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军阀 第567节
另外日本的土地,被大量种植蔬菜,或被大量建造养殖场,养鸡、养猪。
就是没有种什么粮食的,粮食基本上都是由中华民国供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中华民国掐住日本粮食供应。日本粮价就会飙涨,甚至是出现饥荒。
只要日本人配合,好好当资本奴隶。被乖乖的压榨他们的劳动力,中华民国就能保障日本的粮食稳定供应。
日本农业也呈现出了一种与中华民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中华民国,农业、养殖业受财团支配,并且开始采用订单生产模式。中华民国的农产品开始向不太过追求单亩产量。而是追求高质量的路线发展,对农药残留,以及化学添加剂养殖是有限定的。并且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检测体系也开始越来越完善,劣质农产品很难流入市场。
在日本则不同,日本的蔬菜是怎么长得快就怎么种,怎么杀虫效率高就怎么杀,完全没有农药残留概念。而日本的养殖场。只是以养鸡、养猪为主流,因为这两种牲畜长得最快。所消耗的饲料最少。另外,中华民国开始研究如何催生肉鸡和肉猪,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日本的养殖业当中。
在中华民国看来,日本人不用吃得太好。
就像是后世美国对待中国老百姓一样,肉鸡和肉猪都是疯狂催生出来的,这些肉类则直接供应给日本民众食用。
日本的蔬菜、肉类是别想出口到中华民国的,中华民国的质量检测这一关是过不了的。
养牛业在日本基本没有,牛肉都是靠从中华民国进口,价格也比较贵,一般日本人消费不起。
而日本损失了制海权,渔船都不允许拥有,使得日本人喜欢吃的海产品也全靠中华民国出口给他们。
捕鱼的个人产值是比较高的,因此中华民国自然是让自己的国民来发展海洋渔业,并对渔业资源进行严密的保护。
基本上在亚洲海域,拖网船的身影已经看不见了。
中华民国的拖网船,则开始向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发展,每年的灭绝捕捞模式,能捕捞到大量的渔产回来。
不过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缺乏蛋白质了,所以拖网船捕捞也收敛了不少。
在日本,渔产加工业也发展了起来。
这些渔产加工业是由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投资,能保障渔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而日本又有廉价的劳动力。
加工渔产是比较脏的工作,每天干完活浑身都是鱼腥味,而且不是每一种鱼都有相对应的机械可以加工,因此手工渔业加工被日本、越南、南洋土著等附属国分包,其中以日本规模最大,因为日本渔场的捕捞量是最大的,能就近运到日本去加工。
渔产经过日本人的加工之后,包装好就能出口到中华民国去。
为了减少日本人对天然海洋渔产的消耗,中华民国在日本大力发展沿海渔产养殖业,让日本人大量消费养殖渔产。
对于中华民国来说,要忽悠其他国家,只要在建筑、服装等方面搞好就行。
就如后世人们认为韩国很先进,那么漂亮的城市,还有大量的家庭汽车、个人电子产品等等。
但是谁知道韩国人竟然把排骨当成一种送人的礼物,吃排骨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过年一样。
这就是工业时代的迷雾。
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好,农产品供应是否充足是一个重要标志。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抢走,只有你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以及脑海中的知识是别人所抢不走的。
高楼大厦、汽车手机什么的,只能看,不能吃。
干的比牛多,吃得比猪差,这就是经济殖民下的产物。中华民国此时根本不把日本人当人看,认为日本人没资格过太好的日子。
知道为什么后世的日本漫画、av产业、韩国的娱乐产业那么发达吗?
那就是当一个国家的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满足国民的精神了。物质与精神,都是一种‘粮食’,可以使人满足。
中国古代的物质也不丰富。而精神粮食是比较正气的那种。而当世界彻底的进入后天社会之后,所出现的精神满足形式就产生了变化。
而在此时的中华民国,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精神上的需要则逐渐的下降。
物质、精神,是相冲突的。
如果从命理上来解释,物质就是‘财’,精神就是‘印’。财是克印的,当一个社会的物质非常充足的时候,精神是被削弱的。
后世的美国大兵之所以意志力薄弱。也与美国的那种放纵物欲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华民国此时相比美国的那种消费文化来说好得多,民众没有太过执着于物欲,很多家庭还是提倡节俭。
但是这种模式,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市场规模。
万事万物。总是充满矛盾性的。
中华民国此时随着物质的丰富。江渝这群掌权者也在物质、精神的侧重上出现了一定的迷茫和摇摆。
基本能确定的论调就是,物质占上风,这是战争的需要。
另一方面,战争的需要又使得中华民国不太愿意丢弃精神上的优势,过去的中国,士兵因为长期生活艰苦,所以作战时吃苦耐劳、意志力顽强。
军方已经发现,尽管在学校教育上狠抓意志力。但新兵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意志力下降的情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物质得到丰富的同时。意志力却是开始下降的。
中华民国的士兵,也逐渐对先进的军事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军方对此有一定的忧虑,如果物质腐蚀掉了下一代,也许日后中华民国的士兵,很可能成为少爷兵。
但江渝对此还是看得比较明白的,传统靠意志力来进行的战争,在大工业时代面前,竞争力已经下降了。
物质的发展潜力更加强大,一颗核弹就能杀死几十万人。而意志力呢?一个念头能杀死几十万人吗?
但是意志力却是军队素质的体现,一群意志薄弱的军队,是绝对无法适应艰苦的作战环境的,也打不出勇猛的气势。
所以江渝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学校教育来保持青少年的意志力,而他们未进入社会前,也正是参军的年纪。
传统的作战模式,比较简单粗暴,成本是比较低,但伤亡率比较高。所以中华民国没办法使用红色毛熊那种模式,中华民国只能走德国那种军事模式。
就是没有种什么粮食的,粮食基本上都是由中华民国供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中华民国掐住日本粮食供应。日本粮价就会飙涨,甚至是出现饥荒。
只要日本人配合,好好当资本奴隶。被乖乖的压榨他们的劳动力,中华民国就能保障日本的粮食稳定供应。
日本农业也呈现出了一种与中华民国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中华民国,农业、养殖业受财团支配,并且开始采用订单生产模式。中华民国的农产品开始向不太过追求单亩产量。而是追求高质量的路线发展,对农药残留,以及化学添加剂养殖是有限定的。并且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机构,质量检测体系也开始越来越完善,劣质农产品很难流入市场。
在日本则不同,日本的蔬菜是怎么长得快就怎么种,怎么杀虫效率高就怎么杀,完全没有农药残留概念。而日本的养殖场。只是以养鸡、养猪为主流,因为这两种牲畜长得最快。所消耗的饲料最少。另外,中华民国开始研究如何催生肉鸡和肉猪,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日本的养殖业当中。
在中华民国看来,日本人不用吃得太好。
就像是后世美国对待中国老百姓一样,肉鸡和肉猪都是疯狂催生出来的,这些肉类则直接供应给日本民众食用。
日本的蔬菜、肉类是别想出口到中华民国的,中华民国的质量检测这一关是过不了的。
养牛业在日本基本没有,牛肉都是靠从中华民国进口,价格也比较贵,一般日本人消费不起。
而日本损失了制海权,渔船都不允许拥有,使得日本人喜欢吃的海产品也全靠中华民国出口给他们。
捕鱼的个人产值是比较高的,因此中华民国自然是让自己的国民来发展海洋渔业,并对渔业资源进行严密的保护。
基本上在亚洲海域,拖网船的身影已经看不见了。
中华民国的拖网船,则开始向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发展,每年的灭绝捕捞模式,能捕捞到大量的渔产回来。
不过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缺乏蛋白质了,所以拖网船捕捞也收敛了不少。
在日本,渔产加工业也发展了起来。
这些渔产加工业是由中华民国民族资本商人投资,能保障渔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而日本又有廉价的劳动力。
加工渔产是比较脏的工作,每天干完活浑身都是鱼腥味,而且不是每一种鱼都有相对应的机械可以加工,因此手工渔业加工被日本、越南、南洋土著等附属国分包,其中以日本规模最大,因为日本渔场的捕捞量是最大的,能就近运到日本去加工。
渔产经过日本人的加工之后,包装好就能出口到中华民国去。
为了减少日本人对天然海洋渔产的消耗,中华民国在日本大力发展沿海渔产养殖业,让日本人大量消费养殖渔产。
对于中华民国来说,要忽悠其他国家,只要在建筑、服装等方面搞好就行。
就如后世人们认为韩国很先进,那么漂亮的城市,还有大量的家庭汽车、个人电子产品等等。
但是谁知道韩国人竟然把排骨当成一种送人的礼物,吃排骨对他们来说就像是过年一样。
这就是工业时代的迷雾。
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好,农产品供应是否充足是一个重要标志。什么东西都可以被抢走,只有你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以及脑海中的知识是别人所抢不走的。
高楼大厦、汽车手机什么的,只能看,不能吃。
干的比牛多,吃得比猪差,这就是经济殖民下的产物。中华民国此时根本不把日本人当人看,认为日本人没资格过太好的日子。
知道为什么后世的日本漫画、av产业、韩国的娱乐产业那么发达吗?
那就是当一个国家的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只能满足国民的精神了。物质与精神,都是一种‘粮食’,可以使人满足。
中国古代的物质也不丰富。而精神粮食是比较正气的那种。而当世界彻底的进入后天社会之后,所出现的精神满足形式就产生了变化。
而在此时的中华民国,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精神上的需要则逐渐的下降。
物质、精神,是相冲突的。
如果从命理上来解释,物质就是‘财’,精神就是‘印’。财是克印的,当一个社会的物质非常充足的时候,精神是被削弱的。
后世的美国大兵之所以意志力薄弱。也与美国的那种放纵物欲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华民国此时相比美国的那种消费文化来说好得多,民众没有太过执着于物欲,很多家庭还是提倡节俭。
但是这种模式,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市场规模。
万事万物。总是充满矛盾性的。
中华民国此时随着物质的丰富。江渝这群掌权者也在物质、精神的侧重上出现了一定的迷茫和摇摆。
基本能确定的论调就是,物质占上风,这是战争的需要。
另一方面,战争的需要又使得中华民国不太愿意丢弃精神上的优势,过去的中国,士兵因为长期生活艰苦,所以作战时吃苦耐劳、意志力顽强。
军方已经发现,尽管在学校教育上狠抓意志力。但新兵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意志力下降的情况。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物质得到丰富的同时。意志力却是开始下降的。
中华民国的士兵,也逐渐对先进的军事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军方对此有一定的忧虑,如果物质腐蚀掉了下一代,也许日后中华民国的士兵,很可能成为少爷兵。
但江渝对此还是看得比较明白的,传统靠意志力来进行的战争,在大工业时代面前,竞争力已经下降了。
物质的发展潜力更加强大,一颗核弹就能杀死几十万人。而意志力呢?一个念头能杀死几十万人吗?
但是意志力却是军队素质的体现,一群意志薄弱的军队,是绝对无法适应艰苦的作战环境的,也打不出勇猛的气势。
所以江渝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学校教育来保持青少年的意志力,而他们未进入社会前,也正是参军的年纪。
传统的作战模式,比较简单粗暴,成本是比较低,但伤亡率比较高。所以中华民国没办法使用红色毛熊那种模式,中华民国只能走德国那种军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