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625节
同时还有不少人,对于施罗叠本身上位就不服气,也是明里暗里的针锋相对。
只是反抗最激烈的那一批,都被人道毁灭了。
剩下的都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口服心不服,也不能都杀掉,不然草原肯定要动乱了。对于这些因为客观条件无法加强中枢治理而存在的难题,颉利也只是用强力压着。
这也是草原为什么很长期维持一个大一统势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言右手轻轻点着扶手,脑中思索着,面对这种局面,历史上有些好的办法可以解决的。
忽然,李言脑中一亮,脱口而出道:“赫尔木,你说我们对外发起一场战争如何?”
赫尔木一愣,略一思索,眸中精中一闪:“大王的意思是,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的矛盾。”
“不错!”
李言兴冲冲的站起身,边想边说道:“若是用常规方式,非得三年五载才能平定内部,重新稳定架构,可是在动乱中呢?比如发动一场战争,通过战争可以迅速洗牌。”
“平时不方便做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战争时间,用特殊情况的借口来处理。”
“一来面对外部的压力,大家会暂时放下分歧,携手共同御敌。”
“二来,对外战争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除了可以掠取人口,抢夺资源,扩大地盘之外,还能带来大量的提升机会,无数人可以通过打仗获取功勋,迅速跨越自己的阶层。”
“三来,对于一些顽抗份子,又可以通过战争的方式,加以清理,而不落人口实。”
李言还有一些理由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一些人,或许对自己足够忠诚,但能力却不足,就可以通过战争来进行调整,混合在大乱局中,也不会引起反弹和不满。
而且通过战争,可以扩大蛋糕,增加实力。
就像李言在太极宫对李世民说的那样,江山有虚的也有实的,有破铜烂铁,也有固若金汤。
要想稳固的统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言亲身坐在这个位置上后,也有了很多以前不曾察觉到的感触。
也是非常幸好自己没有冲动的直接称汗,而是采取了保守的过渡方式,以权臣暗中掌握突厥,不然肯定会面临大范围的造反。
甚至阿史那氏会另立汗帐,与自己对抗。
有时候,再强横的暴力也解决不了问题,一旦出现那样的局面,自己下面的人也难勉会人心动摇。
归根到底,现在的突厥汗国是在颉利的名誉下建立起来的,自己窃取名不正而言不顺,不少人都只认颉利的阿史那氏。
就算自己右贤王部的一些人,也并非都认自己而不认汗庭。
李言原本是突厥的右贤王,那些人认同李言,就好像中原百姓对州刺史等官员的认可,不是因为这些人多少威望,而是因为这些官职是皇帝任命的。
而这些官员一旦造反,和皇帝对立起来,百姓们未必会跟着他一起对抗皇帝?
李言现在只是将施罗叠架空,没有完全废黜,大量的突厥百姓还没有理由反对。
这就是威望和功德不够的原由。
李言是用了巧劲儿,靠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见识,勉强维持的一种微妙的平衡,并不稳固。
原本自己的功劳虽高,被任为右贤王,实际上就是汗国对自己功绩的一种认可。人们承认自己右贤王实至名归,并不代表会认可自己取代可汗的位置。
若是在自己的带领下,发动对外战争,而且取得重大胜利。
那这些成果就会算到自己头上,大家会觉得,在右贤王的带领下,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受惠,汗国也随之扩大,新打下来的疆域,就会死心踏地的服从自己。
以前曹操不就是这么干的,潜移国祚,水到渠成。
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诸侯林立,朝庭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天下。而曹操只是借了汉帝的名头,实际上天下都是被曹操自己带兵一点点儿打下来的。
功德足够,升级的时候,才会顺理成章。
无论史书上怎么责骂曹操,都无法否定其打天下开太平的功绩,并不是篡位。
而司马氏干的就是李言现在的事情,利用被皇帝信任的时机,窃取了神器。因而对天下百姓的恩德不足以服众,是以不得不大封诸王以镇守四方,应对百姓的不满。
若是其功劳真的足够,人心归晋,其实是不用分封的。
这就是打天下和窃取天下的区别,自己现在总的算下来,功劳比司马懿要大,但又不如曹操,介于两者之间,而这些优势又会被自己汉人的身份所抵消。
李言在草原上就是一个异族,能获得一些人的支持,不过是因为他带给了那些人巨大的利益。可随着时间的延续,那些人会坐稳位置,被土著所接纳。
自己却不行,时间再长,自己都是一个异族。
倒不是说草原容不下自己,而是容不下自己做草原之主。毕竟自己汉人的身份事小,重要的是自己这个汉人,并没有强大的部族势力支持,这就显得根基空虚了。
若是自己带着几万汉人在草原上繁衍生存,一样可以坐稳可汗之位。
李言深知,这也就是草原上的百姓,处在一种最原始的奴隶制阶段,通俗来说,就是见识不足,智慧不够。要是在中原,各种文化成熟的阶段,随便几个摇鹅毛扇子的动动嘴,就能把自己给拱下去。
不说别人,李言自己就能通过动筹帷幄,轻易颠倒乾坤。
只要劝说本地的土著,选择接纳新掌权的大量中间阶层,将自己孤立起来,一同反抗,重新推举出可汗,只要新的可汗愿意承认新阶层的已得利益。
那些人很容易就背叛,投入新可汗的怀抱。
相对而言,本土可汗更能坐稳天下,也就能保持新阶层的长期利益,这正是新阶层坐稳位置后,最需要考虑的事情。
自己能给他们的都给他们了,已经落袋为安了,而后面的东西,却是自己给不了的。
而自己要想给他们长期稳定的利益,就要等阿史那景给自己生的孩子长大了。
这个孩子是李言和王族的结合,是大义名份和实际权力交集的产物,即能代表李言也能代表王族,又能被新阶层所接纳,也不会被草原人所排斥,比李言更适合掌握草原。
所以赫尔木和古仁图才会对其寄予厚望,李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经过李言的一解说,两人都被打开了思路,古仁图兴奋的说道:“大王真是厉害,之前我们不就是在一场场战争中才不断提升,有了现在这样的地位。”
“一场南侵,我们又掌握了整个汗国。”
“若是再发动一场对外战事,肯定会收获更多的好处,我赞同大王的意见。”
说完,古仁图摩拳擦掌的看着赫尔木,一幅你快点答应的模样。
赫尔木却是不慌不忙的思索起来,良久,才默默的点了点头:“我看行,咱们突厥打仗不像大唐,光准备就要好几年,草原上的局部战事几乎从来都没停止过。”
“打仗也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大不了的。”
第885章 对盛世大唐的考验
2024-07-13
从去年得知李言的真实身份后,赫尔木就知道,李言的未来不会只有一个小小的突厥。于是利用手中掌握信息机构的便利,大量收拾了草原其他势力和中原大唐的信息。
是以格局也跟着拓展,考虑问题大局观也很强,眼光开始放大,着眼天下。
目前突厥的决策机构,实际上就三个人,赫尔木和古仁图为辅,一文一武,李言为主。再大的事情,只要三个人一碰头,意见一致,就可以大胆的干了。
“大王,现在我们突厥北边和东边几乎都没有别的势力了,就算有一些人迹罕至的小部落,也不值得动用整个汗国之力。”
赫尔木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分析着:“南边的三韩去年也收拾了,若是再对外大规模动兵,就是东边的葜必部和南边的阿史那云部了?”
“不过他们名义上都是大唐的领土,两地都设了大都督府,大王准备向谁动手?”
“自然是葜必何力了!”
李言理所当然的说道:“虽然两处都是大唐属地,不过漠南紧领大唐,一旦遇到外侵,大唐出兵很是方便,到时候我们难免就要和大唐对上。以大唐如今的体量,恐怕这场仗占不到什么便宜?”
“而葜必部在漠北,大唐鞭长莫及,未必会大规模的出动援兵,人少了又不济事儿。”
赫尔木对李言的看法很是认可,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大王所言有理,通过臣的了解,大唐对漠南的渗透很深,甚至其部族中不少领兵之人都是唐将,而漠南又是大唐的外围力量,必然不会坐视不管。”
“而葜必部远在漠北,听调不听宣。”
“名义上是大唐的都督府,实际上葜必何力并不认帐。听说自从他投唐之后,就从来没有去过长安朝拜过,对于大唐派驻安北大都督府的官员也很排斥。”
说到这里,赫尔木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兴奋的说道:“对了,大王,去年我们干掉颉利,也是以夷男的名义,两部同气连枝,刚好这次我们可以打着为颉利报仇的名义,名正言顺。”
“葜必部又弱小,不堪一击。”
“若是我们发动突袭,在大唐反应过来之前,快速解决战斗,或许大唐都不会出兵也说不定?”
赫尔木通过对大唐的了解,知道大唐虽然强大,朝庭对下面的管理却很是紧密,任何一件大事,都要反覆的商讨,更何况是一场对外战争,光是商量就得好几个月。
不像突厥,说打就打。
再加上大唐现在内政全面改革,对外的重心也都在经略西域。
有了漠南之后,对于来自大漠的威胁,几乎已经不在意了,若是调整方向,重新发兵大漠,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李言默默的点了点头,去年这么安排,就有为了后面做铺垫的意思,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言就和李世民深入的交流过,大唐、漠北和西域,是三个完全不同生态的生存体系。
相对而言,大唐和漠北的差异最大,一个是农耕民族,一个是游牧民族,两者完全不同,而西域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半是农耕半是游牧,还依托丝绸之路的商贸。
治理方式上,也要采取因地置宜的方式。
大唐当以同化吸纳西域为主,对漠北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从其内部消弱和制衡。当中原和西域完全成一体后,对待北方的这些群狼,自然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可不战而胜。
可自从自己离开后,李世民又回到以前的老思路上。
定襄之役将大突厥肢解后,大唐没有采取自己奉上的分封诸侯制,而是依然走回了原来的轨道,在漠北设了三大都督府。为了将其化入中原,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年年向草原部族拨款和发救济粮,徒耗国库来维持表面上的风光。
对西域也没有太上心,除了打通汉朝时的丝绸之路,在通往中亚的通道上设置了一字长蛇阵,从河西的玉门关开始,分别建立了西州、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城镇。
甚至连远至葱岭以西的安息和姑墨都设了州府来管辖。
现在大唐的地域图好似一把斧子,斧子把手伸的老远,最远的安息离长安,比长安到最南端的涯州距离要遥远上两倍。南边卧着蛰伏待出的吐蕃,北边盘距着养精蓄锐的薛延陀,往来一趟就得半年之久。
如此地势,想要长期控制,简直是匪夷所思。
李言现在才知道,为什么大汉和大唐的庞大地域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仅仅在遇到强势雄主时维持那么几十年,后世君王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恢复祖上的荣光了。
若是不趁着开国时期的那股优势和锐气,把基础打牢,后世君王们哪怕再贤明,也会被国家日渐沉重的内部矛盾和逐渐强大起来的世家阶层所束缚,能维持局面不亡国就不错了。
想开疆拓土,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现在大唐正是最朝气蓬勃的时候,君明臣贤,本是可以大展鸿图的时侯。可一战而胜后,整个大唐都沉浸在开疆拓土的喜悦之中,李世民更是被西北小国们奉承上的天可汗所迷惑。
虽然在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却迟迟不得建功。
当初李言献上的可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全面答案,内部改革一定要辅之以分封制,来疏导国内世家地主们的矛盾和压力,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来推进,才能事半功倍。
朝庭却在不行分封的情况下,强行进行改制。
以致于内部矛盾牵制了大量的精力,对外的管辖流于形式,葜必何力和夷男的壮大,就是最典形的例子。漠南若不是自己留下了李氏的血脉,恐怕大唐对其掌握也不会那么顺利。
还有现在李言所在突厥汗国,盘距东北方向五六年时间,大唐都没有理采,任由其从支离破碎到重新聚合。难道他们不知道,突厥内部完成统一后,必然向外图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