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诸天:从华山基础剑法肝成剑祖

诸天:从华山基础剑法肝成剑祖 第143节

  他的笑容中透露出对局势的掌控,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很好!”岳不群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这一切都急不得。我们还要留意大元朝廷的反应。大元虽已显露出衰败之象,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能够趁他们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动手,拿下西南之地最好不过。”

  李善长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一丝兴奋的光芒,说道:“如此说来,我这就安排手下之人,准备称王之事,不日便是称王大典的黄道吉日。然后再汇总一下,西南之地密探传来的消息,看看从西南之地哪里着手,最为合适。”

  他一边说着,一边已经在脑海中开始谋划各项事务的具体安排,仿佛已经看到了称王大典的盛大场景和西南攻略的顺利推进。

  李善长深知此刻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他微微拱手,向岳不群行了一礼,说道:“主公,既然如此,我这就去准备。我会密切关注大元朝廷的一举一动,一有消息便立刻向您汇报。”

  说完,他转身快步离开,身影很快消失在庭院的回廊之中,那匆忙的脚步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刘伯温等人也无奈地笑了笑,拱了拱手,跟着退了下去,他心中明白,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更加忙碌,但为了实现抗元大业,一切都是值得的。

  岳不群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思忖,终于要走到称王这一步了,一旦称王,便是宣告天下,自己要逐鹿中原了。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肩负起天下苍生的期望,要推翻大元的暴政,让百姓过上太平日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东南之地都如同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为了称王大典而忙碌起来。

  工匠们日夜赶工,他们怀着敬畏与期待的心情,精心打造出精美的龙袍、皇冠以及各种礼器。

  每一针每一线,每一道雕刻的纹理,都蕴含着他们对新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

  百姓们也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个长期饱受战乱和压迫的地方,似乎即将迎来新的曙光。

  而李善长和刘伯温二人就像两台精密的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李善长动用自己庞大的情报网络,密切关注着大元朝廷的一举一动,将每一个细节都详细记录下来,为岳不群提供准确的情报。

  刘伯温则日夜钻研西南之地的地理、人文和军事情况,与西南地区的联络人频繁沟通,制定出周全的计划。

  终于,迎来了四月初八,这一日,在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位智囊的反复斟酌、推算下,被一致认定为黄道吉日,盛大的称王大典如期举行。

  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明媚而温暖,仿佛为整个世界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在众人翘首以盼之中,高台上,岳不群的身影缓缓出现。

  他身着一袭华丽至极的龙袍,栩栩如生的金龙盘旋其上,每一片鳞片都似被赋予了生命,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

  皇冠之上,明珠颗颗璀璨夺目,散发着柔和却又庄重肃穆的光辉,与他周身沉稳的气质相得益彰。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岳不群稳步拾级而上,向着高台顶端走去,他的步伐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得扎实有力,仿佛承载着万千百姓的期望与寄托,又似在向天地宣告他的决心与信念。

  终于,岳不群站定在高台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

  他深吸一口气,胸腔中积蓄着无尽的力量,随后,那洪亮而激昂的声音骤然响起。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今苍生蒙难,大元暴政肆虐,百姓深陷水火,苦不堪言。”

  “吾岳不群,承蒙万民拥戴,身负苍生之托,愿以无畏之勇,坚毅之心,振臂一呼,扛起这抗元的千秋大业。”

  “自此,以武为基,以仁为怀,以天下为己任,自号武王,誓要扫平乱世,还我山河清平,复我汉人荣光!”

  这声音犹如洪钟鸣响,携着磅礴的气势,在天地之间久久回荡。

  那声音里蕴含着的力量,仿佛能够冲破层层云霄,穿透每个人的灵魂深处,点燃众人心中对自由、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刹那间,台下掌声如雷,数万人的欢呼与喝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排山倒海的声浪。

  现场气氛热烈非凡,众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喜悦的神情,仿佛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

  更为神奇的是,就在这欢呼声达到顶点之时,虚空之中突然传来一阵雷鸣声,那声音低沉而震撼,仿佛是天地的回应。

  紧接着,天边的红霞迅速变幻,如同一幅灵动的绚丽画卷在天空中徐徐展开,红的似火,橙的如金,色彩斑斓,美轮美奂。

  这奇异的景象让在场的众人纷纷惊叹不已,他们仰望着天空,眼中满是敬畏与震撼。

  仿佛真的引来了天道的垂青与庆贺,这一系列的奇异景象,让所有人都坚信,岳不群的称王之举,冥冥之中早已受到了天道的认可。

  从这一刻起,他便是汉人无可争议的正统领袖,其地位与威望,无人能够比拟。

  称王后,岳不群的东南、西南两地一统攻略便正式展开。

  要知道,从宋朝以来,国家的中心便逐渐向南方转移。

  北方土地因长期的战乱和过度开发而变得贫瘠,不像南方到处是一片沃土,物产丰富。

  北方大部分粮食都要依赖于南方,而南方在历朝历代的精心开发之下,已经达到了繁荣的极致。

  只不过,在这之前,历朝历代大多是北方统一南方,却极少出现南方统一北方的情况,只因实现这一壮举的条件极为苛刻。

  在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朱重八真正做到了南方统一北方,如今岳不群走的正是这条特殊的道路。

  不过也因为南方的重要性,尤其运河开通以来,像是大都的粮食,皆是依赖于南方,北方的粮食根基十分虚弱。

  再加上如今北方开始频繁出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土地颗粒无收,大元朝廷对于南方的依赖性更加强大。

  尤其是西南之地,四川一直都有天府之国之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所以大元朝廷直接将大部分怯薛军驻扎于此,怯薛军作为大元朝廷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极强,是大元朝廷的重要军事支柱。

  这一次岳不群最大的准备,就是要灭了这支怯薛军,斩断元朝一条强有力的臂膀,为抗元大业扫除一个大障碍。

第193章 目标:怯薛军

  岳不群之所以要将目标对准怯薛军,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那支驻守在四川的怯薛军,就像是横亘在他前行道路上的一只拦路猛虎,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

  现今乃是元顺帝统治时期,曾经成吉思汗时期威震天下、令四方皆惊的怯薛军,已然不复往昔那般巅峰的辉煌。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怯薛军凭借着深厚的底蕴,依旧在元朝的军事体系和政治格局中保持着独特的地位,拥有着极为强大的实力,不容小觑。

  驻守在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的这一支怯薛军,其统帅,也就是怯薛长,是脱脱。

  脱脱出身于蒙古贵族世家,自小就接受着严苛且优质的教育与训练,不光身材魁梧壮硕,更是武艺高强,在近身搏斗和骑射之术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尤为难得的是,脱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卓越超凡,战略眼光敏锐独到,他担任怯薛长时,一心扑在整顿怯薛军的事务上。

  首先对军队纪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严格且细致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纪律的士兵,无论其出身背景如何,一律严惩不贷。

  而在训练方面,更是精心规划,增加了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引入了多种实战摹拟演练,力求让每一位士兵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

  从这些举措便足以见得,脱脱对提升怯薛军整体战斗力的决心和能力。

  不说别的,单单看他担任怯薛长时,积极整顿怯薛军的纪律和训练,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等,便可见一斑。

  在脱脱的精心统帅之下,这支驻守四川的怯薛军,虽说在战斗力上还比不上成吉思汗时期那支横扫天下的最早的怯薛军,但也称得上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他们每日在营中刻苦训练,喊杀声震天,精湛的骑术和娴熟的兵器使用技巧,展现出他们的专业与坚韧。

  他们的装备皆是精挑细选,优质的战马膘肥体壮、奔跑如飞,锋利的弯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坚固的铠甲能够抵御大多数兵器的攻击,强弓硬弩的射程和威力更是不容小觑。

  这支怯薛军为大元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光牢牢地守住了四川这片富饶的土地,让元朝的统治在天府之国得以稳固。

  在镇压江湖势力和各地起义军的过程中,他们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出鞘必见血,所到之处,起义军的反抗势力纷纷受挫,天下间大部分的起义烽火,都被他们无情地剿灭。

  各路起义军只要听到怯薛军的名号,无不胆战心惊,恐惧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吃得下饭、睡得着觉。

  即便是一直致力于抗元大业,从未有过半点松懈的明教,面对怯薛军时,也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从未敢与他们正面抗衡。

  明教众人显然早就对怯薛军的强大有着清晰的认知,深知一旦正面交锋,必将损失惨重。

  然而,即便明教采取了极为灵活的战术,凭借着教众们对怯薛军的熟悉,以及每个人都具备的一些拳脚功夫,还有小队长、大队长和五行旗正副旗使等不俗的武功。

  在拿下东南之地前后,伤亡在怯薛军手下的明教教众,少说也有上万人之多。

  倘若没有这些优势,只是一味地蛮干,明教的损失只会更加巨大,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岳不群在得到刘伯温和李善长这两位足智多谋之士的投效效忠后,便将目光同时投向了川地和那支驻守的怯薛军。

  他心里明白,只要怯薛军一日不除,自己好不容易拿下的东南之地便始终不太安稳,更遑论是去逐鹿天下了。

  只要怯薛军一日不除,东南之地便始终不太安稳,更遑论逐鹿天下了。

  想要在这乱世之中打下一片江山,完成抗元大业,那就必须要拔掉怯薛军这颗眼中钉、肉中刺。

  哒哒!哒哒!哒哒!

  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广袤的大地之上,一阵万马奔腾的轰鸣骤然响起,如滚滚雷霆自天边压来。

  那密集的马蹄声,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大地,仿佛战鼓擂动,大地都为之震颤不已。

  数万大军风驰电掣般地奔驰着,扬起的滚滚烟尘遮天蔽日,这般壮观而又震撼的场景,哪怕是在当下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极为罕见的。

  这一切,皆在李善长的算计之中,相较于智谋卓绝、擅长从宏观局势谋划的刘伯温,李善长更热衷于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细致剖析,精准计算。

  他就像一位心思缜密的棋手,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自然早就洞察到,在何处设伏这支令人生畏的怯薛军最为合适。

  要知道,怯薛军作为元朝军队中的精锐之师,其最为强大之处,就在于那令人惊叹的无双机动力。

  他们骑着矫健的战马,行动迅速,如疾风骤雨般难以捉摸,常常能在战场上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所以,李善长深知,若要对付这支怯薛军,关键就在于限制其马匹的优势,一旦让怯薛军失去马匹,他们便失去了赖以纵横的资本,只能被迫与敌人进行近身肉战。

  而到那时,便是怯薛军走向覆灭的开端,若是换作刘伯温,或许不会如此心狠手辣,为了胜利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

  岳不群站在营帐之中,听着李善长的计策,脸上没有丝毫动容。

  在他看来,对付这些他眼中连畜生都不如的鞑子,李善长的计谋越狠辣越好。

  除了武道之外,他的心中现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推翻元朝统治,结束这个黑暗无比的时代,而眼前这支怯薛军,无疑是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如果此番能够一举将其歼灭,那灭元大业便至少完成了一半之多。

  在这一点上,岳不群与李善长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同样心狠手辣,视这些鞑子的性命如草芥,根本不将他们当作人来看待。

  李善长不仅算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其为人更是无情到了极点,他对待那些鞑子冷酷无情,对待自己手下的兵卒,同样没有丝毫怜悯之心。

  为了确保这次伏击怯薛军的计谋能够顺利实施,不被经验丰富、智谋过人的怯薛长脱脱看出丝毫端倪,他竟毫不犹豫地决定用两万大军作为弃子。

  在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眼神中没有一丝犹豫,连眼睛都未曾眨上一下。

  对他来说,这些士兵的生死根本无关紧要,死了就死了,不会让他的内心产生半点波澜。

  在他的眼中,只要能够达到消灭这支怯薛军的目的,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哪怕这个牺牲是如此巨大。

  当然,如果只是单纯地牺牲两万大军,还不足以达成最终的目标,擅长天文地理的李善长,特意挑选了这个特殊的地方,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发动这场伏击。

  牺牲这两万大军,也是为了确保在这个特定的时间,能够将这支怯薛军引入特意选定的战场。

  原来,李善长通过对天文气象的观察和研究,精确地算计到了天时的演变,他知道,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大雨即将倾盆而至。

首节 上一节 143/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同时穿越,从颠覆顶上战争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