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华娱:导演从文艺片开始

华娱:导演从文艺片开始 第9节

  “说来也不怕司徒主任笑话,是我心大,求着我父亲让厂里帮忙的。”

  “没什么好笑话的,年轻人就是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当年张一谋第一次拍电影《红高粱》,又拿去柏林电影节参展,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笑话他,但最终结果怎么样?不仅入围成功,还成功摘取了金熊奖!”

  司徒兆敦鼓励的说:“所以说做人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自己。哪怕这次不成功,下次、下下次…坚持不懈下去,迟早有一天是能成功的,你还这么年轻,未来有的是机会。”

  “我明白了司徒老师,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李艺书面上这么说,心里可不这么想。

  导演这一行,坚持未必能成功。

  “明白就好,报名参展的事,如果学校同意了,到时候我会跟峨眉厂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以峨眉厂跟我们北电两家的名义联合参展,这样关注度应该会更高一点。”

  司徒兆敦是北电的导演系主任,对于欧洲三大奖,肯定是要比峨眉厂了解更多的。

  谁让张一谋就是北电摄影系毕业的学生,有这样一个拿了大奖的学生关系在,他们自然是比其他人更了解欧洲三大。

  李艺书心里一喜,急忙起身感谢:“多谢司徒老师。”

  “行了,感谢的话先不用说,等你真的拿到大奖了再跟我说也不迟。”

  司徒兆敦笑呵呵的,随后看了眼腕表,“这都到饭点了。走,老师请你去食堂吃饭,正好你也跟我聊聊拍这部电影的思路。”

  “好的老师。”李艺书欣喜的跟在后面。

  第二天下午。

  李艺书就坐火车离开了燕京,他还得回峨眉制片厂继续精剪。

  这年头设备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剪辑也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再加上他自己又不是制片厂的职工,很多事最好还是亲自盯着最好。

  这可是事关他未来的一步棋,说什么也不能交到他人的手上。

  与此同时,《那山那人那狗》的拷贝留了下来,司徒老师是想着多给一些学校的领导们多看看,有利于学校领导们的支持。

  李艺书临行之前,司徒兆敦询问他能不能将影片在校内放映。

  对此李艺书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他从不指望这部电影能在国内卖上好票房。

  毕竟电影中发生的事情,还在全国各地上演着。

  或许只有等到20多年后,人们开始忙碌生活,为了碎银几两每日奔波,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上这样一部乡土文艺片。

  李艺书走后的当天晚上。

  北电就组织了一批学生来看这部电影,各个系的都有,当然其中人数最多的肯定是表演系,因为每年表演系报考的人是最多的。

  在播出之前,没人知道这部电影是谁拍的,当看到“李艺书导演作品”这几个字后,学生们纷纷交头接耳的,有认识李艺书的人,也都很是惊讶,他请假回老家,还真是去拍电影了。

  看完了影片,不少人都是意犹未尽。

  “同学们,好看吗?”

  “好看!”

  “我想你们应该有不少人知道或者认识李艺书,没错他就是大四导演系的同学。”

  哗——

  负责现场的老师此言一出,顿时哗然一片,只因为这年头像李艺书这样还在读大四就有执导的机会,还是很少见的。

  “飞鸿,你跟导演系那边混的挺熟的,认不认识这位李艺书?”

  王倩满脸震惊的看向身边的于飞鸿,此时的她同样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

  “好像听过,但应该是没怎么见过。”

  好久过后,回过神来的于飞鸿,也是暗自咂舌:“以前怎么没看出来,大四导演系还有这么一号人物的?”

  “一般般啊,这片子没什么内涵。”

  “何止是没什么内涵,我看根本就是无病呻吟,根本没有一点思想,还师哥呢,就这样我上我也行!”

  “……”

  就在这时,周围导演系的一些大二大三的学生们,开始面露不屑,浑然没有之前看这部电影时,与周围人展开的激烈探讨。

  人都是嫉妒的,别看李艺书比他们大一届,但在这之前也没做出什么轰动学校的大事来。

  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冷不丁的拍了一部电影,还在学校内部放映,有人高兴,自然也有人忍不住嫉妒的诋毁起来。

  这跟走上社会,背后捅刀子不一样,学生大都是直肠子,有什么矛盾不爽,都直接挂在脸上。

  “这些人怎么这样?”

  王倩很是不爽,刚刚她听到的大都是赞美巨多,现在知道是学长拍的,立马就开始了言语上的打压。

  “别理他们,我们自己喜欢就行。”

  于飞鸿扫了一眼那几个人,脸上流露出讥讽。

  不承认别人优秀还刻意贬低的行为,实在是太让人作呕了。

  她记住这几人的长相,往后要是请自己拍戏,打死都不拍。

  “走!”

  突然,于飞鸿拉着王倩的手就要走。

  “去哪儿?”

  “去找导演系的老师。”

  “找导演系的老师做什么?”

  “要这李艺书的联系方式,我想问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个故事的!”

  于飞鸿真的很喜欢这部影片,电影中一些情节,让她想起住在余杭奶奶家的童年时光。

  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14章 【这一世一定要体验大导演的快乐】

  已经返回川蜀的李艺书,浑然不知他的大名已经在北电传遍了。

  可谓是褒贬有之。

  有人觉得李艺书年纪轻轻就能独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还是非常厉害的。

  也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太素太正了。

  太素就是这部电影没有聚焦在人性的丑陋上,应该发掘出父亲为什么当乡邮员二十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迁,为什么县里面连给一笔医疗费都不愿意。

  太正就是题材选择上,不应该关注这些正面人物,应该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大都市中那些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等等。

  只有表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中那些边缘人物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下来,才能被称之为电影。

  对于这些评价,如果李艺书知道的话,只会一笑了之。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北电,有很多未来拍现实题材的第六代导演,像什么知名点的管唬、王全鞍等人,如今都还在学校等着毕业答辩。

  都是成长在一个时代的关系,上一世李艺书还是挺羡慕这些第六代导演们的,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而且各个都出了名。

  只不过羡慕归羡慕,他还是不太喜欢一些第六代导演们拍的电影,太晦涩太矫情了。

  一直都说电影是艺术,这话不假,但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那些曲高和寡的人独有的。

  既然拍了电影就不能太过突出个人,你不能以你个人的思想去覆盖广大观影人群的思想。

  就好比陆大导演后来拍的《金陵!金陵!》,以他陆太郎为日本帝国主义辩驳的思想,去覆盖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他这不是脑残是啥?

  关于在北电校园内展开的议论,李艺书原本是不知道也不了解的。

  但是随着一封从燕京北电寄到峨眉制片厂的信,却是让他知晓了这几日北电导演系、表演系还有文学系,因为他而展开了无比激烈的讨论。

  来信人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只是以“竹叶”这个笔名代替了。

  看着信中的“竹叶”讲述李艺书的电影在北电放映后,所引起的讨论与争议,包括他/她对电影的一些理解,以及想要问的一些关于电影的细节内容……

  在信的末尾,他/她还流露出希望能够尽快收到李艺书的回信与答复。

  回信啊——

  李艺书只是想了几秒的功夫,就决定给对方回信了。

  好歹这算是自己收到的第一封影迷来信,对方又是北电大三的学妹,怎么着也得回这封信。

  写信这样的事情,李艺书上一世已经很多年…

  不,确切的说是差不多三十多年没有写过了。

  一方面是没有需要写信的人,另一方面后来手机时代的到来,真要有什么事情的话,直接打个电话,该说的一次就能说清楚。

  哪怕是在别的省份,多支付点国内漫游费就是。

  回了一封信后,李艺书便开始在厂子里安安安心心的剪辑起来了,他现在所有的思绪跟精神,全都放在了《那山》这部电影上。

  只因为李艺书很清楚,一个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往往是决定了他未来导演生涯的一个关键节点。

  张一谋当年从摄影师转行当起了导演,第一部就是拿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

  这部电影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了,首个拿到柏林电影节的国内影片,他的大名一下子轰动全国。

  跟他有几分相似的可能就是顾常为了,当了十几年的摄影师,后来拍了一部《孔雀》,也是引得国内娱乐圈震荡,只因为他是国内第一掌镜,难保不会发生张一谋这般转行就拿大奖的机会。

  转行当导演,带给了顾常为很多的好处,而在李艺书看来,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方便跟女演员们近距离、乃至负距离的接触了。

  而这也是李艺书所期望的,当一当大导演,体验大导演的快乐。

  就这样,晃眼到了四月底,李艺书再次收到了“竹叶”的来信。

  这回信中没有在提及北电对他的讨论,也没有了关于《那山那人那狗》的一些疑惑,有的只是“竹叶”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

  想想也是,过了大半个月了,他李艺书又不是什么大名人,只是一个大四名不见经传的导演系学生,能被讨论上几天已经很不错了。

  先下国内讨论电影最多的,应当是张一谋在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妻妾成群》也因此大红大紫,成为了当下很多文艺青年去书店必买的一本书。

  这年头电影对原著小说的加持还是非常大的,往往一本不怎么畅销的书,如果被改编成了电影,那么立马就能卖出比原本高出好几倍的销量。

  后来莫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调侃当初《红高粱》被翻拍成电影后,出版社又找他重新加印了好几次,让他狠狠的赚了一笔稿费。

  之前在北电的时候,李艺书就看到有好几名同学,抱着一本《妻妾成群》在哪儿叽叽喳喳,大谈自己的读后感。

首节 上一节 9/14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华娱男神,这么容易就成巨星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