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80节
陪伴“实习医生格蕾”十年春秋后,吴珊卓选择果敢而大胆地离开剧集,试图探索自己的全新演员生涯,她遭遇了一些挫折也面临了诸多困难,却终于在2018年一部叫做“杀死伊芙”的剧集里收获回报。
这套剧集,不仅让她囊括艾美奖、金球奖等等一系列剧情类最佳女主角奖杯;而且真正在好莱坞拥有了话语权,开始担任制作人,开始自主规划自己的演员生涯,为亚裔演员的生存空间打开一扇门。
毫无疑问,吴珊卓是好莱坞亚裔演员成功的又一个范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被网友们戏称撞脸林永健的演员,私底下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她在2000年——也就是今年和未来两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小金人得主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Payne)相遇并且坠入爱河,并且在2003年结婚,可惜两年后离婚。
从朱莉-安德鲁斯到安妮-海瑟薇,从曼迪-摩尔到吴珊卓,另外还有好莱坞电影里的黄金配角赫克托-埃里仲杜(Hector-Elizondo),豪华阵容,应接不暇。
一切,都不一样起来。
曾经,他们坐在电影院里,在熄灯的两个小时里,短暂地进入大屏幕营造的世界里,就好像一个梦境,或浪漫或恐怖或迷幻或真实或美好或沉重的梦境,当灯光亮起的时候,他们重新回到自己的现实世界,有些事情却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变。
现在,他也即将进入大屏幕,成为造梦的一员。
和电视的拍摄,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还是不同。
不由地,安森也跃跃欲试起来,似乎也因为安妮的影响,真正回到自己的十八岁,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地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朝气,一切都是全新的,未来的无限可能在眼前展开,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地一路前冲。
在安森看来,“公主日记”和“老友记”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角色理解上,这不仅意味着演绎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准备工作的差异。
“老友记”是电视剧,比起角色来说,更加侧重剧情;同时还是情景喜剧,比起展现内心或者情感联结来说,更加侧重笑点。
显而易见地,“保罗”这个角色,仅仅展现一些轮廓框架,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人设”,只要遵循设定,安森可以在框架里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情绪,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本色演出在所难免,他是在表演自己。
“公主日记”则不同,它需要在九十分钟内给出一个结局,一个完整故事脉络是必须的,包括起承转合、人物弧光以及情感联结,最后引导向一个合理的句号,这意味角色需要人设需要框架,还需要血肉。
最简单也最直观的一点就在于造型:
保罗的造型,一个字,帅。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随意改变风格,安森和黛博拉的自由发挥为角色完成了定位,并且进一步开发角色的不同可能。
迈克尔的造型,则不行,从发型到服装再到日常搭配,全部需要一个脉络一个来源,帮忙丰满血肉,他不是一个人设,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有必要吗?
的确,“公主日记”的绝对核心是米娅,整个故事完全围绕米娅展开,用一句现在网络流行的影评来说就是,除了米娅之外,其他全部都是工具人——
没有塑造没有弧光也没有血肉,一切都为米娅服务。
从如此角度来说,“公主日记”在2000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放在2023年,估计就要被观众骂惨。
在安森看来,这也是“公主日记”和“漂亮女人”两部作品的差距:
角色塑造。
即使在2023年,更久远更过时的“漂亮女人”依旧有一种复古的好看,饱满的人物弧光、生动的爱情拉扯以及立体的角色塑造,毫无疑问展现好莱坞黄金时期的叙事能力,时间也无法削减电影的魅力。
而在“公主日记”里,剧情时间让步于一些喜剧桥段;并且,成也朱莉-安德鲁斯、败也朱莉-安德鲁斯,电影不得不给予朱莉更多时间,展现她的个人魅力,在米娅和奶奶的亲情桥段上花费多一些笔墨。
自然地,留给爱情线的时间所剩无几,角色只能沦为工具人。
毕竟,现在是2000年,院线电影依旧流行“九十分钟为王”,一百二十分钟乃至于一百八十分钟的电影们还没有霸占院线大屏幕,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依旧相信,九十分钟体量才是电影的黄金时间。
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有舍才有得,于是——
迈克尔,就成为一个工具人、一只牺牲羊。
第一更。
(本章完)
第111章 角色畅想
在“公主日记”里,迈克尔的出场时间全部加起来也不到十分钟,不要说人物弧光了,就连一些简单描述也有限,纯粹就是“负责暗恋米娅”然后“成为米娅的舞伴”,这基本就能够涵盖全部剧情了。
那么,这样一个花瓶,需要什么演技需要什么设定吗?
演员只需要出场,然后耍帅,再然后税前二十五万美元的支票就顺利到账。
句号。
当然,安森可以这样,躺着演完这部电影。
但安森不想。
哪怕不是为了“公主日记”,为了自己未来能够出演更多电影、赚取更多片酬,他也应该认真研究研究。
更何况,安森对花瓶有着不同的理解。
花瓶,的确是花瓶,但这个花瓶是古巴比伦的花瓶还是古埃及的花瓶、贵族的花瓶还是平民的花瓶、装饰性花瓶还是密室逃脱里隐藏通关线索的花瓶,这都格外重要,甚至能够改变电影的基调。
一直以来,人们对角色的印象往往是局限的。
现在普遍观点认为,需要情节需要台词乃至于需要冲突,才能够展现角色棱角,所以观众非常喜欢看“炸裂情节”,看演员“飙演技”,只有真正“飙”起来,才能够看到演技。
然而,了解表演的专业人士观点则不同,能够飙起来的演技,相对而言是简单的,同时也是表面的;于无声之处听惊雷,这才是高级的表演。
此时,暂时不谈演技的难度,单纯讨论角色印象,从上次和黛博拉讨论保罗这个角色的造型就能够看出来——
当一个角色登场的时刻,其实印象就已经成型了。
简单举例。
“银河护卫队”里星爵的登场,皮夹克、随声听、还有不断飘扬的复古金曲,这些细节就已经为角色的情感软肋、出身家世以及性格特征埋下伏笔,显然,这和美国队长、钢铁侠是不一样的角色。
台词?情节?冲突?
在它们派上用场前,角色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色彩。
视线,重新回到“公主日记”上。
恰恰就是因为迈克尔戏份少,短短十分钟都不到,所以安森更需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以及每一次登场,为这个花瓶增加一些图案、线条和色彩,这样才能够让角色饱满起来,最后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工具人,也有优秀工具人,以及平庸工具人。
前世,原版迈克尔,不是不好,只是中规中矩,顺利完成基础任务而已,但除此之外,全然没有光彩。
当观众看完电影,没有人会记得迈克尔。
这次,轮到安森,他想要改变局面,如果想要通过这个角色打开局面,为自己未来争取到更多机会,他就需要学习吴珊卓,在“实习医生格蕾”里一样,在有限的空间里自己创造空间,让角色鲜活起来。
于是,安森展开研究,根据玛西亚那天的建议——
发型,披头士,锅盖头。
既然如此,那么迈克尔就是一位六十年代英伦摇滚的爱好者,又或者说,不止局限于英伦摇滚而已,更多是喜欢乐队文化、喜欢六十年代的氛围,甚至是当时的整个文化潮流,对生命对社会的思考。
比如沙滩男孩(The-Beach-Boys),这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乐队,在巅峰时期完全能够和披头士分庭抗礼,甚至更胜一筹。
比如鲍勃-迪伦(Bob-Dylan),这位传奇民谣歌手开创了一个时代,他的歌词,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并且影响披头士后期的创作风格。
比如感恩而死(The-Grateful-Death),来自旧金山的现场型摇滚乐队,他们被乐迷得到认可的几乎全部都是来自现场即兴演出的现场专辑,为后来的迷幻摇滚奠定基础。
比如奇想乐队(The-Kinks),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音响效果的尝试始终是那个年代英伦摇滚的一道光。
“喜欢披头士”,这是非常粗糙的一个设定:
为什么喜欢披头士?喜欢什么时期的披头士?最喜欢披头士的哪张专辑?又不喜欢披头士的哪张专辑?
这些细节,才是赋予角色生命力的东西。以披头士为基础,继续展开联想,喜欢出身加利福尼亚的沙滩男孩和感恩而死,前者代表和披头士一样流行的音乐,后者则代表在现有基础上放飞想象力的创新。
继而再从感恩而死展开想象,喜欢鲍勃-迪伦和奇想乐队,喜欢他们对音乐的喜好,也喜欢他们通过音乐思考生命的方式,包括当时社会的变迁。
线索,从不同方向朝着“迈克尔”汇集。
尽管他只有十五岁,但他拥有一个成熟的灵魂,思考哲学、思考生命、思考价值;也许他还太年轻,暂时没有办法找到答案,并且也依旧有着孩子气的一面,然而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同。
正是因为如此,他喜欢米娅。
在米娅还不是公主的时候,在米娅还没有大改造之前,在米娅还是一个透明人的时候,他就喜欢米娅。
不是因为外表,而是因为他看到米娅的善良、真诚、勇敢与美好。
这,就是花瓶的图案和线条。
在电影剧本里,编剧完全没有提及,迈克尔为什么喜欢米娅,又或者说,迈克尔为什么会喜欢丑小鸭米娅——
米娅暗恋的对象,是一个帅哥、一个风云人物。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在中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曾经暗恋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或者拉拉队长。
但是,迈克尔呢?
当然,编剧也没有这样的篇幅和空间完成这部分剧情,剧本写,迈克尔暗恋米娅,于是迈克尔就暗恋了。
典型工具人。
现在,安森就给迈克尔一个理由;而且,不需要额外的剧情篇幅。
迈克尔喜欢的音乐,CD、随身听、T恤、背包上的徽章。
迈克尔喜欢的书籍,除了音乐之外,手里时时刻刻带着书籍,哲学、历史、建筑、心理等等书籍。
从造型到随身物品,由内而外地,真正“生成”一个迈克尔,为这个纸片人填充色彩和血肉,赋予生命。
不需要太复杂也不需要太深奥,花瓶就是花瓶,简单直观就好,但这样的细节,却能够带来本质区别。
试镜成功之后的这段时间,除了蓄头发之外,安森并没有无所事事,他一直在收集六十年代的资料,真正了解并且深入,慢慢地在自己的身体里唤醒“迈克尔”。
不过,这并不难,只是收集资料而已,最后呈现出来的也只是“表象”而已;真正困难的,还是在“内里”——
一个提问,米娅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迈克尔的?
第二更。加更在晚上。
(本章完)
第112章 职业花瓶
如果没有撰写过剧本,作为观众,很容易指手画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为什么编剧就连这个都不懂?
但真正冷静下来思考,在一部电影的九十分钟里,如何设置情节如何描写人物并且如何让故事和角色交集碰撞出化学反应,确实是一个难题。
在“漂亮女人”里,因为整部电影的镜头完全集中在两位主角身上,亲情和友情全部放弃,这才使得编剧有足够的空间让两个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饱满起来,最后塑造出两个经典的屏幕形象。
然而,“公主日记”则不同,米娅才是绝对核心,亲情则是主线,爱情和友情必须为角色的饱满服务,叙事空间被不同支线塞满,角色棱角以及情感脉络也就显得简单仓促,没有足够的延伸空间。
所以,一个提问:
米娅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迈克尔的?
电影,完全没说。
迈克尔从一登场开始,就已经被设定为暗恋米娅,不需要剧情铺垫就已经成立;但米娅和迈克尔的情感线却约等于零,仅仅只有一个情节铺垫而已——
上一篇:光之国科学家:卡洛斯奥特曼
下一篇:港娱:功夫之王