。

  其次就是核酸内切酶的准确性太差,就比如我要切的是这一段基因片段,但最终切下来的是另一端基因片段,又或者是切多了或者切少了。

  无论是切不到,或者是切不准,都是极其影响效率的事情。更何况使用这种方法来编辑基因,成本还挺高的,不是家里有矿的,根本玩不起!

  过去几十年的基因编辑技术,也都是依托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进行研究的,所有的基因编辑研究,都是想办法提高核酸内切酶的精准度。

  八十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了锌指蛋白,这种蛋白可以跟核酸内切酶连接,进而发展出了锌指核酸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实现DNA的定点切割,精度上大大的提高。

  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人类使用的都是这种基因编辑技术。

  但是这种技术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锌指蛋白会影响特定核苷酸序列的识别和结合,也就是说不是你想切什么就是什么。

  其次就是人类的基因中,每隔500个碱基才能有一個靶点进行切割,也就说不是你想切多长就切多长,必须得500个碱基才能切一刀。

  你要是想要600个碱基的片段,只能去切1000的,600个碱基的那一刀切不了。

  最后还是价格因素,锌指蛋白价格很贵,一次实验差不多要花掉5000美金的锌指蛋白,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玩不起这种实验。

  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放在mRNA的疫苗研发上,便会出现做几百次实验,都得不到抗原所对应的基因序列的情况,等于是几百万美元花出去,连个水漂都没见到。

  与之相比灭活疫苗在研发的过程中,成本肯定是有优势的,病毒灭活的技术都用了几十年了,非常的成熟,成本也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从这方面考虑,国药不愿意花钱投入到mRNA疫苗技术,也是有理有据的决策。

  ……

  钱院士解释的很清楚,现场的也都是专业人士,能明白国药集团的顾虑。

  张伟却没有放弃,他开口说道:“现用的基因编辑主要采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已经用了二十年了,但的确有很多缺点,会提高mRNA疫苗研发的成本。

  如果我能够改进一下基因编辑技术,或者说我可以研发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降低mRNA疫苗的研发成本,国药能不能考虑投资mRNA疫苗的研发?”

  “你要研发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三位院士同时一惊。

  孟鹤鸣也赶紧劝道:“张伟,基因编辑技术也不是说研发就能研发出来的,现有的锌指核酸酶技术用了二十多年了,也没见有新技术出现,这种事情要从长计议,可不能说大话!”

  “孟主任,你放心,我既然敢提这件事,肯定是有思路的。”张伟一脸淡定的说。

  三位院士也觉得张伟是在吹牛逼,但看到张伟这副淡定的模样,又觉得张伟或许并不是无的放矢。

  再考虑到张伟是二十岁便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的天才学者,说不定是真的有法子,研发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三位院士互相对视了一眼,最终依旧是钱院士开口问道:“张伟老师,你所说的基因编辑技术的新思路,该不会是利用转录激活因子,激活基因的转录能力吧?”

  “钱院士也看过这方面的文献?”张伟笑着问。

  “我看过一些文献,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了。”钱院士点了点头,接着对王董事解释道;“有一种黄单胞杆菌,是植物中常见的病原体细菌,也是水稻白叶枯病最主要的成因。

  这种黄单胞杆菌可以分泌一种蛋白质,这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宿主基因组,并激活其转录的能力。

  所以便有科学家希望利用这种转录能力,激活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基因编辑的目的。若是能够将这种转录因子与核酸内切酶融合的话,将会带来一种革命性的基因编辑技术。”

  王董事点了点头,大致算是明白过来,随后他开口问道:“这个项目做起来,应该并不简单吧?”

  “当然不简单了,我也只是在国外的一些文献中提起过,可能有若干的团队,在国外大企业的资助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话应该还没有人做这个领域的研究。”钱院士开口道。

  下一秒,众人的目光都望向了张伟,仿佛在询问,这种高难度的项目,你真能做得成么?

  张伟依旧是淡定如斯,他开口说道:“我既然提出来,肯定是有把握的。”

  “真是初生牛不怕虎啊,我这么年轻的时候也像张伟老师这样,浑身上下都是闯劲!但科研这种事情,可不是靠嘴巴说有把握,就能做出来的!”钱院士笑着提醒道。

  “要不这样吧,给我半年的时间,半年之后,我请王董事和三位院士再来一趟,看看我的成果。如果到时候成果确实能入得了各位的法眼,那么mRNA疫苗这个项目,国药集团可就不要再推辞了。”张伟开口道。

  “半年?时间够吗?”这次提问的是王董事,他接着说道:“我虽然不是科学家,但我也知道,科研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做实验也需要时间。

  张伟老师,不如把时间定的宽松一些吧!反正一款疫苗的研发,动辄就要花费十几年,也不急于这一时。”

  “王董事,你放心好了,我这个人做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我说半年出成果,就半年出成果!您要是不信,我可以立军令状啊!”张伟信誓旦旦的说道。

  这种事情,就算是立军令状,也没有什么处罚依据,国药跟清大是两个不同的单位,连罚酒三杯都做不到。

  即便王董事认为张伟是在吹牛,也只能做足了人情世故,摆出一副期待的表情,开口说道:“那我就期待张伟老师的研发成果了。”

  ……

  送走了三位院士,张伟便被孟鹤鸣叫到了办公室里。

  “伱确定要做这个项目?我刚刚查过了一些资料,利用转录激活因子进行基因编辑的想法固然可行,但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孟鹤鸣开口道。

  “我做了,就不是理论层面了。”张伟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个项目难度很大!”孟鹤鸣接着提醒道。

  “不放一颗大卫星,怎么套住国药集团?总得让他们投mRNA疫苗的研发吧!”

  “其实关于mRNA疫苗的研发,你完全不用着急,你的论文才刚刚发表,那些制药企业还都处于观望阶段,没有企业来投资很正常。”

  “能不急嘛,我还想快点拿诺奖呢!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是谁来着,劳伦斯-布拉格吧!他25岁就拿到了诺奖,我这都二十了,还有五年!”张伟笑呵呵呵说道。

  “劳伦斯-布拉格拿诺奖,是1915年!那时候还是科学的蛮荒时代,能跟现在比么!”

  孟鹤鸣话音顿了顿,接着道:“再者说来,你做科研,不得花钱?资金从哪来?总得跟学校申请吧!这也得需要时间。你没有必要把自己逼的太紧,还立什么半年的军令状!”

  “核苷修饰的项目,不还有结余款么!你们昨天还都盯着我这点结余款呢,现在就忘了?我呢也正好借着这个新项目,把结余款都花了,到时候也省的你们惦记了!”张伟回应道。

首节 上一节 131/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