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472节
“此次北伐突厥,若臣不能如同卫青李广一样为大唐远逐突厥于千里,臣便不配拥有太子殿下的褒奖,这首诗臣会收藏起来,不会让他人看到。等到北伐突厥后,臣要以自己的功勋,名正言顺的将这首诗挂于程家中堂,让它名正言顺,实至名归。”
程咬金一是感念太子对自己的褒奖,另外一方面,又被李言的黄金锁给架了起来。
另的不说,若是这首诗亮出来被李靖、尉迟恭、张公瑾那些名将们知道了,岂不是会揶揄笑话自己,你程咬金虽说名声不差,也打过两场仗,但要说强过其他人,那就和些自不量力了。
这首诗一看就是要流传千古的,就凭你老程的功绩,你将自己与卫青李广相提并论,伱有这个脸吗?
你好意思吗?
太子是在勉励你,但你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不清楚吗?
若没有天大的功绩,敢用这首诗来自比,自己丢人就算了,还连累着太子殿下无识人之明,看错了鼠辈。
但程咬金又实在是舍不得这种光彩的事情,这可是满朝里的独一份儿啊,注定要流传后世、名垂青史的,以后人们念诵这首诗的时候,都会记得他程咬金。就连被皇上信任的右卫大将军尉迟敬德,恐怕也要嫉妒的发狂,宁可拿自己的右卫大将军来换这首诗。
李言抛出来的,是一个哪怕知道有钩,也不会有人拒绝的肥肉,在程咬金的眼中,甚至比自己的卢国公的爵位还要珍贵,国公一朝不知道要封多少,但这种旷世的诗著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是以,在这么大的橄榄枝下,程咬金已经没得选择了,于是再不犹豫的就站了队,恭恭敬敬的给李言叩了一个头,然后说道:“太子殿下厚恩,臣无以无报,虽然犬子无法回京守卫殿下,但臣的另一名儿子,就是上次殿下莅临寒舍时见到的幼子。”
“程怀弼,正值渎书的年龄,比殿下小一两岁。若殿下不弃,臣愿让他来给殿下做一侍读,服侍殿下左右。”
李言顿时一喜,上前扶起程咬金,执着对方的大手,热切的说道:“将军这是爱护承乾,承乾喜不自胜,孤以后就将怀弼当成自己的兄弟般看待,必然不会让他受了委屈。”
两人相视一笑,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
程咬金下定决心后,心里也彻底的松了下来,再也不担忧武德九年的旧事了,即便以后太子知道了,也不会在放在心上的,程怀亮已死,那一篇儿也就翻过去了,大家还要往后看。
实际上李言这首诗也是思量了很久,最终决定用在程咬金身上,因为有了这首名传千古的诗词,君臣二人相得必然也随着此词而传之后世,这样两个人等于被绑到了一块。
大家都会为了一个美好的正面的忠义的故事而努力奋斗,所谓合则两利,分则两败,这首诗将两人给捆绑到了一起。
对程咬金来说,若是李言最后失败了,那这首诗的存在,自己做为被废太子欣赏的忠臣,自然也会受到新君的排斥,甚至在新朝都没有程家的立足之地。
李言给了程咬金一条前途远大的堂皇大道,逼着他不得不去走,而且也是一条光耀千古的正道,是阳谋。
所以,程咬金没有选择,只有做一个忠臣孝子,全力扶保李言上位,那这首诗的效用才能发挥到最大,甚至会成为程家子孙后代的一个护身符,更会在天下享有巨大的传之久远的影响力。
这种积极的影响力,无论哪朝哪代,都会让程咬金的子孙粘光。
而李言更是不会再向程家下手,因为被你自己赞为卫青李广的忠臣,做为皇帝,自然也会百般维护,以给天下臣子们竖立一个忠臣贤君的正面榜样,除非程咬金造反,不然就没有理由去自打嘴巴。
有了这首诗,两人都放下了心中的最后一丝隐忧,程咬金再也不用担心武德九年的旧事被太子得知而报复程家,以后也可以放心的站队李言,用自己的功勋来洗涮曾经的罪过。
而李言也将程怀亮之死的所有后遗症全部消除,就算程咬金有怀疑,甚至知晓了自己借刀杀人,也不会在放在心上。
实际上这个时代,一个家族的不同分支站队不同的立场,很正常,被对方得势后干掉,也不会影响到家族的其他人。
比如一个程怀默扶保李言,程怀亮扶保蜀王。
就算程怀亮不死,最后李言上位要清算也只有程怀亮一人,至于他的父母亲人,也是程怀默的父母,总不能牵连进去吧?
这些家族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为了分散风险,多头押注,让自己不同的孩子跟着不同的大佬,最后失败的被干掉,也是心里有数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家族的延续和发展,牺牲的也是应该的,享受了家族的荣光和培养,为了家族献身,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才有传承数百年,举足轻重的大世家而存在。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不断的拆分和打压这种规模化的团体而努力,直至近代,一家一户只有几口人,而且人人都想着自己,谁也不会为了家族其他人而牺牲,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魏晋时期的俨然左右一国局势的世家大族们了。
李言经过一系列的事件,最后通过一首诗,将程怀弼收入东宫,将渐渐倒向李恪的一方势力给硬生生拉到了自己的怀中,可谓用心良苦,殊为不易啊!
同时,这也是李言做为太子,向李世民和朝中重臣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展示了自己的豁达的政治胸怀和纵横捭阖的权谋手腕,无愧于一个大国储君。
最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李言在展示自己的政治理念。
李言千金买马骨,借着程咬金的事情隐隐向朝中的武将们展示了自己气吞天下的志向,对于武力开边,开疆拓土这种事情,自己是极感兴趣,并且持支持态度的。
随着太子的年岁渐长,李言的志向和理想,也越来越被朝臣们所关注,就算不站队,他们也想知道自己未来所效忠的君王是个什么理念,文臣就不用说了,治理天下永远也不会停止。
第656章 太子的政治理念
2024-07-13
但对武将来说,若是没有仗打了,就是将归于朝,兵散于野,虽然算不上兔死狗烹,那也是马放南山了,也意味着以武传家的武将世家们必然要没落下去。
要是摊上一个柔弱的守成的没有野心的君主,对他们来说决对不是一件好事。
这也是为什么程怀亮和柴哲威这样的武二代们,会聚拢到颇有武略,类似李世民的蜀王身边去,实际上这不单单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又何尝不是代表了朝中武将们的一种隐晦的态度,在向李世民表达,他们更支持武略不凡的蜀王。
若不是怕刺激到了李世民,恐怕投靠的人还会更多一些,而程怀亮和柴哲威两个小字辈虽然无足轻重,但却表达了一种很令人担忧的态度。
因为在同时,却没有武二代们向李承乾的身边聚拢,去做出一般家族分散风险两边下注的决定,这不是明摆着说明了武将体系的真实想法吗?
包括武德九年程咬金的试探,何尝不是一种武将们不太喜欢文弱的太子的一种浅意识的表达,柔弱的储君会严重拉低武将们的天花板,后世的老朱为了扶持懦弱的皇孙朱永炆,那叫杀的一个血流成河,一个时代的精英都被屠戮殆尽了。
武将们即使为自己考虑也要表达自己的倾向。
而李恪出使突厥,同样犯险,但武将们却没有利用这件事去做些手脚,意图干掉李恪,反而还派了柴哲威跟随。
所以,有些态度,就在那里明摆着,就看你是不是有心去发现了。
他们并不是左右下注,而是态度明确的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偏向李恪,这是李世民也不能不考虑的事情,坐龙椅终归是要靠着那帮子手握枪杆子的人,一两个人的喜好,李世民可以选择忽视。
但整个武将体系的态度,李世民也没办法违拗,不是杀掉一两个人那么简单。
除非向老朱那样,不顾国家的衰弱,将一整个时代的武将全都扫掉。
但这是在魏晋南北朝遗留下的世家豪门与皇族共同执掌天下的时代,就是李世民这样的强势帝王也是办不到的,这帮子可以决定国家命运的群体,是皇帝也得罪不起的。
是以,柔弱的李承乾被废掉,也是早已注定的了,一头绵羊,是无法在虎狼横行的世界里坐稳皇位的。
通过种种的考虑,李言思虑良久,才下定决心,通过程咬金一事,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宣扬出去,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武将体系,虽然有些话并没有说明。
但自己写的诗,就蕴含了自己对于卫青李广这样的扩边功臣的赏识,相信那些武将们看到后,自然会了解到自己的志向,是做一个像汉武帝那样的雄才大略的君主,而非文景那样的守成之君。
没有了对未来的担忧,武将们支持太子其实比支持一个普通的亲王风险要小多了,至少名正言顺,太子是皇帝钦定的储君,支持太子就是支持皇帝,不会被皇帝猜忌和诸王忌恨。
太子倒了再投靠其他人,也不会被人看为朝三暮四、首鼠两端。
而这首出塞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虽然推崇暴秦强汉,但卫青和李广这两位将军的性格又沉稳厚重,不像霍去病那样的锐气威人,杀气腾腾,侵略性十足。
在开拓发展中带着一些内敛含蓄,似乎又有守卫疆土之意,算是敛去了一些锋芒,攻守兼备,文武并重的意思,对文臣们也不会太过刺激,是十分合适的。
而程咬金在看到这首诗后,也没有再犹豫,果断的选择站队,又何尝不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在这种重大利益面前,就算知道一个儿子被太子干死了,他也不会太过在意的。
做为一个以家族利益为重的人,考虑的是家族的平安延续和长远未来,区区一个儿子,只要家族存在,随时可以生他个十个八个的,繁衍血脉是为了替家族效力,而不是为了儿子将整个家族给拖进去。
这种仇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没有家族后世长远未来考虑的那么重要。实际上程咬金这次回京,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儿子,而是他害怕这是皇上或者太子报复所为。
这意味着家族即将面临的来自以后的巨大的危机,被皇上或者太子恨上,这可是任何一个臣子都无法承受之重。
若是早知道是隐太子一帮人搞得,甚至程咬金都不会多余跑这一趟,而修复好程家和太子的关系,所获更多,得到了太子的赏识后,程咬金也可以放心去前线了。
程咬金的考虑其实并不是岂人忧天的,若是不能修复和太子的关系,而太子的地位又很稳固的话,皇上在传位之前,必然会将与太子有仇怨的大臣,由其是手握军权的将领们给收拾掉,为以后李言的上位扫清障碍。
而朝中的武将们,表面上并不轻易站队,也是这个道理。
但真的没有站队吗?
武将真的可以不用站队吗?
不然
只是他们的身份注定了,他们的站队是很隐晦的,派个不重要的儿子晃悠一下,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亦有回旋的余地,进可攻退可守。而不是明目张胆的站队支持,那样万一押错了,整个家族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是以,终合考量之下,李言最终决定,化干戈为玉帛,展现自己折冲尊俎、合纵联横的大智慧和胸襟气度,花点心思,化解那段仇怨,收服程咬金。
再说了,程怀亮被自己干死了,自己也没什么芥蒂了,唯一只是担心程咬金放不下,而程咬金担心自己放不下,大家都担心,久而久之,肯定会成为敌人。
与其这样,不如把关系拉近,朝夕相处,共同利益之下,用大势来逼迫两人精诚团结,这样谁也没有顾虑了。
这次的携手,没有输家,程咬金心里踏实了,而李言收获的却不至一个武将这么简单,所获远比程咬金得到的要更多!
李言忽然想到一件事,原本也不打算参和的,但即然程咬金投靠了自己,那或许可以试上一试,想了想说道:“将军常年在定襄守卫边镇,回京一次不容易,来我这儿一趟就更是难了。”
“仁贵,交待下去,让膳房多准备几个菜,等会我和程将军喝了一杯,好好聊聊。”
李言一边转过头吩咐着,没等程咬金拒绝就热情的说着:“父皇常常叮嘱我,做太子不能不了了解边事,边事不稳则内部不靖。平时在长安也很少能接触到像将军这样从前线回来的大将,今天可算是有机会,待会将军可要给孤好好说一下这边疆的事情。”
程咬金原本想着在东宫吃饭影响太大,本想推辞的,可刚刚才算正式投靠,之前拒绝了太子为自己长子谋取左屯卫军翊府中郎将的差使,太子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还赐下诗作以为勉励。
太子如此热情,这不正自己梦寐以求的吗?
想到即然选择了投向太子,那就没必要在扭扭捏捏的,自己不像尉迟恭,被皇上信重,但有太子做为靠山,也未必会差到哪里去。
再说,太子也给了台阶,皇上让其和边疆大臣们多学习一下边事。
有这句话摭脸儿,程咬金也就应了下来:“如此,那就打扰太子殿下了。”
“不防事的,孤这里常年人来人往的,留下吃饭的,虽然不多,可也是有那么几个的,今天能有将军这样勇武的将军亲临,更是让孤这东宫,光彩了不少啊!”
李言见程咬金还有些拘谨,没办法,之前大家也不是很熟,还有矛盾,机缘巧合之下,反而比其他的将领们更早的接触到,不亲近是正常的。
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时间一长,关系就处出来了,也不会再有那么疏离了。
薛仁贵应下吩咐下去后,李言挥了挥手,薛仁贵立马将外间的侍女和门口的侍卫们都撤了出去,看到这一幕,程咬金略有些紧张,不知道太子要谈什么重要的事情?
“将军,你在定襄那边可曾听说过什么吗?”李言压低声音,一脸神神秘秘的问道。
程咬金顿时一愣,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殿下指的是?”
“父皇有意将长泽、朔方、宁朔、夏州、横山等云中一线府道州县联合起来,设置一个定襄道行营,设置行军大总管统一指挥前线防御突厥的战事。”
“什么?”
程咬金顿时一脸的震惊,自己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此事,这次回来也会见了秦琼、尉迟恭、李靖、段志玄等在京中的老将们,也看望过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这样的宰府重臣,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风声。
想到这里,程咬金心里一沉,压力又重了一层,这么大的事情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更意味着自己被边缘化了?
第657章 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2024-07-13
程咬金一看到太子一脸的笃定,马上明白过来,恐怕此事也只是在皇上心中刚刚开始酝酿,或许只有房玄龄几个枢要之臣知晓,还没有形成最终的决议。
而太子身在核心,天天侍侯皇上,肯定是听说了些什么?
程咬金第一时间感到了投靠太子的好处,这等于在大唐的权力核心,承庆殿里有了自己人,朝庭中有些什么风吹草动,太子都能第一时间告知自己,那自己就处处占了先机。
这种事情,一旦等到众人都知道了,基本上也就定了下来。
所谓议而不决,决而不议。
官员任命也有其浅在的规矩,像左屯卫翊府中郎将这种职位不高影响不大的军职,皇上会放出来,让众人商议,是为了让太子和蜀王两方势力去争,而不怕伤了和气,因为皇上本就是想让两人斗来着。
而定襄道行营一事,事关重大,则要反其道而行知,一向是由皇帝乾纲独断,不会让众臣们商议,一旦对外公布,就已经确定了行军大总管,为的是避免众将争夺而伤了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