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都重生了,全能一点怎么了? 第124节

  “行,成功了就好!没想到张伟这小子,还是个做科研的好手啊!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项目做出来了,这么算的话,这个项目应该也没有花太多的钱。”

  顾校长说着,沉吟了几秒,然后接着道;“等国家的经费到账以后,先拿去平了学校前期垫付的资金,余下的部分,还是先归到张伟的这个项目里吧,看看他对剩余资金的使用,有什么打算。

  张伟这孩子,我还是有所了解滴,他可是个财迷,这笔剩余的科研经费要是不给他,他又得来我这里闹!

  还有,既然项目已经出了成果,写论文的事情,你要多盯着点,毕竟是张伟去你们生物系做的一个项目,发论文的话,你这个系主任,要多多指导!”

  “我指导不了!”孟鹤鸣的表情,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满是沮丧。

  “我说老孟,张伟现在可是你们生物系的人,你不指导谁指导?张伟是咱们清大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关键时候你可不能撂挑子!”

  “就因为他是天才,我才指导不了。”孟鹤鸣又掏出了张伟的论文,递了上去:“校长,这是论文,张伟已经写好了。”

  “论文都写好了?这么快?项目不是才刚完成么!没几个星期的功夫,这论文能写出来?”顾校长吃惊的问。

  “这论文,他就写了三天,其中一天还抽空去考了个科目一。”

  “三天能写出什么论文来?我说老孟啊,这么好的苗子交给伱,你得负责啊!你得多教育他,做科研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的。特别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体现,更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重视!”顾校长语重心长的说道。

  孟鹤鸣则是一脸无奈的长叹口气:“这篇论文的质量很高,用词严谨,叙述准确,不夸张的说,我们生物系大部分的教授,写不出这种水平的论文。我看了不下十遍,硬是找不到可以修改的地方。”

  “你的意思是,这论文你修改不了?”顾校长露出的荒诞的表情。

  清大生物系的主任,修改不了自己学生的论文,而且这学生还是个大一新生,顾校长怎么可能相信!

  顾校长甚至觉得,孟鹤鸣就是在撂挑子!

  “校长,这又不是光荣的事情,我还能骗你么!”孟鹤鸣哭丧着脸说。

  “就算论文的用词很严谨,叙述很准确,可专业上呢?学术层面,不可能找不到可以修改的地方吧!”顾校长接着问。

  孟鹤鸣沉默以对,脸上甚至还有几分尴尬和羞愧,这显然是在告诉顾校长,学术层面,我也改不了!

  顾校长一脸古怪的表情:“张伟还是大一新生吧?他才十九岁吧?你光是教授就当了十几年了吧?就算张伟从娘胎里开始学习生物,在学术层面能跟你比?你竟然修改不了他的论文?”

  “校长,或许是我能力一般,水平有限吧!”孟鹤鸣的表情愈加失落。

  “老孟,你的能力,我还是很了解的。不过你提不出来修改意见,这就有些奇怪了。”顾校长眉头皱起,压低了声音说道:“你说这篇论文,会不会有问题?”

  “应该没有问题吧,实验记录完整,实验数据齐全,实验结果也可以重复,而且重复实验的时候,还专门进行了录像。”孟鹤鸣回答道。

  “我的意思是,论文内容会不会是从别的地方借鉴的,所以论文看起来才比较的严谨。你有没有进行查重?”顾校长继续低声问道。

  “校长,你是知道的,查重比较复杂,所以我还没有对这篇论文进行查重。不过张伟这次的科研成果,是一种新成果,其他人应该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更不可能出现借鉴的情况。”孟鹤鸣开口道。

  “说的也是,新成果,想抄都没地方可抄。”顾校长点了点头。

  在2004年,技术和工具还比较有限,论文查重也比现在复杂,当时的自动查重工具,主要是使用简单的文本比对算法,如余弦相似度、编辑距离等,来检测论文中的重复内容。

  然而,这些工具可能受限于其算法和计算能力,无法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库或复杂的文本模式。

  所以除了技术手段之外,当时主要就是依赖于学术界的诚信教育和自律机制。学术界普遍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同时还有一些学术评审、同行评议等方式来监督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

  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学术环境强调学术诚信,像是知名科学家发布的学术成果,大家第一反应是选择相信,这也就使得很多学术造假的行为,要到多年后才会被查出来。

  孟鹤鸣则继续说道:“顾校长,还有一件事情要跟您汇报,张伟希望,找施一公教授来做他的审稿人。”

  “找施一公来审稿?这是要我亲自出马啊!行吧,回头我去联系施教授。”顾校长点头答应下来,接着说道:

  “不过你得先给我透个实底,张伟这次的研究成果,在生物科学领域到底算是什么水平,要是水平不高的话,我还真不好意思去麻烦施一公审稿。”

  孟鹤鸣深吸一口气,一脸兴奋的说道;“这是一个伟大的科研成果!”

  “伟大?”顾校长不解的望着孟鹤鸣,心说你这家伙是不是嘴瓢了?

  一项科研成果,如果能够得上“领先水平”这四个字,就可以上报科技部,等着领嘉奖了。

  若是能称得上“重大研究成果”这几个字,诸如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最起码能拿上一个。

  而一旦拿到此类奖项,诸如项目资助、技术转化、产业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国家都会给与相应的扶持。而项目主要负责人在职称晋升和学术荣耀方面的奖励,也是少不了的。有了这么一个奖,去评院士都是加分项。

  用“伟大”来形容,是什么鬼?

  单单“伟大科研成果”这几个字,就脱离了奖励这种低级趣味了。

  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能被称之为伟大?要是不去拯救世界,都不好意思接这个词!

  面对顾校长的疑惑,孟鹤鸣直接说道:“校长,您看看论文最后一页。”

  顾校长直接将论文反倒最后一页,介绍核苷修饰未来应用方向的那一段。

  “mRNA疫苗?这是什么东西?”

  孟鹤鸣立刻向顾校长解释了mRNA疫苗。

  “你是说,这个mRNA疫苗,会比传统的灭活疫苗更加安全有效,而且研发生产周期都会更短?”顾校长开口问。

  “从生物学的理论上讲,如果能够研发成功的话,是这样的。”孟鹤鸣点了点头。

  “你等一下,让我缓缓!”顾校长拿起茶杯,想要喝上一口茶,稳定一下情绪,却发现自己的双手忍不住的在颤抖。

  顾校长虽然不是生物学的专家,但一种更先进的疫苗,意味着什么,他却非常的清楚。

  “诺贝尔奖”这几个字,不断的在顾校长脑海中闪烁。

  历史上的“疫苗之父”路易斯-巴斯德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在1895年就去世了,而诺奖是1901年才开始颁发的。

  而纵观所有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研究免疫学的是最多的,很多时候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免疫机制,就能够摘下一个诺奖。

  若是发明一种更先进的疫苗,诺奖只是时间的问题。

  良久后,顾校长终于稳定了心神,他开口问道:“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mRNA疫苗真的做出来,而且大规模应用的话,张伟有没有可能拿诺奖?”

  “只要到时候张伟还活着,十之八九!”孟鹤鸣接着补充道:“纵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历史,与免疫学有关的研究,获奖是最多的。”

  顾校长顿时一脸骇然:“张伟还有个石墨烯的成果呢!这么算的话,他岂不是能拿两次诺贝尔奖?”

  “是两次,也是两个!石墨烯应该是物理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研究吧?这个核苷修饰是生物学和免疫学。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分开的。”孟鹤鸣接着道。

  “我们有了第二个居里夫人!”顾校长倒吸一口冷气。

  下一秒,顾校长突然意识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他急忙拿起电话,拨通了秘书号码。

  “立刻联系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让马教授过来,这件事情,注意保密!”

第160章 师兄有请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一般是不用去关注知识产权问题的。

  高校、科研院所这种公立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项目开展之前,都会签好知识产权方面的协议。科研人员和机构之间的专利分成,也都有合同约定。

  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人员和机构之间的专利分成比例也会因项目而异,取决于各方的谈判力量和合作协议的具体条款。

  有些机构可能会制定内部规定或政策,明确科研人员和机构在专利转化收益上的分配原则和比例。

  但基本上公立机构的分成比例划分,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也没有多少议价空间,这也算是一种潜规则。

  若是企业的话,可能会对专利的所有权,有更多的要求,当然在企业里面搞研发,给奖金时也会比公立科研院所大方很多。

  总体来讲就是科研人员都是背靠大树,可以专注于科研工作,不需要在知识产权收益方面去讨价还价,即便是想要讨价还价,也没有那个大环境。

  国外的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方面就要多花费一些心思了。

  因为国外很多科研项目都是私人项目,项目负责人要自己去找资金拉赞助,而赞助商愿意出钱,也是奔着知识产权收益去的,双方对于知识产权的分成,往往会锱铢必较。

  有时候遇到比较黑心的赞助商,甚至会在项目即将成功的时候,将项目负责人踢出局,然后换成自己人继续做下去,出了成果以后,顺便也就把专利夺走了。

  国内的科研人员虽然不需要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但机构的管理层,肯定是要考虑知识产权的。

  顾校长作为管理层,此时便想到了知识产权。

  像是清大这种顶级学府,每年诞生那么多的研究成果,当然不会不注重知识产权。所以清大有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那便是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负责知识产权这部分业务的,则是清大法学院的教授,就比如顾校长找来的这位马教授,便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

  马教授来到顾校长的办公室,听取了核苷修饰技术,和关于mRNA疫苗的介绍。

  “老马,你觉得怎么样?这个科研成果,有必要去申请专利么?”顾校长开口问。

  “当然很有必要!”马教授毫不犹豫的说道。

  “那你觉得要是申请专利的话,这项专利能值多少钱?”顾校长继续问道。

  马教授想了想,开口答道:“疫苗的专利价值不仅与其技术创新性和实用性有关,还与市场需求、生产成本、销售渠道、竞争格局、政策法规以及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要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需要全面考虑上述所有因素,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所以我不能给您一个准确的答案。如果您非要一个数字的话,那我只能说,几十万美金到几十亿美金,都有可能!”

  “几十万到几十亿,马教授,你这跨度可有点大啊!”孟鹤鸣从旁说道。

  马教授则接着介绍道:“我说的是疫苗的专利价值。现在我们拥有的,只是这个核苷修饰技术,而不是真正的mRNA疫苗技术,所以价格肯定不可能这么高。

  如果只是作为开发mRNA疫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个核苷修饰技术的专利费,大概在几十万美金到几百万美金之间。这主要取决于买家的购买意愿。”

  “从几十亿缩小到几百万,马教授,你这一口气缩了上千倍啊!”

  孟鹤鸣作为理科教授,他显然受不了文科对于数字这么不精准的表达。

  “几百万美金?那已经相当不错了!”顾校长一脸的满意,然后开始分配起了任务:

  “老孟,回头我去联系一下施一公,让他帮忙审一下论文,之后关于论文发表的事情,你负责跟进。

  老马,你先准备申请专利的材料,申请专利的时间,要及时跟老孟沟通。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最好在论文发表的前几天,去申请专利!”

  ……

  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在时间上是很有讲究的。

  专利申请的太早,很有可能会提前暴露研究的成果,万一有其他人看到这个专利,从中察觉到了研究方向,很有可能也会做出成果,然后去抢先发表论文。

  如果专利申请太晚的话也不行,最迟也得跟论文发表的时间相同,若是论文先发表,再申请专利,那专利就失去了创造性和新颖性。

  肯定会有人有过这种想法,如果别人在论文里发表了某项科研成果,我拿着这项科研成果去抢注专利,那这个专利不就是我的了么!以后躺着收专利费都能赚的飞起。

  但事实上这种操作是一分钱都赚不到的。

  专利想要赚钱,有两大要素,那就是创造性和新颖性。

  创造性很好理解,就是跟已有的技术相比,你的这项专利得有突出的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如果你的专利只是换个外皮,跟以前的技术比没有进步,不会有人去花冤枉钱购买这项专利。

  新颖性则是指,在专利申请日之前,这项技术没有在期刊上发表过,没有被公开使用过,以及没有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

  如果专利没有新颖性的话,就无法以侵权的名义获得索赔。

  就比如伱去告某人侵犯了你的专利,要对方赔钱,这时候对方拿出一篇论文说,我使用的是论文上介绍的技术,而这论文的发表时间比你申请专利的时间要早,所以我不构成对你的专利侵犯。

首节 上一节 124/1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娱乐:玩刺激游戏,让杨蜜离婚了

下一篇:年代:发家从赶山养殖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