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为官路 第482节
但若是直接自下而上改变在大部分士族阶层眼中的低贱之人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无疑是触犯了他们的禁忌和利益。
这两者的事看似差不多,实际性质完全不一样。
叶君书觉得,如果将来真的打破阶层对立,那基本是到了解放思想运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了。
但是大夏,还远远未到这个时机,强行改变历史进程,恐怕会引起反弹。
但是叶君书觉得,如果到时候真的贡献很大的话,只是松口给出几个参与科举的名额,百官们到时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也算是那些商人大出血的回报了。
叶君书这么想,就和李玙说了。
经他前后这么一分析,李玙也觉得叶君书说得很有道理。
叶君书提出主意将目光放在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身上,尽管出发点是好的,最终于两方也是各取所需,但毕竟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如果能争取到几个名额,也算是对那些商人的一点补偿,那商人们对叶君书只有感激的份儿,绝不会有任何抱怨,而且为了这几个名额,恐怕会争得头破血流。
不过这个事不宜一开始提出来,而是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如果真有商人慷慨,到时他们再向泰安帝提议,这件事起码有七成把握能成。
李玙的想法也是待事情解决后再说,两人想法一致,便暂且揭过不提。
叶君书琢磨了下,又对李玙道:“阿玙,你暂时别去军营了,这两天有时间的话就进一下宫,可以向皇后娘娘提议,让他带头和后宫内眷一起,尽自己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
这样一来,皇后娘娘可以在泰安帝和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面前刷一波名望,皇后娘娘的地位会更稳固。
这对李家对七皇子来说也是好处多多。
叶君书说了好一会儿话,没听到李玙的回应,疑惑的扭头看过去,不由失笑,原来李玙已经睡着了。
叶君书伸手轻轻掖了下被角,不再说话,闭眼睡觉。
他心想,明天再跟阿玙说吧。
第218章 第二百一十八章
叶君书花了两天的时间忙碌, 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处理好。
三个月不在上京,没有上差,大大小小的杂事堆积起来,还是需要时间来处理。
何况大夏境内还发生了洪灾, 部分地区水运受到影响, 更是让人忙得团团转, 叶君书即使将自己的工作做完,也依然忙个不停。
尽管忧心水患,但是他的层级还未达到上朝的级别,很多事也只能从吴尚书或者李玙那边透出来。
他们在议堂商议出来的意见, 经整理后由吴尚书传达给了泰安帝,看吴尚书的心情, 似乎很不错,显然已经被采纳,并着手开始准备实施。
李玙自昨日带着孩子们入宫一趟,没多久就传出皇后娘娘心忧受难百姓, 想尽微薄之力,号召后宫嫔妃及世家百官内眷捐赠。
还别说,众官家夫人为了给上面留下好印象,对于这事十分积极。
不过两天,前前后后的捐款加起来, 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且为了更好的帮助受难百姓,他们不仅仅捐赠的是银子,还包括粮食布匹。
基本上每个世家官家都有私人山庄出产粮食蔬菜, 捐个百来担几十担还是可以的。
叶君书家也出了不少。
虽然他自己的家底薄,但是李玙自己名下的私人山庄,也给出一大部分来了。
捐赠的金额也是很有讲究,基本上根据身份地位,层层递减。
李皇后是捐款银粮最多的那位。
与此同时,京城里的富商也是积极奉献。
被氛围带动,京城上下一心,一时之间就连京城百姓亦是尽自己能力有钱的捐钱,有粮的捐粮,众志成城,积少成多。
效果极其喜人。
最终仅仅是收到的捐款,就远超朝廷商议的运往怀河的物资。
由此可见,大夏大部分人,日子过得是极好的。
毕竟这是太平盛世,即使国库亏空,老百姓的日子也是没有什么影响,这得得益于有个开明的君王。
只是一有天灾人祸,日子就不大好过。
但如果上下团结一心,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就比如现在,他们的收到的捐赠物资,已经远远足够渡过这次的难关。
问叶君书是怎么知道的?
自然是因为最终所有的捐款都运往户部,由户部的人接收统计。
短短几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户部,堆满几个仓位。
户部上下所有人忙得团团转,连续几天吃住都在户部解决。
但即使很辛苦,所有人看着那些满满的物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不剥削老百姓,朝廷也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解决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都是他们户部的功劳。
他日论功行赏,他们户部必得头筹。
户部上下对出了这个主意的叶君书更是和颜悦色。
甚至还有人觉得,还可以多来几次,这样说不定连年亏空的国库可以充盈一点。
叶君书一听有人这么半认真半玩笑的说出来,连忙打消那些人的念头。
这两者的事看似差不多,实际性质完全不一样。
叶君书觉得,如果将来真的打破阶层对立,那基本是到了解放思想运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了。
但是大夏,还远远未到这个时机,强行改变历史进程,恐怕会引起反弹。
但是叶君书觉得,如果到时候真的贡献很大的话,只是松口给出几个参与科举的名额,百官们到时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也算是那些商人大出血的回报了。
叶君书这么想,就和李玙说了。
经他前后这么一分析,李玙也觉得叶君书说得很有道理。
叶君书提出主意将目光放在那些富得流油的商人身上,尽管出发点是好的,最终于两方也是各取所需,但毕竟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如果能争取到几个名额,也算是对那些商人的一点补偿,那商人们对叶君书只有感激的份儿,绝不会有任何抱怨,而且为了这几个名额,恐怕会争得头破血流。
不过这个事不宜一开始提出来,而是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如果真有商人慷慨,到时他们再向泰安帝提议,这件事起码有七成把握能成。
李玙的想法也是待事情解决后再说,两人想法一致,便暂且揭过不提。
叶君书琢磨了下,又对李玙道:“阿玙,你暂时别去军营了,这两天有时间的话就进一下宫,可以向皇后娘娘提议,让他带头和后宫内眷一起,尽自己绵薄之力,为陛下分忧。”
这样一来,皇后娘娘可以在泰安帝和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面前刷一波名望,皇后娘娘的地位会更稳固。
这对李家对七皇子来说也是好处多多。
叶君书说了好一会儿话,没听到李玙的回应,疑惑的扭头看过去,不由失笑,原来李玙已经睡着了。
叶君书伸手轻轻掖了下被角,不再说话,闭眼睡觉。
他心想,明天再跟阿玙说吧。
第218章 第二百一十八章
叶君书花了两天的时间忙碌, 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处理好。
三个月不在上京,没有上差,大大小小的杂事堆积起来,还是需要时间来处理。
何况大夏境内还发生了洪灾, 部分地区水运受到影响, 更是让人忙得团团转, 叶君书即使将自己的工作做完,也依然忙个不停。
尽管忧心水患,但是他的层级还未达到上朝的级别,很多事也只能从吴尚书或者李玙那边透出来。
他们在议堂商议出来的意见, 经整理后由吴尚书传达给了泰安帝,看吴尚书的心情, 似乎很不错,显然已经被采纳,并着手开始准备实施。
李玙自昨日带着孩子们入宫一趟,没多久就传出皇后娘娘心忧受难百姓, 想尽微薄之力,号召后宫嫔妃及世家百官内眷捐赠。
还别说,众官家夫人为了给上面留下好印象,对于这事十分积极。
不过两天,前前后后的捐款加起来, 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而且为了更好的帮助受难百姓,他们不仅仅捐赠的是银子,还包括粮食布匹。
基本上每个世家官家都有私人山庄出产粮食蔬菜, 捐个百来担几十担还是可以的。
叶君书家也出了不少。
虽然他自己的家底薄,但是李玙自己名下的私人山庄,也给出一大部分来了。
捐赠的金额也是很有讲究,基本上根据身份地位,层层递减。
李皇后是捐款银粮最多的那位。
与此同时,京城里的富商也是积极奉献。
被氛围带动,京城上下一心,一时之间就连京城百姓亦是尽自己能力有钱的捐钱,有粮的捐粮,众志成城,积少成多。
效果极其喜人。
最终仅仅是收到的捐款,就远超朝廷商议的运往怀河的物资。
由此可见,大夏大部分人,日子过得是极好的。
毕竟这是太平盛世,即使国库亏空,老百姓的日子也是没有什么影响,这得得益于有个开明的君王。
只是一有天灾人祸,日子就不大好过。
但如果上下团结一心,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去的,就比如现在,他们的收到的捐赠物资,已经远远足够渡过这次的难关。
问叶君书是怎么知道的?
自然是因为最终所有的捐款都运往户部,由户部的人接收统计。
短短几天,源源不断的物资运往户部,堆满几个仓位。
户部上下所有人忙得团团转,连续几天吃住都在户部解决。
但即使很辛苦,所有人看着那些满满的物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
他们不剥削老百姓,朝廷也不用付出很大代价,就解决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都是他们户部的功劳。
他日论功行赏,他们户部必得头筹。
户部上下对出了这个主意的叶君书更是和颜悦色。
甚至还有人觉得,还可以多来几次,这样说不定连年亏空的国库可以充盈一点。
叶君书一听有人这么半认真半玩笑的说出来,连忙打消那些人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