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文工团 第179节
宋知时隔壁是个高度近视的瘦弱男生,戴着比瓶底还厚的眼镜,此刻正拿着书,争分夺秒般地背诵。
他前面也有个男生,不过看着吊儿郎当的,见他如此认真,忍不住出言调侃:“诶,同志,你哪个学校的?”
眼镜男不说话,自顾自地看书,那人讨了个没趣,又把兴趣转移到了宋知时身上。
宋知时说:“我毕业很多年了,不是本地人。”
那人有些好奇:“不是本地人咋来我们这边考试。”
托现在还没有高考移民,也没有区域保护性政策的福,不然他一个外地人,还真没那么容易就在这里高考了。
就在宋知时乱七八糟地思考时,监考老师拿着卷子走进了教室。
监考铃第一次打响。
上午第一场是语文,宋知时的语文算不上多好,也算不上多差。但他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他的字迹写得很好。
这一点得益于宋家的传统教育,所有宋家的孩子,不论嫡系还是旁支,统一三岁开始上族学。在站还站不稳的年纪,就开始学习写大字,因此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
宋知时想,哪怕他的作文不能令人拍案叫绝,仅凭这一手好字,也能加上不少印象分吧。
下午的数学是宋知时的强项,而且数学题型都差不多,只要多刷题,靠着题海战术,总不会差很多。事实证明,除了最后两个大题,宋知时基本都做出来了。
考完数学以后,学生们纷纷离开了考场。在路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对答案或者讨论题目的声音,宋知时对此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只知道自己的腿都快冻麻了,赶紧回去取暖去。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知时就爬起来了。
落了一夜的雪终于停了,顾淮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个皮制雷锋帽,给宋知时扣在脑袋上,又给他加了一件军大衣,直把人裹得跟熊似的,才让出门。
宋知时骑着自行车,穿过大街小巷来到学校门口。这里已经有一大批学子在等候了,大家三三两两躲在墙角,避着风背书。
“加油,今天考完就解放了。”人群中有人说了一句,让所有为天气和考试担忧的学子们多了一丝动力。
今天上午考政治。政治并不难,牛大壮就是政治专业,托他的福,宋知时看了不少专业书。况且,哪怕他什么都不会,只要不离题,把卷子写满,总能拿到得分点。
下午的历史地理就有些难了,宋知时懂历史,却不会地理。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这十年运动期间,历史、地理这类副科全都被停了,什么都没学,能写出来才怪呢。
等从考场出来的时候,不少学生都萎靡了。
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管怎么说,1977年的高考终于结束了。
有的人满怀期待,盼着通知书快点下来,迎接美好的大学生活,有的人已经暗暗下定决心,准备今年不成,明年再战。
今年注定是一个难挨的新年,却也是一个难忘的新年,因为宋知音一家五口终于决定北上了。
得知妹妹一家要上京的消息,年前宋知意就忙活起来,带着刘姐准备年礼。
顾淮因为有寒假,反倒是比宋知时悠闲不少,跟着宋知意忙前忙后,打打下手。该修的房子修了,该搭的鸡棚也搭好了。
宋清荣重新拾起了书法爱好,给家里每扇门都写了对联。
元旦晚会一过,正式迎来了1978年。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平淡的新年。
但对于极少数靠它发家致富,创造新的人生传奇的企业家来说,这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
1978年2月4日,立春
赶在春节之前,宋知音一家五口终于到达了首都。
一家人在时隔十年之后,终于又坐在了一起,得以吃上一顿团圆饭。
小小的四合院,原本只住了几口人,也因为宋知音一家的到来变得更热闹了。
小世安从一出生起,就生活在这个院子里,从未接触过同龄人,突然之间多了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别提有多激动了,迈着小短腿,满屋子跑前跑后。
宋清荣望着眼前这一家子,情到浓时感慨道:“家居虽濩落,眷属幸团圆。眷属幸团圆呐!”
宋知音向来是个活泼的性子,今天也忍不住落了泪:“咱们家这么些年,总算是熬过来了。”
“好好的新年哭什么?”宋知意安抚了一下妹妹,然后率先举杯,朝众人道:“今天咱们不提那不开心的事情,好好吃好好喝!”
“对对对,吃好喝好!”
“来来来,干杯——”
“新年快乐——”
晚饭过后,把孩子们都哄睡着了,年轻一辈才终于有机会在书房又聚了起来。
高考才过去两个多月,如今正是等成绩的时候,宋知时自然而然就问了起来:“二姐,姐夫,你们两个志愿怎么填的?”
面对这个面面俱到的妻弟,凌家先有些惭愧:“我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填首都的学校。”
宋知音道:“我跟你姐夫都毕业太多年了,对书本的熟练度早就忘得差不多了。这一来,真要是填了首都的学校,风险太大了。二来嘛,你姐夫还是放心不下大哥大嫂他们。”
宋知意说:“填哪里又有什么要紧,等毕业以后,总有机会再见的。”
宋知时点了点,表示尊重他们的决定。
宋知音总算是放下了心里的包袱,笑着调侃道:“说来,家华这小子倒是填了首都的学校,他要是真考来了,还得劳烦你跟顾淮好好关照他了。毕竟当初,还是你给他劝得学。”
凌家华要来?
宋知时一惊,忍不住朝顾淮望去,却见他正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
唉,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第174章 被抓
半个月以后,教育局开始通知考生去体检,宋知时心里隐约有了底。
到了二月中旬,录取通知书开始陆续发放。
宋知时是在二月底收到首都舞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的。虞兰疏也考上了首都电影学院京剧专业。
一次就能上岸,不得不说让宋知时松了口气。但他转念一想,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同时合格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去竞争热门专业了,自己能考上似乎也不太意外。
紧接着宋知音收到了津港某师专的录取通知书,而凌家先则考到了陕省某个理工大学。伍崇明不幸落榜了,不过他倒也不丧气,只说自己准备以后以作品说话。
最让人意外的反而是凌家华,他竟然考上了首都航空大学,还是数一数二的热门专业,一举成为所有人里学历最高的那一个。
宋知时之前鼓励宋知音“一门三大学生”的玩笑话居然应验了,全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只不过,他还没等到家里给他大摆升学宴的那天,先等到了歌舞团的内部褒奖。
宋知时刚回到岗位,前来拜访他的人就络绎不绝。要么是来看热闹的,要么是来咨询问题的,可以说整个二月,宋知时就没得过闲。
翟秋煜最夸张,他甚至找了某个报社来采访宋知时。而宋知时此前确实多次登台,在首都文艺圈子里小有名气,又背靠总政歌舞团这座大山,人家报社也乐得卖翟秋煜一个人情。
其实也不怪翟秋煜小题大做,这次歌舞团准备高考的人数直接过百了,后来经过种种,最终填报志愿的共计36人,但考上大学的却只有四人。其他首都的文艺团体也是如此,这次高考的录取率实在是太低了。
除了宋知时考在了首都以外,还有一个歌唱团的前辈跟一位说唱团的前辈考上了东北和华南某艺术类高校。
剩下那个考上大学的人,则是芭蕾舞队的贺敏芝。
几个得意弟子考上大学,尹朗月是苦恼并快乐着。她为孩子们能继续深造感到高兴,但同时也意味着她们很有可能就此离开歌舞团。别的不说,就舞蹈团这俩,一个是古典舞队的台柱子,另一个是芭蕾舞队的首席,可真是缺了谁都不行啊。
既然考上了大学,宋知时不得不在工作和学业中做一个取舍,因此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入学前夕的他还是上交了辞职报告。
宋知时没想到自己的的辞职竟成了导火索,接下来,其他两个考上大学的演员还有几个准备二战的演员,也跟着他一起辞了职。
为此,尹朗月不得不出面跟宋知时交涉。
“你真要走?”
“团长,这不是我要走的问题,而是我得去读书了。”
“我可以为你保留岗位,你要不要考虑一下?”
宋知时考虑再三还是回绝了。只因他知道自己不会长久地留在首都,也要考虑一下顾淮的将来。
眼见宋知时不为所动,尹朗月不得不加了把火:“知时啊,我们总政也不是是个人就能进的,你毕业以后总得有个去处不是?我就不信首都还能有几个文艺单位会比我们总政更好的。”
话虽如此,但尹朗月留下宋知时的把握也并不高。毕竟人家现在是准大学生,也拿过几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将来毕业出来能包分配,留在总政连个首席的待遇都没有。
这下宋知时也无话可说了,他确实是有自己的抱负,但面对尹团长的一番好意又不忍心拒绝。
正在他犹豫的功夫,周矜白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团长、知时,不好了!”
“怎么呢?你慢点说。”
“咱们团里突然来了一大批公安警察,翟先生让我来喊你们,快去看看吧!”
“什么?!”尹朗月不可置信地站起来,由于动作过快,还险些摔倒,最后还是宋知时托了她一把。
她是文艺工作者,这辈子没怎么跟警方打交道,可近来却连连接触。先是去年团里死了一个舞蹈演员,公安来了不少人调查,虽然最后判定对方是自杀,但那阵子团里的气氛格外低迷。可今天竟然又找上门来了……
尹朗月恼火道:“到底怎么回事?”
周矜白战战兢兢地说:“我也不清楚,人都在后山呢,还是快去看看吧。”
一听到后山二字,尹朗月眉心直跳。
三人紧赶慢赶来到后山,这里已经被重新包围了起来,大批公安在这里实地盘查,警戒线外还挤着不少看热闹的演员还有闻讯而来的其他单位的员工。
为首的警员对尹朗月说:“尹团长,好久不见。昨天我们收到一封举报信,有人说你们团之前落水的那位舞蹈演员,并不是自杀,而是他杀,她亲眼目睹了全过程,所以我们来走一趟。”
尹朗月饶是做好了心理准备,此刻听到这一番话,也险些晕过去。
什么举报?
什么他杀?
那杀人凶手是谁?
是他们团里的某个人吗?
宋知时的心往下坠了坠,他问对方:“公安同志,你们有证据吗?”
那公安一愣,上下打量了宋知时一番,才开口道:“并没有。”
尹朗月没好气道:“先不说这案子已经结了,再说你们也没有证据,仅凭借一封不知道是谁写的举报信,就开始重新调查,这这这……未免太草率了。”
那公安公正无私道:“我们也是要为人民的安全负责,如果真的有个杀人犯躲在你们中间,想来你们也无法安枕吧。”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团里可能有杀人犯,这一认知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由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那公安对着众人凛然道:“职责所在,谢谢配合!”
一时间,人群里议论纷纷。
上一篇:黑料美人揣崽上恋综后爆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