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53节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对他们区别不大,反倒是这一波过年,能借此机会吃顿好的,瓜子糖果什么的也可以安排上。
所以愿意跟李长河换的人,不算多。
李长河也不着急,反正有换的,他就换,换了直接进百货商店或者供销社买成物资带回家。
积少成多,总能把东西屯够的。
晚上回到了家,李长河看了看时间,然后顺手打开了电视。
“大晚上的你还要看电视?”
沈玉秀看李长河的动作,好奇的冲着李长河问道。
“听说今天晚上有个新节目叫《新闻联播》,我看看是什么样的”
李长河笑嘻嘻的冲着沈玉秀解释说道。
随后沈玉秀把饭菜端过来,三个人一边吃饭,一边开始看起了《新闻联播》
1978年的1月1日的《新闻联播》,就是未来连续播放了数十年的《新闻联播》的第一期。
第一次新闻联播,李长河当然要观看一下这历史性的时刻了。
不过这次新闻联播不是央视播的,而是京城电视台播的。
画面上只能显示女主持人的影像,但是声音却是两个人的,男的就是赵中祥。
真正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看了一会,李长河就觉得有些无聊了,这个时候的新闻,看的他有些尴尬。
倒是李立山坐在那里,看的津津有味。
现在的新闻联播还不是未来的半个小时时长,而是只有二十分钟。
看完以后,正好也吃完了饭,收拾了饭桌。
随后李长河就回了自己屋里,打开了台灯,准备再写一篇稿子。
前两个月为了复习,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子之外,他基本上没再写别的。
现在都高考完了,李长河打算继续写点,往燕京文艺和延河那边投一下。
毕竟笔名都养起来了,你不投稿浪费了啊。
等明年知青潮回城,再加上国家政策进一步放开,这个赚钱的行业可就要卷起来了。
所以趁着现在行业内人士少,不内卷的时候,还是得多写啊。
而就在李长河连夜码字的时候,京城市教委安排的一处学校中,数十名老师也在披星戴月的工作。
这是本次高考的阅卷老师。
相比较于很多其他的地区,京城这边有一个好处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量多,有足够的人数来进行阅卷。
不过即便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项难题。
国家恢复的第一次高考,当然考试要讲究公平,公正,不能大意。
但是时间相对来说又很紧迫,因为本身这就是加急高考,还要必须在过完春节的开学季之前完成招生工作。
对于阅卷老师们来说,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好在经过连续多天的奋战,大部分试卷都已经审完了。
理科组的教师其实更轻松一些,因为理科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有现成的答案,对着判分就行了。
倒是文科,很多题目都是理解性的答题,给分既需要主观判断,又需要客观的应对答案。
而这里面,语文组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就在此时,有几个穿中山装的男子走了进来。
“各位阅卷老师,咱们现在临时加一项任务。”
“人民日报打算从咱们京城今年的考生试卷中选一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刊登,展示给全国的民众。”
“诸位老师如果有遇到写的好的作文,可以报上来,咱们交给人民日报的几位编辑同志评审一下。”
负责这次语文组阅卷的负责人刚说完,下面便有人举了手。
“赵主任,正好我这里有一篇作文,我觉得写的是很好的,要不让咱们《人民日报》的编辑同志先看一眼?”
一位阅卷老师这时候举手说道。
几位编辑此刻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
果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可以,拿过来吧。”
看几个编辑点头同意了,赵主任也点头,随后一份语文卷子传到了他们的面前。
几个编辑看了一眼,卷子上的考生姓名:李长河。
随后,几个人开始认真的审读了起来。
第57章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6年的秋天,我正在田间劳作,看着麦地里金黄色的麦田,畅想着今年的丰饶,然后广播传来,那一刻,我只觉得,天塌了!”
开篇一句话,一下就让在场的编辑陷入了怀念的情绪。
是的,那个时刻,谁不是这种感觉呢。
而后面,李长河又开始写起了自己的心灵起伏。
听到消息后精神世界支柱的崩塌,到吟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火焰重燃。
从水库救人,病退回城的茫然,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觉醒。
这中间,李长河毫不避讳的写下了自己主动将公社安排的工作让给他人,然后选择了拿起笔杆子,开始用文字,将自己的心灵转变,传述给所有人。
“1977年的冬天,我坐在考场之中,奋笔疾书,为了进入大学而努力,为了建设祖国的现代化而学习,同样也为了实现一位老人家的那一句期待。”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长河很清楚,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文来写,他的这一年的经历是很拖后腿的。
人家都是在基层努力奋斗,而他因为病退回城,还一直没接受工作,如果照实写出来,哪怕不是落后分子,但是也谈不上什么先进。
所以,李长河另辟蹊径,把自己这一年的战斗,写成了精神的战斗,写成了灵魂的救赎,而救赎之火,就是老人家的诗词。
从《长沙》到《雪》,每一次的精神蜕变,都是那位的诗词在锤炼他的精神境界。
由此将他这偷懒的一年,变成了精神战斗的一年,美化了自己这一年的历程。
同时,李长河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有那位的诗词在里面做背书,阅卷的老师总不能给个低分吧。
“写的很好,情深意切,展现出了这一年知青精神风貌的转变。”
一位日报的编辑这时候感叹的说道。
“这个李长河,我还真知道,他这一年,确实写了很多稿子。”
“我说他的笔名,你们肯定是听过的。”
另一个日报的编辑也跟着开口说道。
“哦?是谁?”
他们这些编辑也是文学工作者,虽然是人民日报的编辑。
“就是人民文学上的那个凌绝”
“这是前段时间人民文学出版社那边要出书,老周跟我聊起来,我才知道的。”
“凌绝的真实姓名,就叫李长河。”
“我说呢,难怪这写的这么流畅,一气呵成,一般的考生,可没这水准。”
“最重要的是,他这.”
一位编辑没说话,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个人的精神转变紧扣着那位的诗词,这篇作文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了。
“实话实说,作文写的是很好的,但是如果直接发表出去,写的有点太空泛了。”
又一位编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作文是极好的,但是玩的境界太高了。
“诸位编辑同志,我这里还有一篇作文,我觉得写的很好,你们要不要看一下?”
这时候,又有阅卷老师拿出来一篇作文,然后传递了过来。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拆开糊名看了下考生,名字叫刘雪红
“又是一年秋风飒”
相比较于李长河的作文,这一篇作文写的更基层一些,完全从一个底层知青的角度,描写出来这一年的生活变化。
“这一篇作文说起来,更贴近基层劳动人民。”
“没错,感觉这一篇更朴实一些,从言语上来说,更真诚。”
“但是李长河那篇很明显思想境界更高,立意更为升华。”
“好了,没必要吵,咱们把几篇好的都带回去,让主编定夺。”
“现在咱们先把这两篇稿子抄下来吧。”
带队的编辑开口定了调子,其余几人纷纷点头。
想想也是,都带回去,让主编定夺好了。
随后拿出了纸笔,开始抄写了起来。
毕竟人家这是高考试卷,可不能带走。
这天晚上,几个编辑连夜筛选,最终选出了四五篇不错的稿子,最终一起带走。
待编辑走后,有阅卷老师喝了口水,然后感叹的说道:“这个李长河可了不得,我听说他其他的科目,都接近满分的。”
除了语文,其他的科目批卷速度更快,很多都开始统计分数了。
大家都在一个学校阅卷,私下里一些信息也会传达。
因为今年加急的原因,今年的高考阅卷流程,远没有后世那般严格。
上一篇:重回1983渔猎东北
下一篇:四合院之将截胡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